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雅音,简称雅音,传说是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是唐、宋)流行于中原(时汴、洛一带)的全国通用的语言。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河洛语,河洛正腔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中原雅音。
雅音_中原雅音 -雅音简介
中原雅音,简称雅音,传说是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是唐、宋)流行于中原(时汴、洛一带)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关于古代汉语通用语流传下来的说法之一,中古汉语时期是否存在通用语,通用语采用哪里的语音,语言学界没有达成共识。也就是说,雅音可能是通用语,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但不是通用语。
现在还部分保持中原雅音的北方地区有:
1,北京以西的河北涞源,阜平,蔚县,曲阳,山西广灵。
2,胶辽官话。
3,中原官话河南,山东部分地方。
4,关中的中原官话,这一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分。
5,山西上党地区。
6,河北中南部分地方。
雅音很有可能是当时朝廷人士间交流所用的标准用语,以朝廷所在的地方方言为准,与其他各地民间的方言毫不相干,但随着朝廷规模的逐步扩大及其对全国范围影响力的加深而起到了融汇各个方言区文化的纽带作用并缩小了其间的差异程度。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的识字率普遍不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官方用语的普及程度,故而雅音的使用范围比预料中的要低得多甚至不能排除仅仅局限于官方沟通层面的可能性。为了方便于日常生活中的互相交流,各地庶民仍旧以地方特色的方言而非官方的雅言来作为自己的首选口头语。
雅音_中原雅音 -中原文化与闽南语
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河洛正腔。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语”,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中原雅音。
雅音_中原雅音 -传统文化与中华正字
正体字,最早来源于楷书,就“正体”一词的由来,最早可见于唐代颜元孙所撰《干禄字书》,《干禄字书》是收录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书,对于研究近代汉字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例以四声隶字,又以二百六部排比字之后先。每字分俗、通、正三体。
正体字,指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老祖宗创设汉字以来,即保持原貌,因此不应简化修改然后称原貌为“繁体字”。此时在大陆指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未经修改的所谓的“繁体字”。
在台湾和香港的标准字体研定时,就已同时订定了可接纳和不可接纳的异体字。中国大陆现行简化字是以繁体字的正体为标准范本。正异体字的标准则可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正”字从“止”从“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极,不偏不倚,止于最好的地步。所以“正书”即楷书,即“正体字”。此为人将中国一脉相传的字,称为“正体字”之历史渊源。清代康熙“钦定正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成为正体字官方地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