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德化县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概述,

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中国当代著名瓷器产地,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德化”之称,2015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 德化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福建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1996年以来,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自1999年以来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13位,县域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十。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4.73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4.0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7亿元。

德化县_德化县[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概述


德化县

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1996年以来,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14位。2011年,全县GDP(现价)120.06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6.2亿元。

德化县_德化县[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自然气候

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全县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5℃,年均无霜期260天左右。境内资源丰富,拥有“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山多,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主峰横亘境内,是典型的山区县;现有林业用地272万亩,有林地257万亩;林木蓄积量1245万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复盖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为我省多雨区之一

德化县_德化县[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旅游景区

一、灵鹫岩

位于九仙山巅东侧山麓,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明万历间重修。清初修葺两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1988年初,原灵鹫岩住持释宽净法师倡议重建,得到美国蒙特利公园市般若修德善堂资助,华裔宏仁、宏华等众信捐资百万元,同年10月28日,释宽净法 师、妙法女居士专程从美国到九仙山为重建灵鹫岩寺奠基。历经两年,该寺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钟鼓楼、外山门等9座殿宇修葺一新。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 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寺匾;宏仁、宏华和王震、妙法分别捐献缅甸玉佛三尊、泰国金铜佛两尊,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1990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该岩寺为佛教活动场所。1990年11月3日举行重建落成暨开光典礼,省、市、县领导为该寺重建落成剪彩,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妙湛和尚主持开光仪 式。

二、九仙山摩崖石刻

以九仙山气象站为中心,可分为东、西、南、北和中部5个摩崖石刻区。目前已发现50处。年代可考的为元、明、清历代石刻。

德化县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德化县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概述,

三、石弥勒佛

为九仙山弥勒洞镇洞石佛,唐开元丙辰年(716年)前,邹无比生前所雕。佛高2.7米,底座近似圆形,周长8.9米,胸围5.2米,肚大,体态丰满、匀称,笑容可掬,雍容华贵,富有大慈大悲的神韵。观赏者无不为之动容,随之微笑。石雕前有悟佛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它是九仙山高深玄妙,出世绝伦的人文艺术,为镇山之宝。

四、石观音佛像

位于摩崖石刻“补陀”前,广钦寺通往狮头山的路边。元代雕刻,高2米,胸围2米,其中莲花石座高0.25米,长1.5米,宽1.05米。 佛像头戴三山帽。石雕分佛身和头部两段,连接处用石栓固定。跏趺坐式,脚板向下,手指修长,衣纹简练,袒胸并佩带项链装饰品,显得古朴庄严。20世纪60 年代后期,佛像头部和面部遭破坏,经人工修复后基本保持原状,表面风化严重。2003年,县文体局集资就地建阁,让游人观赏供奉。

五、德化窑址

德化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 1954~1988年普查,全县已发现宋至民国历代古瓷窑址229处。其中宋代12处,宋元时代28处,宋明1处,宋明清1处,宋清2处,明代6处,明清 13处,明、民国1处,明清、民国7处,清代117处,清至民国34处,民国7处。这些古瓷窑分布在16个乡61个村,其中以浔中乡最多达90处,上涌、 三班乡分别为31处和28处。古瓷窑址数量列居全省各县之冠。

六、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位于水口镇湖坂村摘锦,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沿着139米高的峭壁。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岱仙瀑布急流直下,声若雷鸣,气派非凡。油漏瀑布宽110象一张镶在大石的银毯,阳光直射,恰似珠帘下垂。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岱仙瀑布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中国少有,周围景物秀丽,深受旅游者赞赏。

七、石牛山国家深林

石牛山位于德化县东部, 主峰海拔1781米,因山上德化石牛山一石似牛而得名。该山是个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 ,有的直削悬立如碑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

八、戴云山

位于德化县赤水镇,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共有野生动植物600多种,占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48%,是闽南地区最大、最完整的生态景区,是进行科普考察、动植物研究泉州戴云山的好去处。 戴云山主峰1856米,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数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高逼云霄,绵延千里,横贯闽南,山峦叠翠,气势磅礴,是登山运动员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保护区内古木参天,保持着原始森林的风貌。春天,百花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夏天,翠绿的阔叶树伴着轻柔的枝条,舞影婆娑,清凉的风使人心旷神怡;秋天,林木盛装迎宾,红树黄花,漫天轻扬,多情的风,使人乐而忘返;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成了冰雪的世界。由于生态资源保护良好,戴云山也成了动物的王国,区内飞禽走兽无数,猕猴、苏门羚、白鹭、山獐等野生动物,时常成群结队穿行于山林之中。推荐用名有 “戴云叠翠”、“戴云浴日”。

德化县_德化县[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历史沿革


德化县

德化建县前疆域分属尤溪县、永泰县管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析福州都督府 侯官县等县部分地置尤溪县。永泰元年(765年),析侯官县西乡地和尤溪县东乡地置永泰县。贞元年间(785~795年),析永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场址设今德化县城,辖今浔中、三班、盖德、霞碧、雷峰、南埋、水口等乡一带地方,隶属永泰县,初具德化县雏形。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信臣克泉州,其弟王审知创立闽国。

五代十国之一闽国龙启元年(933年)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

闽天德三年(945年),德化县隶属闽国东都(今福州)。

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尤溪县析常平、进城二乡归德化县管辖,时属南唐清源军(今泉 州)。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 节度使,泉州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泉州和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和泉州。 元属福建省泉州路、泉宁府。明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代隶属兴泉永道,《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5.19)改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世宗实录・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来道属,寻改道名为兴泉永道,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兴化、泉州。直隶州一:永春州。德化隶属清代隶属兴泉永道永春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属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隶州。


德化新貌

民国年间,历属福建兴泉永道(南路道、厦 门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区。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兴泉省,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1934年属第四 行政督察区,驻仙游,辖今德化、莆田、仙游、惠安、永春,1935年区政府驻地自仙游移驻同安。

1935年4月属第四 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政府驻地自同安移驻永 春。此后隶属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区等,民国32年开 始,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建, 1949年11月24日解放。

属福建省第七专区(后改称永安专区)。

1949年9月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管辖泉州部分、莆田、厦门。1950年10月,德化县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0年10月划入晋江专区;1950年,政务院批准设立 县级泉州市,隶属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71年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

1985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县仍属其管辖。


德化县城夜景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至1950年3月,全县设5个区,辖12个乡镇(浔中镇、锦福乡、三高乡、碧霞乡、西南乡、瑞上乡、水口乡、桂涌乡、葛岭乡、赤水乡、双阳乡、济屏乡)。

1951年1月至19 52年6月,全县增设为7个区、1个镇和54个乡(浔中镇、丁溪、英山、隆泰、三班、锦湖、高蔡、仙荣、格头、林地、三风、泗荣、雷峰、蕉溪、肖坑、瑞坂、荐解、西山、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90103/47142.html

更多阅读

泉州印象 施琅墓:闽南地区最大的清代墓制

施琅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外观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占地6800平方米。墓碑刻“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将军襄壮施公赐茔,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黄氏”。墓前设石

福建泉州开元寺、关帝庙 。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关帝庙】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从前的西城外),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有逾1300年历史。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后

6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安溪茶都夜景安溪县安溪是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晋江西溪上游,北纬24°51′-25°26′,东经117°34′-118°18′。总面积2983.1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1063720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37838人。除官桥、湖上、剑斗、白濑

安平桥福建,泉州,晋江 泉州至安平桥

  11月29日在厦门实验中学的活动结束。我与李(ming)决定去泉州晋江的安平桥看一看。百度词条介绍: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建于1138年)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

声明:《德化县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德化县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概述,》为网友浅夏丿初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