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湄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想大多数喜欢这阙词的,大概都是因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吧。只可惜,“清欢”难觅,或者说,“清欢”难遇。在这灯红酒绿的繁华人间,清欢大概是可遇不可求了。
林清玄说这清欢,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如果说大丈夫志在四方,那么真实的我必定是该遭人唾弃的小男人。我记得出门来上海时,父亲给我的话,就是那一句所有鼓舞着万千青年的至理名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可惜他永远不会知道,不是我选择了远方,是他们为我选择了远方。我没有梦想,如果非要说一个,那我想,留在故乡,守着家人,躬耕陇亩,享受清欢。
而今,我却只身在上海――这个离家千里的陌生城市。心有不甘,却仍然身赴上海。此刻,听着宋冬野《平静生活里的刺》里沧桑的歌声,“生活是这样子啊,不如诗啊,转身撞到现实,也只能如是。”是的,就是不如诗啊。
记得高中第一次考试榜上无名时,面对着老师、父母的压力,我对父亲说:“这辈子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小学第一次考试拿的一百分。这个满分,让我背上了好学生的美称,然后欲罢不能。从此,上学,上好学变成了我唯一的路。”父亲不解,他说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在家里几个姐姐都辍学而他还有机会上初中的时候,却没有好好珍惜。他不希望我走他的老路。却从来没问过我,想走什么路。他们没问,我也没说,也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生活,不如诗。所以今天,我在这里,这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并且还将待下去。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没能有这份洒脱,我的牵挂,在千里之外,如何心安?(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我想“清欢”只能属于那些无欲无求的人吧。若内心有了欲求,若对物质有了渴望,若恋上了豪宅名车,爱上了钻石名表,便只能徘徊于生活的一出出戏,流连于商海的一幕幕局,便不能有清欢,大概也不需要这有味的清欢了。
我自认无欲无求了。农家出身,给我一方土地,便是自给自足也无所谓。想来小时候在读书之外,最大的乐趣便是在那一小亩菜园中劳作。只可惜如今家乡崛起,土地的价值,不再是种植,而是买卖。我能听到它在泣诉,却无人问津。
但我仍无清欢。因为“清欢”也只属于无牵无挂的人。
常听人谈起唐玄宗,李煜等君主“一晌贪欢”的亡国之恨。我想,如果他们不是一朝之君,不是一国之主,那么这“贪欢”,或许在霓裳羽衣曲问世,在李煜才华得以展示时,也会是一方佳话,也会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抹清欢。
我想起了顺治皇帝的一首御诗:“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这是多么痛的感慨。如果不是有所牵挂,如果不是帝王重担压身,他也想“衣钵处处任僧餐”的清欢。
再有宋微宗赵佶,瘦金体流芳百世,却因他是帝王,被认作是“贪欢”而遭人诟病。他若是一介草民,贪得书写之欢,写得一手好字,想来也是传世佳话吧?
重担在身,如何清欢?
一如我,前辈们的梦想,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全部都落在我肩上。《平静生活里的刺》里接着唱到:他却依然对现实放肆,等着美丽的故事被腐蚀。最后的好梦,渐渐的消失。放下玩具、举起双手,都没有微辞。他的幼稚,我的固执,都成为历史。
所以我在这里,因为我有牵挂。我还将继续着父辈们的梦,还将扛起这个家,扛起未来自己的家。在这里,我不快乐,但我幸福。因我对得起生我养我以及爱我的人。
再套用宋冬野《董小姐》里的一句歌词:爱上一匹野马,但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清欢,就是我爱上的那匹野马。但是,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等有一天我回到故乡,撑起这个家,就算苦,我也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