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影片简介,《走出西柏坡》-剧情

《走出西柏坡》是由李歇浦导演的一部中国大陆剧情片。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影片简介


《走出西柏坡》电影名: 《走出西柏坡》
导 演:李歇浦
编 剧:任仲伦李平芬 康丽雯汪云天任中人
主演:
陈大伟(饰耿涛)孙梅鹰(饰马保山)古月(饰毛泽东)
郭法增(饰刘少奇)孔祥玉(饰周恩来)王伍福(饰朱德)
王健(饰任弼时)刘文治(饰宋学仁)孙清(纪小兰)
上 映:2001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剧情简介

1948年冬,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伴随着攻克锦州的胜利喜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却已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后的城市接管工作运筹帷幄。
跟随毛泽东多年的警卫排长耿涛被派往接管华北重镇……天津,他依依不舍地同毛泽东告别。此刻,天津“民生煤矿”的老板宋学仁正和股东们紧张地商议着去留问题。
夕阳下,海河边,金汤桥上,胜利的军号响彻四方,耿涛重逢当年救命恩人,攻城突击营马保山,随即马保山在赴医院疗伤时又巧遇耿涛青梅竹马的恋人,如今的战地医生纪小兰。
为让“民生”早日开工,耿涛奋不顾身跳入刺骨穿心的冰河中捞火车头零件,因此而晕死过去。在医院里与日思夜想的纪小兰相遇。
“民生”宋学仁的二姨太张淑芬某晚外出时险遭丐帮袭击,幸被马保山解救,张由此对马保山留下印象。
马保山被派往“民生煤矿”任军代表。其时,天津大量缺煤,而“民生煤矿”却因资金匮乏难以复工。马保山赴宋宅找“民生”老板宋老板宋学仁商量复工事宜。宋不在家,张淑芬热情接待了马保山。结果,马保山鬼使神差地投入了张淑芬的怀抱。
在资金难以筹措的困境下,宋学仁经不起其弟宋学智别有用心的挑唆,决定变卖设备,并且继续隐瞒其藏有五千吨煤的实情。


《走出西柏坡》面对严峻的形势,耿涛从大局考虑,以天津的经济复苏为重,以其惊人的胆识破例为“民生”资方向政府贷款。而此时的“民生”股东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天津另谋出路。此刻,耿涛与纪小兰及时赶到宋家并带来政府己经同意贷款的消息。众股东闻讯大喜,决定留下,争取“民生”早日复工。
马保山在银行提出贷款时巧遇张淑芬,而此刻的张淑芬正与小叔宋学智密谋携款私奔。他们以卖出五千吨煤为钓饵,诱骗马保山上当。马保山“求功心切”,在张淑芬的一番花言巧语下竟然将一笔来之不易。极其重要的巨款交给了不法之徒。马保山的警卫员小于感到有些蹊跷并提出是否请示一下领导。但丧失警惕的马保山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结果,小于为保护国家财产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耿涛闻讯将马保山拘押,并立即采取行动追捕宋学智、张淑芬。马保山得悉自己上当受骗后十分痛悔,设计逃出后舍命追巨款。在码头堤岸边和小艇上与敌人殊死搏斗,结果,宋学智被击毙,巨款被追回,但是,马保山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己难以挽回……
初春的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正在胜利召开,毛泽东正在作了重要讲话,耿涛站在会场外激动地聆听着……
终于要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去北京了,毛泽东从小巷深处走来,身后还跟着一群活泼可爱的放羊娃,此时太阳正从坡后缓缓升起……
从此,中国革命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夺取全国政权,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演员介绍


古月

孙海英
孙海英,17岁报考西藏军区话剧团。1974年参军,1976年转业,转业回沈阳,进入沈阳话剧团,演的第一部戏是《喧闹的夏天》。
孙海英影视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父亲进城》《金戈铁马》《双旗镇刀客》《走出西柏坡》《笑傲江湖》《明月出天山》《美丽的大脚》《蓝色妖姬》《林海雪原》《假装没感觉》
刘文治
刘文治,中国影视、话剧演员。生于辽宁凤城,毕业于辽宁省戏剧学校表演系,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现为该院院长。1977年,他参加拍摄长春电影制片厂故事片《熊迹》,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表演生涯。此后,他在《水晶心》、《失去的歌声》、《寒夜》、《孙中山》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扮演孙中山获1987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古月
古月生平:(1937~2005):古月原名胡诗学,1937年出生于湖北汉口。1949年参军,1978年被叶剑英元帅亲自圈定为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从影二十七年间,古月已在84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毛泽东。
2001年3月1日,中央军委为专业技术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佩将官金色帽饰带,扛将官柏枝,并配备工作用车。由此古月成为全军17位文职将军之一。
作为中国最形似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演主席是我终身的任务,我会一直演下去。现在我最想演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包括文革那段时间。因为这段历史不能空白,我们要对后代负责。”
代表作品:《开国大典》、《大决战》、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影片简介,《走出西柏坡》-剧情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影片看点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是上影继《生死抉择》后又一部重点策划制作的巨片,主要描写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五大书记在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的同时,对党的任务如何转向经济建设所作出的重要部署和重大决策的过程。影片叙事角度新颖,场面恢宏大气,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但能解放全中国、而且能建设新中国的远见和胆魄。影片剧本经过十多次的修改,上影选派了精兵强将组建摄制组。曾经执导过获奖巨片《开天辟地》的李歇浦出任导演;而在《开天辟地》中担任场记的梁山此番出任联合导演。
建党八十周年献礼影片《走出西柏坡》,截取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全面展开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样一个时空的横断面,讲述了毛主席派身边警卫员耿涛到天津接管城市,开展对民族资本家的工作,组织恢复工业生产,及时提供战争需要的各种战略物资,支援前方战斗的故事,通过描写以耿涛为代表的军管干部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与反动资本家作斗争,与我们干部队伍中用经验主义的方法、简单粗暴的态度来对待城市工作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塑造出耿涛、马保山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一支英勇的革命队伍从战争硝烟走向和平建设的艰难,揭示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这支以工农为主体的干部队伍,才能在根本上实现从熟悉农村工作向熟悉城市工作的巨大转变。电影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它仍带有上影厂惯有的叙事流畅、性格饱满、画面逼真的特点。影片以其生动的英雄故事、深沉的历史回忆、青春律动的影像风格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广大观众,特别受到了青年学生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走出西柏坡》用较多篇幅集中写了一个毛泽东身边战士的心路历程。 影片以诗化的方式开头:峥嵘如铁的群山,毛泽东登高望远的坚实脚步,传递着伟人此刻的心情。毛泽东站在高坡上望着远山,他在思索:“仗打完了怎么办?胜利以后怎么办?”此刻,和身边战士的欢乐心情形成反差的是,他的思绪已飞到了更远的治国方略上。他在思虑走出西柏坡后,这些在马背上纵横驰骋的部下能否顺利地转换到经济建设中去。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就是伟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走出西柏坡》这部影片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它与解放后二三十年间主要以普通革命者为表现对象的影片不同,结合了反映革命的领袖人物,同时,它又与近年来写重大事件、重要领导的影片迥异,主要写普通的人物、普通的事件,以真实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为依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充分展开艺术的想象虚构而成。在影片的结构上,它采取了回环的方式,即故事的主人公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出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临一项崭新的任务,经历了难忘的战斗和严峻的考验以后,又回到了西柏坡。通过这样一种带有情节片要素的故事叙述方式,影片把中国革命的总司令部和革命斗争的第一线联系在一起,把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和对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的憧憬和思考联系在一起,以对普通革命者的描写负载起中国革命胜利后全党面临着重大的转折这样的大主题,并且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主题的表现。应该说,以生动的故事,惊险的情节,新颖的角度,不多的人物,表现重要的革命运动,这部影片给人们提供了一些新的经验。
影片一个可喜的收获,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它塑造出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即军管会工业处长耿涛和副处长马保山,为近年来的银幕人物画廊增添了独特的“这一个”。其最大价值,不在于它的历史形态,仅仅让今天的观众来感知那个曾经的存在,而在于创作者从历史的规定情境出发,从历史事件和人物在逻辑和联系之中,梳理出纵深的思想情感脉络,并把它们和今天连接起来,使艺术形象的历史审美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力,获得了它显著的当代性。它有力地昭示人们,每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人,作为执政党的一员,都应当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挑战,肩负起建设中华的神圣使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与时俱进,永不落伍。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影片评价


《走出西柏坡》剧照

影片成功之处,值得肯定,其缺憾以及在这背后体现出的创作者的矛盾和困窘,同样蕴藏着值得我们主旋律影片记取和总结的经验。
成功之处,表现在:
一是注重了视点的平民化。影片《走出西柏坡》体现了编创者从“司令部真实”向“战壕真实”嬗变的努力。在这里,影片引用的概念取自于前苏联的文学作品。《走出西柏坡》在前几年的全方位表现领袖人物的光辉业绩的同时,也把注意力转移到普通人的个体经历上来。影片把毛泽东置入背景的位置,而将其警卫员耿涛作为主角,反映了他所体验到的真实,以此来折射时代的风云,旁证领袖的思想。可以说,这种影视作品视点的平民化,对于推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功不可没。
二是注重了音画的冲击力。主旋律影片如何吸引人,影片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作为一部反映建国前夕侧重于经济领域的影片,本来不需要什么大场面,但影片还是设置了几场颇为震撼人心的重场戏,如黄土高原上毛泽东登上山项时移动跟踪镜头所产生的一览众山小的移步换影的视觉冲击力,火车站抢救遭轰炸的军火(甚至采用了电脑特技来表现飞机的轰炸效果,虽然给人的真实感与上影拍摄的另一部电影《紧急迫降》都很差劲)、矿工们集体冲击资本家办公室等戏,这些场面巨大的画面,配以间或响起的富有穿透力的昂扬的旋律,的确不断激发起观众观看的兴趣,使人感到影片的画面感和气势感都较强,这应该是主旋律影片如何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三是突出了人物的感染力。影片浓墨重彩表现的主人公耿涛,的确体现了一种完美性。尽管这一角色的设置使人似曾看到《列宁在十月》中同样来自于领袖身边、到基层筹集粮食的瓦西里、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片中塑造出的临危受命、背负领袖重托、随时奔赴前线堵漏补缺的朱可夫元帅等人物形象的移用痕迹,但他的确未曾辜负领袖对他的厚望,在异地传扬着与领袖朝夕相处时所濡染的品质和气质,在领袖谋篇布局的棋盘上身体力行着领袖的宏韬远略,可以说,一个伟大的人物和一个平凡的战士,一个宏观决策者和一个具体执行者,在不同的时空里,心有灵犀般地行使着绘制着新中国蓝图的相同的使命。这一布局通过他们之间的思考、通过他们的书信往来、通过他们分别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探索得到了充分发掘。当耿涛面对炮轰天津城的命令,克制着自己陈述着理由,几乎就是毛泽东的思想在战场上的代言人;当他面对着冰窟、毫不犹豫地跳下去的时候,感动得老工人脱口而出“豁出去”了的共鸣,他的表现的确体现出共产党人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怀,令人百感交集;他有礼有节的对资本家的斗争,也表现出一个建设新中国的共产党人的涵养和深度,这一形象,可以说力量源泉来自于毛泽东,思想深度延伸自毛泽东,从这一形象中,可以管中窥豹地感受到共和国缔造者的无私的情怀和人格魅力。


《走出西柏坡》

影片也有几处硬伤,表现在:
一是创新上的欠缺。看影片,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它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几部影片业已用过了的素材的重新组合和嫁接。如毛泽东和耿涛的关系,其实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中早已解读。自从毛泽东的形象被权延赤模拟警卫员的口吻得到唯妙唯肖的刻划之后,影视中的毛泽东形象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都变成了警卫员眼中的一个婆婆妈妈的毛泽东。一个睿智的、深刻的、思想层面上的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秘书们撰写回忆录的空缺,或者这种回忆录不具备生动感人的情节因素,而成为影视创作上的无法汲取有益营养的“盲区”。这部影片依然承袭着毛泽东与警卫员的关系的套路,和《毛泽东的故事》一样,开始警卫员对毛泽东说的“你不要我了”等对话也似乎如出一辙。而耿涛的天津之行,也就成为七届二中全会主题思想的图解,它似乎把《大决战》等影片的胶片剪开,见缝插针地剪辑进了这么一个小插曲,而最终并不影响《大决战》的进程。天津的经历,也或多或少地与《新中国第一大案》的情节结构相类似。可以说,这决定了影片的原创意义并不是很充足。
另外,影片情节的时间限制也让故事捉襟见肘。故事主要发生在天津1949年1月14日解放到同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段时间里,如此众多的事件浓缩在有限的时空里,使得编造的痕迹太浓,人物的性格展开也不充分。
二是基调上的错位。自从电影《开国大典》率先从汗牛充栋的历史中发掘出毛泽东把进京喻为“赶考”的史实并予以艺术化的再现之后,这一对当代具有隐喻性质的“象征元素”便被同类影视创作奉为圭臬。当毛泽东以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农民起义的精神状态组建政权时,他显然是有足够的清醒、智慧和魄力书写、酝酿出应答的试卷的,但影片中与毛泽东的如椽巨笔相应和的直接书写这份答卷的具体执行者们,却并没有写出他们在这方面的从容,反而表现出他们在城市工作中的失策。《走出西柏坡》显然没有写出解放军所特定的对城市的感召力,没有写出他们为城市带来的一种新鲜的民族再生的生机和活力。
影片中看到马保山进城后,居然如流寇一样肆无忌惮地抢劫车站上的粮食(按理说,是他指引耿涛走上了革命道路,不至于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一点没有进步);看到攻城的解放军首长一意孤行准备炮轰城市,幸亏耿涛及时赶到,且苦口婆心讲了那么多道理,才使那位首长放弃了急火猛攻;当耿涛面对资本家的嘲笑无言以对时,边上的那位女同志又像红卫兵那样横眉立目,显示出对生产经营的外行;而马保山前期表现的莽撞的素质,居然一点没有影响到他的后来的使用,竟被任命为进驻私营企业的军代表,这与影片前面介绍的以陈云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为接管城市所作的充分准备显然缺乏应有的对应和关照。接下来,马保山在城市里继续着他的莽撞,并不断激化着资本家与劳工的对立,这虽使影片的矛盾较为集中,但可信度却大打折扣。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被城市的香风熏得丧失理智,被禁闭后,居然对看守的战士施以武力,逃出看守房,追到江边,又麻痹大意地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更让人难以理解他是如何在部队里经受革命的考验的。


《走出西柏坡》剧照

同样,由于没有写到解放军的独特的感召力,看不到工人阶级对解放军进城的渴盼的表现,看不到他们迫切需求推翻压在身上的枷锁的内在欲望,看不到他们以面貌一新的姿态、投身到工厂的恢复生产中去,反而把笔触重点放在资本家们惶惶不可终日上,仿佛是解放军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的精英们不得不在“走”与“留”上作出生死的抉择。特别是影片毫无铺垫地写到宋学仁在街上偶然见到挂着“奸商”牌子的刑车驶过时的震惊,不但影片中那个一脸堆笑、和蔼可亲、左右摇摆的资本家要丢魂失魄,就是观众也会对突如其来、没有前因后果交代的镇压画面感到耸然一惊。
因此,影片中表现的解放军进城、接管城市过于强调了军事上的力量、攻击,而未表现出共产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在感召人心、凝聚城市各界所起到的作用。

三是性格上的失衡。影片对于故事的努力,一方面为推动影片的可看性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把编创者自己束缚住了,使矛盾纠葛只漂浮于表面化,浅尝辄止,不敢深入地挖掘下去,因为再稍微用一下力,故事的完整框架就要崩溃了,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好莱坞影片对于故事的曲折的努力与人物性格的丰满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吻合得很好,而影片在这方面就缺乏这些基本的技巧。
影片的故事框架是耿涛、马保山、纪小兰三人在天津的重逢,撇开人为的生硬的设置痕迹不说,这三个人中,耿涛和纪小兰是恋人关系,历经磨难相逢,只是为故事增添了观赏性的好看因素,但两人从再度见面那一刻起,关系即已定型,也没有任何性格上的纠葛和进展。影片也意识到这一角色的游离性,硬性地加进了她的戏分,如在描写耿涛到宋府宣传党的政策时,其女朋友纪小兰也随同前往,虽然予影片的画面增添了生动感,但纪小兰作为一个护士,没有公务需要,与自己的男友直接出席重大的会晤,于人物、于事实都很难说上相符。由此可见,这样的没有矛盾的人物关系设置未尝不是故事影片的一个大忌。由于这一人物关系设置的明显弊端,使得影片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吸引观众的悬念最终倒让位给了那个资本家的二姨太与马保山的关系上来,当然,这一结局同样没有扭转宿命的、概念化的安排。
纪小兰这一线索基本没有戏了,耿涛和马保山的对立无疑是编导们重点刻划的内容,但是这两个人体现的矛盾核心并不是对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两个人都与资本家建立了一种特别的较为密切的关系。耿涛要为资本家放贷款,利用资本家使工厂复工,就是影片中提到的为了让鸡下蛋而不杀鸡的比喻(这个比喻恰当与否暂且不论,即使可能毛泽东有背后的形容,但能否由耿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点不回避资本家而对工人们进行宣传阐述,也值得推敲),体现了对资本家宽松的利用的政策,而马保山也是与资本家做生意,向其购买煤炭,只不过是他遇到了一个奸商而已。耿涛的思想,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而马保山则被当作“糖衣炮弹”击中的典型。这两种象征,最后都在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讲话中得到了点题般的归纳。
编导为了分开他们与资本家密切接触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只得将资本家分成两种类型:一个是“民生公司”老板宋学仁,另一个则是其弟宋学智。前者被塑造成一个可以调教好的资本家,而其弟则被定性为投机分子,这样的定性后,耿涛对资本家的支持的动机显得颇为正当,而马保山则踏上了贼船。道德上的评价,冲淡了本来应是阶级属性上的深入分析。资本家的阶级性被个人的品质所代替。可以说,影片对历史事实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未能写出资本家的复杂心态,把破坏生产归之于歹人。最后给好资本家以贷款,所有的矛盾也就立刻迎刃而解。影片中的资本家的兄弟两人,分别改变了两个不同共产党人的命运,而这最终决定因素,仅仅是因为两个兄弟中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而已,这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简单图解代替了历史真实的复杂性。
影片中作为“糖衣炮弹”来表现的宋学仁的二姨太江淑芬,其实结合影片的交待来看,很难称得上名副其实,其腐蚀的动机也非常令人怀疑。从本质上讲,她也受着资本家肉体和精神上的奴役,应该属于被压迫者,她与马保山的关系,也并没有什么腐蚀的动机。马保山救过她的命,她又听过马保山的英雄事迹介绍会,她对马保山的接近、痛说不幸身世,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个金丝笼里的女性对新生活、对自由的向往。而到了最后,她却在编导的一厢情愿和概念性说明“红粉炮弹”的动机下,背叛了自己的角色属性,居然投入到她一直不理不睬的丈夫之弟宋学智的怀抱中,在这里,影片出现了唯一的具有性暗示的镜头,如果说她是糖衣炮弹的象征,倒好像是在这里,不过她的行径只是如张艺谋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表现的姨太太周旋于老大、老二之间那样,是一种纯个人、无政治企图的个体行为。而她有意亲昵马保山当初并没有资本家的幕后支使,更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企图,影片也没有说她与马保山有肌肤之亲。影片用以说明的利用她的色相去与马保山做生意也很牵强,因为即使不是她,马保山也可能出于对煤炭的需要,而去与资本家做生意的。影片发展到后来,她的性格把握更加失衡,一意孤行地投入到丈夫之弟的怀抱,并莫名其妙地持枪置追踪而来的马保山于死地,使其性格十分破碎,“糖衣炮弹”的概念化象征几乎难以自圆其说。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幕后制作


《走出西柏坡》

创作史诗作品
《走出西柏坡》以1947年党中央从延安迁往河北西柏坡至1949年离开西柏坡进北京的历史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在这个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和军事较量。“在整个剧本创作中,借鉴了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的写作方式,令《走出西柏坡》的结构独具匠心。”《走出西柏坡》由两条并行的故事串联起来,一条为国共两党高层的斗智,另一条则是国共两支军队的斗勇。
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谈及此次创作大题材剧本的感受,邓贤直言难度太大了,最难的便是如何将历史与传奇结合起来。“历史大题材作品很多事件都为人熟知,创作时最怕的就是放不开手脚。幸好自己的纪实文学创作经历帮了大忙,让我能将领袖戏和草根戏结合起来,放手创作。”邓贤笑言,他的创作理念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对于大事件,他严格遵循历史的真实,而对于局部的个人故事,则采用了艺术的虚构,如剧中一条重要的故事分支――两支军队的斗勇,就是邓贤虚构的。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能看到不同的色彩。我通过文学创作,让历史的色彩更绚烂。”他透露,《走出西柏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比例,大概各占一半。
8易其稿 3年半完成剧本
2006年,上影集团邀请他担任《走出西柏坡》总编剧,该剧的题材吸引他暂时中断原来的写作计划,全身心地投入到电视剧剧本创作中。3年半来,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仅图书就达数百本之多,剧本前前后后共修改了8次。
张艺谋引荐张慧科
片中有一个小牧童,戏不重但要出彩。制片方多方寻找未能如意,最后还是在张艺谋引荐下,找到了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表演出色的张慧科。14岁的张慧科已于1999年9月被石家庄精英艺校特招入校,在戏曲系就读。
影片最大场面的戏是中央领导离别西柏坡前往北平,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开始时质朴的山里人感到拍戏很新鲜,但长时间简单重复与室外刺骨的寒气,让不少人越来越缺少激情。这时张慧科带着一群山里娃走到镜头前,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给凝滞的拍摄气氛带来新的生气。
冰河实拍
主人公耿涛“冰河捞零件”是片中的重头戏,这组镜头是今年3月初到哈尔滨补拍的。当时刚好下了一场雪,现场气温在-18℃左右。当演员陈大伟、刘曙光脱掉棉衣只穿一件单衣时,禁不住阵阵发抖。可为了画面真实,他们还被人用水从头到脚淋了个透湿。在镜头前,他们艰难地在冰面上翻爬着、在冰窟窿中翻腾着,而岸上的人则拿着棉被、端着姜汤等他们上岸。一旁看着的群众演员连连感叹:“拍电影真不容易啊!”
紧急扫雪
河北山区当年的小山村西柏坡是《走出西柏坡》的主要外景地。摄制组分两路前往。因接连几天下雪,当地的山峦、原野、村落、道路……到处覆盖着皑皑白雪。为了与影片的历史环境吻合,摄制组与当地村民组成了一支数百人的扫雪队伍,用一天半的时间将拍摄点20多厘米厚的积雪清扫成残雪的模样。
剧组完成了棚内拍摄后,马不停蹄兵分两路赶赴石家庄西柏坡景点。当剧组到达时,西柏坡刚下过一场大雪,厚达20厘米,这不仅给拍摄工作造成极大困难,而且也不符合中央“五大书记”离开西柏坡的真实情景。为了再现历史真实,制片主任立即动员摄制组人员和村民,组成数百人的扫雪队伍。经过一天半的努力,村口的积雪被清除了90%。达到了剧情要求。

走出西柏坡 电影_《走出西柏坡》 -影片意义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讲述了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战争迈向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影片中描写了少数共产党员意志薄弱,经不住考验,被资本家“糖衣炮弹”击中并蜕变的过程。 这部影片在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中,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走出西柏坡》讲什么?有很多的议论,多是说它教育共产党员要牢记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样看《走出西柏坡》当然不能算不对。但是《走出西柏坡》是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背景,“走出西柏坡”的深刻内涵,是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走出西柏坡》说得是一段党史。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领导城市人民进行胜利的斗争,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领导城市人民的斗争时,党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和共产党合作的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站在一条战线上,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反动派和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全会认为:管理和建设城市的中心关键是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第一是公营企业的生产,第二是私营企业的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生产。城市中的其他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建设工作,工会工作和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治安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等,都应当为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这一个中心工作而服务。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并且发出警告说:如果我党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么,党和人民就将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
鉴于具有伟大国际意义的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不久就要到来,七届二中全会特别警戒全党同志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被人们的无原则的捧场所软化。毛泽东在全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只是工作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走出西柏坡》通过毛主席的警卫排长耿涛奉命去接管天津,从农村走向完全陌生的城市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一电影主题,反映了七届二中全会的主题,而影片中马宝山的问题,则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重视七届二中全会,归根到底就是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要不断地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告诫的重要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60103/36084.html

更多阅读

iPad如何安装《造梦西游3》 造梦西游3ipad版好号

iPad已越狱的用户可以使用第三方同步工具,将下载的ipa安装到iPad上,以91手机助手和同步助手为例,小编来和大家简单说说如何使用第三方工具,安装造梦西游三之大闹天庭。下面讲解怎么使用91手机助手安装《造梦西游3》iPad如何安装《造梦

《东邪西毒》与《东成西就》 断刀客与东邪西毒

王家卫1994年筹拍《东邪西毒》的时候,虽然聚拢了可称得上“钻石级”豪华阵容,怎奈上部作品《阿飞正传》票房实在太烂,连成本都没有收回。于是这次投资商精明地采用了一种“双保险”拍摄模式:即让执导《大话西游》的刘镇伟以同样的班底拍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 古代抒情诗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刘光荣贾勇虎(贾西贝)诗选集《唱响中国心》即将付梓,诗集中份量最重当数第一辑《炎黄集·中国之心》,而这辑中又是以《赤子之歌》为起因,使作者这几年来专功社会抒情诗的。诗集即出,不妨以《赤子之

声明:《《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影片简介,《走出西柏坡》-剧情》为网友八月的奇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