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里克・谢霖(1918-1988) 墨西哥小提琴家,生于波兰华沙。7岁时其才华受到波兰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的赏识,举荐他到柏林做了弗莱什的弟子,由此打下坚实的基础。1930年转至巴黎音乐院,师从法国大师蒂博、布兰杰,6年后毕业。1944年谢霖受墨西哥音乐之父彭斯的感召而移居该国,两年后获得国籍,成为墨西哥公民。他被认为是巴赫作品最杰出的诠释者之一。
谢霖_亨里克・谢霖 -个人简介
1946年,28岁的波兰小提琴家亨里克・谢霖来到了墨西哥,那是他第一次到这个北美国家演出。欧洲的战争刚刚结束,北美灿烂的阳光深深吸引了谢霖,他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留在墨西哥,并且加入墨西哥国籍。
一个东欧的音乐家,受到的是正统的欧洲式的音乐教育(谢霖最重要的教育经历是在柏林师从匈牙利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弗莱什),并且15岁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同时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却最终选择了从气候到文化传统都迥异的国家作为自己的归宿。他放弃了巡回世界建立声名的生活,甘愿做墨西哥音乐学院一名教师。如果不是1954
亨里克・谢霖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并且有机会发现了谢霖的惊人技艺,可能这位音乐大师与巴赫、与莫扎特、与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之间的那些精彩对话永远不可能被我们所知晓,而人们今天所领悟到的巴赫也缺少了色彩至为斑斓的一维。
在用小提琴创造巴赫的人中,谢霖可能算是最为个性化的一位,在他那里,严谨而素朴的巴洛克音乐带上了贝多芬式的激情,他把巴赫带出了原有的文化领域,而引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另外一种境界。如果说18世纪的宫廷音乐应该像月光一样,理性,平静,冷峻,皎洁,则谢霖把它演绎得如同太阳,感情丰沛,激昂和细腻之间的对比鲜明。他弓下巴赫的历程如同他自己的历程,从阴郁的欧洲来到了灿烂的美洲。我们可以从比较中探讨谢霖的对于巴赫的诠释究竟是怎样的。
以脍炙人口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的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为例:在豪格伍德指挥JAAPSHRODER版中,乐曲呈现一种庄严,跳跃,以及轻松的仪式感,演奏时间是3分52秒;在阿卡尔多指挥阿卡尔多的版本里,风格是严肃,缜密的,乐句的变化很有层次,小提琴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演奏时间3分53秒;平诺克指挥SIMONSTANDAG
亨里克・谢霖
E则明显带着近乎急促的活力,整个演绎有着流行乐一般的节奏,不求甚解似的干净利落,乐符不带表情,演奏时间是3分36秒;在马里纳指挥谢霖版本中,乐曲长度被延迟至4分08秒――比最快的版本慢了半分钟,小提琴的表现突出于乐队,乐曲表情丰富,快慢高低的对比略显夸张,而对于这样的巴洛克音乐,谢霖的表现又毫不轻浮,技巧十分谨严。
谢霖创造的巴赫在DG公司出品的《6首为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帕提塔》中得到了极至的表现。在所有灌录的这组无伴奏小提琴曲版本中,谢霖以其气势非凡、清晰优美而又不失宗教色彩的演绎而获得极高的赞誉,应该说,“太阳神阿波罗式的演奏”这样的评价是非常切合谢霖的风格的。
谢霖_亨里克・谢霖 -个人生平
亨里克・谢霖是弗莱什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位。1918年9月22日,他出生于波兰华沙,是在肖邦的诞生地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Wola)长大的。5岁时母亲教他弹钢琴,不久又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演奏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深深地感动了胡贝尔曼。在胡贝尔曼的一再劝说下,父母同意把儿子送到柏林去跟卡尔・弗莱什(CarlFlesch)学习。
亨里克・谢霖1933年,谢霖举行首次公开音乐会,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足迹遍及欧、亚、非、美四大洲的旅行演出序幕。来到巴黎后,谢霖跟随纳迪娅・布朗热学习和声与对位,又曾随蒂博进修小提琴。他精细文雅的演奏中注入了法国文化意境淡远的韵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盟军演出300多场。由于他能流利地讲7种语言,因此还担任过波兰在英国的流亡政府的译员。他对于即使象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这样熟悉的作品,也能够以新颖的演奏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演奏风格是那样文雅清新,以致当人们听说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轻浮浪子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究竟是布封“风格即人”的限定又出了例外,还是传闻有误?
1946年,谢霖第一次来到墨西哥演出,受到墨西哥听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同时他也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所迷住。他加入了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有时还作为墨西哥官方的文化使节,带着外交护照旅行,宣传墨西哥文化,演奏墨西哥作曲家的作品。
1952年,谢霖去欧洲旅行演出,发现了久已失传的帕格尼尼e小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后来做了公开演出,并录制了唱片。
1954年,在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劝说下,他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还到世界各地举行了大量的音乐会。
墨西哥作曲家曼努埃尔・庞塞(188-1948)献给谢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这位作曲家生前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庞塞于1942年写好总谱,1943年完成配器,同年举行首演,谢霖任独奏,墨西哥交响乐团协奏,由庞塞的学生、同为墨西哥作曲家的查维斯担任指挥。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按照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在乐队简短的引子之后,独奏小提琴拉出浪漫而有节制的主题,在经过充分的发展再现后,小提琴演奏了一段扩展华丽的华彩乐段,直接导向尾声。第二乐章是一皮带有哀怨情调的行板。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12年庞塞根据墨西哥传统曲调写了一首歌《小星星》,这首旋律动听的短歌不胫而走、风靡一时,从南美传唱世界各地,各种改编仿作竞相推出。庞塞受出版商的蒙蔽,从中分毫未得。伤心之余,庞塞把它自由地运用在这个乐章中,哀怨中夹带着悔恨之情。第三乐章由带着巴西哥流行歌曲面纱的回旋曲主题引出,生动活泼,诙谐俏皮,不时被轻快惬意的浪漫插部打断。全曲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
庞塞被称为欧化的墨西哥人。而罗多尔夫・阿尔夫特(1900-?)被称为墨西哥化的西班牙人。阿尔夫特是自学成材的作曲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39-1941年,是应美籍波兰小提琴家塞缪尔・杜什金的请求而创作的,并由杜什金于1942年举行首演,也由查维斯指挥墨西哥交响乐团协奏。稍后,阿尔夫特在谢霖的帮助下对全曲进行了修订。谢霖演奏时采用的就是这个1953年面世的修订版,在旋律轮廓与和声进行方面西班牙民族风格十分明显。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由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的伴有纯五度的快速双音上行乐句奏出,纯五度是小提琴两根空弦音程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演奏者用一指同时按住两根弦,其对音准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作曲家以主题旋律的对位变奏取代了发展部,使用了诸如卡农、主旋律的延长与缩短、逆行与花饰种种手法。第二乐章同样运用变奏的原则:主题陈述之后是两段即兴风格的变奏,伴以插部,终乐章回旋曲精神抖擞,像是民间活动的描述,队伍的行进,人声的喧嚷,这一切在辉煌的尾声中达到高潮。这首协奏曲写得十分聪明,近似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之灵巧,而无其夸饰。
亨里克・谢霖作品这两首小提琴协奏曲,谢霖于1984年同时录了音,他的声音粘密紧实,技巧出色,情绪活跃,热情奔放,丝毫没有老年人暮气沉沉之感,是他晚年的代表性唱片之一。
谢霖对巴赫音乐精神的深刻领会和体认,反映在他录制的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和帕蒂塔中。他先后完整地录制过两次这6首巨作。50年代在CBS公司(即现今的Sony)录制的单声道版本,他的处理严整方正,技巧卓越;60年代在DG公司录制的立体声版本,速度有所减缓,细节更见功夫。这两次录音的共同特点是:恢宏的气势与严谨的结构完美的结合。他的严谨表现在演奏和弦的声部控制恰当,音准无懈可击,对运弓量和运弓部位有其独到之处。谢霖认为:巴赫归根结底是一位热情的人道主义作曲家,他的心胸如同宇宙般宽广,他的线条又极为优美动人。谢霖在演奏《恰空》时,强调其舞曲的性质,开端全部用和弦奏出,展示宏大的气魄。接下来的几个变奏谢霖运用揉指和弓弦接触点的变化来表现双簧管或者长笛似的音色。在进入D大调乐段时,谢霖完全不用揉指,以表现静谧庄严的宗教色彩。
谢霖演奏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也十分精彩,如行云流水,情趣盎然。他曾经说过:“在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中,一般的感觉是长的音符应当演奏得短一点,短的音符要长一点。”他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巴洛克风格的典范,别人能够赶得上他的优雅,却很难做到同样的严谨。
谢霖_亨里克・谢霖 -个人作品
唱片选粹:
◎DG437365-2巴赫:六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Philips442398-2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浪漫曲(音乐厅管弦乐团)
◎Philips462185-2、462303-2莫扎特: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全集(海布勒钢琴)
谢霖_亨里克・谢霖 -相关条目
亨里克・谢霖作品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诺尔德・勋伯格
埃克托・柏辽兹
安东・鲁宾斯坦
本杰明・布里顿
彼得・柴科夫斯基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古斯塔夫・马勒
谢霖_亨里克・谢霖 -参考资料
http://edu.21cnmc.com/NewsInfo.aspx?id=109&zid=158&sid=165&nid=287
http://www.qgwz.com/web/clz/data/Artist/Szeryng/Life.htm
http://www.smth.edu.cn/bbsanc.php?path=%2Fgroups%2Frec.faq%2FClassicMusic%2Fmingrendiantang%2Frecitor%2Fxianyue%2FSzeryng%2FM.97219154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