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行政区划_行政区划 -概述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实行分级管理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国家为了方便管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将全国领土分级划成若干区域,并建立相应的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实行分层管辖的区域结构。
一般来说,行政区划是以在某一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关的各种职能而建立一级政权机关作为标志的。某些国家在一定地方范围内,为了实现某一单项职能的管理而划分的区域,也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如美国行政区域的数目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单职能的,包括学区、税区、消防区、灌溉区、住宅区、公路区等专区,这些专区的管辖范围与市、县等政府的管辖范围往往并不一致。
行政区划主要由土地、人口和行政中心(政府及其管理,有形与无形的结合)三项基本要素构成。行政区划不仅要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同时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方便民众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参与。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行政区划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以防止行政区划的经常变动带来经济不稳、人心不安和社会动荡。当然,行政区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是大变,如国家被灭或新建一个国家,改朝换代后重新进行行政划分等;有的时候是小变,只做局部调整,这时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调整。行政区划还需要承载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的生态保护、资源的科学配置、民族的融合与稳定、区域贫富差异的平衡以及文化习俗的传承等社会和人文功能。行政区划每时每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找工作、小孩上学、医疗、住房、出行等等都离不开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_行政区划 -起源
行政区划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原始群、血缘公社、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组织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简单地说,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需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生存生活,并要与其他人打交道,为了能使大家平等和谐地共同生存下去,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约束,而且还需要有人来执行这些规则和约束,即管理者。人类出现伊始,形成氏族社会,是按部落实行管理的,有亲缘关系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一群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有些人由于有身体或经验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头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逐渐有了分工,分配也变得复杂起来,需要有人专门进行管理工作,这时人、地、管理者及规则已具备,开始有了行政区划的雏形。随着国家的产生,行政区划渐渐明确和固定下来。
行政区划_行政区划 -历史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按地域划分行政区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这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不论何种类型的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总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顾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权,便于统治劳动人民,分化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①政治原则。促使国家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便利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②经济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民族原则。根据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和其他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巩固各民族的团结。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还要综合考虑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和国防需要等条件,科学地、合理地确定行政区划,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行政区划虽因国家本质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也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中国从秦代(公元前 221~前 206)建立统一国家并实行郡县制以来,历代行政区划虽有变更,但变化并不太大。英、法、美等国的行政区划是从19世纪继承发展下来的。另外,在同一个政权下,由于政治、经济、民族等情况的变化,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也会有所调整和变更。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有人倡议改革行政区划,提出了匀称、精简、协调等标准;有的还提出如何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对公职人员进行管理等问题,但改革的实际措施很少。
行政区划_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
行政区划
商朝、周朝实行分封制,即全国最高统治者――“天子”除在王城附近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其上的人群归自己直接支配外,全国其他土地和民众都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