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的一部优秀的战斗故事片,讲述的是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家庄的故事。影片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更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军人形象,浓默重彩地刻画了这些军人大智大勇的革命主义情怀。尤其是片中小战士孙永、年轻战士张喜子、连长潘有财的慷慨壮烈,令人动容。
电影解放石家庄_《解放石家庄》 -基本简介
《解放石家庄》
石家庄解放60年来,很少有人知道,在60年前解放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硝烟战火和人民群众庆祝解放的欢腾中,有一群年轻人用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些镜头。这部作品虽然只有40分钟左右,但石家庄解放后曾在石家庄人民影院和西柏坡连续放映,是当时最热门的“大片”。但几十年来,这部“大片”一直被尘封在北京某电影制片厂的胶片库里。“大片”当年的观众有限,以致很少有人记得,曾经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记载着石家庄这个年轻的、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诞生的历程。
《解放石家庄》剧本的创作用了两年时间,是由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李丰祝和焦延廷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石家庄是1947年我军进行战略反攻后解放的第一座设防城市,是由运动战转入攻坚战的首例,是解放现代化设防城市的首例,又是用解放这样的城市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首例。这几点奠定了这部影片的重大政治意义。
2007年11月12日,在石家庄解放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六套节目晚间播出故事片《解放石家庄》。人们虽看过此片,但片中那熟悉的地名、那不尽的硝烟,让人感到这依旧是我心目中优秀的影片,它也唤起人们对身边历史知识的回忆和印证。
电影解放石家庄_《解放石家庄》 -剧情介绍
《解放石家庄》
1947年秋,我军在攻占石家庄前,首先攻克石家庄外围重要据点正定城,然后立即调头北进包围了徐水,摆开发动保北战役的架势,目的是诱使石家庄守敌北援徐水,将敌军歼灭于北上途中,然后乘虚而入,解放石家庄。据守在石家庄的国民党第三军罗军长料到,这是我军的调虎离山计,迟迟不派兵出城。为了引蛇出洞,我军钟天民旅长以大无畏的胆略,猛攻徐水,迫使蒋介石对石家庄守敌施加压力,让他们赶快北进。可是,老谋深算的敌军长的主力仍然不离开石家庄。
为了尽快把敌人引出来,钟旅长决定智斗顽敌,又一次制造假象,故意放弃徐水,向西撤退。罗军长认为这是我军的溃败,时机已到,于是率第三军离开石家庄北上,准备完成蒋介石南北夹攻我军的计划。我军引蛇出洞终于成功,便趁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昼夜强行军240华里,赶到清风店,抢先占领战略要地。在清风店战役中,我军全歼敌第三军,活捉敌军长。接着,我军又急速挥兵南下,一举攻占了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在这场艰苦、激烈的运动战和攻坚战中,以连长潘有财为代表的九连英雄连队,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小战士孙永,在战斗中抢占制高点,夺取了敌人的机枪,打死敌先头团团长,身负重伤后,含笑牺牲在连长怀里;年轻战士张喜子,在进攻坚固的石家庄内市沟时,为巩固突破口,身上多处负伤,仍高举红旗为炮兵指示目标,掩护后续部队顺利通过;连长潘有财被燃烧弹击中,可他顾不得扑灭浑身火焰,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坦克;旅长钟天民,身先士卒,在攻打敌军部大楼时,亲自端着孙永缴获的机枪,向敌人猛扫……在那紧张的日日夜夜,广大群众始终支援着人民子弟兵。民兵队长苏月琴带领当地民兵,运送弹药,抢救伤员,阻击敌人,为取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电影解放石家庄_《解放石家庄》 -影视风格
《解放石家庄》
这部影片的特点是有80%的外景戏。为完成这部影片,在导演阐述中谈到:希望这部影片能真实地再现历史的真实,要求战争场面气势宏伟,乡土气息浓厚,一定要把当时的历史真实、历史史实反映出来,不能像拍样板戏似的,应当向《南征北战》这些优秀影片学习。当然他们的能力有限,但是基于全体创作人员的政治热情和真挚感情,他们就千方百计地这样去做。所以没有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没有在形式上追求特殊风格。
导演李俊同志探讨过这部影片的风格问题。他谈到真正把这部影片拍得朴朴实实很不容易。确实是这样。再现历史真实就很难。例如服装问题,几千套战士服装就反复染了三次,色彩不准确不行。又比如人民群众,那时稍为上点年纪的人就穿长袍。这次有些民工、老乡翻箱倒柜才拿出一些。另外那时的战士气质跟今天不同,那时是志愿兵,年龄跟今天也不一样,今天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年轻人,怎样反映那时候的战士就很难把握。我们选定在各方面最优秀的连队和我们一起拍戏,但他们根本没经受过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进行军事演习。这个连队的战士后来都成“老演员”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武器不行了,现在是自动化,那时“三八式”就好得很,费很大劲,才从全省抽了四门日本鬼子的山炮,又不会打。省军区倒还有几百发炮弹,现从藁城请来四个民兵当一炮手,拉到获鹿靶场拍的。“八二”迫击炮也没有,还从上影厂租来四门美国榴弹炮,从济南军分区调来四辆拍《南征北战》时用的国民党的坦克,从内蒙调来几百名骑兵,从四航校调来两架单翼螺旋桨飞机,主要是为了再现历史真实。
又比如巷战,因为攻下的是第一个设防的城市,要有巷战,这不同于运动战。为此,市里专门从搬迁区拨出几套院和一栋楼,让我们挖得破破烂烂。拍战士搏斗镜头时,逐屋逐院地争夺,这部片子的特殊性就出来了。
这部片子在石家庄拍外景历时两个半月,拍了560多个镜头,占全部影片的80%。两个半月中,实际拍摄的时间只有四十多天。摄制组的拍摄速度,在全厂来说是较快的。这和省、地、市委和驻军、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从样片上看,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真实。省军区几位顾问看了,认为还像那么回事,不虚假。
电影解放石家庄_《解放石家庄》 -台前幕后
《解放石家庄》
60年了,到“大片”被解密的时候了。由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日报社和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管理处共同投拍的电视文献纪录片《1947・电影镜头下的石家庄》已摄制完成,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60年前那部纪录片的真实镜头,以及它的诞生过程。
石家庄是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能拍下解放石家庄的真实影像,要归功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电影队。晋察冀军区没有电影队,1946年,曾在上海从事电影工作的汪洋来到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命令他接收“满影”的电影设备和由东北电影公司支援的一批技术人员,成立一个电影队。“满影”原是日本人在伪满洲国长春市成立的满洲电影制片厂,抗日战争后被我党接收,日军撤走时留下了20名日本技术人员,满影被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电影队成立后,队员把简陋的设备放在一辆马车上,穿梭在部队间,为部队战士放电影。电影队有一架埃姆摄影机,是美国货,队员也用它拍摄一些战地镜头,当时电影胶片非常稀缺,都不舍得用,连解放石家庄这样大的历史事件,也只拍了几十分钟的镜头。
解放石家庄战役的拍摄是当时电影队的重要工作,石家庄解放后制作的解放石家庄纪录片还第一次加入了配音,成为第一部有声的战争纪录片。
解放石家庄时,晋察冀野战军第三、四纵队是主攻,苏河清跟着第三纵队,部队首长只允许他在团部拍摄。但苏河清说,他在苏联也上过战场,应该到前线去,他去了连部。在苏河清的镜头里,既有硝烟弥漫、炮火闪闪的战场,也有群众支援前线的情景。
并非仅仅深入到前线就可以了,在攻打石家庄战役中,大都是夜晚作战,用简陋的设备要拍下夜战很不容易,胶片感光度差,必须借着炮火的光才能拍下战士作战的镜头。
真实版《解放石家庄》是老一辈电影人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可当年近九旬的苏河清面对《1947・电影镜头下的石家庄》摄制组时却遗憾地说,为石家庄解放拍的镜头太少了,尤其是没有拍摄到活捉刘英的镜头。
新中国成立后,这部记录了石家庄解放过程的“大片”被放在了某电影制片厂的胶片库,时间一长,胶片都粘连、老化了,半个世纪过去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
10年前,王战军偶然得知有这样一部片子的消息,但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事实上,这样一部被搁在胶片库里的珍贵纪录片能够保留至今,离不开一位拯救者,她叫王琛,是原晋察冀军区电影队的战士,她对这部片子深有感情。在1996年,石家庄即将迎来解放50周年时,王琛,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用在了胶片库里,她从一摞摞没有标示的胶片中、甚至从一筐筐的胶片垃圾中寻找,终于将影片整理后复原。
在一次次触摸60年前那段滚烫的历史、一遍遍走进亲历者的心灵之后,王战军产生了一个信念:作为石家庄人和资深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把这部纪录片重新带回石家庄,带给观众,并讲述它背后的故事,这才有了《1947・电影镜头下的石家庄》的投拍。
电影解放石家庄_《解放石家庄》 -演员介绍
高保成
高保成,1926年生于河北,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离家出走。 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当勤务员,护理员。1940年参加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后相继任一二零师战斗剧社演员,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副队长。在解放战争中,随剧社辗转南北,主演过“董存瑞”、“英雄阵地”等剧。1953年任总政文工团演员,因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被搬上银幕,从此开始了他的银幕生涯。
影片《上甘岭》是高保成参加拍摄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主演的第一部影片。该片由沙蒙导演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影片,高保成与上甘岭的战斗英雄一起体验生活,谈体会,谈感受,认真分析角色,终于将连长张忠发这一形象,饰演的真实,可亲。以后又拍摄了《狼牙山五壮士》 、 《渡江探险》等影片,这位天生有着劳动人民气质和长期实践磨炼出来的朴实自然的表演风格,在谢铁骊导演的《暴风骤雨》一片中表现的栩栩如生,在中国电影画廊中闪烁着独特的异彩。
1961年他调入八一厂,主演参加了《长空比翼》 、 《汾水长流》 、 《闪闪的红星》 、 《回头一笑》等诸多影片。无论角色分量如何,他都认真对待,保持着严谨的创作态度。有人说:“高保成一接受角色,就像得了魔症似的。”可见中国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是何等的如醉如痴。
电影解放石家庄_《解放石家庄》 -相关问题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
为纪念解放石家庄,在省会原火车站广场建有“石家庄解放纪念碑”,这样的举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整个纪念碑由建筑体与塑像相结合,其内涵有寓意性和象征性。
石家庄地处京南重要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回顾历史,60年前正是解放战争敌我战略态势发生转折变化的一年,我人民解放大军从劣势初转为优;战略战术从运动战转为攻坚战;从包围城市转为攻占城市。作为纪念性雕塑设计应紧紧把握这些特点,仅是表现胜利的姿态是不够的。骏马扬威、挺坐举枪表现了一定的军威,也象征着胜利,但与解放石家庄的战略意义不贴切。初战告捷,大仗还在后面,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解放军那时还是小米加步枪,靠两条腿昼夜行军、调虎离山、围点打援,歼灭有生之敌而后攻占城镇。坐骑势的选择与塑造没有表现出特有的典型意义,却有国外纪念像的借鉴之嫌。众所周知,广州是最后解放的沿海大城市,其解放纪念碑是挺立的解放军战士,一手握枪,一手捧鲜花,一目了然的使人感到是朴实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坚定的情感表达而具有永久的纪念性,没有虚张之势。石家庄解放为1947年,我军刚转为主动攻城之时,作品的时间感是事物特质的表达要素,是设计总体的出发点,是基点。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是败笔:
1、解放军人物形象塑造的年龄偏大,也不英俊,且缺少来自田野的子弟兵朴实形象。
2、虽然《解放石家庄》影片中我军有单衣着装,但解放石家庄攻坚战直至解放之时已是深秋初冬季节,我军着装已是冬服(大量战地照片可见)。季节与着装是设计的重要形象语言,是典型性的因素,但此设计单装露臂,缺少历史真实,给人以季节时令的误导。
3、1947年距三大战役打响尚有一年时间,我军还没有缴获多少美式武器。塑像高举的是美式卡宾枪也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广州解放纪念碑塑造的还是步枪)。
4、美式卡宾枪子弹梭较短,内装十发子弹。而“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战士胸前则是美式“汤姆”、“冲锋枪”用的子弹袋,如此不配套的装备设计使人啼笑皆非。
5、解放军战士后背的披肩布也是杜撰之物,设计没有必要效仿“彼得大帝”像,况且是块不大不小的“方块布”在飘动。解放军当时身着子弹袋、米袋、手榴弹袋、背包(棉被)和挖掩体用的军用铁铲。创作中艺术的真实允许选择、取舍与夸张,但要与生活的真实为依据,反对不伦不类。
作为石家庄战役的纪念性雕塑,设计者应首先理解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解放战争中,最先解放的城市――石家庄解放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把握城市攻坚战的特殊性。基调与立意要准确,把势如破竹的城市攻坚战中生龙活虎的英雄群体形象塑造出来,才不失“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真正纪念意义。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才能使人们受到深深的感动,强调象征性难免流于空泛。
解放石家庄从军事上为我军攻占城市积累了战斗战术经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扫清太行山东部平原敌占城市据点,为太行山设置了安全屏障。1948年党中央迁到西柏坡,从而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和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全中国解放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解放石家庄是先头之战,意义重大,应该建一座与此重大题材相称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主题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