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tái wān shěng,Taiwan Province)简称“台”,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省会台北,人口约2300万,经济富庶、文教发达、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有“宝岛”的美誉,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由台湾岛及兰屿、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构成。全省多山地丘陵,最高峰玉山达3952米,地跨北回归线,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和广东两省相望,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经贸、交通枢纽,也是军事战略要地。
taiwan_台湾省 -简介
台湾
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下辖12县、3市,辖区范围为台湾本岛(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个直辖市除外)、澎湖群岛,以及邻近台湾本岛之离岛。全省面积占台湾政府实际管辖区域全境(即台澎金马)的72.75%,而人口则占台湾实际管辖区域人口的39.85%。省内第一大县为桃园县(2,056,273人),目前依《地方制度法》已准用直辖市部分规定,并预订于2014年12月25日脱离台湾省,改制为直辖市;第二大县为彰化县(1,292,226人),第一大市为新竹市(431,601人)。
台湾省之建省历史,可追溯至大清帝国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台湾省。中华民国台湾省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立时,其范围包含了台湾全岛及离岛与澎湖列岛,当时台湾本岛并无任何直辖市。1967年台北市脱离台湾省,升格为直辖市;1979年高雄市亦脱离台湾省,改制为直辖市。1998年台湾省政府因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而成为中央政府(行政院)的派出机关,正式冻省(虚级化)。
2010年12月25日,原属台湾省之台北县、台中县市及台南县市亦脱离台湾省并改制为直辖市,而原属台湾省的高雄县则与原有之高雄直辖市合并为一新直辖市,是为五都改制。五都改制之后,基隆市变成台湾省的外飞地,因此台湾省也是国民党政府迁台以来第一个在同一块陆域土地上拥有飞地的省份。
taiwan_台湾省 -名称
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甚多,但几乎可以肯定最早是专指今台南市附近,而后才扩张为全岛的名称。在明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台湾亦被称为鸡笼山、鸡笼、北港、鲲岛、东蕃、台员或大员等。荷兰人统治台湾时,称台湾为“Taioan”,即“大员”之闽南语发音的转写。明郑时期舍弃荷治时期使用的“大员”名称,将台湾全岛称为“东都”,后改称“东宁”。纳入清朝版图后,改为设置台湾府,“台湾”遂成为对于整座岛屿的称呼。
大员
《大员港市鸟瞰图》
1626年葡萄牙人所绘荷兰人在福尔摩沙(大员)台江内海一带活动,“大员”一词来自于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为对“外来者”的称呼;荷兰人统治时期称台湾为“Taioan”,以音译转写为汉字“大员”、“大苑”、“台员”、“大湾”或“台窝湾”,这些名称原本是指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后来在清治时期演变成以北京官话发音的“台湾”。
高砂
日本古代曾称呼台湾为“高砂”、“高砂国”或“高山国”。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转成“高砂(takasegun)”,京都金地院所藏的《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中,以“高砂国”称呼台湾,两者之片假名皆为“タカサグン”。
福尔摩沙
台湾又称为“福尔摩沙”,在1544年16世纪当时的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水手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Formosa!”,在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为“岛屿”之意,故翻译为美丽之岛,因此“福尔摩沙”取葡萄牙语“Formosa”音译而来,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欧洲亦因此曾长期称台湾海峡为福尔摩沙海峡。
其他称呼
台湾由于物产丰富,故又称宝岛,士人则喜以《山海经》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岛蓬莱、瀛州等,作为台湾的雅称。
taiwan_台湾省 -历史
参见:台湾历史
・远古时代,因地壳运动,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造生,出现台湾岛。
・台湾原住民族是已知最早居住于台湾的现代人类,其各部族散居台湾,并未建立统一的治理机构。1971年和1974年,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台湾目前最早的人类化石,命名为“左镇人”。
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有文字记载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吴黄龙2年(230年),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对台湾最早的记述。三国东吴孙权派兵到“夷洲”(日治时期学者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中,推断其所描绘的“夷州”可能就是现今的台湾。)
・隋唐时期(西元589年―618年)似称台湾为“流求”。隋朝大业六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郑州击流求。
・宋元时期(西元960年―1368年),汉族于澎湖地区已开始有定居人口。西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
・明朝的福建和郑芝龙海盗集团曾有组织地移民台湾。厦门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清朝编的《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因此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闽南语,闽西、粤东移民则多用客家语。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开始把触角伸向亚洲。17世纪初,荷兰进入台湾南部。西班牙也占领了部分台湾北部和东部,后于1642年被荷兰接收。荷兰在台南建立“热兰遮城”。荷兰对中国沿海各省所运送至台湾的汉族人民实行剥削统治,激起了台湾汉族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爆发一次较大规模的郭怀一武装起义。
・1661年4月,南明将领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由金门进军台湾。隔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明郑时期,郑成功将台湾改名“东都”,并设立“承天府”。郑经继位后,改称东宁,设立“东宁总制府”,当时英国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王国”。《清一统志台湾府》称郑经时代的台湾为东宁省。
・大清帝国为了消灭大明帝国残余势力,清圣祖康熙拒绝了“东宁”依朝鲜例成为大清帝国“藩属”的建议,坚持要台湾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