地骨皮 地骨皮-概述,地骨皮-生长习性

地骨皮,别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可入药,具有凉血除珍、清肺降火等功效。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以及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朝鲜,日本,欧洲有栽培或逸为野生。

地骨皮_地骨皮 -概述


地骨皮

地骨皮为枸杞的根皮,《圣济总录》记载,地骨皮饮,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日本《医心方》中枸杞汤,治消渴唇干口燥,以本品配石膏、小麦煮汤频服。现代药理研究:地骨皮含有胍的衍生物,具有降血糖作用。《中医药信息》报道:地骨皮对小鼠葡萄糖性及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有降低作用,对糖尿病模型鼠胰岛β细胞形态结构的损害有一定的减轻作用。此外,本品还具有降脂、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中枢神经有关,可能为阻断交感神经末梢而直接舒张血管。

地骨皮为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枝条细弱,弓状弯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纵条纹,棘刺长0.5-2厘米,生叶和花的棘刺较长,小枝顶端锐尖成棘刺状。叶纸质或栽培者质稍厚,单叶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楔形,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栽培者较大,可长达10厘米以上,宽达4厘米;叶柄长0.4-1厘米。花在长枝上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在短枝上则同叶簇生;花梗长1-2厘米,向顶端渐增粗。花萼长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齿裂,裂片多少有缘毛;花冠漏斗状,长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骤然扩大,稍短于或近等于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顶端圆钝,平展或稍向外反曲,边缘有缘毛,基部耳显着;雄蕊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丝在近基部处密生一圈绒毛并交织成椭圆状的毛丛,与毛丛等高处的花冠筒内壁亦密生一环绒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弯,柱头绿色。浆果红色,卵状,栽培者可成长矩圆状或长椭圆状,顶端尖或钝,长7-15毫米,栽培者长可达2.2厘米,直径5-8毫米。种子扁肾脏形,长2.5-3毫米,黄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地骨皮_地骨皮 -生长习性

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生于山坡、田野向阳干燥处;有栽培。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轻壤土栽培为宜,盐碱土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2%,在强碱性、粘壤土、水稻田、沼泽地区不宜栽培。

地骨皮_地骨皮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以及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朝鲜,日本,欧洲有栽培或逸为野生。主产山西、河南、浙江、江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地骨皮_地骨皮 -栽培技术

常见方法


枸杞种植

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可选用优良品种,以采果大、色鲜艳、无病虫斑的成熟果实,夏季采摘后,用30-60℃温水浸泡,搓揉种子,洗净,晾干备用。在播种前用湿沙(1:3)拦匀,置20℃室温下催芽,待有30%种子露白时或用清水浸泡种子一昼夜,再行播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主。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行距40cm开沟条播,深1.5-3cm,复土1-3cm,幼苗出土后,要根据土壤墒情,注意灌水。苗高1.5-3cm,松土除草1次,以后每隔20-30d松土除草1次。苗高6-9cm,时定苗,株距12-15cm,每1hm2留苗15万-18万株。结合灌水在5、6、7月追肥肥3次,为保证苗木生长,应及时去除幼株离地40cm,部位生长的侧芽,苗高60cm时应行摘心,以加速主干和上部侧枝生长,当根粗0.7cm时,可出圃移栽。

扦插繁殖:在优良母株上,采粗0.3cm,以上的已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剪成18-20cm长的插穗,扎成小捆竖在盆中用100×10-6α-萘乙酸浸泡2-3h,然后扦插,按株距6-10cm斜插在沟内,真土踏实。

田间管理


枸杞 种植

在5、6、7月种中耕

除草1次,10月下旬-11月上旬施羊粪、厩肥、饼肥等作基肥、追肥可于5月施尿素和6-7月施磷、钾复合。幼树整形,枸杞栽后当年秋季在主干上部的四周选3-5人生长粗壮的枝条作主枝,并于20cm左右处短截,第2年春在此枝上发出新枝时于20-25cm处短截作为骨干枝。第3、4年仿照第2年办法继续利用骨干枝上的徒长枝扩大,加高充实树冠骨架。经过5-6年整形培养进入成年树阶段。成年树修剪,每年春季剪枯枝、交叉枝和根部萌蘖枝,夏季去密留疏,剪去徒长枝、病虫枝及针刺枝。秋季全面修剪,整理树冠,选取留良好的结果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枸杞黑果病,为害花蕾、花和青果。可在结果期用1:1:100波尔多液喷射;雨后立即喷50%退菌特可温性粉剂600倍液,效果较好。根腐病,可用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液或50%多菌灵1000-1500倍液浇注根部。虫害有枸杞实蝇,防治可在越冬成虫羽化时,在杞园地面撒50%西维因粉45kg/hm2,摘除蛆果深埋、秋冬季灌水或翻土杀死土内越冬蛹。枸杞负泥虫可在春季灌溉松土,破坏越冬声所杀死虫源,4月中旬于杞园地面撒5%西维因粉(1kg兑细土5-7kg),杀死越冬成虫,敌百虫800-1000倍液防治。还有枸杞蚜虫、枸杞瘿螨等为害。

地骨皮_地骨皮 -药用价值


地骨皮-采摘

药材简介:【异名】杞根、地骨、地

辅、地节(《本经》),枸杞根,苟起根(《本草经集注》),枸杞根皮(《药性论》),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河南中药手册》),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东中药》),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

【考证】出自《外台秘要》

【来源】为茄种植物枸杞等的根皮。植物形态详"枸杞子"条。

【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地骨皮-植物性状

【药材】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

的纵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臭微。味微甘。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采制:全年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根皮呈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筒直径0.5~2cm,厚1~3mm。外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交错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土黄色;内层类白色。微有香气,味稍甜。

化学成分:根皮含甜菜碱(betaine)、枸杞酰胺(lyciumamide)、β-谷甾醇,柳杉酚(sugiol)、蜂蜜酸(melissic acid)、亚油酸和桂皮酸。

性味: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附注:同属植物宁夏枸杞L. barbarum L.的根皮,亦作地骨皮用。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

药材性状

【炮制】拣


地骨皮

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纲目》:"味甘淡,寒。"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地骨皮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忌铁。"

②《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③《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文献论述


地骨皮

1、李杲:四物汤内加地

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2.《纲目》: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3.《本草汇言》: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

4.《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

5.《药品化义》:地骨皮,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入泻白散,清金调气,疗肺热有余咳嗽;同养血药,强阴解肌,调疮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两,治湿热黄疸最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能去气中之热,宜别而用。


地骨皮

6.《本草新编》: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

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

7.《本草备要》:朱二允曰,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8.《要药分剂》:丹溪云,地骨皮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不炽,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9.《本草述钩元》: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以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

地骨皮 地骨皮-概述,地骨皮-生长习性

地骨皮

10.《藏府药式补正》: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以视桑皮,则寒凉又胜一筹。而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肃,直入下焦肝肾,能疗骨蒸里热,而气味俱清,尚不至铲灭真阳,损害元气,然终属清泄凉降之品,绝无滋养能力。

11.《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12.《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13.《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14.《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15.《本草别说》:治金疮。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16.《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17.《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实用选方


地骨皮

①治骨

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50克,甘草(炙)0.5克。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②治热劳:地骨皮100克,柴胡(去苗)50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10克,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③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汤)

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50克,甘草(炙)5克。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⑤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普济方》)

⑥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经验广集》地骨酒)

⑦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75克,麦门冬(去心,焙)100克,枣七枚(去核)。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20克,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地骨皮饮)

⑧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石膏一升,小麦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医心方》枸杞汤)

⑨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圣济总录》地骨皮汤)

⑩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饮亦可。(《肘后方》)

⑾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15克。水煎服之。(《兰室秘藏》地骨皮汤)

⑿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25克,五倍子0.5克。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⒀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地骨皮的图片

⒁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凤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黄色)。捣为细末,每服15克,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经验方》地骨皮散)

⒂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5克,和匀,先以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00103/47776.html

更多阅读

一位莘莘学子的意识内化课程分享 上海莘莘学子创业园

一位莘莘学子的意识内化课程分享回首从认识夕阳老师到现在也就不过几个月,但这段时间完全让我变了一个人,我的生命之路就在那一个点上被加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整个存在如此的智慧,智慧到你完全无法想到事情是这样发展但又恰巧刚好。正

Kendo柳生家族的“新阴流”剑道 柳生家族

柳生宗矩,出生于元龟2年(1571年)、卒于正保3年3月26日(阴历)(1646年5月11日)。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和剑道家,德川将军家的剑术教练,大和国柳生藩的第一代藩主。柳生宗矩是柳生宗严(石舟斋)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兴原助豊的女儿。兄长有柳生严

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视频系列佛弟子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首页 净空法师 慧律法师 海涛法师 更多法师 佛教卡通 佛号 咒语 佛教音乐 佛经念诵 纪录片 MP3播放器下载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简介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佛未出世以前,众生失去了慈父,谁继承释迦佛的志愿度娑婆的众生呢?就是地藏

書香之藏地奇兵 重生之书香贵女

作 者:巴娃出版社:普天出版社出版日:2009-01-01第1版1~6刷開 本:25開‧平裝 本‧304頁I S B N:978-986-219-086-9巴娃:本名張學亮,1970年代出生於江蘇省贛榆縣,現居北京。從業廣告十年,自由撰稿人,對歷史、冒險題材極感興趣。2008

声明:《地骨皮 地骨皮-概述,地骨皮-生长习性》为网友二源未来的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