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话剧 《茶馆》 话剧 -简介,《茶馆》 话剧 -作者简介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简介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1925年,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写作背景

3
话剧《茶馆》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裕泰大茶馆。作家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3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断,表现出一副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老舍创作《茶馆》时也确实自觉意识到这是一次有关戏剧观念的创新。他自信能够胜任。所以拒绝了朋友们劝他用剧中人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全剧主要线索去发展剧情的建议。勇敢地走自己的创新之路。他说:那样写“可能比我写的更象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内容梗概


《茶馆》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茶馆》 话剧  《茶馆》 话剧 -简介,《茶馆》 话剧 -作者简介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艺术特色

《茶馆》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气息浓,语言特别精彩、简洁、生动、传神、隽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朴素无华的艺术之中,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开拓和巨大成就。在《茶馆》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3个方面的艺术追求:

①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

②写作时眼睛要老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

③人物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焦菊隐、夏淳,主要演员有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茶馆》的演出极为成功,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人物形象


《茶馆》“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茶馆》常四爷,在《茶馆》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作品思想


《茶馆》《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从欣赏老舍作品的角度看作者语言上的幽默风格。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纪念场所“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一个社会可以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场的三个主角――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场串起一个个故事之外,秦二爷和常四爷的生活变迁反而被放在了幕后。但是仔细咀嚼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恰恰是最能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这三个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虽然笔墨不多,却最深切的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奈。

剧中的大腕演员也不少,话说回来很大程度上我也是冲着那几个演员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爷,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刘麻子,反面角色坏的恰到好处;梁冠华演的王掌柜,虽不是于是之当年的瘦高形象,却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丹丹演的康顺子,横跨五十年时间,从被卖给太监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随儿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我觉得最出彩的算冯远征演的松二爷的角色,胆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处处如履薄冰却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这样一个旧贵族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又叹息连连。

这次演出沿用了老导演焦菊隐的布景设计和结尾处理。把茶馆的日趋破败在细节之中展现出来,而结尾处由三个老头抛纸钱作升华更是给全剧以点睛之笔。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作品评价


《茶馆》

《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要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的剧目。1980年9月至1983年 10月,剧院应邀先后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演出《茶馆》,反响强烈。 1986年4月,《茶馆》在香港演出获得成功后,又代表中国戏剧界应邀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首轮演出。《茶馆》一剧为新中国的话剧艺术带来国际性的荣誉,它的巨大成功,正如曹禺所说,“这种荣誉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老舍这样的经典作品,才使‘北京人艺’极有才华的戏剧艺术家们纵横驰骋于世界舞台,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老版《茶馆》告别演出


老板(茶馆)广告

1992年7月,老一版《茶馆》的告别演出后,老艺术家们纷纷隐退,使此剧几成绝唱,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的演出纪录上。1999年10月,以创新著称的导演林兆华重排了《茶馆》,推出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领衔的全新阵容,演出继续并由此长演不衰。

新版《茶馆》中不仅拓宽了舞台空间,突出强调了北京的地域色彩,而且舞台上开放式的舞美风格,也丰富了剧作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对尾声的艺术处理,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创剧本的寓意。新版《茶馆》的演出,使这部戏的演出场次快速接近500场,成为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不仅如此,它还飘洋过海,在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茶馆》被吸引是因其经典的内涵

一部好的音乐剧或舞剧长演不衰并不少见,但作为既无歌舞、也无宏大布景和悦耳音乐、吸引观众因素相对简单的话剧而言,能上演数十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40多位演员用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该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至今仍是戏剧教学典范。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延伸阅读

新版话剧《茶馆》观后记

中学时语文课学习老舍的《茶馆》选段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更不会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竟然还是在国外。帕萨迪纳市的交通让我们耽误了一点第一幕的开头,实在有些可惜,但是我们很快就被话剧强大的感染力深深折服。去之前稍微复习了一下《茶馆》的剧本,看起来不会太吃力。


新版《茶馆》剧照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用茶馆这样的地方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我看过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

一个社会可以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场的三个主角――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场串起一个个故事之外,松二爷和常四爷的生活变迁反而被放在了幕后。但是仔细咀嚼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恰恰是最能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这三个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虽然笔墨不多,却最深切的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奈。


《茶馆》剧照

剧中的大腕演员也不少,话说回来很大程度上我也是冲着那几个演员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爷,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刘麻子,反面角色坏的恰到好处;梁冠华演的王掌柜,虽不是于是之当年的瘦高形象,却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丹丹演的康顺子,横跨五十年时间,从被卖给太监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随儿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我觉得最出彩的算冯远征演的松二爷的角色,胆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处处如履薄冰却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这样一个旧贵族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又叹息连连。

这次演出沿用了老导演焦菊隐的布景设计和结尾处理。把茶馆的日趋破败在细节之中展现出来,而结尾处由三个老头抛纸钱作升华更是给全剧以点睛之笔。说到结尾,常四爷在结尾处说了一句话――“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来爱我呢?”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含冤自尽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怀着对新生活无比的热爱创作下这么多传世之作,可是这样热爱生活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被逼投湖了却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剧中常四爷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相似!想到这些,我的泪水不禁湿润了眼眶。乱世之中,谁能幸免?

《茶馆》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老舍非常了解旧社会,还在于即使在今天看这个戏,每个观众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联想,所以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样,只希望观众能产生不同的思想活动。

茶馆话剧_《茶馆》[话剧] -风雨五十年

长演不衰的经典

《茶馆》从一九五八年北京人艺焦菊隐导演的首排到二○○八年再次搬上舞台,正好也经历了两代演员,三个版本,数辈观众的风雨五十年。


《茶馆》剧照

1980年,《茶馆》就曾应邀赴前西德、法国、瑞士三国进行了为期50天的访问演出,在15个城市一共上演了25场,这也是《茶馆》第一次走出国门。据当时扮演“常四爷”的郑榕回忆,当时在国外的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前西德演出结束时,观众们都纷纷站起来,一边跺脚,一边鼓掌,长达9分钟。跺脚是他们表示欢迎的最高仪式。

1983年,《茶馆》原班人马又赴日本的东京、大阪、京都和广岛演出。这次演出改变了日本戏剧界因国际关系对中国戏剧的冷淡,促成了有“日本梅兰芳”之称的著名演员宇野重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率团访华,更创造了日本戏剧界三巨头握手言和的神话。

此后的《茶馆》开始漫步世界剧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座无虚席的神话和持久不断的掌声。1986年赴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2005年巡演美国。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茶馆》在国际上好评如潮,更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在中国的舞台,《茶馆》也创造着奇迹。《茶馆》的一票难求,许多新老观众都有深刻体会。自1958年首次排演以来,《茶馆》被搬上舞台580余次,以自己的演出实力成为国内话剧市场上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不仅作为北京人艺建院四十、五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在2007年更是成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开张上演的首个剧目,在人艺网站上《茶馆》被称为“镇院之宝”。

经典如何铸就?

1958年,老舍在人艺朗读完他的剧本,时任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用英文连说了两遍“经典”。尤其是剧本的第一幕,被曹禺称作“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写出了那么多人物,有的出场人物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但是每个人物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舍用‘小舞台大环境’极精练的笔法写出了三个时代、整个社会。”郑蓉说,“《茶馆》在国外演出时,就有观众反映亲身去过中国也没有比看这部戏对中国的历史感触深。”


《茶馆》剧照

剧本好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感觉,当时在场的所有演员都觉得十分精彩,根据当时人艺实行的“角色申请制度”,大家踊跃申请,都想进剧组,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好。

好剧本要有好的导演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焦菊隐与老舍在《龙须沟》的成功合作使得老舍坚定地把《茶馆》交给了焦菊隐。焦菊隐也没有让老舍失望,他全身心扑到《茶馆》上,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加完善了剧本,他说:“戏要给人以希望。”于是,结尾的三个老头撒纸钱成为了《茶馆》的经典。

焦菊隐不但对剧本有着创造性的把握,对于演员的表演也给予了极大帮助。经历过剧中那个时代的焦菊隐极为熟悉北京贫穷市民的生活,他凭借生活经历和舞台经验不厌其烦地指导演员。而老舍也时常到排演现场亲自督戏,根据现场的细致观察给演员提建议,遇到演员演得不到位的地方,老舍还亲自手把手地教。“松二爷”蓝天野至今记得老舍当年如何给他示范清朝末年“请安”的动作。

随着老一辈演员年龄的增大,《茶馆》在1992年演出第374场后,告别舞台。

1999年,林兆华以全新演员阵容新排《茶馆》,使得这部几成绝唱的话剧重现舞台。2005年北京人艺举行《茶馆》建组会,复排焦版,将《茶馆》的经典延续。自建组以来,上至导演林兆华下到剧组每个演员,每天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在排练中对着老版《茶馆》的光盘仔细研究自己的角色,模仿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理解后的创造。

常年戏友、70岁的老潘夫妇说:“不能说哪一版好或差,都很经典,只是感觉不太一样而已。老版北京味儿足,看得多了感觉很亲切,新版有影视风格,生活化更浓些。”说起演员,老潘很来劲:“于是之把王利发演活了,冯远征把松二爷演得更好了。”

《茶馆》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世界剧坛上延续经典,郑榕满怀敬佩地说:“活的人用表现再现社会现实,老舍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仔细研究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民族的话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70103/37374.html

更多阅读

经典话剧《茶馆》 话剧 茶馆 剧本

看了一篇纪念话剧《茶馆》的文章,写得挺好。转发在这里请大家观赏。“茶馆”里的千秋家国梦广陵散从此不绝《茶馆》500场演[袁鸿/文,2004/04/26,首

《茶馆》 话剧 《茶馆》 话剧 -简介,《茶馆》 话剧 -作者简介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

雪天张抗抗阅读答案 滋味 张抗抗阅读题答案

《滋味》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滋味》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滋味》阅读原文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安、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

写景散文阅读技巧 高中写景散文的技巧

对于高中生的散文写作,有哪些好方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写景散文的技巧以供大家学习。一、写景有序,状物井然。写景需掌握一定的顺序,可以着眼于时间,也可以着眼于空间,还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例如朱自清的《春》,

声明:《《茶馆》 话剧 《茶馆》 话剧 -简介,《茶馆》 话剧 -作者简介》为网友眼成海却未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