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史前时期至明清两代独具特色的独立货币体系与货币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_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货币演变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的一种货币是海生的贝壳(主要是带有槽齿的齿贝),叫做货贝。它以朋作为计算单位,两串十个或二十个叫做一朋。商、周时期的墓葬里,经常出土这种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扩大,到了商代晚期便出现了用铜制造的铜贝,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公元前14到前11世纪)墓中出土的铜贝,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比西方推为铸币发明者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开始铸币的年代(公元前7世纪)要早几个世纪。
春秋战国时铸币到处通行。由于当时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都各自铸币所以种类繁多,主要行制有铲型(布币)、刀形(刀币)、方形(爰金)、椭圆形(蚁鼻钱)、圆形(环钱)五种。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及附近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爰金,是楚国的金币。多铸成长方版状,每版重一斤。上面压印有十几个“郢爰”或“陈爰”字样的小方戳。郢、陈为地名,爰是重量单位。蚁鼻钱,是楚国的铜币,可能是爰金的辅币。钱的正面凸起并有文字,象人面。圆型环钱战国中期才出现,主要流通于周、魏、秦等地,钱中间有圆孔,分为有廓和无廓两种,铸有文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全国币制,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二十两),铜钱是下币,单位为半两。铜钱外圆形内方孔正面铸有“半两”二字,故称半两钱。从半两钱开始,外圆内方成为我国铜钱的固定形式。
西汉初,法定货币也是黄金、铜钱。黄金铸成“金饼”,大的每饼重一两,折合铜钱六百二十五枚。汉武帝时还铸过鳞趾金和马蹄金。汉初由于民间也参与铸钱,私铸钱尤其混乱,有的半两钱重不足一铢,就象四片榆荚组成的小铜片,所以称为榆荚钱。武帝时实行币值改革,禁止民间私铸,并于元狩五年推行五铢钱。它的重量和钱文都是五铢,此后除王莽改制那十几年间被废一直到隋代各朝均铸五铢钱,但重量大小则不一样。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货币。
唐三百年间主要通用“开元通宝”和“乾元通宝”铜钱,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此以后我国衡制不再以铢计算,而改为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指一枚开元钱的重量。
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繁荣期,货币需求量猛增。宋钱的品种多的难以统计,主要是因为皇帝每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钱,皇帝们年号又改的很勤,前后竟有57次之多。宋钱中有名的有赵佶亲笔题字的崇宁、大观等钱。宋铜钱铁钱并用,铁钱极为笨重,买一匹罗要铁钱两万枚重一百多斤,极不方便,四川商人们自己印制了一种纸币名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以兑换钱,也可以流通。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改由政府发行,到元代第一次出现了不兑换的纸币“中统宝钞”并在元代长期使用,由于统治者发行纸币动机不纯,曾引起严重通货膨胀,激起民怨,明清两朝仍以铜钱为重要货币。但明朝开始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提别明中后期产自墨西哥美洲的白银随着葡萄牙商人大量涌入中国用做交换生丝、茶叶、瓷器、棉布等中国产品,银锭得以普遍铸造,同时西方银元也开始流入我国。
十七世纪后期,我国漳州地区出现了带有“漳州军饷”字样的银元,这是我国铸造的较早的新式银元,鸦片战争后由于白银随赔款大量外流,清末又开始发行纸币,从此以后纸币终于逐渐完全取代了铜钱和白银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
中国古代钱币_中国古代货币 -起源和初期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