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概述,丧葬文化-关中地区丧葬文化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从考古资料来看、欧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10-4万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习俗,并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约1800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已有了丧葬习俗,山顶洞人洞穴的一侧有一块墓地,发现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钻孔骨达,骨坠装饰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顶洞人遗赅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远古时期,葬地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或者风葬的,多为生活于树林中的民族;如中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持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特出,影响到丧葬也盛行。

丧葬文化_丧葬文化 -概述


丧葬文化

人类生育、婚姻和丧葬礼俗,在我们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每个人都会经历,而且都是依习俗办事,往往并不多想。但在这些每个人都要经历和遵从的平常生活习俗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意味和文化意味。死亡是人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终结,也是人一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序列符号之一,而丧葬文化标志着其社会文化属性的转承。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国鬼魂观念由来已久,墨子《明鬼》篇中就说到了人死后成为鬼,相信有鬼神存在。丧葬文化是后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我们不应把它完全当做封建糟粕,也无需从迷信的角度来看待它,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在汉代时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古人在墓中建有客厅、厨房、厕所、饲养牲畜的棚栏,囤积食品的仓储,墓中还刻有日、月、星、辰、神话故事、神兽仙禽、仙云卷草等图案。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概述,丧葬文化-关中地区丧葬文化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丧葬文化_丧葬文化 -关中地区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关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丧葬文化中禁忌与讲究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丧葬文化中孝悌文化
关中位于华夏文明的中心,农耕文明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孝道文化。“孝”是关中丧葬文化的精神内核,关中丧葬从始到终,集中贯穿着一个“孝”字。服丧期间,重孝者白天黑夜孝服不离身。所有孝子的服饰必须黑白二色。和丧事有关的诸多事物,都带有个“孝”字,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主家要给亲友散发一绺白布,叫“散孝”;男人头顶勒一个白布圈,叫“孝帽”;人们穿的白色长衫,叫“孝衫”;孝子们手里拄着缠白纸的柳棍,叫“孝棍”;灵前燃纸的瓦盆,叫“孝盆”等。丧事中间用的一些物品也蕴含着孝道。如孝子哭丧拄孝棍,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须用杖扶持;腰间系粗麻,意为悲哀消瘦、裤带松弛,所以以粗麻系之。
而且,关中丧俗直抵孝子内心。如亲人亡故以后,要烧倒头纸,兄弟姊妹嚎啕痛哭;亲友前来吊孝、烧纸,众孝子要一同陪哭;从人亡到掩埋,每天一早一晚孝子都得痛哭一场,叫“举哀”或“哭丧”;孝子们要整夜守灵,焚香燃蜡。孝文化从形式到内心,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与此同时,丧事议程的本身也具有一种展示性,即借死人而做给活人看。人死以后开始“做七”,以加深对亡者的追思与缅怀。之后,还有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周年完了,才算真正的服孝期满。
关中丧葬中的孝悌文化的另一体现便是长幼有序。再无能的老大,也有专门的“待遇”,老小社会地位再高,也不能超越礼数。在丧事中,老大是主事的。无论是迎饭、施礼、祭拜等,都是老大在先,其余依序;出殡前扫墓,必须是老大媳妇去;十字路口祭奠,是老大摔孝盆。这些都在展示着长幼有序的道理。
厚葬、喜丧、丧乐与哭丧
长期以来,关中地面有厚葬习俗。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这里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历代帝王的坟陵遍布关中区域,帝王的厚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间的丧葬观念。比如农村流行童男童女石膏像陪葬的做法,就有当年帝王实行殉葬的影子;丧俗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俗,所以人们常常把丧葬视为对先人尽孝的最后机会。对富有者来讲,厚葬很正常,而对于贫寒者来讲,厚葬则是另外一种人生补偿。不少关中老人一生简朴,却对自己后事十分重视。如棺板要尽量厚,木头要尽量好,油漆遍数要尽量多,老衣、被衾都要上等好料等等。深究,其中不乏攀比心理。对此,我们应该摒弃,而更应该提倡“厚养薄葬”。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关中人眼中,活过70岁而逝,就是喜丧了。此时的吹打、祭奠和哭丧并不完全是悲情的宣泄了。关中人在亡者年龄的计算上,通行虚岁记数,即把逝者生死的两个年头都计算在内。加之,儒家认为“仁者寿”,因此,在关中,高寿而亡者,主家少有悲痛,反有一种对逝者德行与仁义展示的满足。同时,理智也告诉人们,人死不能复生。关中丧葬文化中“节哀顺变”的思想,其实也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维。
关中的丧葬音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关中的丧葬乐器有锣、鼓、钹、唢呐等,而主要乐器是唢呐。唢呐独有的音色,高亢的音调,再配上悲痛的旋律,凄哀婉转、如泣如诉,能充分宣泄出悲痛的心情。如果四杆、八杆唢呐一起吹奏,则更具震慑人心的力量。加之其他配器,关中的丧葬音乐大起大和,古老凄美,成为关中丧葬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丧葬文化的标识之一。在丧事的不同阶段,丧乐的演奏也是不同的。人倒头以后,悲怆的唢呐声破空而来,悲凉的调子告诉人们有人死了,也宣布着主家丧礼的正式启动;入殓的时候,音乐是最为悲壮的,痛彻肝肺、令人涕泪齐迸;施礼献饭时,音乐舒缓有度,令孝子回忆逝者的事迹功德;起灵时,音乐又达到一个高峰,因为逝者将要永远离去;送埋的路上,音乐又变得轻松悠扬,用来舒缓、调节人们连日来的悲伤,同时以免人们过于悲痛。
与丧葬音乐相吻合,关中哭丧的特色也十分鲜明,一反关中人内敛、少言、不善抒情的常态。关中哭丧的主角是女子,而且伴随整个丧事的始终。女人们哭腔响亮,以一声:“哎――娘――”起头,高音破空,悲从中来,且哭且唱,泣怨哀诉,一句唱完,之后便是长长的拖腔,有对逝者的追忆,亡故的痛惜,也有对自己一生坎坷的联想与哀叹;而男人们的哭则是扑倒在灵前,磕头捣地。起音最重最响,一声喊尽,后边是短促的“呵、呵”声,主哭词为“我的爸(妈)呀”。尾音处常常几断几连,眼闭口张、泪涎长吊。关中对哭丧有讲究,如果哭者不放悲声、没有眼泪,或者哭声没有响彻天地,都会被视为不孝。

丧葬文化_丧葬文化 -蒙古族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石葬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蒙古各地石墓里发掘出来的殉葬品,并未发现数值上有很大差异",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著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深 葬
十三世纪,蒙古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其葬法,《黑鞑事略》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叶子奇《草木子》卷之在下《杂制篇》载:"送至……寝地深埋之,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即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所以从成吉思汗开始,直到元末的脱欢帖木儿,至今都未发现他们的墓迹。成吉思汗认为"英明在世,不留其骨",意味着人生在世"使其神,用尽力",死后就无需再留什么了。其实,这种习俗是很好的。
野 葬
蒙古的丧葬习俗,经过元、北元(明)、清各个朝代,又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喇嘛教传入后,在草原牧区出现了野葬。
人死了以后,给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缠身,把尸体放在勒勒车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车,是用马或骆驼驮),用鞭抽打牲畜,把车赶向固定的野葬地,不用人驾驭,让它作意奔走,任意颠簸。死尸掉在哪里也无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车辙去找尸体。找到尸体后,如果尸体已经被野禽、野兽吃掉,就认为已经升上了天堂。要是禽兽没吃,就要请喇嘛来念经,给他赎罪。这种地野葬法不留墓迹。
有的野葬略有不同。就是装尸体的车要有人驾驭,到了野葬地让车子任意颠簸,尸体在哪里落地,哪里就是吉祥的葬地。马上用土块、石块把尸体围起来。第三天与前述方法一样,去看尸体,如被禽兽吃了,就高兴地把尸骨、遗物掩埋起来;如没被吃,就要请喇嘛念经。这种葬法的特点是"求天卜地",流行的范围很广。
火葬
萨满教和喇嘛寺庙影响的地方,又出现了火葬习俗,但火葬并不普遍。只有孤独老人,未婚青年,传染病患者死后才要火葬;也有生前留有遗嘱的则要遵嘱火化。葬法是:丧礼过后,将死者与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于山、河(郭尔罗斯人,认为松花江流入大海,是死者的极乐世界,所以多撒于此水),也有的富人 、贵族,把骨灰送到五台山埋葬。火葬,除骨灰撒于山、河者外,均留墓迹。火化时不能用自己一家的木、柴,要募集百家木、柴做为火化燃料。
土葬
清代以来的蒙古民族,主要还是土葬。这一时期,蒙古民族也出现了坟茔地。葬法是选择好墓地后,掘穴,中等以上人家还在穴中砌砖或石。从郭尔罗斯开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大青夸磨砖对缝砌成,穴内有尸床。蒙古民族王公台吉死时葬法甚为讲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尸体裹严纳入棺内,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谓之停柩期间叠石造屋,藏棺其中,谓之陵。并设守陵户常住陵旁。守陵户的多少,根据王公贵族的品位有定例,如亲王为十户;郡王八户,固伦公主与郡王一样;贝勒、贝子为六户,和硕公主与贝勒、贝子相同;镇国公、辅国公为四户;辅国公以下的一般官员及没有功劳者,皆不得有守陵户。郭尔罗斯王爷、协理皆称墓地为"衙门
孩儿葬
孩子的葬礼,实际上也是一种天葬。到目前为止,牧区保持天葬最彻底的也就是孩子了。但它有两个特点,是别的葬礼中绝对没有的,所以单独列为一节:一、别的葬礼不能由女性直接操持,惟孩儿葬少了女性不行。二、没有鬼魂一说,显得温情脉脉。孩子死了,没有那么多繁礼缛节,母亲的找块新白布,粗针大脚地缝个口袋,把死孩装进去,背到大道中央或三叉路口,连口袋扔下走了。走路人看见,便把口袋托起,走到近处一个向阳背风的地方,揪起口袋底子一抖,就把孩子抖出来了。有些人家,口袋里还放着孩子心爱的玩具、好吃的东西或碗筷等等,路人把这些东西随便揣上一件,可回家去。
甘当"指路人"
大人死了,葬得越远越好,别人生怕染晦气,避之惟恐不及。孩了没过十二,灵魂还没有长全,不能成鬼,自己也找不到转生的人家,所以特别需要一个"指路人"。那个第一个碰见孩子,把他从口袋里倒出来的人,就是孩子的指路人。孩子的灵魂跟着指路人回到家里,托生为他的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谁要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就寸步不离地跟回家去。因此牧区有些缺子少孙的人家,往往伸长耳朵打听谁家把孩子扔在什么地方,好去做个"指路人"。
唤他再回来
当然,最高兴的自然是转回来,再成为自己的孩子。如果三天头上,孩子还赤条条的躺在那里,未被狼吃狗啃,说明孩子的灵魂还没被领走。这时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请个喇嘛念经赶紧把他送走,而是千方百计再把他领回来。因为儿子既未成人,死了也不会成鬼,只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灵魂,自然跟上父母更合适。父亲的做法是解下套马杆的套索,一边拖在地下往家走,一边喊着孩子的名字,灵魂就跟着拖下的痕迹回来了。母亲的做法就温柔得多,她解开白嫩的乳房,把奶盘揉一揉,使奶水来精,挤在孩子的脸上、身上和跟前的草地上,再拖着背过孩子的背带,一边走一边叫:"我的孩子回我家,来世再转妈妈娃,呼瑞呼瑞呼瑞!"孩子嗅到乳香和自己充满奶腥味的背带,自然就跟回家来了。有心计的父母,常常在孩子的手上、腿上、腚上,用朱砂、墨汁、锅底灰涂个印记。如果她的下胎婴儿,正好在某个部位有她做过的印记,她就会欢天喜地,逢人便讲:"我那孩子又转回来了。"有的痴情妈妈,总是舍不得把夭折孩子的襁褓、摇篮、小衣袍扔掉,眼巴巴地等着孩子回来穿用呢!
喇嘛在葬礼中
喇嘛是蒙古葬礼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是葬礼的总导演,死者灵魂的安顿者。由于常人只擅长生前的种种事体,对死后的情景感到茫然而可怕,于是喇嘛这类专业人才就出来充当了中介人,凡人凡事得听他安排。比如死者要停尸多少天,什么时候出殡合适,墓地建在何处妥当,什么生肖的人在起灵和下葬时要回避等等,都得请他掐算。他的活动不仅贯穿了葬礼的全过程,而且更有超前性和延后性。人没死他就来了,人死三年后他才彻底走开。
喇嘛的葬礼期间的茶饭相当丰盛,富裕的人家还有赏赐,白吃又白拿。不但邀请的喇嘛每人一份,就是闻讯而来的不速之客也照此办理,所以来的闲散喇嘛很多。书载察哈尔镶黄旗鲍永隆、孟克鄂齐尔等富裕人家给所有参加葬礼的客人每人一份食品。喇嘛除食品外,每人还要外加哈达一条和财物。
喇嘛在葬礼中活动主要是念经。
人死之前
人死之前,一般人家要请喇嘛念经七----十四小时,喇嘛的诵经声和铃鼓声极富音乐感,充满平和安静的温馨,这时弥留之际的死者是一种安慰和召唤,似乎他面对的不是死亡的幽谷,而是美妙的天堂。
人死之后
人死之后,蒙古人不讲究棺材搭灵棚,而是在原住所吊一帘幕,主要任务还是念经。有的地方白天喇嘛念藏经的"精装本",晚上俗人念《玛尼》的翻译本。如此进行三、五、七日不等。
出殡途中
出殡时前有"浩尔劳"导引,后有喇嘛骑马督行,中间是灵车一辆,最后是送葬的人群。
安葬以后
到了墓地安葬以后,喇嘛仍要焚香烟祭,围坐念经祝词。后辈子孙则根据词的内容,在死人的脚下焚祭食品。
超度亡灵
送葬三天以后,喇嘛要超渡亡灵。他钻进一座专门安排的毡包中,靠着东南的毡壁,用死人的衣服装扮个人形。不做新袍,旧袍捡好的穿。领口处放上帽子,脚下放靴子,腰里系腰带,安排停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摆着死者用过的鼻烟壶或首饰(如果是女性的话)之类。外面还鞴好一匹马,全鞍全鞫,齐齐整整。喇嘛念经的意思,就是超渡亡灵,把他扶上马送一程。《绥远通志稿》载:"死后三日或七日,有叫魂之举,至时备纸马、银钱诸物事,富者并须备活马一匹,贫者则以纸代祷以后,马如负重远行,汗流如注者,家人皆喜,谓死者已乘此马驰往乐地,焚化香褚送别。"那匹马并所有衣服,都归了这个念经的喇嘛。
解除禁忌
此后到二十一(三七)、四十九(七七)、甚或三年头上,还要请喇嘛念经,这样才能解除守孝居丧的一切禁忌。
收尸者
在蒙古葬礼中,通常跟尸体直接打交道的,除了喇嘛,大概就是收尸者了。喇嘛是超渡亡灵的,动口不动手。收尸者是安顿肉体,动手不动口。虽然在实际的重要性上,收尸者超过了喇嘛,可是地位远比喇嘛低贱。除了死者的苫面布、裹尸布和一双袜子,别的好东西全让喇嘛拿去了,属于"受苦不挣钱"者。在民间也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阶层,常常是由死者的遗嘱指定的,以跟死者属相相克为好。不过,有些时候收尸者也干喇嘛所干的勾当,有些请不起喇嘛的人家,往往就请收尸者一并代劳。
收尸者的任务有下面几项:
(1)入殓死者: 病人一合眼,别人就不敢接近了。收尸者便挺身而出,在死者跟前煨上香火。那时无口罩,用毛巾紧紧捂住口鼻,用双手的无名指,一下一下地往上搓死者的额头,赶他的灵魂快走。死者肚内如有余气,切忌扑入活人七窍。因此总是与死者保持一段距离,用双手不断挤压他的腹部,使气慢慢排出。这时便说:"时辰到了",男人从左腿开始,女人从右腿开始,脱裤子,脱袍子,矫正对方姿势,把头发散开(有的地方男剃头女梳头),弄得赤条条后,脚上穿上袜子,脸上盖上白布,身上用白布裹起来。这时,子女们就可以在脚上放哈达(相传灵魂藏于脚内),跪在那里磕头了。
(2)帮助出殡: 出殡的时候,车上拉上死人,收尸者在前面骑马开路。马在哪里撒尿,哪能里就是最好的墓地。如果马索性不尿,收尸者就丢骰子卜一下,定个大体方位,铺下一方白布,用扁羊角在外面画一圈,再把白布去掉,就算划出了墓地。死者一律头朝北,长者靠上,壮者居中,少者靠下。收尸者燃起一堆火,念经烟祭。子女们把食物焚烧在脚边,绕着尸体"呼瑞"三圈,在脚下叩头而去了。收尸者留下,把苫面布取了,袜子脱了,裹尸布扒了,赤条条把死者丢在野地不管了。这三样东西都归了收尸者。所以民间有句俗话"死者加一匹大布都不能给自己带走。"
(3)三日探尸: 三天以后,后代中的男性和收尸者要去探尸。亲人从脚的方向来,远远地下马站住,观望老人狼吃狗啃没有。收尸者则走到跟前,焚火烟祭,别人也远远地绕尸三周,再在脚下叩三头而回,从此以后,游牧他乡,再不回来探望。

近代丧葬习俗

指路("苏讷思穆日扎合")
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娃珍"去。"德娃珍"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丧服
有的地方死者穿蓝裤,白布衫。蒙古民族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绵衣。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
停灵
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平日里小孩子不许跳窗户,孩子跳窗户还要跳回来,再从门走。)
出殡
出殡时,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
杀牲
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头,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合葬
夫妻合葬与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烧食物
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用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
服丧
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首七"、"三七"、"五七"、"七七")、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禁娱乐。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产期患病)患者或恶病(传染病、痨病、恶疮)患者,以及横死(凶杀、车祸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中埋入地下。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响。一般说,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纯朴,礼仪节俭,多具有宗教色彩。
如今,土葬正逐步发展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逐步习惯于送火葬场火化(多见于城镇)。在牧区,葬礼完后,为亲友们摆殡席,蒙古人称"宝音阿日哈"。城市中的一般举行追悼会,以缅怀死者,寄托人们的哀思。

丧葬文化_丧葬文化 -藏族鲜为人知的丧葬方式


藏族树葬

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另外,有些地方土葬的比例也很大,夭折的幼儿盛行水葬。这里我们介绍的是藏东和甘南藏区为主的特殊葬俗。
穴葬穴葬盛行于甘肃省白玛藏族地区。这里人死后,洗礼更衣,捆缚成蹲坐式,然后置于土坑内,上盖一块木板,再用土掩埋。冬季尸体不易腐化,所以实行火葬。坟地有氏族的墓地和墓列。
寄棺葬寄棺葬最终还是土葬,流行于甘肃省舟曲一带藏族地区。这是将夫妻双方先亡者殓棺,暂时存放在如崖旁、地头、路口等处,不掘坟墓,而是将棺木放在选中之地的高处,以防被水浸泡,用大石块压上,以防野兽侵扰。待另一方去世时,举行合墓安葬,以求永世不离。
楼葬楼葬也称户葬,流行于康南一带。这是将亡者尸体葬于楼房最顶层一角落,葬礼不出门,甚是隆重。但这要求死者必须是一方公认之德高望重者、有声誉之喇嘛或长寿者、儿孙满堂或五世同堂者、或于部落村寨中大公无私、伸张正义、敢于为群众说话作主、群众纠纷时能公平断裁的人士。
平台葬平台葬流行于康南巴塘一带。这是一种特殊的安葬方式,因为人们认为死者不宜用其他葬法才用这一习俗。其形式是在平地上用大石块砌成高1米宽1米的平台然后把尸体捆成胎儿状,装在木箱内放在平台上。再在木箱周围砌上石块,并用大石头将木箱盖住,最后用泥勾石缝,远看犹如一堆玛尼石。
室内葬室内葬流行于康北一带,是对80岁以上、有威望者去世后的特殊安葬方式。人死后擦洗捆团,五官中塞抹酥油、金银宝石等物,将尸体放入木柜或大罐中,四周用青稞穗、麦芒和谷壳填充,盖上盖后用泥密封好,放到室内一角。待若干年后,搬到野外火葬。骨灰或投入江河或埋在地下。由于这种安葬方式要经过数年,几道程序,故亦称“复葬”。
树葬树葬流行于西藏林芝和康北部分地区,这种形式多用于夭折的幼儿。将尸体用盐水洗净,放入木箱、木桶或竹筐内,然后悬挂到大山阴面林子里大树的半腰上,也有置于大树树杈上的。据说这是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但此俗不多见。
婴儿红手水葬 这只适用于两个月以内死的婴儿。将死婴两手用涂料涂成红色,再将其捆成胎儿状,装入背篓里,捆上两个大石头丢入河中。有的连同背篓一起埋在河边,待水涨后把尸体冲走。家人在投尸下河的地方竖置一块刻有经文的石板,点上酥油灯,烧糌粑,插上数根玛尼竿,岁岁祭之。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普及,观念的更新,近年来许多丧葬禁忌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已经逐渐淡化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80103/42437.html

更多阅读

西方文化概述七 中西方文化概述

第二节中世纪西方文化一、所谓的“黑暗时代”1.由来“中世纪”这几个字使得一系列熟悉的图景涌进人们的脑海:封建城堡和哥特式的大教堂,十字军东征和贵族战争,光彩夺目的马上比武和宗教法庭上燃烧的火焰。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的标

vivo品牌文化概述 银行品牌没“文化”

前几天,受朋友之约接受了某权威调查机构的访谈。经过前面的热身、铺垫后,抛出了主要论题:对某一个正在谋划之中的银行品牌的广告语给予评价。广告语很简单:“因为自信,所以信任”。除了瞬间的发懵和惊讶外,一个判断异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概述

 泱泱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凝重的积淀,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本人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管理研究的同时,也深刻观察和思考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发现有些思想理念和行为跟现代管理所要求

南山服饰 南山服饰山文化概述

南山品牌“山文化”具体‘要点’山,是盘古开天后,与生俱来的物象,南山服饰,是量身定制的品质,是天生贵族的奢华,是从人类懂得隐体遮羞发展万年后至今的高品质升华。山为地之胜,山有大美。服装,人类文明的奇葩之一。西服为男人衣装之首,男人

vivo品牌文化概述 论品牌文化

  在追求品位、彰显个性的现代品牌经济时代,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赢得竞争,最终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品牌文化又是品牌战略的灵魂。 

声明:《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概述,丧葬文化-关中地区丧葬文化》为网友柚子味的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