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 芬兰-地理,芬兰-行政区划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冬季-14℃-3℃,夏季13℃-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芬兰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故芬兰又称拉普兰,以后芬兰人迁入,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帝俄,成为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芬兰是世界高度发达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和个人素质。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芬兰腐败极少,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并且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2012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名列第一,为最清廉国家。

芬兰首都_芬兰 -地理

位置境域

芬兰地处北纬60度到70度之间,面积为33.814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七大国。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西南濒波罗的海。

地形地貌


芬兰

芬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亚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为200―300米的冰碛丘陵,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南北最长距离达1157公里,东西最宽为542公里。芬兰拥有世界上纬度第二高的首都赫尔辛基,仅次于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

气候

芬兰冬季寒冷,仅南部较温和。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南至北,1月平均气温约-4--16℃;7月气温16-13℃。年降水量约400-600毫米(三分之一为霰和雪)。

水文

芬兰被誉为“千湖之国”,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芬兰地势平坦,拉普兰北部地区位于芬兰、挪威边界的哈尔蒂亚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为芬兰最高点。芬兰最长的河流是凯米河(Kemijoki),长 512 公里。岛屿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兰半岛南岸地区,著名的有奥兰群岛。

资源

截至2008年,芬兰森林面积2300万公顷,森林复盖率69%(扣除陆上水域面积的森林复盖率为76%),人均森林面积3.9公顷,是欧洲人均林地面积最多的国家。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总蓄积为21.89亿立方米。树种比较单一,按照蓄积量计算,欧洲赤松占46%、挪威云杉占37%、桦木占14%,其他阔叶树种只占3%。矿产资源中以铜为主,还有少量的铁、镍、钒、钴等。泥炭资源丰富,截止2012年探明储量约690.94亿立方米,相当于40亿吨石油。有两座核电站(四个核反应堆),第五个反应堆在建。

芬兰首都_芬兰 -行政区划

区划

芬兰最早有12个省份,1997年9月1日,芬兰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分为六个省(l??ni):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鲁省、拉普省和奥兰省;省下分为20区(Maakunta)。6省下分为90个县(kihlakunta/h?rad),县仅是国民服务组织。而其基础地方政府有416个,包括114镇(kaupunki/ st?der)、302乡(kunta/kommuner)。

重要城市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该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区面积448平方公里。大赫尔辛基面积1145平方公里,人口116.5万(1984)。海岸线曲折,外有群岛屏蔽。虽地处北纬60°,但因受海洋影响而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气温16℃,冬季-6℃。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城中建有赫尔辛基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教育设施。

坦佩雷

坦佩雷市(Tampere)是拥有20多万人口的北欧最大的内陆城市,位于芬兰西南部,距首都赫尔辛基180公里,人口19万,是芬兰第三大城市。坦佩雷是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GustarIII)于1779年下令建立的。坦佩雷位于两大湖泊之间的狭长地带,风景优美,贯穿市中心的坦梅尔河是坦佩雷工业的发源地。1779年建立在坦佩雷急流之畔,在19世纪发展成芬兰最工业化的城市,由于新的城市计划,以前的工业区又再次恢复活力,餐馆,商店,运动减肥中心以及博物馆都在这里建立起来。坦佩雷也是一个国际度量教育和研究中心,这里有两所大学和很多研究机构,是芬兰南部的中心城市。

图尔库

芬兰第二大海港和重要工业基地,图尔库-波里省省会,又名奥布。位于国境西南端海岸,波的尼亚湾畔,东距首都赫尔辛基170千米,为芬兰旧都(1812年以前一直是芬兰首都)。市区面积24平方公里,包括郊区面积81平方公里。现为芬兰西南部的区域中心。

芬兰 芬兰-地理,芬兰-行政区划

芬兰首都_芬兰 -人口民族

人口

芬兰总人口540.1万(截至2011年底),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赫尔辛基大区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区,人口约140万。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还包括坦佩雷(22万)、图尔库(18万)、奥鲁(14万)等。据芬兰统计中心数据,截至2011年底,当地华人总数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尔辛基、坦佩雷、图尔库等城市。

冬季战争后大约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战争赔款、失业问题以及对芬兰保持独立前景的不确定曾导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离开芬兰。而到了1990年代“华约”解散,东欧巨变及苏联解体后,芬兰又开始接收大批难民与移民。

民族

芬兰人大部分是芬兰族,其中芬兰族占90.9%,瑞典族占5.4%,还有少量萨米人(曾称为拉普人)。

芬兰首都_芬兰 -国家象征

国名

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简称芬兰,国名的含义为湖沼之国。

国旗

芬兰国旗名为“蓝色十字”旗(芬兰语:Siniristilippu),1818年5月正式定为国家市民旗帜。”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8∶11。旗地为白色。稍偏左侧的十字形蓝色宽条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芬兰以“千湖之国”着称,西南临波罗的海,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说象征蓝天。蓝色和白色国旗也象征着与芬兰19世纪曾经是沙皇俄国的大公国。芬兰国旗反映了和瑞典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关系。芬兰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复盖着的国土。

另一种国旗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帜的蓝色十字加上国徽(红底黄狮),该旗帜为总统和军队用旗。芬兰国旗是由埃罗・斯奈尔曼(Eero Snellman)和布鲁诺・图乌卡能(Bruno Tuukkanen)设计的,今天使用的国徽和总统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欧罗夫・埃里克森(Olof Eriksson)设计的。

国徽


芬兰国徽

芬兰国徽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时被采用。在芬兰作为大公国时代也采用了此徽,一直沿用至今。为红色盾徽。盾面上为一只头戴王冠的金色狮子,前爪握着一把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九 朵白色的玫瑰花点缀在狮子周围。国徽上的狮子来源于富尔孔家族,它同样也出现在瑞典国徽上。剑和弯刀与卡累利阿国徽相类似。踩在狮子脚下的俄罗斯弯刀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彼时,瑞典与俄罗斯正处于长期战争中。九朵玫瑰据推测是代表了芬兰历史上的九个省,但玫瑰的数量几经变化。

芬兰首都_芬兰 -政治

主要政党


芬兰

芬兰是一个多党制国家,在2003年3月议会选举中注册的政党有21个,主要政党是中间党、社民党和联合党。

(1)芬兰中间党(CentrePartyofFinland):执政党,1906年成立。曾先后称农村居民联盟、农民联盟和中间力量,1988年6月改为现名。党员约20万人。二次大战后一直入阁。1987年3月议会选举后被排斥在政府之外。1991年3月议会选举获胜,以第一大党资格组阁。1995年3月议会选举失利,但仍为议会第二大党。2003年议会大选再次获胜,重新以第一大党资格组阁。主张维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外主张裁军、缓和。主席马蒂・万哈宁(MattiVanhanen,2003年10月当选)。

(2)芬兰社会民主党(TheFinnishSocialDemocraticParty):执政党,1899年成立,原名芬兰工人党,议会第二大党,党员5.9万人。曾多次执政,2003年3月议会选举后与中间党和瑞典族人民党组成多党联合政府。倡导民主、自由,主张向经济民主化发展,实行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变革,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积极从事争取维和、裁军活动。主席帕沃・利波宁(PaavoLipponen,1993年6月首次当选,至2002年两次连任)。

(3)瑞典族人民党(TheSwedishPeople'sParty):执政党,1906年成立。由芬兰的瑞典族人组成,党员3万馀人。对内维护瑞典族居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对外支持芬官方外交政策。2003年议会大选后同中间党和社民党继续联合执政。主席扬-埃里克・埃内斯塔姆(Jan-ErikEnestam,1998年当选)。


芬兰

(4)民族联合党(TheNationalCoalitionParty):简称联合党,在野党,1918年成立。议会第三大党,党员约7万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同西方保持紧密的经济、政治关系。1987年起连续三届执政,2003年议会大选中失败,成为在野党。主席于尔基・卡泰宁(JyrkiKatainen,2004年当选)。

(5)芬兰左翼联盟(TheFinnishLeftUnion):简称左联。在野党,现有党员3.42万人。1990年5月由芬兰共产党和人民民主联盟合并组成,提出今后党的政治活动和组织形式要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宗旨不再是夺取政权和实行国有化,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扩大社会主义成份。1995年3月议会选举后入阁,2003年议会大选后成为在野党。党主席苏薇-安妮・西梅斯(Suvi-AnneSiimes,女)。

(6)绿色联盟(TheGreenLeague):在野党,由不同思想的协会和地区性协会组成,没有个人盟员。1983年3月议会选举中首次获得2个议席;5月举行第一次全国性会议。1987年秋,决定成立绿色联盟。1991年3月议会选举后议席大幅度增加,但因能源政策上分歧未能入阁。1995年3月议会选举后入阁,2002年因议会通过新建核电站计划退出政府,成为在野党。主席奥斯莫・索伊宁瓦拉(OsmoSoininvaara,2001年当选)。

(7)芬兰基督教联盟(TheFinnishChristianUnion):在野党,1958年成立,盟员1.8万人,以基督教教义作为联盟的宗旨。1960年议会选举中首次获得席位。主席拜依维・莱塞宁(PaiviRasanen,女)。


芬兰

(8)正统芬兰人党(TheTrueFinns):原名农村党,在野党,1959年从芬兰中间力量分裂出来。党员2万人。主张维护小农、城市贫民和中小企业利益。曾自称是官方政策的坚定反对派,后来对政策进行了调整。1983年议会选举后首次参加政府。1990年8月,因提出国民养老金的预算提议未被采纳,退出政府。1991年议会选举后在野。主席蒂莫・索依尼(TimoSoini,1997年当选)。

(9)芬兰共产党(TheFinnishCommunistParty):在野党,于1986年4月由原芬共中分裂出来的“少数派”组成。1990年芬共停止活动并入“左联”后,该党以芬共(团结派)的名义继续开展活动,宣称要继承芬兰共产党的传统。党员约4000人。1994年11月该党举行党代会,决定改称共产党。于尔约.哈卡宁(YrjoHakkanen)当选党主席至今。

政治体制

自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以来,芬兰就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而此前芬兰是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其历史基础是斯堪的纳维亚自耕式农场主社会。芬兰是北欧国家中唯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和国体制的国家,并且芬兰的总统要比其它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国王或君主有更强的政治影响力。

芬兰实行共和制和“议会代表”民主体制,议会依照比例代表制原则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拥有政治权力并通过议会来行使。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采取一院制,由200名议员组成,每4年改选一次。

国会内包括一个议院及其200位议员。议员以四年为一任,经过直选及比例投票制选出。共和国总统每六年选举一次,现任总统绍利・尼尼斯托(SauliNiinisto,民族联合党)就职于2012年3月1日。总理于尔基・卡泰宁(JyrkiKatainen,民族联合党)负责管理政府日常事务。芬兰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06年1月至12月,芬兰第二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在任职期间,在提升欧盟的国际地位、增强欧盟行动的连贯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经过2003年3月的议会选举,由中间党、社民党和瑞典族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政府在内政方面力求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就业率,实现中央财政盈馀,保障社会福利,发展教育、科研;对外积极参与欧盟决策,推动欧盟北部地区政策实施和波罗的海地区能源、核安全和环保领域合作的发展。


芬兰

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长和19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长和20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政府机构和省、市(县)机构的行政案件。起诉机关是各级检察院。另设有国家法律监察官,有权出席内阁会议,监督总统、内阁和政府各部门的决定是否符合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长、法官以及最高检察长均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院长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长贝卡・哈尔贝格(PekkaHallberg),1993年就任;最高检察长马蒂・库西麦基(MattiKuusimaki),1997年就任;国家法律监察官帕沃・尼古拉(PaavoNikula),1998年就任。议会法律监察官丽塔-莱娜・鲍尼欧(Riitta-LeenaPAUNIO),2003年就任。

1919年7月17日颁布生效。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由议会和共和国总统共同行使;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掌管外交、统率三军等实权,每六年选举一次。1999年芬议会通过新宪法,名称由《政府组织法》改为《宪法》。新宪法加强了议会和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减了总统部分权力。

一院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的20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主要职能是立法、监督政府、监督财政。本届议会于2003年3月选举产生。中间党55席、社民党53席、联合党41席、左翼联盟19席、绿色联盟14席、瑞典族人民党9席、基督教联盟6席、正统芬兰人党3席。议长帕沃・利波宁(PaavoLipponen,社民党),2003年4月22日当选。

重要人物

总统:绍利・尼尼斯托(SauliNiinisto)芬兰资深政治家,民族联合党人。1948年8月24日出生于芬兰南部城市萨洛,法学硕士,先后任律师、副法官,1987年当选为芬兰议会议员,1994年至2001年任芬兰联合党主席。尼尼斯托1995年至1996年任芬兰司法部长,1996年至2003年任财政部长,在他担任财长期间,正是他带领芬兰加入了欧元区,摆脱了在当时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1999年至2003年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董事会主席,2003年至2007年任欧洲投资银行副行长。2007年至2011年尼尼斯托任芬兰议会议长。2012年2月5日当选芬兰总统,3月1日宣誓就职。

总理:于尔基・卡泰宁,男,1971年10月14日出生,曾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他1999年首次当选议员,2007年担任芬兰议会外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起担任民族联合党主席至今,2007年4月起担任上届政府财长。2008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将卡泰宁评为“欧洲最佳财政部长”。2011年8月22日,芬兰议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投票表决选举民族联合党主席、上届政府财长于尔基・卡泰宁为新一届政府总理。

议长:帕沃・利波宁,1941年出生于林场主家庭,政治学硕士,社民党主席。60年代曾任赫尔辛基大学学报和芬广播公司记者。后在社民党总部担任政策研究及国际事务书记、计划部主任,1979-1982年任总理秘书,1983年任劳工部政治秘书,1989-1991年任芬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1964年加入社民党,并先后任区委主席、中央委员等职,1983-1987年、1991年至今任议会议员,1993年当选社民党主席。1995年4月起任总理,连任两届。2003年4月当选议长。熟悉国际问题,曾多次在其他北欧国家、西欧国家、前苏联和美国作报告或讲学,并在瑞典、英、德国报刊上撰文。1998年正式访华。夫人拜依维・利波宁(PaiviLipponen),哲学硕士。

对外关系

战后长期奉行同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1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芬仍坚持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约的合作,同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支持俄融入国际社会。芬已正式承认183个国家,与165个国家有外交关系(截至2004年)。

关于世界形势:认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9・11”事件后,世界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构成新的全球安全威胁。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和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应对上述挑战。

关于全球化进程:认为全球化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一面。全球化带来的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各国间的依赖度,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性。但全球化同时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和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坦桑尼亚等国共同提出“赫尔辛基进程”,目的是建立一个讨论全球化问题的论坛,通过对话与合作就正确引导和管理全球化提出具体建议。

关于欧洲形势:认为欧洲目前不存在大战危险,但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欧洲安全的影响日益深远。认为欧盟和北约是欧安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北约东扩的政治意义大于其军事意义。北约正向政治组织的方向发展,但将保留集体防御组织的性质。欧盟东扩强化了欧洲整体稳定。支持欧盟发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但反对因此损害跨大西洋合作关系。支持欧盟立宪,强调保护小国利益和保持欧盟各机构权力的平衡,不赞成设欧盟常任主席。

关于联合国作用及其改革:认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实践国际法的主要机制,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单边主义。认为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支持扩大安理会。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主张所有地区性组织在解决冲突和危机中应与联合国密切合作。

关于反恐斗争:支持并参与国际反恐斗争,同时主张重视贫困和发展问题,从源头上防止恐怖主义。认为反恐过程中不应搞单边主义、制造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对立。单凭军事手段不能根除恐怖主义,应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关于伊拉克问题:强调联合国在向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战后维和以及重建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张国际社会应积极合作,共同参与维和行动。芬明确表示愿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派遣维和人员赴伊。2004年通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重建与发展基金向伊提供约500万欧元的资助。

1950年10月28日中芬建交,1951年互设公使馆,1954年升格为大使馆。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友好。双方签有双边年度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航空协定、海运协定、经济、工业和科技合作协定、文化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开发信贷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及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以及四川省省长张中伟、河北省政协主席赵金铎等80馀起副部级以上代表团访问或过境芬兰。2005年9月,芬总理万哈宁对上海、江苏和广东进行非正式访问。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农林部长科尔凯奥亚、司法部长科斯基宁、文化部长卡佩拉、国防部长凯里埃宁及芬兰议会外事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农林委员会、银行监管专员和议会秘书长代表团等分别访华。2005年2月,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满萨拉来华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举行政治磋商。5月,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日本出席亚欧外长会议期间会见芬兰外交部长图奥米奥亚。200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许其亮中将访芬。6月,芬兰国防军总参谋长林毕中将访华。10月,芬兰国防部长凯里埃宁访华。

2005年,中芬贸易总额为6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6.26亿美元,进口额为26.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4%和减少13%。芬连续第三年成为中国在北欧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2005年3月和5月,两国分别签署《中芬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新的《中芬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7月,芬兰国家旅游局驻京办事处正式成立。9月,芬兰航空公司开通赫尔辛基至广州直航航线。9月,芬兰贸工部与浦东新区政府在上海浦东张江科技园区设立“芬中创新中心”。

中国驻芬兰大使:张直鉴(2002年3月到任)。馆址:Vanhakelkkamaki9-11;00570Helsinki,Finland;网址:www.chinemb.fi;电话(国家地区号3589):22890110(办公室),6848416(商务处);传真:22890168(使馆),6849595(商务处)。

芬兰驻华大使:郭安祺(AnttiKuosmanen,2005年12月递交国书)。馆址:北京朝阳区光华路1号嘉里中心南楼26层,邮政编码100020;网址:www.finland-in-china.com;电话:85298541/42/43传真:85298547;商务处电话:85298625/26/27/28传真:85298559。

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欧国家中率先加入欧元。2001年3月25日正式实施>。芬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约占芬外贸总额的56%,对外投资近一半面向欧盟国家。主张欧盟成为一个政府间合作机构,支持并参加欧盟统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持欧盟东扩和实现经贸联盟。芬于1997年向欧盟提出北部地区政策倡议,主张欧盟加强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北部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与稳定,该计划2000年获得通过。2004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及贸易委员拉米分别访芬。

1992年1月,芬同俄罗斯签署《芬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同时宣布废除《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芬认为欧洲共同价值观、民主观、人权观已成为芬俄关系的基础,积极支持并呼吁国际社会支援俄的民主改革进程,推动发展欧俄关系。芬俄关系密切,合作主要涉及能源、环保、核安全、海运安全等领域。俄是芬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芬总统、总理、外长、外贸部长分别访俄,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访芬。

同北欧国家的传统合作是芬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主张欧盟北欧成员国应在涉及到北欧的重大问题上协调立场,以维护北欧国家的利益,同时进一步深化北欧国家在能源、环保、军工方面的合作。芬、瑞、丹三国建立了在欧盟首脑会前磋商的机制。2004年,芬承办“欧盟扩大后的北部地区合作大会”,芬总理出席波海国家理事会第五届首脑会议。芬总理访问丹麦,芬议长和外长分别访问瑞典,瑞典首相佩尔松、挪威首相邦德维克、爱沙尼亚总理帕茨分别访芬。

芬重视同美国的关系,认为美在欧洲仍发挥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芬先后从美购买64架F-18型战斗机及配套防护系统。近年来双方互访频繁。2004年,芬总统、外长、国防部长和外贸部长分别访美,芬议长率北欧及波海地区国家议长代表团访美。芬主张加强与北约合作,但目前不准备加入北约。1992年6月,芬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NACC)的观察员,1994年5月与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协议。1997年芬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

应部队赴挪威参加北约联合军事演习。同年11月在布鲁塞尔正式设立驻北约代表处。2004年,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访芬,芬总统出席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首脑会议。

芬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未减少,贫困正在增加。工业国家应重视发展问题。积极支持南北对话,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04年,芬总统访问尼加拉瓜,芬外长访问印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芬外贸部长访问越南、泰国、乌克兰。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芬。2004年,芬大幅度提高对外发展援助资金,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7%。

芬兰首都_芬兰 -军事

政策

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咨询机构。总理负责领导民政方面的国防活动。国防军总司令负责军事方面的国防活动。国防军总司令海军上将尤哈尼・卡斯凯亚拉(Juhani Kaskeala)2001年6月4日就任。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12个月。2010年3月11日,芬兰政府公布防止恐怖主义战略,以应对和消除恐怖主义威胁。这是芬兰首次制定防止恐怖主义战略。该战略将预防恐怖主义作为遏制恐怖主义工作的重点。

芬兰国防军采用着征兵制,18岁以上的全部男性需服6个月至12个月的兵役。冷战终结后,随者军事主义的变化和苏联政权崩解的影响,有些后备役军人的员额被减少了。全部的军队在国防军司令的指挥下进行作战,而国防军司令只对总统负责。

芬兰是唯一非北约成员国的欧盟国家却与俄罗斯的领土接壤。然而,芬兰的官方政策,是以35万后备役部队加上高机动性国防军的地面强大武器装备,达到足够威慑敌方的军事力量。另外,军事战略上利用森林密布的地形和众多的湖泊,可以拖延侵略者的行动,来完成军事部署。芬兰国防军由国防部长(目前是尤哈尼卡斯凯亚拉)指挥,而国防部长直接隶属于共和国总统。除了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外,军事部门分为芬兰陆军( Maavoimat )、芬兰海军( Merivoimat )和芬兰空军( Ilmavoimat )。边防部队( Rajavartiolaitos )(包括海岸警卫队)是属于内政部管辖,但有事时会有部分编入作为国防军。

军费军力

2003年国防预算为20.06亿欧元,占政府预算的5.4%。

常备武装力量4.15万人,其中陆军2.73万人;海军3000人,舰艇总吨位1.3万吨;空军4500人,主战飞机为F-18C。

战争历史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苏芬冬季战争、苏芬冬战),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同时苏联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割让给苏联。

芬兰首都_芬兰 -外交

国策

战后长期奉行同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1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芬仍坚持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约的合作,同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支持俄融入国际社会。芬已正式承认183个国家,与165个国家有外交关系(截至2004年)。

对国际问题态度

关于世界形势:认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9・11”事件后,世界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构成新的全球安全威胁。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和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应对上述挑战。

关于全球化进程:认为全球化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一面。全球化带来的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各国间的依赖度,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性。但全球化同时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和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坦桑尼亚等国共同提出“赫尔辛基进程”,目的是建立一个讨论全球化问题的论坛,通过对话与合作就正确引导和管理全球化提出具体建议。

关于欧洲形势:认为欧洲不存在大战危险,但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欧洲安全的影响日益深远。认为欧盟和北约是欧安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北约东扩的政治意义大于其军事意义。北约正向政治组织的方向发展,但将保留集体防御组织的性质。欧盟东扩强化了欧洲整体稳定。支持欧盟发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但反对因此损害跨大西洋合作关系。支持欧盟立宪,强调保护小国利益和保持欧盟各机构权力的平衡,不赞成设欧盟常任主席。

关于联合国作用及其改革:认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实践国际法的主要机制,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单边主义。认为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支持扩大安理会。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主张所有地区性组织在解决冲突和危机中应与联合国密切合作。

关于反恐斗争:支持并参与国际反恐斗争,同时主张重视贫困和发展问题,从源头上防止恐怖主义。认为反恐过程中不应搞单边主义、制造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对立。单凭军事手段不能根除恐怖主义,应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关于伊拉克问题:强调联合国在向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战后维和以及重建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张国际社会应积极合作,共同参与维和行动。芬明确表示愿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派遣维和人员赴伊。2004年通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重建与发展基金向伊提供约500万欧元的资助。

同中国的关系

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芬兰于1950年1月13日承认新中国,同年10月28日与我建交。1951年春,两国互派使节,我驻丹麦公使耿飙兼任驻芬公使。1954年,两国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建交60多年来,中芬关系稳定发展,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取得显着成果。上世纪50年代,两国议会开始了交往。1956年,芬兰议长苏克西莱宁应邀率芬议会代表团访华,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分别会见了代表团。1957年,以赛福鼎为首的我全国人大代表团对芬兰进行了回访,会见了芬总统、议长和总理。在经贸领域,1952年,中芬苏签订三角贸易协定;1953年,中芬签订政府间贸易和支付协定,这是我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60、70年代两国关系继续发展,双方业务部门之间进行了一些部长级互访。70年代初,芬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耿飙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对芬兰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芬建交以来中国政府领导人首次访芬。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芬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双边混委会,每年轮流在各自首都开会。进入80年代后,双边高层互访增多,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发展。

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芬经济互补性较强。1980年,芬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近几年两国贸易增长很快。2004―2008年芬兰连续五年成为中国在北欧的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双边贸易额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0.8%。2013年1―8月,中芬贸易额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8%。

2005年5月,两国签署新的《中芬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双方已举行19次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联委会。2006年9月,两国签署在联委会下建立联合投资促进分委会的谅解备忘录。

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

1980年两国签订文化合作交流计划,此后每3年续签。两国间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得到蓬勃发展。2010年,两国签署中国和芬兰政府在文化、教育、科学、青年和体育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芬兰“中国春节庙会”、“中国文化节”等活动连续数年成功举办,社会反响良好。

1973年,两国就互换留学生问题达成协议。近年来,两国互换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教授芬兰语。2006年,两国教育部签署互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谅解备忘录。2007年,芬兰首家孔子学院在首都赫尔辛基正式揭牌,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芬兰研究中心。2008年,芬汉双语学校正式在芬开班授课。

1986年中芬签订科技合作协定。2003年,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在北京设立办事处。2005年,芬兰贸工部牵头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在张江科技园区设立“芬华创新中心”。2007年,中芬签署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2012年,芬在苏州工业园设中芬纳米创新中心。2013年4月,芬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设立“芬华创新北京中心”。

领事关系

1995年7月,中芬两国外长在赫尔辛基就互设总领馆进行换文。同年11月,芬兰驻沪总领馆开馆。1996年12月,中芬两国政府就1997年后芬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保留总领馆换文达成协议。2004年11月,芬兰在广州开设总领事馆。2005年1月1日,芬兰驻广州总领馆首任总领事杜汉龙抵穗履新。2007年,芬兰外交部向芬驻广州总领馆增设移民联络官一名。2008年,芬兰驻广州总领事馆领区由此前的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扩大到云南省。2011年底,芬关闭在广州总领馆。

同欧盟的关系

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欧国家中率先加入欧元。2001年3月25日正式实施>。芬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约占芬外贸总额的56%,对外投资近一半面向欧盟国家。主张欧盟成为一个政府间合作机构,支持并参加欧盟统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持欧盟东扩和实现经贸联盟。芬于1997年向欧盟提出北部地区政策倡议,主张欧盟加强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北部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与稳定,该计划2000年获得通过。2004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及贸易委员拉米分别访芬。

同俄罗斯的关系

1992年1月,芬同俄罗斯签署《芬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同时宣布废除《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芬认为欧洲共同价值观、民主观、人权观已成为芬俄关系的基础,积极支持并呼吁国际社会支援俄的民主改革进程,推动发展欧俄关系。芬俄关系密切,合作主要涉及能源、环保、核安全、海运安全等领域。俄是芬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芬总统、总理、外长、外贸部长分别访俄,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访芬。

同周边国家关系

同北欧国家的传统合作是芬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主张欧盟北欧成员国应在涉及到北欧的重大问题上协调立场,以维护北欧国家的利益,同时进一步深化北欧国家在能源、环保、军工方面的合作。芬、瑞、丹三国建立了在欧盟首脑会前磋商的机制。2004年,芬承办“欧盟扩大后的北部地区合作大会”,芬总理出席波海国家理事会第五届首脑会议。芬总理访问丹麦,芬议长和外长分别访问瑞典,瑞典首相佩尔松、挪威首相邦德维克、爱沙尼亚总理帕茨分别访芬。

同美国和北约的关系

芬重视同美国的关系,认为美在欧洲仍发挥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芬先后从美购买64架F-18型战斗机及配套防护。2004年,芬总统、外长、国防部长和外贸部长分别访美,芬议长率北欧及波海地区国家议长代表团访美。芬主张加强与北约合作,但其不准备加入北约。1992年6月,芬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NACC)的观察员,1994年5月与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协议。1997年芬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应部队赴挪威参加北约联合军事演习。同年11月在布鲁塞尔正式设立驻北约代表处。2004年,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访芬,芬总统出席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首脑会议。

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芬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未减少,贫困正在增加。工业国家应重视发展问题。积极支持南北对话,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04年,芬总统访问尼加拉瓜,芬外长访问印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芬外贸部长访问越南、泰国、乌克兰等正在发展的国家。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芬。2004年,芬大幅度提高对外发展援助资金,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7%。

芬兰首都_芬兰 -经济


芬兰

80年代,芬兰经济以年平均增长3.7%的速度持续发展。90年代初,经济出现严重衰退。1993年开始复苏,1994年以来经济总体上发展良好。芬政府90年代初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增大知识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重视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宏观上继续执行紧缩财政、鼓励投资、削减社会福利、降低所得税、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改善就业的政策,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保持在5%左右。1999年加入欧元,2002年1月欧元正式流通,取代芬兰马克。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97亿欧元,比上年增长3.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6万欧元。2003、2004、2005连续3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年度“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以木材(采伐、加工)和造纸为主,次为炼油、机械、造船、钢铁、有色冶金、纺织等。乳用畜牧业发达。耕地只占总面积的9%,大部种植饲料作物,馀种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等。出口收入的40-50%为木材、木材制品、纸张和纸浆,馀为金属制品和畜产品(肉、乳品)等。进口以机器、煤、石油、金属、运输设备、棉花和烟草为主。对外交通重海运;内陆湖区交通重要,有运河联系许多湖泊,航程达6,600多公里。旅游业发达。

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497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6万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7%。

货币名称:欧元(Euro)

汇率:1美元=0.8840欧元(2003年)

通货膨胀率:0.9%

失业率:9.0%

森林复盖率高达66.7%,约2024.7万公顷,人均占有量3.89公顷,木材储积量20.48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中铜较多,还有少量的铁、镍、钒、钴等。泥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约700亿立方米,相当于40亿吨石油。有两座核电站(四个核反应堆)。

2003年工业产值400.12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产值31.1%。工业从业人口为64.2万人,约占总劳力的34.2%。工业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已从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整个森林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的25%)及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近年来,化工、电子工业迅速发展,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资料来源:2004年芬兰统计年鉴):

2001

2002

2003

圆材(百万立方米)

53.3

54.2

55

纸浆(百万立方米)

27.6

27.8

信息产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2003年的产值为33.92亿欧元,占GDP的2.8%。芬兰是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每1000人拥有219个接入终端,手机普及率为91%。

林业发达,农畜产品自给有馀。2003年农林业产值为43.67亿欧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3%。农林密切结合,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经营一定数量的林地。2002年耕地约221.55万公顷,从事农林业的劳动力为11.3万,约占总劳力的5.1%。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资料来源:2004年芬兰统计年鉴):

2001

2002

2003

小麦

48.9

56.9

67.9

大麦

178.7

173.9

169.7

燕麦

128.7

150.8

129.5

黑麦

6.4

7.3

7.3

牛奶(亿公升)

23.8

23.8

23.2

黄油

6.1

6.1

5.8

肉类

34.0

35.9

37.4

鸡蛋

5.7

5.5

5.6

服务业

服务业发达,80年代以来更为完善。基本分为私人服务业和公共管理服务业两大类。主要包括商业、贸易、旅馆、饭店、银行、保险、社会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2003年服务业产值为780.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4%,从业人口为69.5万,占总劳力的31.2%。


芬兰
芬兰

2003年外国来芬旅游者共433万人次,旅游收入16.5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游客主要来自瑞典、俄罗斯、德国、英国、美国等。主要旅游点是赫尔辛基、图尔库、东部湖区、北部拉毕地区和奥兰岛。

极夜与极昼:由于芬兰的拉普兰省的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所以可以看到极夜与极昼,在极昼中,午夜的天空也不会灰暗,即使在南部海岸,也有19-20个小时的日照。

北极光:在寒冷、干燥的夜晚,纬度越大,越有多的机会看到北极光,北部的乌茨约基,每年观赏北极光的日期为11月25日到1月17日

经济现状


芬兰
芬兰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大约与英国、法国、德国或意大利持平。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制造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70103/37308.html

更多阅读

芬兰印象之三:千湖之国

芬兰总面积共 338,000平方公里,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这是芬兰北部的拉普兰省。

芬兰 小巧清新的首都赫尔辛基 芬兰赫尔辛基

说到芬兰,就想到诺基亚、桑拿、愤怒的小鸟。。。位于芬兰湾沿岸的赫尔辛基,不似一般首都的喧闹熙攘,城市不大,人口不算多,没有看到密集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或古朴或简约的建筑均匀的分布,清新整洁有序,“小巧玲珑”这个形容词就自动冒出来

(芬兰 2015复活节假期搬家 美国复活节假期

2015年中国的清明节假期也算是巧遇西方的复活节假期,在这个节日里我又一次搬家。我这里是来到芬兰后的第二次搬家。刚刚来的时候是前任孙老师帮我留住的一套小房子,由于住着感觉不是很方便就提出调换一下,结果中心的SAMU先生帮我找了第

声明:《芬兰 芬兰-地理,芬兰-行政区划》为网友说话算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