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沿革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是农业部与吉林省共建省属重点大学,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大学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4公顷。吉林农业大学融农、理、工、医、文、管、法、教于一体,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8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总建筑面积72.4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余人,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学院,2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学校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4公顷。经过58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融农、理、工、医、文、管、法、教于一体的多学科省属重点大学。目前,学校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图书馆(室)藏书100余万册,各类教学实验场所面积为840公顷。

全校共有在编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38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有18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有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有9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三层次;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有1人被聘为吉林省特聘教授;有1人被聘为吉林省首批首席教授;有2人被评为“长春市知名教授”。目前,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4100余人,研究生1100人。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历史沿革

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重点高等农业学府,她是由北安农业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吉林特产学院等院校先后合并成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1948年7月成立黑龙江农业干部学校,并发展为黑龙江专科学校,校址克山西门外,1949年迁到北安北岗。

1956年改建为北安农学院,4月30 日全院师生隆重召开农专改学院大会,热烈庆祝北安农学院的诞生。设有土化和农学两个系。

195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全体职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设有畜牧、兽医和军事兽医三个系。1957年10月28日高教部和农业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校,成立吉林农学院。并争取于1958年暑期进行迁校,1957年11月12日,国务院、中央高教部、农业部先后批复:“北安农学院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吉林省农学院。”1958年4月初,顺利完成了从北安到长春的迁校任务。

1957年8月中央农垦部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迁移交给吉林省领导。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在酝酿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基于这种情况,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于1956年4月组建的长春农学院筹备处暂时不招生,并向中央报告,请求将北安农学院拨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

1958年9月吉林省农业厅和教育厅决定并报经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提高教学质量,1959年1月,经农业厅报请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并附农业机械化学校。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农机系。

196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农机系从农大分离出去,交由省农业机械局主管,该为长春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3月,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院再度并入吉林农业大学,该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院。

1961年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吉林省省委对我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始进行调整。1961年4月省委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

1962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改为特产系,不久“文化大革命”即开始,吉林农业大学蒙受动乱迫害之苦。

1978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

1978年6月学校开始全面回迁到现在的吉林农业大学校址―吉林省长春市。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1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2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1人,有21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有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有9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三层次;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有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有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有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有吉林省主讲教授2人,有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有长春市知名教授2人。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学院,2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2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平台,各种类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15个。

吉林农业大学学校有国家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有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国家囊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吉林省畜牧业研究开发中心、长白山特产研究所、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菌物研究所等24个研究机构。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专业:物联网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院系设置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主干院系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现设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3个系和1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拥有预防兽医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有预防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草业科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畜禽生产教育4个本科专业和畜牧兽医1个专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和硕士生导师4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学院现有在籍学生1300余人,现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300余人。学院设有国家囊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吉林省畜牧业研究开发中心、长春市鹅业研发中心和草食动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优良品种鹅基地、兽医院、综合动物养殖场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具有承担所属各学科科研工作的现代试验条件,仪器设备先进。在科研上,主持国家"863"、"973"、跨越计划和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委星火课题、农业部、省科委等部门的课题多项,获得过多项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学院的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同行业之首。

为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与东北三省及华北部分地区20余个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董事会,现已形成了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的综合性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长春农业机械学校,1959年1月并入吉林农业大学设为农业生产机械化系。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壮大和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984年更名为农业工程系,并于1994年经吉林省教委批准成立了工程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73名,其中教师系列54名,实验技术人员13名,教学管理人员3名,行政人员4名。教师队伍中,教授7名,副教授13名,讲师23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9名,硕士学位的25名。学院现有在籍本科生1603名,专科生43名,硕士研究生11名。学院下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6个本科专业,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和农业机械化工程推广学硕士授予权。学院设有实习工厂、驾驶员培训学校、机动车维修中心和自动化、数控、CAD、动力、农业机械、太阳能与风能、生物质能、水力、建筑结构和材料、电工电子、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金相热处理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到目前为止,本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人。近几年,学院教师共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厅级各类科研项目13项,经费3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编写校内外教材及公开出版著作49部。科教兴农工作多次受到吉林省政府的嘉奖。近几年,学院在稳固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专业方向,使毕业生更适合社会需要,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始建于1963年,“文革”期间中断,1979年,在原农学系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并恢复招生,1981年成立农业经济系,1992年,将原商业部委托的“应用化学(农业化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两个专业并入,成立农商学院。而后管理类专业不断增加,除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外,先后办过会计统计专科、市场营销专科、贸易经济专科。为优化专业布局,学校于2000年对管理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在原农商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基础上,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并入,成立了管理学院。2006年9月管理学院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下设5个系:农林经济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市场营销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财会教育专业等6个本科专业和市场营销1个专科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学、财政与税收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拥有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及管理和技术经济管理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有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准设立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经济计量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案例实验室、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和由图书室、期刊阅览室构成的资料室。

挂靠学院的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有:吉林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农业大学东北亚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吉林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农业经济学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的8人,占教师总数的12.3%;有硕士学位的43人,占教师总数的66.2%;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9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4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吉林省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经济管理学院共培养出本专科生25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现在在籍本专科学生2113人、硕士研究生37人、博士生31人,是我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课题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3项,吉林省厅局级项目18项,其它8项。多项科研成果和咨询意见被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

经济管理学院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同日本,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协作。

农学院
综合楼夜景农学院是1948年吉林农业大学建校时成立的最早院系之一。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师82人,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85.3%,博士学位获得者占44.1%以上。师资队伍中教授14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8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1人、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6人。学院目前在读本专科生899人,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28人。

农学院下设农学、植物保护两个系,作物栽培等8个教研室,以及院办和学生工作办公室行政机构。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和学科建设,现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菌类作物学和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5个硕士学位授权2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和植物病理学和菌类作物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2级学科,作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农业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和植物病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建设有教育部食药用菌产业化工程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创新中心,设有菌物、水稻、特用玉米和农业生物技术4个研究机构和3个一级实验室,拥有谷物分析仪、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高速冰冻离心机等现代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到900万元,生均设备值1万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植物生理学》课程被确定为省级建设精品课程,《作物遗传育种学》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得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2 项,国家二等奖1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3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五”期间,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达30%以上。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博士生考取率达50%以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同时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立了昆虫学社、蘑菇爱好者协会等专业性学生社团组织,为学生的锻炼提供了舞台。

学院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硕果累累。“九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60余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0余个,出版学术专著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学院响应学校 “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理念,积极投身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主持并完成了“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省长丰产方”、“玉米大面积丰产栽培”和国家农发办“现代化农林示范”等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获得“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学院”等荣誉称号。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加纳、罗马尼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1年,农学院成为由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福特基金会(FD)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支持的“以农民为中心”的12个“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网络单位之一,2006年建立“中俄菌类资源保育与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国际项目研究和学术交流。

目前,学院正积极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渗透交叉,以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同时狠抓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人文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6年10月,它的前身则可追溯至吉林农业大学建校之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78年学校恢复建校后分别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部和德育教研室,后来根据需要部室合并为马列主义教研部;1994年7月15日更名为人文科学系;2000年5月成立了人文政法学院。2006年10月,人文政法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传播学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点合并形成了新的人文学院构架,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目前人文学院设有“两部四系一所”,即: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社会学系、心理学系、视觉艺术系、家政学系等教学研究机构;家政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

人文学院目前开设有社会学、家政学、应用心理学、艺术设计学、广告学、传播学等六个本科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等四个硕士点。目前人文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83人,硕士研究生81人。

办院宗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技能熟练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办学理念:突出人文精神导向;
学科建设: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内部管理:主张发扬民主、团结自律;
教育目标:坚持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食品科学系,始建于1984年,1997年5月正式成立食品工程学院。2006年9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吉林农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众多,在国内相同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院系之一。

学院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粮油深层开发与利用)、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四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目前设有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发酵工程等五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其中食品科学学科为吉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学院下设食品科学、食品工程、轻化工程三个系,有食品科学、农产品贮藏加工、发酵工程、粮油加工、食品工程、食品质量安全六个教研室;学院设有农产品深加工与与质量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建有畜产食品加工工艺、粮油深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贮藏三个校内中试基地,以及6个实验室。学院为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团体会员单位,吉林省食品学会和酿酒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专任教师52人,主讲教师48人,有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2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硕士学位的25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多年来,先后选派25人次赴国外留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57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54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68人。

多年以来,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1997年在学院成立的同时,联合省内外11家大中型食品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全国农业高校率先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学院董事会成立以来,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与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学院董事会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26家,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达100%。学院还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有四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共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40余部,其中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16部。

学院紧紧围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教兴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学院先后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多项成果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学院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教兴农工作,多年来转让推广技术成果20多项,与企业联合攻关,共同研发新产品36个,多个产品获得优秀新产品奖,创经济效益近2亿元。几年来,学院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多篇。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目前与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关系,成功主办了“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议”,“第八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等全国重大学术会议6次。

在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大好形式下,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抓住机遇,审时度势,进一步集中精力,凝练方向,在加快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拓进取,团结奋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3年,前身为大学外语教研部。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5人,讲师31人,助教(含见习)33人,管理教辅人员7人。学院同时还聘用兼职教授3人、副教授5人。教师中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人员为53人。学院师资力量强,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成为一线教学骨干,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学院设有大学英语一、二、三、四教研室、大学日语、俄语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学院办公室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建有现代化语音室、外语资料室,同时负责学校外语广播节目录制。拥有1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同时承担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及本、专科学生的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的公共外语教学工作。2004年,学院参加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投入400万建立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体验中心,有6个自主学习微机教室(350座),供大一、大二两届7000多名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建立了教师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微机室。

近几年来,外国语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7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研课题30多项,完成15项,其中四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出版教材及教学辅助教材10多部,其中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教程》获农业部优秀教材奖。“大学英语课程”获得校级及省级优秀课程。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51%,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教师中有5人先后获校级教学质量奖,6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二、三等和优秀奖(其中5名获一等奖),11名教师获校级讲课大赛奖。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征文比赛,其中1人获特等奖,15人获一等奖,40人获二等奖,79人获三等奖。

园艺学院
劝学广场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1958年建立的园艺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前身为1979年成立的园艺系。

学院现有园艺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果树学、蔬菜学、植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其中,果树学为全国第三批(1986)硕士授权点,省级重点学科;蔬菜学为全国第一批(1981)授权点,在读硕士研究生117人。有园艺、园林、园艺教育3个本科专业和园林技术1个专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41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高级实验师及高级农艺师4人,副研究员1 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省及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各1人,获“霍英东教学基金”奖1人。

学院教学条件完备,现有2个一级综合实验室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实验设备齐全,拥有电子显微镜、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等先进仪器。在校内建有设施齐全的果树、蔬菜、园林等教学科研基地60余公顷,拥有国内品种资源最全的小浆果园,结构先进、性能优良的温室、塑料大棚及品种资源丰富的长白山观赏植物资源圃。此外,在长春、吉林、松原、安图、榆树、临江、梨树、中国一汽等建立了28个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园艺学院是吉林省园艺学会和长春市园艺学会的挂靠单位。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建设一流学院,培育一流人才,争创一流业绩”的学院办学目标和“教学为本、科研强院”的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动力,突出“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学院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共为国家培养果树、蔬菜和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3800余人,涌现出了在学术上和领导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胡全德、冯魏、沈玉杰、董英山以及在创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沈大鹏、徐勇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注重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先后主持教学研究课题6项,其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4门。

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方向,自2003年建院以来,共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68项,累计科技经费250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主持国家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区2项,吉林省高效科技示范区2期5项,省、市星火科技专家大院9项,有7人被聘为吉林省专家特派员;获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13项;在SC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7篇,出版学术专(译)著及教材9部。

学院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学风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每年11--12月开展“学风建设与教学质量月”活动。率先成立了省内第一个理论科技社团----园艺学院“大学生三个代表践行社”,为学生成才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院多次被吉林省和长春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团委、吉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杰出团队等荣誉称号。

中药材学院

中药材学院始建于1958年的吉林特产学院,1978年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成立特产系,1992年调整更名为中药材学院。经过49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以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药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经济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特色的学院,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建设的主要单位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20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44人,占7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占42%,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历20人,占35%。

学院设有农业部和吉林省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生药学,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药用植物2个博士点和1个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药学、生药学、药用植物、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6个硕士点,有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植物科学与技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旅游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400余名。

学院设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生产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有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中药化学等3个二级实验室和1个药用植物栽培育种重点研究室,中国加拿大合作西洋参GAP实验室及吉林省教育厅植物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中药学、中药资源、经济动物和植物资源4个本科教学一级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中药学》1门省级精品课,有《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野生植物资源学》《野生植物栽培学》《植物分类学》等6门省级优秀课,专业主干课程已形成省级优秀课程群,未来3~5年努力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群,1~3门课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

近三年来,学院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天然产物开发、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经济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植物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与申请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转让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5项,获经济效益5.4亿多元。出版学术专著27部,出版译著2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等17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7篇,其中,SCI论文29篇,EI论文4篇。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科技厅项目18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总计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美国、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加拿大北美西洋参总会合作建立了西洋参GAP实验室。先后邀请韩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和专家来院讲学。同时学院先后派出16名教师出国攻读学位或合作研究。为日本、韩国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院在国外的知名度,使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下设四个系:计算机系、数学系、电子系、信息管理系,并附设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拥有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承担全校数学、物理基础课教学。学院的组建充分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科学、信息计算科学和电子科学快速发展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信息管理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吉林农业大学向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齐全,有计算机、数学、电子信息、信息管理和物理五个一级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博士与在读博士9人。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迅速,脱颖而出。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及省科委、教委研究项目10余项,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20余部。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

学院现有本、硕生1517人,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国家级三等奖4项、东北地区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三等奖23项。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系, 成立于1956年,1998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吉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科学为核心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扩大,专业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农、理、工学科门类融合的学院。

学院现有资源科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3个系。有资源环境科学、应用化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6个本科专业。有土壤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农业资源利用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涵盖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另有环境工程、农药学和应用化学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共有在编教职工103人,其中教师90人。具有高级职称4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主讲教师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长春市高级专家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层次2人。有1人被评为长春市特级劳动模范,吉林农业大学师德标兵2人,1人被评为2006年“感动吉林十大新闻人物”。

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49人,其中本科生1715人,硕士研究生212人,博士研究生22人。

学院设有土壤实验室、植物营养实验室、水土保持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城乡规划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共7个教学实验室。其中应用化学实验室为省一级实验室,被农业部认定为农药登记残留检测资质单位,化学实验室为省级标准实验室。学院设有土壤培肥研究所、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及隶属于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农田土壤生态实验室。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为本、科研强院”的办学理念。多年来,在本科教学、科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十五”以来,主持国家和省级、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8项。取得省级教学研究成果11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有5门课程获得省级优秀课程,2门课程获得校级优秀课程。本院教师主编、副主编公开出版的教材25部,其中面向21世纪教材5部,“十五”规划教材3部

“十五”以来,共争取国家、省等各级科研、示范推广项目46项,其中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粮食丰产工程、“863” 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基金3项,人事部基金1项,农业部基金2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专利成果2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成人教育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创办于1960年,她凭借着学校的师资、设备、图书等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举办了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开办了继续教育和各类的短期培训教育。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和校内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经过几代成教人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变化,我们成教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在学历教育方面,由过去主要招收在职从业人员为主转变为招收社会上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并积极向广大的农村延伸,使学员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专业设置注重多样化,教学计划的修订注重实用性,从而满足了各类人员的不同需求;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按北方的特点和不同学员群体的要求,调整授课时间安排,方便了各类人员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宜的求学方式;调整功能定位,由过去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岗位培训和非学历教育方向的转变。成人教育已经走出了近年来办学的低谷,开始步入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成人教育的办学道路。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含港澳台办公室)是学校执行涉外及港澳台政策,负责开展和协调国际(含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业务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认真执行党和政府有关外事(含港澳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负责学校涉外事务和港澳台事务的归口管理工作。

二、负责起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含港澳台)的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含港澳台)工作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起草有关规章制度,拟定工作计划和总结。

三、负责与国外及港澳台有关学校、单位、组织、社团和个人洽谈、咨询、联络以及校际交流与合作计划的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协议的拟订、交流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情况的跟踪管理及服务工作。

四、负责国外及港澳台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参观、访问、科技研究与学术交流等有关组织、接待以及管理工作。

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并争取国际间(含港澳台)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

六、负责学校外籍教师(专家)的聘请、报批、日常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外籍专家、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

七、负责办理授予国外及港澳台专家学校客座教授、荣誉教授和名誉博士的报批与管理工作。

八、负责中外(含港澳台)合作办学和国外办学的审核和报批,会同相关部门规划落实合作办学项目,办理有关手续。

九、负责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修生的招收、审批与管理工作。

十、负责国际、港澳台地区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等活动的审核、报批和组织协调工作。

十一、负责教职工、学生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访问、进修学习、考察、出席国际(含港澳台)会议的相关手续办理。

十二、负责对全校涉外单位和人员进行外事业务知识的培训和纪律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和涉外保密工作。

十三、负责起草、翻译、收发和整理有关外事(含港澳台)公文、函件、资料和档案等工作。

十四、负责学校专家留学生公寓的运营与管理工作。

十五、完成上级部门和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研究机构

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下称工程研究中心)是在吉林农业大学原生物工程研究院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获教育部立项批复,是以生物反应器研究及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研单位,是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创新型国家科研形势的发展及实现 “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目标,全力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以生物反应器及新型药物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转化为主,以构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为目的,期望在国家“十一五”期间为吉林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研究中心以建设生物反应器研究平台为重点,率先在国内丰富了生物反应器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农学、医学和药学相结合的新的科学领域,实现了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1、微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2、植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3、动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4、生物反应器与功能食品;5、生物质工程;6、道地性天然药物生物转化及开发。

工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KTA纯化系统、生物发酵罐等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600余件,已建成符合GLP标准的实验室1500平方米。

工程研究中心本着“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人才政策,聘请了20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工程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已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南京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医学院、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吉林省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广州中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生命科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院企科研合作关系。

工程研究中心本着搭建平台、吸纳人才、实施项目、孵化产品、产生资本、良性循环的理念,以开放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前瞻性目光和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并以开阔的胸怀,热情的态度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共谋工程研究中心发展之路,为吉林省社会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所

菌物所实验室面积为1000 m2,该实验室下设“菌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菌物化学实验室”、“菌物生物学实验室”、“菌物栽培实验室”、“菌物多样性实验室”、“菌物酶学实验室”和“菌物标本馆”等。拥有人工气候室、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真空冷冻干燥机、基因枪、pcr仪、发酵罐、多导生理记录仪、离心机、薄层扫描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薄层切片机、酸度离子仪、生物显微镜、实体解剖镜、真空冷冻干燥机、多用电泳仪、全自动灭菌器、超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余元。

专兼职研究人员8人,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1人。由从事菌物资源学、分子生物学、活性成分、质量评价、栽培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的教授、专家组成了创新群体,对菌物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系统地开发研究。

实验室研究方向:菌物生物学、菌物化学、菌物资源学、分子菌物学、菌物栽培育种学、菌物质量评价和菌物新产品研发等方向。

实验技术:菌物质量评价实验技术、菌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实验技术、筛选活性成分的药理实验技术、菌物菌种的保藏实验技术、菌物的栽培育种和发酵培养实验技术及菌物分子生物学技术。

研究成果:李玉教授从事菌类工程研究30余年,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建立了食用菌业高新技术园区和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药用菌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研制4个新型菌物功能食品并转让,创造并推广6种产业化新模式和3种生产新工艺,累计创产值15.5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创办了菌物研究所和《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药用菌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译著3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及推广二等奖1项。

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隶属吉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下属的集大豆新品种选育、大豆品质改良、大豆土壤平衡施肥、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节水灌溉技术、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大豆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及大豆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各项工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共由19名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正高级8人,副高级8人,中级3人, 7人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通过中心科研人员的努力,已研发、推广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育成24个大豆新品种,其中,高油大豆新品种7个。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选育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累计在吉林省示范推广近1,000万亩,创经济效益近4亿元。同时,还具有“大豆节水灌溉技术”、“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大豆高产平衡施肥技术”等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现有3,00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500平方米种子贮存库,500平方米作业室、500平方米温室、800平方米网室,拥有30公顷试验用地,4,000平方米科研大楼, 400万元科研仪器设备。大豆中心下设大豆品种创新实验室、大豆人工气候室、大豆耕作制度创新实验室、大豆栽培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验室、大豆土壤水肥调控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机械化作业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旱作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品质化验分析实验室、大豆综合配套技术实验室、大豆生物技术实验室、大豆综合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5月由教育部和吉林省批准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包括5个研究室,即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研究室、畜禽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室、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室、畜禽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研究室、经济动物生产与产品安全研究室。重点实验室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聘请国内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夏咸柱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重点实验室本着构建“和谐、进取、拼博、向上”的科研队伍,建立了良好的团队精神,组成了拥有50余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重点实验室吸纳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以校内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经济动物和生物技术等学科作为支撑,涵盖3个博士授权点学科和10个硕士授权点学科,包括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培养在读硕士生300余名、博士生30余名,每年还承担本科生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及毕业论文200余名。重点实验室还以优厚的政策待遇和条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向国内外开放,促进跨学科的科研合作研究和学术思想、人才交流。实验室现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经费总额千余万元。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沿革

重点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在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建成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实验室,成为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经济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在吉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基础上筹建的,于1996年8月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授权审查认可,是吉林省及国家第一个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计量认证的参茸产品专职质检机构,2007年4月中心再一次通过了“双认证”复评审。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山参真伪鉴定工作。中心现有人员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包括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6人。人员学历中有8名博士,3名硕士,高学历人员占85%。所学专业包括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医学、经济动物、食品工程、农药、环境科学和动物医学等。

大型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薄层扫描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倒置显微镜、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60多台套。

多年来,中心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发挥了“规范市场,引导消费,扶优治劣,服务企业”的作用。中心愿同广大企业家、经销商、消费者和科研人员携手共进,为振兴参茸产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谱写辉煌的篇章。

图书馆

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BRARY)创建于1948年9月,地处于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内。建馆60年来图书馆取得了很大发展,2007年初搬入新馆。

新图书馆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位于校园东南侧的水库岸边,那里田野风光浓郁,自然景观如画;新馆的外观建筑采取非对称布局,入口形象突出,全楼采光良好。图书馆建筑整体由A、B两个独立的区域构成,A区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带中厅的六层建筑,为阅览区;B区是三层建筑, 为办公区,A、B两区由架空连体楼连接。馆内机构设有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期刊部、参考咨询部、网络管理中心、办公室和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共有17个阅览室,阅览座位总计4164个,并设有1个同声传译报告厅和2个学术会议室。

图书馆有丰富的书刊和电子文献资源,先进的文献信息查询系统和现代化网络设备,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支撑平台。馆藏文献资源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医学为主,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馆藏专业期刊丰富,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外文文献检索与服务体系。目前馆藏文献及各学院资料室的纸质版藏书总量已达149.73万册。服务项目主要有图书借阅、期刊阅览、科技查新、信息参考咨询、电子阅览与网上查询、信息技术服务和用户教育等。

图书馆已开通了馆内局域网,并与中国教育网、Internet网连接。广大师生可利用各种管理系统查询、借阅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业务与服务已经全面实现电子型和网络化管理,馆内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各类设施完备。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情报服务、电子图书馆建设方面很有特色,文献信息服务层次不断深入,馆藏专业期刊文献资源比例大,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程度高,电子阅览室规模大,网络信息服务全面,电子图书馆利用效果好。多年来,图书馆全体同志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奋斗、扎实工作,认真开展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与参考咨询服务,为吉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

目前,吉林农大图书馆在馆舍条件、现代化设备、馆藏文献资源规模、队伍人员素质、业务水平和发挥图书情报职能上,处于省内高校和农业系统前列。是吉林省科技厅、国家农业部的首批科技成果查新指定单位,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知识网络的二级检索服务站。

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一切,传播科学文明,营造书香校园。

图书馆目标定位:将图书馆建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办成一个服务型、学术研究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馆训:敬业 服务 创新 和谐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姚秋杰

校长:秦贵信

纪委书记:温成涛

党委副书记:戴立生

副校长::孙少平孙爱军张立峰陈光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知名校友

王儒林

知名校友王儒林男,汉族,1953年4月生,河南濮阳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4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任吉林省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晋修

男,汉族,吉林省德惠市人,1962年7月27日出生,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毕业,经济学硕士。任中共吉林省白城市委书记、中共吉林省第十届省委委员、吉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李玉

男,1944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MedicinalMushroom》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

吉林农业大学_吉林农业大学 -文化传统

社团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管理和组织学生社团,如吉林农业大学龙林武术协会、吉林农业大学深蓝大学生素质拓展协会等41个校

属大学生社团组织。

学校标识

校训
明德崇智,厚朴笃行。
校歌
我们是骄傲的大地之子-------词曲:张冠宇
春风夏雨沐浴着我们豪迈的风采
白山松水培育出我们博大的胸怀
我们是骄傲的大地之子
我们是振兴农业的栋梁之材
胸膛中奔涌着时代的涛声
身体里流淌着神农氏的血脉
啊!新时代的农大学子
明德崇智厚朴笃行
意气风发挑战未来
山川原野勾画出我们新一代的身影
风雨雷电荡激着我们开拓者的情怀
要让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
改天换地迎来崭新的时代
筋骨里刻写下青山的性格
臂膀上担负起民众的期待
啊!新时代的农大学子
辛勤耕耘,春华秋实
志存高远,一代英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70103/38114.html

更多阅读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园植物分类及其照片 北京植物园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园植物分类及其照片▲资料整理和图片摄影:吴雅博[照片转载请注明出处]▲基本确认甘肃农业大学校园内共有绿化植物30科48属66种,其中木本植物57种,草本植物6种,包括5科裸子植物,其余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应用种数最多

安徽农业大学物流工程系 广州到安徽物流公司

安农大物流工程系的老师:物流工程系张友华:男,1966.11生,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物流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和物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数字农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参加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胡继连,教授、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学术成就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及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研究”(20

转载 反省与期待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姚建宗教授在法学院 反省

原文地址:【反省与期待】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姚建宗教授在法学院作者:吉晋卓亲爱的法学院2006级全体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在理论上是在座的各位同学顺利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而毕业离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大学毕业证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简称“山西农大”。为山西省属农业专业院校。位于山西省太谷县,是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著名学府。创办于1907年,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为山西农业大学,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彭真同志

声明:《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沿革》为网友孤独喊另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