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午后,突然想起前不久友人向我推荐的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当时因忙于别的事情,只是草草瞟了几眼,没能深入地读下去。在今天这样一个酷热难耐的日子,我特别想再次走近史铁生,解读他的《我与地坛》。倾情感受他用灵魂跃动的舞蹈。
史铁生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遭遇到了不幸,他成了一个双腿截瘫的年轻人。在经历过一长串生与死的对话和磨砺之后,他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写出了很多具有穿越生命的力作。《我与地坛》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多年前的地坛,其实是一个荒芜的废弃的古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摇着轮椅偶然闯进园中,从此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在满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伴着朝阳和落日,他在这个园子里开始进进出出。这个园子一年四季的繁盛和衰败都被他一一接纳,一一解读。他的眼睛因此具有了洞察一切的力量和深度。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残疾,他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或许是因为他的残疾,才让他有机会用细腻而敏感的内心去触摸这个社会最深层次的东西。他的思想因此有了飞翔的高度。
他写母亲,他那瘦小而坚强的母亲。面对残疾的儿子,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他担心儿子外出会做傻事,也知道得给儿子一点独处的时间。她不能用语言和表情去阻止儿子的频频外出。以她的能力,是无法真正抚平儿子内心的伤痛的,而她只有用隐忍和默默的注视来观察儿子。
地坛,那么大的园子,母亲常常端着眼镜来园子里搜寻他的儿子,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行走,步履茫然又急迫。可只要看见儿子在园子里好好地呆着,她就会一声不响地转过身去,而儿子每次看见母亲的时候,也总是能够看见她的背影。儿子说,凡是自己轮椅的车轮碾压过的地方,都会有母亲的脚印。(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当儿子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作为母亲,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读到这里,我的心底再次泛起潮湿的热浪,酸涩而深重的情感让我喉咙哽咽。
十五载的光阴,真的漫长。风风雨雨走过,母爱的味道愈发地凝重。而有些事情,是在事后才会逐渐明了的。
史铁生的母亲以四十九岁的年纪,带着她未完的心事,带着她未了的情结,匆匆告别了人世。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上帝为什么要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用他直指人灵魂深处的笔触描写了地坛的一年四季。细致到四季轮回里的每一天,都有不同风格、不同形象的比喻。其间渗透到自然景物,甚至小到昆虫,挂满露珠的草叶,还有我们司空见惯的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这些弱小,这些细微的发现,都被他赋予了生命的韵律。
在他笔下,有十多年前还处于中年的一对散步的夫妇。每天在暮色降临时,会准时出现在园子里。而十五年后,那对夫妇已至暮年,但他们一如既往地以逆时针方向在地坛这个大园子里行走着。时光催人老,但不老的是人的情怀。他们从中年的攀着胳膊到暮年的相互搀着,仿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活阅历的书写。
他写经常到园子里练习唱歌的小伙子,写当年在园子里栾树下捡小灯笼的小女孩到若干年后被人戏耍的弱智少女。有腰间挂着扁瓷酒瓶的捕鸟的老者,有多年如一日坚持练习长跑的人,还有一位每天必经园子的长相端庄、朴素优雅的女工程师。史铁生用他善感而善良的心对他面前出现的人物进行了细致解读,并对他们的命运做了铺排和设想。
每天,他坐在园子里,或者躺在那里,一整天不离开园子。他认真地看那些经常光顾园子的人,而那些人却没能认真地关注到他。只是偶尔提起,印象里有这么一个坐着轮椅的年轻人而已。这个年轻人心里的所思所想或许根本没有人想起来要关注吧。
他坐在轮椅上,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拿了纸和笔偷偷地写文章。待有人走近的时候,他会将笔和纸掩盖起来,他很要面子,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可是他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他们会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他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
他终于用笔开创了一条路,一条可以让母亲为之骄傲、为之欣慰的路。他的作品获了奖,他想告诉所有认识的人,想让大家分享他的快乐,但是他无法告诉母亲他的快乐。
多年后,他找到了唯一一张在园子里的照片,背景是一棵老柏树。他按照照片上的背景很快找到了那个地方,但是那棵老柏树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了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这是一次惨烈而悲壮的直面,他对生死的考量已经趋于平淡。最终,我已仰视的姿势目送他离去。
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向这个世界做了最后的告别。享年59岁。
就在这一个彻骨的寒夜中,这一位曾经以他那样祥和平静的文字给无数中国人送过内心与灵魂温暖的伟大作家,他走了。但是,他留给世人的将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或许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直至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