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镇 和顺镇-概况,和顺镇-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云南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千米,古名阳温暾村,因有河顺乡流过,改为“和(河)顺”。全乡有1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其中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此外,始建于1929年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和顺镇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而驰名中外,被专家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和顺_和顺镇 -概况


魅力和顺

著名侨乡和顺是一颗东方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融的璀璨明珠,是一方古香古色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天地。

和顺距县城7千米,人口6000余人,旅居国外的和顺人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和顺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是云南4个典型的文化生态村之一。和顺乡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汉文化积淀深厚,畅游和顺,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中。

和顺,古名阳温登,旧为佤族居住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起名“河顺”,再由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和顺。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的,晴不扬尘,雨无泥泞,不烂不滑。环村大路边,每一条巷道的交会处,都有一道围有石栏的半圆形或是扇形“月台”,有的还有照壁,据说是依风水而建,月台中间种有一棵大榕树或是槐树,绿阴如盖,旁有石凳供人休憩、谈天。环村每隔一段就


魅力和顺

有洗衣亭跨河而建,亭约十平方大小,四角微翘,水上铺有井字形石条,饮用水和洗濯水的流向自然分开。抗战期间,和顺得远征军保护,幸免于炮火。

长期以来,致富的和顺人对家乡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形成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这表现在其建筑群中,一是和顺图书馆,二是各式民居。和顺图书馆位于村子正中,过双虹桥即到。这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六万多册馆藏图书中不乏古籍善本。

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门面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的三孔西式铁门,门匾是胡适的题词“和顺图书馆”。主楼两层,柱少梁多,上下均为玻璃窗,显得宽敞明亮。主楼及旁边伸出的六角亭和天井、花园等构造和谐。大堂里的读书架上有很多报纸、杂志,都是最新的,可以随意翻看。屋角有电脑,拨号即可上网――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


魅力和顺

和顺的民居基本上由石头、木材、泥砖建造而成,不同的家境选择不同档次的材料,房屋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庭院式建筑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也有中西合壁式的,还有糅合白族民居特色的。每家宅院中的天井都用石板铺砌,院内广植盆景花卉,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匾额,其内涵与讲究着实让人惊叹。有的人家还裳有进口铸铁花窗以点缀厅堂,在有的人家可以见到雕花精美的中式窗棂镶着进口的彩色玻璃。大多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

和顺_和顺镇 -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2005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和顺“魅力”主要呈现6大特点:


徽派建筑和顺镇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长期以来,中印缅之间通过西南丝绸古道进行国际贸易、文化、外交、军事、宗教的交流,和顺是这条古道上的枢纽,一直非常兴旺,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

和顺镇是火山环抱的田园风光:和顺镇有17平方公里面积,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大盈江穿越马蹄窝式的坝子,三和河绕村而过。湿地、龙潭、瀑布、峡谷,各类奇观具有;茶花、荷花、桂花、梅花,四时鲜花不断。这里四季如春,温泉、矿泉水资源丰富,是人们生活和休闲旅游的胜地。

和顺镇是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儒的生存方式。


多元文化和顺镇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和顺镇的文化有着包容性和多元性,体现了和与顺的特点。在这里,可以领略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六百年历史形成了大量的诗词、牌匾、对联、著作,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教育家寸树声等一大批名人。

和顺镇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和顺镇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六千居民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的生活是古镇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可以看到在洗衣亭下捣衣的村妇,可以看到乡村图书馆里读书的农民。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这里正圆着现代人的家园梦。

和顺_和顺镇 -旅游概况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7公里处,和顺的名称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的地方。


和顺镇和顺是中原文化与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窗口,蕴涵着“和睦顺畅”的最佳境界。这里屹立着全国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这里有传统民居一千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一百多幢,堪称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和顺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

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这里所有的道路、墙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古朴典雅。六百年历史荟萃了大量诗词、牌匾、对联、著作,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庭、华侨领袖寸如东等一批又一批名商鸿儒和英才人杰。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地方风味饮食“三滴水”、“头脑”更是堪称一绝。

和顺是云南第一侨乡。历史上的和顺人就是从大山里赶着大马帮沿着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闯荡“夷方”,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生态之美和顺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六千居民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的生活是古镇靓丽的风景线――洗衣亭下村妇捣衣,让人又寻回了那久违的古朴画面;乡村图书馆里农民聚精会神读书看报的动人情景,既是历史更是未来;田园牧歌的生活令人心驰神往,久久陶醉其间。

历经多少沧桑巨变,和顺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筑和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圣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和顺_和顺镇 -和顺故事

割马草老爷的故事


割马草老爷话说清末,和顺有位尹姓少年,长得其貌不扬,幼年丧父,家贫如洗。母亲靠为别人帮佣,拉扯着四个孩子。

他七八岁就去割马草砍柴,卖几文钱和母亲苦苦度日。一日,他将马草送到一富人家,这家人见其可怜,就让女儿送点吃的给他。富人家的女儿长得清秀水灵,却又娇生惯养,嫌弃尹姓少年长得丑陋且又脏又臭,就捂着鼻子隔得好远就把食物丢过去。尹姓少年看着小姐愣了一下没头没脑地甩出一句:“以后我一定要讨你做老婆!”。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都说这穷小子在说梦话呢!他长到十三四岁,背着一串草鞋,拍着花花巴掌,跟着马帮走到了缅甸,到了缅甸他帮人挑水、赶牛,得了工钱就攒起来,等够了本钱就开始做一些小买卖。因为和当地的土人部落村寨相处很好,他就向他们收购熊胆、麝香等山货进行贩卖。由于他为人忠厚,经营有信誉,又能吃苦,终于发了大财回家,盖了大房子,建了个“玉顺兴”商号,而且果真讨了那家的小姐做老婆。

蒸秀才帽子的故事


蒸秀才帽子的故事和顺的男人们成年后,都要到外面去闯荡“走夷方”,到国外建功立业。如果在家里不出去的男人,就要被乡亲们耻笑,同时他的老婆也要被取笑,认为是拖了男人的后腿。

和顺有个秀才,想要中举,却又屡试不中,想要“走夷方”又认为自己有功名,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外出闯荡,整天在家里游手好闲、牢骚满腹。

一天,秀才娘子把做好的饭菜摆上桌,秀才一看粗茶淡饭,不禁又皱眉叹气:“我可是取得功名有顶子的人那!怎么会过这种苦日子。”

第二天吃饭的时间,秀才娘子端出了一个大大的甑子,秀才心里想今天可有好吃的了。打开甑子一看,热气过后,只见甑子里他的那顶秀才帽子静静地躺着。

秀才刚想生气,娘子在旁边一脸严肃地说:“别家的男人走夷方,你每天里闲游浪逛无事做。对,你是有功名的人,那就靠吃你的顶子过日子好了。”

娘子的一席话,激励了秀才。这个有功名的秀才也和其他和顺的男人一样,走夷方闯荡建功立业去了。

骆营长开炮救和顺的故事


骆营长开炮救和顺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和顺曾是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的指挥部,整个古镇家家户户几乎都住满了远征军将士。至今仍流传着一个骆营长开炮救和顺的故事。

那是1944年5月,收复腾冲城的大战在即,一队日本鬼子推着汽油柴草,举着火把走向和顺,眼看着六百年的古镇将在大火中毁于一旦。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百姓向驻在和顺东面的芭蕉关阵地远征军的一位营长骆鹏报告了鬼子要烧和顺的情况。骆鹏接报后,命令炮兵向敌军开炮,炮声将准备要烧和顺的鬼子吓得抱头鼠窜撤回县城。和顺被保住了,下令开炮的骆营长后来娶了和顺的姑娘为妻,和和顺顺白头到老。

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故事


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故事话说明代的和顺人寸玉,因为懂夷语,通儒学,被举荐到朝廷做官,官至鸿胪寺序班,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官员。到了七十余岁,须发苍苍才从朝廷告老还乡。明代的永昌参将邓子龙曾用“白发朝仪”四个字来褒扬寸玉的功绩。

寸玉回乡后,苦于家乡雨季洪水泛滥成灾,于是带领众乡人仿“黄河九曲十八湾”的方法,治理水患,同时为方便乡人出入,修桥补路,作了大量的公益建设,因其家位于村中大桥头,故被人尊称为“桥头老爷”。

如今和顺村口的双虹桥相传就是寸玉所建。昔日在这桥边竖有一石碑,碑上刻有“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字样,乡人皆不解其意。后来有一伙过往商客悟出了含义,于夜深人静时推倒石碑,挖走了埋在石碑下的宝物。原来是当年修桥时所剩银两埋于碑底,留予后人补桥时备用。

和顺_和顺镇 -景区景点

艾思奇故居

位于县城南5千米的和顺乡水碓村,系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占地600多乎力米,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建于民国8年(公元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曰垓任云南民政、司法两司司长及矿务督办时所建的新居。


艾思奇故居艾思奇(公元1910―1966年),原名李生萱,生于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青年时代,荫次东渡日本求学。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任教,1955年任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党委常委、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9年任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兼哲学研究室主任。

艾思奇毕生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哲学著作,发表哲学文章360余篇,为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哲学家。

1984年腾冲政府将艾思奇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陈列展出大量图片实物,展示艾思奇生平及其光辉业绩。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该故居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思奇故居占地600多平方米,主体是典型的中式建筑,为其父1930年所建。艾思奇去世后,夫人王丹一于1979年专程由北京回到腾冲,将故居献给国家。1984年,腾冲县政府决定在此建立艾思奇纪念馆,当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设有若干陈列室,分别陈列有艾思奇青少年读书求学时期,到延安参加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后他在学习、著书、讲学等方面的许多珍贵图片资料、文稿实物。自开馆以来,已有两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和海外客人前来参观。

魁星阁

位于和顺镇西南石头山毓秀风峰,是乡人供奉魁星,设帐育人的地方,有是文人雅士们酬唱吟和避暑消闲的好去处。阁中有李根源先生集名人墨迹刻制的摩崖石刻,立有李根源先生的[和顺镇居吟]诗碑和李曰垓先生的[双彬杉行]诗碑。

洗衣亭

宁静端庄的和顺镇,悠悠小河环乡而过。在清澈的小河上,每隔一段便有一座小亭,这便是洗衣亭。洗衣亭飞角翎脊,四围透风,立于水上。亭下用石条砌成井状,旁边有供人小憩的条凳。


洗衣亭洗衣亭是供人们浣衣洗物,歇息纳凉的小亭。这是出门在外的和顺男人们为在家操劳的妇女们修建的。这许多的小亭,如同男人结实的臂弯一般,虽然不能为女人们遮蔽多少风雨,但却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依靠。也许只有久远出门而又牵挂着故乡的人,在、才有如此精心的心思。

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他们把一个“新”字高标出来,大有与旧时代分道扬镳的气概。社址设在一个格局上经过改革的古庙坛里,由李景山先生书写的“咸新社”三字大匾高悬着,可真是有一番“新”气象。社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土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侨乡文化之有新的气象,自此开始。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继承先辈的事业,谋求家乡进步,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在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一个“书报社”,自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从上海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的新闻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募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腾冲,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当时文人杨策贤先生为书报社撰写了一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

从中也反映了当时书籍报刊的来之不易。即便如此,较之从国内走旱路要减短一半以上的时间。书报社的成立,颇受到乡人的赞赏,老秀才刘瑞元先生为题一联云:千秋事业书中史,万国风云座上观。

和顺图书馆

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会员日愈增多,社会影响和作用日愈增大,书报社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了,于1928年,崇新会将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以旧咸新社社址为馆址。一经在国内外宣传发动,捐款捐书、捐


和顺图书馆大门物资,形成了一个高潮,现藏一些珍贵古今大型图书,如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云南通志》、《九通全书》、《续藏经》、《四部丛刊》、《万有文库》、《汉魏丛书》、《佩文韵府》等等,都是得自捐献而来。其中不乏精神可嘉,值得称道的事例,如驻缅京瓦城的商界巨子尹玉山先生节约六十寿辰庆典费用,捐赠图书馆建筑费三百元。张德善先生举行“文明结婚”节省费用,捐赠经费一百元。另有遗嘱捐款的,父子同时捐赠的,兄弟共捐的,夫妇合捐的,情节十分动人。

和顺图书馆还是当时本县电讯消息提供的机关。先是由旅缅华侨尹大典先生的个人爱好出发,在缅甸自己配制自取娱乐而制成短波机一台,携带回国,后应和顺图书馆的要求,于1934年慨然捐献给图书馆。腾冲地处边睡,邮政迟滞,所得报刊,如昨日黄花,已成过时之物,不能满足关心时事新闻者的要求。图书馆有了无线电收音机,即由尹先生参与和几位热心者每晚收录、夤夜刻印赶制成新闻纸,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分送各机关、各学校、各乡公所、各商号,以扩大宣传面,外县如保山、龙陵均来函索取。

“七七”事变以后,我国全面抗日开始,电讯新闻由每刊一纸增至二、三纸不等,更成为供不应求的新闻资料。接着李生庄先生在城创办“腾越日报”就是由和顺图书馆提供新闻资料的,所以这时的和顺图书馆不仅是腾冲电讯新闻最早的兴办者,也是电讯新闻提供的中心地。

和顺镇 和顺镇-概况,和顺镇-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馆内藏书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于旧址改建成一座规模更大的中西合壁式的馆屋,一所座南向北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正前面伸出两个半六角亭,算是当时最别致新颖的建筑形式。屋前是宽敞的花园,花园外建一三孔平顶拱门,额上嵌有李石曾书“文化之津”的石刻,正拱门头上悬胡适书“和顺图书馆”的木匾,大门沿用旧有牌楼式老大门。和顺镇的地势本来是坐落在一个缓斜坡上,所以一组建筑往往要层层向上,远看起来就层次分明,格外显然,加上那些飞据宝顶,绿柳粉墙的装点,简直就像置身画图中。从此,和顺图书馆以较丰富的图书资料,舒适幽美的环境迎接着来自城乡的各界读者,它的美名与日俱增,腾人张天放先生于《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上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本世纪初是腾冲新文化的启蒙时代,随着创办各类学校的浪潮而掀起的是创办图书馆,全县农村有好几处曾经创办过图书馆,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只有和顺图书馆。它曾经历了两年多日本侵略军占领的苦难岁月和“十年”风雨的洗刷,但它仍然挺立着。近年来,除了每天接待本地读者外,它还接待了国内知名人士、作家、记者、专家、海外归侨的光临和访问,得到了廖承志的题额,国内报刊又不断刊登和报道,因而知名度越见提高。

和顺_和顺镇 -特色美食

炒饵块


和顺镇腾城东南三里许,有一座极为普通的村庄―胡家湾。这个村庄并非山明水秀的风景区,亦非古迹昭著的纪念地。然而,它却吸引了不少来访者。当这些来访者从县城出发,向胡家湾缓缓到来,还未见到村庄的面容,却已听到庄里传来的热闹非凡的噼啪响声,这响声此起彼落,经久不息,若是春节前夕,竞是日以继夜,昼夜不停,好象万行爆竹燃放村中,又似无数鼓点一齐鸣响。但细细听来却又不象爆竹或鼓点的响声。及时来到村中,踏进农家,此谜便自然解开了,而且还被这“谜”的形成过程强烈地吸引;此时,人们看到每户农家的灶房之内均有大型土灶一盘,灶堂之上置一铁锅,铁锅之上又置一两人合抱的大子。那灶堂之中烈火熊熊,铁锅之内沸水滚滚。一位手脚利索的农妇揭开盖,用一大只木杓将热气蒸蒸的白净米饭掏起,顺手一扬,只见一杓米饭不偏不斜,正好落进距灶一丈开外的石制碓窝之内,紧接着,四条身强力壮的汉子,一齐用脚踩动木制碓身,不一会,米饭被冲成粑粑,粑粑被压成长条薄片,薄片再裹成卷子,于是,即冲饵丝便制成了。至此,人们才弄清楚那爆竹声呀,鼓点声呀,其实是村庄里数百支冲制腾冲饵丝发出的碓声罢了。胡家湾也是因制作上好饵丝而远近闻名。
大救驾腾冲饵丝一般有煮食和炒食两种食法。煮食法是将饵丝切成细丝,用滚水烫熟,加上鲜肉丝或火腿丝,肉汤或蛋汤,若是鸡汤则属上乘,再加酱油、葱花、完姜及少许腾冲腌菜即可。炒食法是将饵丝切成块片,杂以鲜肉、西红柿、鸡蛋、香菌、嫩绿碗豆尖及葱花、酱油等佐料用油炒熟即可。此种炒食法,叫做“炒饵块”,腾冲人又称为“大救驾”,为何称为“大救驾”呢?内中有一则有趣的传说。

明未清初,天下大乱,大明崇祯皇帝吊死宫内,桂王朱由榔即位,称南明永历皇帝,组成小朝廷,偏安一隅,时清军屡屡获胜,由此而南长驱直入。永帝且战且退,永历帝出走永昌,然永昌亦警报不绝,永帝继而西奔腾越,高黎贡山磨盘石血战后,永帝由腾入缅,第二年吴三桂亦追至缅,并俘获永帝。在由缅返滇途中,途经腾越,休养数日。虽是落难皇帝,腾人亦以礼相待。熟灶上好饵丝,供永历帝进膳。这位落难皇帝本来深宫弱质,又经数月来长途奔波,历尽艰辛的劫难生活,时时忍饥挨饿,今能进食此物,如食山珍海味,自此以后,日日进食炒饵块,不觉元气渐复,逐言“真乃大救驾”,于是“大救驾”之名便流传至今。

以上传说虽无真凭实据,然腾冲饵丝制作精细,食用方便,味道鲜美,富于营养却是它的显著特点。难怪腾冲饵丝如今已越出腾冲的地域,逐渐被滇西各地接受,并超越国界,澈地于东南亚各国的旅外华侨之中。

鸡枞


鸡 枞腾冲肥厚的火山灰土地和丰富的降水,为鸡枞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而腾冲鸡枞树不但出产量大,而且品种多,味道鲜美。

按种类来分,腾冲鸡枞有白鸡枞,青鸡枞、土堆鸡枞和黄鸡枞等几种。青鸡枞和白鸡枞生长普遍,尤以龙川江一线的芒棒、上营、曲石、界头和明光等地为多、土堆鸡枞主产于新华、蒲川等南片山区,其菌杆较长,最长可达2尺有余,因多生长在白蚂蚁发起来的土堆上而得名;黄鸡枞菌体较大,灰褐色的菌盖厚及寸许,最大的直径一尺有余,菌杆粗如茶杯,堪称鸡枞之王。青鸡枞、白鸡枞和土堆鸡枞多群生,第一窜三五朵、十多朵、数十朵不等,唯黄鸡枞多为独生,且数量不多,短暂出产于初秋时节。

鸡枞吃法很多。鲜吃以炒吃和煮吃为主,若要长期保存备食,则可制成干鸡枞、腌鸡枞和油鸡枞。干鸡枞是将洗净的鸡枞入净锅,加盐焖至六七成干,然后盛入簸箕晾晒而成。把干鸡枞切段,配以生红辣椒及少许白酒入坛腌制,则成腌鸡枞。把干鸡枞切段,配以切碎焖至半干的红辣椒、大蒜以及草果、八角等香料,拌匀放入练制好的植物没里浸泡,就制成油鸡枞,可以随时取食。

蕨菜


蕨 菜蕨菜为可食用蕨类的新生嫩芽,广泛生长海拨3000米以下的山坡上,尢以北部山区最为丰富,为腾冲人所普遍喜爱的和种大众化食品。

每当万物复苏,春暧花开,蕨芽便悄悄破土而出,迎风而长。农村的人们将它采来,放入滚水锅里煮熟,捞起放入冷水中浸泡备食。

吃时将蕨菜切碎,入锅炒熟,佐以干豆鼓、糊辣椒及其它调料,一般鲜美的野菜便可上桌了。

粽包米

在滇西,人们往往称昌宁人为“油鸡粽”,称龙陵人为“酸大笋”,而腾冲人一听到外地人喊“棕包”时,几乎人人即呈难色,感到尴尬,甚至会恶狠狠地回敬对方,因为对方在喊“棕包”时,总带几分戏谑或轻蔑的味儿。


粽包米其实,在外地人口中“棕包”是“土气”的代名词。这些年来,腾冲人不忌讳外地人称自己“棕包”了,甚至,当外地人问起自己是哪人时,常常会主动地,轻松地答道:“棕包”,这有趣的对答和微妙的变化,包函着棕包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以及腾冲人对棕包的一种特殊感情。

说来有趣,腾冲棕包具有严格的地域观念,虽然保山、龙陵、梁河等县与腾冲相毗连,但这些地方的棕包即苦又涩,难以食用,唯有腾冲棕包苦中回甜,鲜嫩可口,腾冲棕包一般有两种吃法,一是煎炒,一是烧汤。如果你在春节期间到腾冲支作客,就会看到餐桌上那金黄的棕包丝,杂以鲜红的胡萝卜以及鲜肉片炒成的棕菜,色泽夺目,香味四溢,真叫人馋涎欲滴,等席近尾声时,主妇端出一盆棕包白鱼汤,客人喝到口里,其味鲜甜,且甜而不腻,实令人回味无穷。

腾冲人喜爱棕包,亦喜爱咏吟棕包的诗文、丹青。昆明人王灿桧旅腾期间咏“棕简”诗一首,诗云:“棕简产蜀中,亦复生腾阳,形状俨着鱼,剖之子鹅黄、结实闻自冬,孕充同包桑,蜀人供佛锷,僧家宝非常,略如苦简味,渐能回甘芳,我来此三月,每饭不能忘,印XX相同,时时佐羹汤,消品脏胃宜,今真饱诗汤,苏于称木鱼,雅咏名益扬,作诗龚土物,长此非敢虽”。几十年来,沧桑忽变,但此一夏被腾冲青年画农作产全发作“剥棕”一幅,被选入京展览,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重视。

香蕈

香蕈又叫香菇,是一种寄生于栗、槲等树上的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菌盖灰褐色或淡赭色,光滑而有少量黏液,菌体较其它真菌柔韧。在腾冲,野生香蕈主要出产于高黎贡山腹地及古永一带深山老林,如果你在委春孟夏时节走进界头乡的大塘村或高黎贡山下的其它村寨,便可一品新鲜野生香蕈的原汁源味。

香蕈的吃法很多,可配以表椒、瘦肉丁炒吃,亦可用来炖鸡蛋、肉圆或煮汤吃,其叶鲜甜,清香爽口。还可以把香蕈晒干储藏备食,吃时用热水泡回即可。

香蕈还具有独特的药用效果。农村以香蕈脚与芫荽水内服,治小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80103/40924.html

更多阅读

钓鱼岛概况 今日凌晨中日开战

摘要中国的钓鱼岛(The Diaoyu Islands),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置在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1972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的行

宁静致远的古北水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小爱絮语:帝都干燥少雨,江南水乡般的小镇甚是难觅。然而葱郁的卧虎山中,险要的司马台长城脚下,优美的鸳鸯湖水库旁边确确实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宁静致远的古北水镇。在水镇中乘坐摇橹小船,或漫步于青砖灰瓦之间,听一段大鼓、看一出杂耍、品一

五都镇中: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五都镇中学精细化管理纪实本报记者 祝增喜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认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记者祝增喜/摄6月29日晚,在五都镇微信公共平台,记者获悉,

在乡镇开什么店赚钱 陈巷镇乡镇店初探

     当宝洁、欧莱雅等国际品牌开始布局全国三四线市场的时候,化妆品市场终端渠道的不断下沉似乎已成定局。不过,对于最底层的全国各级乡镇市场,其始终是有待开发的化妆品销售处女地。  作为湖北省广水市下辖的小乡镇,陈巷镇目前

洞房夜一家人亲临指导 中国内衣名镇吸引专家亲临指导

  刚获得 “中国内衣名镇”中山小榄镇日前迎来了由中国纺织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组织的专家访问团,孙副会长一行先后看了小榄几家内衣企业及中山市汉信现代设计制作技术服务中心后,不仅肯定了小榄作为中国内衣名镇当之无愧,还给予了小榄

声明:《和顺镇 和顺镇-概况,和顺镇-中国第一魅力名镇》为网友慢慢地学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