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历史沿革,河南博物院-建筑布局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将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

河南博物院_河南博物院 -历史沿革

民国初期
1923年夏,河南新郑一绅士李锐打井,无意间打出一座古墓,发掘出100多件青铜器。北洋陆军14师师长闻讯后向吴佩孚驰报。吴佩孚命令该师长把出土文物运至开封妥善保管。为了更好的保存这批文物,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1927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筹建于开封三圣庙街(开封三胜街)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
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把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并1928年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把“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把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1930年至1937年这8年是河南博物馆的辉煌时期,馆藏文物最为丰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文物研究员。

抗战至新中国成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确保文物安全,于11月24日把原河南博物馆所藏文物精选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装68箱,用了三天时间运往汉口法租界租房保存。1938年9月,汉口沦陷之前,这批文物又被迫转移至重庆。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


河南博物院内走廊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1949年11月,国民政府把存放于重庆的原河南博物馆文物中的珍贵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装38箱与国立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其余30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
1966-1976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把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_河南博物院 -建筑布局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历史沿革,河南博物院-建筑布局

河南博物院

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河南博物院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与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纪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建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博物院内走廊

主展馆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位于河南登封)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复,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 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主馆后为文物库房。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河南博物院_河南博物院 -馆藏精品

莲鹤方壶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河南博物院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妇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90103/44085.html

更多阅读

河南博物院藏品随拍下 十大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

一、贾湖骨笛该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新石器时代器物,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

声明:《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历史沿革,河南博物院-建筑布局》为网友尘缘而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