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为吉林省最大内陆湖泊和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但查干湖仍鲜为大部分游客所知,尤其是充满原始北方渔猎文化气息的冬捕,那神秘的祭湖仪式和凿冰撒网的捕鱼场面,都绝对让人大开眼界。如今,查干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捕_查干湖冬捕 -简介
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是目前中国北方唯一一个依然保持着用传统的捕捞方式进行冬捕作业的原始捕鱼部落。查干湖冬捕早在辽金时期就享有盛名。虽然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如今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蒙古语意:白色的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盛产胖头鱼、鲤鱼、鲢鱼等68种鱼类。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据了解,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另外,也因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千年不变。
查干湖的“祭湖醒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祭湖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二是通过祭网,唤醒己经沉睡的渔网,张网下湖,顺畅平安。
查干湖的冬捕早在辽金时期就享有盛名,历代君王都曾携群臣嫔妃来此凿冰捕鱼,大摆“头鱼宴”。虽然岁月更迭,但查干湖的紫光灵气犹存,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每年冬捕前都要举行传统的祭湖醒网仪式,意在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冬捕_查干湖冬捕 -历史渊源
冬捕开幕式
查干湖冬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称查干湖为圣水母亲湖,主要是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生,惜湖如命,爱湖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更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查干湖冬捕)战胜严寒,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
据《辽史》等书籍记载,自辽圣宗开始到天祚帝,每年春节过后,都要携嫔妃群臣到查干湖进行“春捺钵”(春季的行宫),凿冰取鱼,逐鹰猎雁,举行“头鱼宴”、“头鹅宴”,大宴群臣和各部落使节,议政外交,春尽乃还。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誓师伐辽,占领塔虎城和查干湖后,也在这里搞“春剌钵”,重蹈辽的覆辙。
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到过查干湖,在这里行祭湖大礼并把查干湖周边辽阔的科尔沁草原分封给其二弟哈萨尔。从此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这里,并从初期的崇拜天地,崇拜水和鱼;不吃鱼,到捕鱼,吃鱼,进而一人或几人徒手抓鱼或用刀叉猎鱼到与汉族的大拉网捕鱼方式结合,形成了今天神秘、神奇、神圣的查干湖冬捕。
蒙古族历史上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征灭金国的塔虎城(新泰州)后,向前行军途中,在查干湖东岸山地,一眼望见烟波浩淼的查干湖,顿时心旷神怡,随将九翼大军立足青山头上,行九九礼,祭祀大水泊――查干湖。
查干湖历史上就是天然的渔猎之地,远在辽代就已开始。亮子、大网等渔业发祥最早,亮子远在乾隆年间,即已开始;大网则始于同治年间;野泡网直至近代开始出现,大约在1930年以后。
查干湖方圆几百里。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湖面是平展的明冰,鱼是喜群居的,入网口选准了,有捕不完的鱼;入网口选错了,只是空荡的水。历经无数幸运与无数晦气,使心存“万物有灵”的蒙古族渔民产生多种信仰与禁忌。基于在生存历程中对发明工具的崇拜,冬捕时要搞个企盼吉祥和收获的祭祀捕鱼工具的仪式,因以网为代表,所以叫醒网。经过祭湖、醒网仪式的固定和流传,逐渐民俗化,形成了神奇的冬捕习俗,在查干湖世代传承。
建国后,查干湖成立了渔场,吸收了周边渔民,仍然沿用原始的捕鱼方法,传承着神奇的冬捕习俗,多时一冬常有百趟大网入湖,红网(丰网)时,有的一网竟打出40多万斤鲜鱼,使查干湖冬捕更为壮观。近年来,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性,查干湖的渔民每年捕鱼都控制在200万公斤以内。
冬捕_查干湖冬捕 -人文资源
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冬捕是查干湖重要的人文资源,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评审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入《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2008年查干湖冬捕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入选吉林八景。
自2002年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每年都在12月份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2006年,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还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当年,查干湖冬捕以规模最大、单网产量10.45万公斤的产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公斤再次刷新了纪录。随着办节经验的逐渐成熟,以查干湖冬捕为主题的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节日。
查干湖冬捕始终延续着传统的捕鱼生产方式,每年冬季十二月中旬到次年一月下旬(春节前)进行,这一习俗从辽金延续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年冬捕前,都要举行“祭湖・醒网”仪式,祭祀查干湖,唤醒沉睡的大网,开始冬季捕鱼。之后,便开始紧张又繁忙、艰苦而快乐的冬网捕鱼。一般情况下,全体渔工要分成四个作业组,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都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每组一位老渔把头带领60多人,将2000多米的大拉网通过凿开的相隔50―60米的冰洞,用穿杆,扭矛和走钩的办法,在50多公分厚的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围圈”。
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收网时,几匹高头大马拉动绞盘牵引着钢丝绳转动,拽起一张张四五米宽的大网裹着冰层下的鱼儿从宽一米、长两米的出鱼口从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头鱼拍卖更是热闹,一条鱼能卖到上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历来帝王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
冬捕_查干湖冬捕 -基本特征
查干湖冬捕
一、文化特征
查干湖冬捕文化体现的是北方蒙古族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查干湖渔猎文化,反映出前郭尔罗斯特色文化。
二、神秘壮观
由于科尔沁草原久远的历史文化沉淀,查干湖神秘的冬捕造就了北方特有渔猎文化,捕鱼仪式非常隆重而神秘。加之美好的生态环境、古老的渔猎方式,使捕鱼场面更加壮观,为国内外罕见。
三、规模大、产量高、堪称世界之最。
查干湖冬捕场面非常大,上千人在寒雾弥漫的冰面上同时作业,最多一网次的产量为40多万斤。
四、原汁原味,原生态。
查干湖水质无污染,所产鱼类居国家级绿色食品前列,被国际组织认证为有机食品。虽然先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查干湖冬捕仍沿用原始的捕鱼方法,沿用传统捕鱼习俗。
冬捕_查干湖冬捕 -基本内容
头网出鱼
一、准备
查干湖冬捕在每年入冬(11月份)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网具及其附属工具的准备。将网进行检修,按技术要求,重新装备――俗称“装网”。一趟网由96(也有100块的)块网和一肚兜(网肚)组成。按照习俗,网肚修完后要装上五谷杂粮,意即希望它饱获而出。其它工具也同时重新修理、制作。
其次是人员的组成及车马的配置。
冬网是多人集体的劳作项目。人员的组成为:鱼把头1名,二下手1名,跟网人12人,打镩8人,扭矛、走钩各4人,小套(小股子)20人,送旗(灯)4人,打更2人,车老板3人,其它杂活等共60人左右。必须由鱼把头按人员技能、素质及体力等情况严细分配,做到冬捕时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人员组成后,就是车马的准备。一趟冬网必须选三挂马车、三伏爬犁,选健壮骏马12匹,在开网之前15天用精细草料喂养,确保冬捕时马能经受住严寒和超负荷劳动的考验。
二、祭湖神和开网宴
准备工作之后,鱼把头要祭湖和举行开网宴。
祭湖神是鱼把头单人亲自到“湖神庙”前(现在一般都在湖岸边的龙王庙),焚香、跪拜湖神,祈求平安,多出红网。
拜祭湖神后,鱼把头要举行开网宴――俗称“饱肚”。必须杀羊,将
三“祭湖、醒网”仪式。
开网前,由鱼把头根据冰层厚度,请喇嘛来确定黄道吉日,举行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
郭尔罗斯蒙古人祭祀查干湖一般在春夏之交和冬季举行。春季大湖水面融化后,开始明水捕鱼前要举行“祭湖醒网”仪式;冬季是在冰冻四十公分厚时,开始冰下捕鱼前举行“祭湖醒网”仪式。这一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网”仪式流传至今天,所表达的则是郭尔罗斯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
“祭湖醒网”的场面非常壮观,带有几分神秘与神奇。首先要在选好的场地上布置祭坛,冬季在冰面上,春季在湖岸山地上。祭坛设置方向按祭祀时间确定,一般在上午举行,面向太阳。祭坛两侧各设一根苏鲁锭;祭坛上摆放贡品和喇嘛诵经用的各种法器。祭坛前设置九处用来燃放圣火的“火撑子”。仪式开始时点燃圣火;九处“火撑子”前凿开一冰洞(明水期不设置,直接向湖面扔贡品),用来向湖中抛洒贡品。
祭湖醒网仪式按以下程序进行:
喇嘛诵经;喇嘛带面具按顺时针方向绕圣火跳查玛舞;族人领袖诵祭湖词;渔把头诵醒网词;族人领袖、喇嘛大师、渔把头等将供品向冰窟湖水中抛洒,同时有蒙古族青年在场外跳安代舞;德高望重的族人为渔民赏赐壮行酒。
四、捕鱼
喝完壮行酒之后,随着鱼把头一声“上冰”,所有参加冬捕人员,跳上拉网车或爬犁,三挂大马车,60多号人,浩浩荡荡开赴冰上作业。这时鞭炮齐燃,赶马车的吆喝声、鱼把头的号子声、爆竹声、喇嘛的诵经声、马铃声、鼓声、号角声,神秘地在查干湖面上飘荡,使寂静的雪野充满了极其诱人的魅力。
网车到达网场后,由鱼把头确定位置,俗称“画窝子”。鱼把头根据湖的底貌及水深,确定位置后,开凿第一个冰眼为下网眼,再由下网眼向两边各数百步(方向是与正前方成70―80度角)确定翅旗位置,插上大旗(或灯),鱼把头再由翅旗位置向正前方走数百步,确定为圆滩旗,再由两个圆滩旗位置去前方数百步处汇合,确定出网眼,插上出网旗,这几杆大旗所规划的冰面,就是网窝。网窝的大小方向形状、鱼把头送旗的角度、准备等,都是鱼把头师承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鱼把头插出翅旗后,由打镩的沿下网眼向翅旗处每隔约15米凿一冰眼,之后下穿杆(长18―20米的细杆),由走钩将插入冰下的穿杆用走钩将之推向下一冰眼,穿杆后端系一水线绳(1厘米粗的聚乙烯绳),水线绳后带大绦,大绦后带网,跑水线的水股子拉着水线绳带动大绦向前走,马拉马轮子绞动大绦带着大网前进,后面是跟网把头用大钩将网一点点放入冰下,并随时掌握网的轻与沉。两侧网前进到出网眼后,己将整个网全部下入水中,此时水中的鱼全部围在网中。
接下来是出网。由三匹马拉动出网轮,由出网轮上的旱绦和卡钩配合将双侧网合并一起,96块网组成的一张大网,一次同时拉出每翅的3块,称为一拉,分16次拉出。第一拉没鱼,第二拉开始出鱼。出鱼时,挂在网上的鱼直接随网拉到冰面然后摘下,浮在出网口的鱼用“捞子”捞出。最后,因每拉赶鱼的原因,更多的鱼都集中在网肚之中。网肚是网后端的一个兜,一个网肚最多能容纳百万斤的鱼获物,捞完网肚中的鱼后,将网肚拽出冰面,将鱼装车运走。由打镩、扭矛、走钩的将网再次装到爬犁上,到此,一网次冬捕结束。
冬捕_查干湖冬捕 -祭湖醒网仪式
祭湖仪式
在查干湖“冬捕节”开幕式上最神秘的是“祭湖、醒网”仪式。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首先举行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仪式主要包括跳查玛舞(一种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诵佛经,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壮行酒等。
整个祭祀过程极具民族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渔把头主持仪式,在开网眼的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点燃香火、炭火锅,进行赞语祝辞,祝愿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鱼、出好鱼。
首先要在凿好的冰洞前摆放一张红色供桌,上铺黄布,摆好三只香炉、四大碗白酒(其中一碗为渔把头准备的)、九炷高香,几只装好冬网的马拉爬犁、诵经的喇嘛(每人手持佛具,怀抱盘装水果、奶干、奶皮、炒米、糖块等供品)、跳查玛舞的青年、身着蒙古族服装双手托白色哈达的姑娘、手托装有五、六斤糖块托盘、手拎盛大半桶牛奶(桶里装一把勺子)的蒙古族青年、渔工们在约50米的场外等候,锣鼓、钹、法号组成的鼓乐队在主场地左侧就位。
当主持人宣布“醒网、祭湖仪式开始”时,鼓乐队奏乐,表演人员按诵经喇嘛、跳查玛舞的演员、渔把头、蒙古族姑娘、蒙古族青年渔工分乘马爬犁的先后顺序向场内行进,喇嘛摇动佛具,跳查玛舞的跳舞、渔把头、蒙古族姑娘、蒙古族青年随后,在鼓乐声中直接来到冰洞旁,渔工列一横排站在马拉爬犁队伍前。喇嘛先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住持,住持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松柏枝转三圈并诵经。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上,开始朗诵祭湖词:
啊!长生天,先祖之灵;啊!庇护众生,求昌盛,求繁荣。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镜;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万物生灵,永续繁衍;都聚在查干湖天源的怀中,都握在查干湖地宝的手中。献上九九礼吧,奉上万众心诚,湖上层层冰花,闪动八方精灵。敬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献上九条哈达,摆上九种礼供。呵,千里冰封望祭湖,万顷湖面竞纷呈。开冰拉网出鱼喽,头鱼宴上庆丰登。
长长的法号、高高的檀香、古香古色的香炉,还有喇嘛们那别致的帽子,这些靓丽的看点构成了表现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祭湖场面。诵经声低沉绵长,锣鼓声舒缓流畅,渔把头的诵词高昂且极富韵律,三种声音在你的耳畔,层次清晰,丝毫没有杂乱之迹象。你的眼中是黄帽红袍的喇嘛,诵经的声音就会洞穿你的耳鼓,服装艳丽,面目狰狞的查玛舞跃入你的眼帘,那锣鼓声自然会流过耳边,时而你也会被一种更为特别的音调与韵律所吸引,那就是渔把头在诵念祭词。
渔把头诵完祭湖词后,接过一名喇嘛从供桌上端来的一碗酒,手托酒碗,高喊“查干湖冬网的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用手指沾碗中酒弹向天空)几名蒙古族姑娘走到松枝敖包前将手中的哈达系绕在松柏枝上,蒙古族青年走到表演区内将糖块、牛奶撒向天空;“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用手指沾碗中酒弹向地面)再有几名蒙古族姑娘将手中的哈达系绕在松柏枝上,蒙古族青年再抛糖,向地面撒牛奶。
“祭万灵的湖神保佑咱查干湖冬捕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多出鱼、出好鱼、出大鱼,让更多的人吃上咱查干湖的鱼”!在诵经声和鼓乐声中,渔把头来到供桌前,高喊:“湖神保佑!”现场的所有渔工也一同高喊“湖神保佑!”诵经的喇嘛将供品依次抛入冰洞中,然后喇嘛走到一侧继续诵经。跳查玛舞的围着抛入供品的冰洞表演查玛舞,直到马爬犁出发为止。
抛完供品后,渔把头和所有渔工都再回到马爬犁前,渔把头站到渔工队伍前,高喊“上奶干、炒米,给咱进湖开网的饱肚”!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姑娘每人手托一只装有6碗奶干、炒米(第一个托盘装7碗)的托盘走到渔工面前,渔把头给渔工每人端起一碗,渔工开始吃。约两分钟后,渔把头再喊,“拿酒来,喝壮行酒!”
又有几名蒙古族姑娘用托盘分别托着6个(第一托盘装7个)空碗,蒙古族姑娘抱四个酒坛走到渔工、渔把头面前,为渔工们斟酒,渔把头再喊“好酒助咱打好鱼,干!”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后,把碗放进蒙古族姑娘们端的托盘。渔把头再喊“进湖、收红网、鸣喜炮、出发!”渔工和渔把头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在五彩气球的飘舞中、在喧闹的鼓乐声中、在查玛舞的跳动中,飞身跃上马爬犁,车老板儿一声响鞭马爬犁冲向湖中……
冬捕_查干湖冬捕 -主要亮点
查干湖冬捕
亮点一:重新完善查干湖冬季旅游节庆名称。几年来,查干湖开发区在冬季旅游节庆活动中不断打造冰雪、渔猎、餐饮、文化等旅游形式,现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查干湖特色的旅游体系。
亮点二:不断丰富节庆活动内容。2009冬季旅游节在以往节庆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新的节庆内容。举办全国范围的中国查干湖渔猎文化论坛,同时还请游客参与“下网”、“穿杆”、“行网”、“出鱼”等捕鱼作业及查干湖冬泳表演等活动。
亮点三:不断提高来宾邀请档次。查干湖开发区为了体现旅游节带来的轰动作用,增加旅游节的经贸内容,在来宾邀请上将重点邀请各大企业老总、全国渔猎文化研究机构及其他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人士参加本次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全国性舆论宣传,进而全面提升旅游节的来宾档次,提升查干湖的对外影响力。
亮点四:不断完善宣传理念。为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打造我省西部生态、民族旅游品牌,提高吉林冬季旅游知名度,深入挖掘查干湖渔猎文化内涵,提升查干湖的旅游品位,合力构建我省大旅游发展格局。
冬捕_查干湖冬捕 -相关器具
查干湖冬捕
网:查干湖冬捕最原始是用“麻网”,将麻披纺成经,缠在“线桄”上,再用麻经织成网片,网片穿上两根麻绳作为纲,网纲分上下纲,上纲装上小木块作为网剽子,以保浮力,下纲装上用泥烧制的泥绞子,确保网具沉入湖底,现在都己改进,网线为聚乙烯线,网剽子用泡沫浮子,底绞用铸铁制成。
爬犁:装网和运输网具的工具,用铁管焊成,上面纵向放几根松木杆,以便装网。
绞盘:俗称马轮子,分出网轮和翅轮两种,均由轮胡和底盘组成,在冰上可以拉走,用来绞大绦和旱绦用。
轮杆:木质,一头插入马轮中,另一头套在马上用之传输动力的动力臂。
冰镩:由铁匠专门打制的破冰工具。由镩头、木把和提手组成,开凿冰眼用。
冰崩子:用来捞冰的工具。由冰崩头和杆组成,头为小铁圈加铁网组成。
扭矛走钩:前方为回勾的铁器,用以调整传杆方向和行走传杆的工具。
大绦与水线绳:均是聚乙烯绳,只是粗细之分,大绦直径1厘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
卡勾、单勾和双勾:
卡勾,一头固定在旱绦上,搭起冰上刚出水的网。在承受大力的情况,用创斧可以拉开,脱离网具,俗称卡勾。单勾和双勾是搭起拉动网具时使用。
捞子:捞水中鱼获物时使用。
大勾、小勾:搭捡网具时或下网时使用的工具。
穿杆:长18―20厘米的松木杆,在冰下行走,带动水线绳。
旗和风灯:用以指示方向和位置的工具。
创斧:用来打卡或固定马轮时使用,主要使用是打击。
服饰:羊皮袄、貉壳帽子(老把头戴)、棉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