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海岛县,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为中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嵊泗县共有404个岛屿,其中住人岛屿16个,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86平方公里,2012年末户籍人口78630人。嵊泗县辖3镇4乡,县政府驻地菜园镇。2013年嵊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1亿元。
嵊泗县_嵊泗县 -概述
嵊泗县位于北纬30°24'~31°04'、东经121°30'~123°25'之间。嵊泗县海陆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7.9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8.27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屿404个,住人岛16个,最大的泗礁岛面积21.35平方公里。北宋熙宁六年(1073)建有蓬莱乡北界村,为嵊泗最早的行政建制。元明时期,属宁波府定海县。明初和清初,两次海禁,在近300年间, 岛上居民迁移殆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后,浙东渔民下海捕鱼,逐步迁移到嵊泗定居。1934年,崇明县于嵊泗设第五区,1946年改为江苏省直属区,1948年10月设嵊泗县。1950年7月嵊泗解放后,设军事管制委员会,1951年3月复置县,隶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3年3月划为浙江省舟山专区(1961年1月至1962年4月归属上海市)。1997年底,嵊泗县辖4镇、8乡,下设66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6075人。
嵊泗县_嵊泗县 -行政区划
嵊泗处于亚太经济发展区的重点地带。是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中心点,长江、钱塘江的交会处,
嵊泗县为沪、杭、甬之屏障,我国沿海经济发展“T”字型结构枢纽点上,有一个较为醒目的海岛,上面注着----嵊泗列岛。她背靠上海,面朝大海,是我国海上南北交通的中心,江海联运的枢纽,是国内外海轮进出长江口的必经之地,区位优越,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地灵人杰,港、渔、景优势独特。全县404个岛屿,星罗棋布镶嵌于8747平方公里的碧波、绿壤、金沙之间,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16个住人岛屿,设3镇4乡,有8.2万人口。泗礁岛是全县最大的岛,25.88平方公里,菜园镇是县委、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上海芦潮港31海里、宁波75海里、舟山74海里。泗礁的西域是港口综合开发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在建设之中,东海大桥横跨32.2公里,上海芦潮港与嵊泗洋山相连接。东域是渔业、海水养殖区,著名的嵊山渔场曾以之集全国七省二市万艘渔船,十数万渔民下渔场而扬名,中部泗礁岛被誉为“南方北戴河”,每年接纳游客40-50万人次,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列岛型国家风景名胜区。
嵊泗县_嵊泗县 -历史沿革
据《史记》和《水经注》记载,上古时期,嵊泗地为南蛮、东夷其中岛夷之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亦称甬东或甬句东)。今嵊泗县为当时海中洲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读“gou”)章县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嵊泗地属会稽郡贸县。
楚汉之际,属西楚霸王项羽封地之东楚会稽郡贸县。
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后,属楚王韩信封地之会稽郡贸县。削平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后,嵊泗地域,先为荆王刘贾荆国之地,后为吴王刘濞吴国之地,均属会稽郡贸县。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受诛,遂属江都王刘非封地之会稽郡贸县。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贸县。
据《汉书。地理志》,新莽时改贸为海治。
东汉时,仍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贸县。
三国时,属吴国扬州会稽郡贸县。
晋因袭东汉州制。西晋初至东晋太宁二年(265--324),嵊泗属扬州会稽郡贸阝县。太宁二年,改会稽郡为会稽国。
东晋隆安三年至元兴元年(399--402),孙恩率领20余万起义军,曾一度占据贸阝县诸岛(今嵊泗列岛和舟山群岛)。
南朝宋时,属扬州(或东扬州)会稽郡贸县;齐时,属扬州会稽郡贸县;梁时,与宋同;陈时,属东扬州会稽郡余姚县。
隋文帝平陈后,置吴州总管府,嵊泗地属吴州总管府句章县。大业元年(605),属越州句章县,大业三年,改越州为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府)和鄞州,不设县。嵊泗县地属越州总管(府)鄞州。武德八年,属越州都督(府)越州、县。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嵊泗地属江南道越州贸阝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增至十五道,遂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六年,于贸阝县置明州并析翁山县,嵊泗地属明州翁山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郡复为州,遂属浙江东道明州。大历六年(771),因“袁晁之乱”废翁山县,属贸县。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贸县复析翁山县,嵊泗地属吴越国明州翁山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纳土归宋,翁山县复废。嵊泗地属明州鄞县。淳化四年(993),分天下州县为十道。嵊泗地属浙东道。至道、天圣、元丰年间,嵊泗地域均属两浙路。熙宁六年(1073),析鄞县地置昌国县,遂属昌国县。
南宋绍兴元年(1131),两浙分东、西路。嵊泗地属两浙东路。绐熙五年(1194),升明州为庆元府。
元朝至元二十一至二十七年(1248?1290),属江浙等处行中收省浙东道宣慰司庆元路昌国州昌国县。
明初,因袭元行省制,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嵊泗地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明州府昌国县。洪武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洪武二十年,昌国县废,迁其民于内地,夷县为中中、中左两千户所。嵊泗地域,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定海县(即今镇海)。洪武二十九年,于布政使司下设浙东道,管辖所属府、县。据《明史・职官志》,今嵊泗县境明时属宁绐分巡道。
清初因袭明制。嵊泗地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绐道宁波府定海县(今镇海)。寻改属闽浙总督浙江省(巡抚)宁绍台道。不久废闽浙总督而设浙江总督。康熙二十七年(1688),于舟山置定海县。嵊泗地属定海县。康熙二十九年,分定江、浙洋汛。嵊泗地域划归江苏省(布政使司)苏松太道苏州府太仓州崇明县。雍正二年(1742),升太仓为直隶州。
民国元年至5年(1912-1916),属江苏省崇明县。民国5年,在清苏松太道的基础上,设沪海道尹于上海。民国5-7年,属江苏省沪海道崇明县。民国7年,沪海道废,由江苏省水上第一警察厅负责崇明县外海诸岛的治安和防务,行政上属崇明县。
民国23年3月,崇明县于嵊泗列岛设第五区。
“八。一三”淞沪事变前,为侵华日本海军舟山基地司令部占领。汪伪政权划为浙江省定海县之第十区(亦称嵊泗特别区)。
抗战胜利后,与战前同。民国35年11月,改崇明县第五区为江苏省直属区。民国36年9月,改直属区为设治局。民国37年10月,设治局改由海军管辖。
1949年10月,置嵊泗县,属由大陆流亡本县枸杞岛的江苏省政府管辖。
1950年7月,嵊泗解放,设特区和军管会,属苏南松江专区。1951年3月,特区和军管会均撤销,复置县。隶属不变。
1952年,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为江苏省,嵊泗县属江苏省松江专区。
1953年6月,嵊泗县划归浙江省舟山专区。1958年10月,舟山专员公署和嵊泗县均撤销,遂为宁波专区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
1960年11月-1962年4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
1962年4月,恢复县建制,嵊泗县仍归浙江省舟山专区。1970年4月,改舟山专区为舟山地区,嵊泗县属舟山地区。
1987年3月,改舟山地区为舟山市,嵊泗县属舟山市。
嵊泗县_嵊泗县 -自然资源
海洋水产资源
嵊泗县海域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96种,虾类19种,蟹类15种,海藻类118种,还有软体动物及贝类。鱼类资源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乌鲳、燕尾鲳、海鳗、星鳗、鳓鱼、鱼免 鱼、鲻鱼、黄姑鱼、石斑鱼、鲨鱼、马鲛鱼、舌鳎鱼、鲥鱼、鲐鱼、鲷鱼、东方鱼屯、鲈鱼、遮目鱼、红娘鱼、虎鱼、鱼安 鱼康、龙头鱼、梅童、凤鲚、刀鲚、棱鱼、斑鱼祭 等。
虾类资源主要有:周氏新对虾、细巧仿对虾、哈氏仿对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中国毛虾、日本毛虾、日本鼓虾、海蜇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等。
蟹类资源主要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红星梭子蟹、东方大面蟹、日本近方蟹、中华近方蟹、掌痕沙蟹等。
据县水产局调查资料,岩礁上贝类数量平均433.02个/平方米,生物量平均达132.58毫克/平方米。
软体动物资源主要有:乌贼、鱿鱼、章鱼、条纹隔贻贝、厚壳贻贝、紫贻贝、笠贝、龟甲、褶牡蛎、红条毛映石鳖、朝鲜鲍带、石鳖、绣凹螺、荔枝螺、短尾顶螺、日本菊花螺,齿纹蜒螺、丽核螺、蝾螺,光滑兰哈、彩虹明樱蛤、中国不等蛤、杂色哈、毛蚶、青蚶、蛏子、海蜇、海葵、珊瑚、藤壶、海胆、海星、海绵等。
本县海域有海藻118种,其中绿藻类23种,褐藻类24种,红灌类69种和蓝藻类2种。主要优势种是浒苔、蛎菜、孔石纯、裙带、紫菜、海萝等。
港口岸线资源
嵊泗各岛四面环海,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主要归纳如下:
(一)可建10万吨以上港口岸线资源:嵊泗马迹岸段和经常结岛岸段。
1、嵊泗马迹岸段信于泗礁山南的马迹南侧,可得用岸线长度2.5千米。前沿水深10-20米,10米等深线距岸200米,15米等深线距岸500米。后方无陆城平原,需开山填海筑地。港池水域宽度大于10千米,外航道水深大于22米,船舶可从港域进入大戢洋,进出方便,可主要在泗礁北锚地、泗礁西锚地、大黄龙山西北锚地,大黄龙山东锚地等锚泊、避风。目前,该岸段初步被定国家30万吨级以上矿砂转码头造址。
2、绿华岛岸段落位于长江口外的绿华山南侧,可利用岸线长度3.5千米。前沿水深10-25米,10米等深线距岸300米。后方无陆域平原,需开山填海筑地,港池水域宽度10米,航道水深大于22米,船舶可从港域经大戢洋入长江口,或经嵊山洋,通东海,可在绿华锚地、嵊山北锚地泗礁山北锚地、泗礁山西锚地等锚泊,避风。此岸段除海上作为上海港轮减载锚地外,港口岸线作为舟山深水大港口后备的发展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二)各岛港口岸线资源:
嵊泗县
泗礁山:该岛深水岸线资源较差,四周多少滩和泥滩,水深较浅,唯有岛东侧岸线水深条件稍好,长约2.5千米,水域开阔,但10米等深线距岸400-1500米,岸坡陡峭,难以为港口提供陆域,建港需开山填海,而且此岸段为开敞海岸,缺乏掩蔽,避风条件差,建港颀筑防波堤。岛屿南侧,水深5米岸线长6.6千米,离岸距离50-700米,后方有一定的陆域,避风条件好。
嵊山岛:嵊山岛岸线曲折陡峭多港湾,岛的北、东、南面海域辽阔,水深都在10米以上,西面水深也在5米以上,深水岸线资源丰富,从风浪、陆域诸因素比较而言,南面深水岸线优于其他方向的岸线。南面岸线长3.7千米、水深10米,距岸50-500米之间,但后方陆域纵洋不足,需填滩开山,南面嵊山锚地为马鞍列岛最大锚地,可避西---东北8-10级大风,是冬季带鱼汛期各地渔船主要集结地,同时南面泗洲塘、西北的箱子岙也是船舶进出港口和带鱼汛集散中心锚泊避风港湾。
枸杞岛:枸杞岛岸线曲折,北和西北岸多为陡岸;东面三大王岙口有一片长600米、宽150米的沙滩;南枸杞岙口也有长450米、宽100米的沙滩,南、北部分海域为贻贝养殖区,岛屿四周深水条件较好,但以风浪及诸因素相比而言,南侧的深水岸线优于其它方向的岸线,此岸段水深20米岸线长1.1千米,离岸距离100-250米,水深10米岸线长2.4千米,离岸距离50-500米,水域宽滋长,但后方陆域纵深不足,需填滩开山,进口航道有多处,岛屿的东南岙口和西北岙口为天然避风港,可供船避风、锚泊,此岸段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
大洋山岛:岛屿北侧,水深10米岸线长2.3千米,离岸距离100-250米,后方有陆域可以提供。嵊泗县政府力争此岸段成为国家或上海经济区的第四、第五代集装箱港区,使大洋山成为上海经济区大吨位深水泊位中心。
除上述岛屿和马迹山、绿华岛外,其余岛屿如花鸟、壁下等,10米等深线均紧贴岸边,水深条件较好,但岛上皆为山地,其他建港条件不甚理想,可视将来发展而定。
岛礁资源嵊泗列岛,境内岛屿耸立,礁岩棋布,各岛系天台山主脉延伸入海而形成的岛屿,
嵊泗县以东到西依次为海礁、浪岗山列岛、马鞍列岛、泗礁诸岛、大小戢山和滩浒诸岛。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404个,其中16个岛屿有人定居生活。泗礁岛为最大,面积25.88平方公里,岸线长57.47公里。岛屿分布在西部大洋片91个,中部泗礁片180个,东部嵊山片133个。全县岛屿岸线总长471.35公里。目前岛礁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被人们所利用和开发。
风景资源
嵊泗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具有海瀚,礁美,滩佳、石奇、洞幽,崖险等特点,海域辽阔,岛礁棋布,岬角礁岩众多,金色沙滩连绵亘长,遍布列岛,碧兰海水,青秀山色,林木茂密,自然风光独特。岛内人文景观众多,渔乡风情浓郁,加之宜人的气候资源,实为旅游休闲度假理想场所。岛内共有景点50余处,其中一级景点9处。划分为泗礁(包括黄龙等周边岛屿)、花绿(花鸟、绿华)、嵊山枸杞、洋山四个景区。泗礁景区,以连绵亘长的金色沙滩为特色,著名的基湖沙滩和南长涂沙滩,各长达2000米以上,地处同地地段两个相反方向,犹如彩蝶双飞,实属国内罕见,以黄龙的众多怪石和摩崖题刻为衬托。花绿景区以远东第一大灯塔和雾岛为特色。枸杞--嵊山景区以渔港风情,悬崖峭壁、海上牧场、渔村风俗为主,“山海奇观”出自明朝将领侯继高的手迹,勘称书法精品。洋山景区以幻石灵礁,摩崖题刻为特色,四大景区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相当可观。灯塔、大桥、渔火、古刹、明清摩崖石刻极其诱人。十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海上运动、渔乡采风、海中垂钓、野营探幽等专题旅游,同时还开展度假、休养、训练、比赛、夏令营等各特色旅游,建造海洋生物观、烈士纪念塔,白节山猴子等野生动物放养,泗礁岛岛城规划建设。一个多方位、立体型的旅游体系已逐步形成。
嵊泗县_嵊泗县 -人文风情
吴越遗风
八月十六 嵊泗各渔岛上的人们,以农历八月十六日为中秋节,此俗源自宁波沿海。
相传南宋时,明州(即宁波)有一位叫史浩的人,在朝廷为相。他十分记挂家中父母妻儿,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总要从都城临安(即今杭州)赶回故乡同亲人团聚。不料有一年。史浩在返乡过中秋的途中,因马失蹄而受伤,夜宿绍兴而不能按时返乡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宰相家中因他以前年年都及时赶到过中秋,这次也相信他一定会回家来。所以左等右等,月上中天,玉兔满轮,仍不见他返回,直等到次日八月十六,才迎来了匆匆赶到的史浩,一家人在月上东山,重设供品祭月,共度佳节。从此,浙东沿海人民都以八月十六当中秋过了。
嵊泗在南宋时属明州府,明州渔民来岛上捕捞栖息,就把“八月十六当中秋”的节俗也带到了嵊泗诸岛。自古至今,嵊泗渔民十分重视八月十六团圆节,尤其是未婚或以婚青年渔民,总要带上月饼和补酒等,携妻儿上岳父母家贺节,以示感激与牵挂之情。岳父母家也要设下丰盛的家宴,款待女婿、女儿和外甥儿女,但不留宿,或是傍晚、或是晚饭后返回,夫家仍要团圆,设酒赏月吃月饼,沿习传今而不衰此俗。这种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为团圆节日,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也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人生理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里同”。追求团圆,对于终年风涛的东海渔民来说,更是世世代代最大的心愿。
渔民服饰习俗
嵊泗县渔民服饰习俗 民间狭义的“生活”,即指吃、住、行诸事。嵊泗渔民在“穿”方面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之特征。
嵊泗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是,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嵊泗列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之影响。
吴越地处海滨,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季均较暖热,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著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在嵊泗列岛渔不可救药,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岛上渔民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衽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生布质钮攀。裤子则为裤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特点和生活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
而嵊泗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则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创造性发展。清末民初,嵊泗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裆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有七彩丝线乡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乡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乡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乡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社丰收的字样。
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老大、还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是因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易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现象,也渐渐消失。
嵊泗渔岛曾盛行夏穿木屐。不分男女老少,到了夏天,渔家每人都有一双木屐。家中富裕的,穿那种木质好、工艺精致的彩雕木屐,家中贫穷,买不起,就用木板片,自按脚样锯制一双,钉上布带就穿上了。女的一般穿花色木屐,男的则穿本色木屐。一双木屐,能穿好几年甚至十来年,不分晴雨,居家或上街,一双木屐,十分方便。每逢夏天,泗礁、嵊山等小渔镇的石板路上,一片木屐击地声,远远听来,有一种独特的渔岛韵味。穿木屐的习俗,在嵊泗诸岛,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这种习俗,与日本渔民穿木屐,可称同风共俗。
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外层保护性服饰,旧时是用龙头细布或帆布,制成长布褴、袖套,然后用桐油抹几遍,有防水渗透作用,渔汛劳作时系戴。橡胶和塑制品面世后,逐步改用橡胶或塑制布褴、裤和袖套、手套,渔捞服饰条件大为改观。
渔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脚,只是在下雪结冰天,带双芦花蒲草鞋到船上,渔船返航上岸时才穿上。六七十年代以后,也逐步改穿“半截靴”、“长统靴”,均为橡胶制,现时也有连裤带靴,船上再看不到打赤脚拔网操作了
海龙王信仰
在嵊泗列岛,男女老幼皆知海龙王,崇仰海龙王。他们以为海是龙世界,嵊泗即为东海龙宫之所在,而自己则是海中蛟龙的传人。
据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卷五:“海龙王宅,在苏州东。入海五六日程,小岛之前,阔百余里。每望此水上,红光如日,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其下矣”!
另有《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菩萨处胎经》云“鸟闻龙子所说,即随龙子到海宫殿”。
嵊泗县
由上述可见,“龙宫踞海”之传说由来已久。而嵊泗列岛上渔民崇仰的是东海龙王。巍峨嵊泗列岛,位于苏州之东洋面上。即使现在,自苏州过太仓,出浏河口,到长江口外嵊泗海域,水路仅百十余海里,就是用古代木帆船,摇橹使蓬地行驶,也不过五六天,即可到达。何况古代,苏州东至南汇一带,乃是沧海逐渐变为陆地,苏州原本是面对浩瀚大海的海岸,从苏州上船,可以直航抵达嵊泗列岛。其方位,其驶行路程,其小岛及周围海域之描述,正是嵊泗列岛。而且古人记载,与嵊泗民间传说,也相吻合。
古传嵊泗诸岛,是为鳌鱼所驮,岛屿屹立于神奇的大鳌鱼腹下,则是浩浩海国,即东海龙王----“沧宁德王敖广“的水晶宫。远西东海上有座美丽繁华的东京城,城里渔民捕鱼捉虾,用之易米易物,与海国臣民倒也相安无事。但东京城里的土皇帝却是个昏淫的暴君,他鱼肉百姓,掠尽人间财宝,奸淫民间美女还嫌不足,一天突发奇想,要娶东海龙王的三女儿琼莲公主为妾,强令渔民歇橹弃网,燃火煮海,逼令东海龙王献出三公主。
面对土皇帝的倒行逆施,人神共怒。东海龙王决意要严惩土皇帝,就令驮岛的鳌鱼转侧鳌背,淹塌东京。龙女琼莲不愿无辜城民受难,即扮成渔姑上岸进城,将东京将塌的信息设法传递给京城里一个富有孝心的卖鱼郎。卖鱼郎得此消息后,背负老母,和乡亲们一起逃离东京,躲避劫难。
不出龙女所方,暴风推着海潮汹涌而来,卖鱼郎母子和乡亲们一路奔,脚后一路塌,东京城淹没了,土皇帝和爪牙们淹死了,原来的陆地也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人们歇脚的山巅,则变成高低、大小不一的海中绿岛。在紧靠长江口的东海洋面,就有404座这样的岛屿,即为现今的嵊泗列岛。
或许是那遥远朝代冷暖古气候演变,与一次次海浸海退的浩劫,给原始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恐怖印象,以至世代相传,演绎成东海龙王淹东京的故事。
此外,嵊泗列岛上还有一个与东海龙王淹东京有关的,关于浪岗山海市蜃楼出现的传说。古时,渔民扬帆驾舟同神前山(即今嵊山岛)外海面撒网捕鱼,突然间,发现当时最东端一块住人小岛----浪岗山上空,升腾起一大片乳纱似的祥云薄雾,云雾中映现一座城来,有红墙金瓦的楼阁,有杏旗飘指的茶馆酒肆,还有街道鱼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阵阵铃声,马蹄声隐约可闻……渔民说这是回光返照,东京城重现人间。
而更令人惊异的是,1991年1月8日下午,又有众多岛民,亲眼目睹了在泗礁岛小菜园岙口海面上出现的西东京城的海市蜃楼奇观。是日下午3进半许,有2位小学女教师听到一位8岁女学生惊叫,从学校办公室朝海的窗外,发现东北侧海面上,有一道数百米长雪白雪白的拱门型古式建筑,不仅这座拱门型古建筑轮廓明显可辨,而且前面的楼台亭阁,水榭廊柱也非常清晰,历历机见,这种仙山琼阁船的奇景持续了约4分钟,然后慢慢向东面海上移支消遗。
另据史载,古时渔在嵊泗海域----浪岗一带洋面上捕鱼时,曾网获一颗皇帝玉玺金印,和刻有“京城”二字的古城砖。宁波东钱湖渔民就因在嵊泗渔场网获了皇印上交官府,朝迁才下诏,东钱湖渔民从此后进出镇海关,一律免交关税银,以褒奖其拾交皇印有功。所述种种,都从不同侧面,印证和丰富了东海龙王淹东京的传说。
在沧海桑田的远古时代,面对神秘莫测的海天,滔滔不息的洪波,曲折险回的潮流,晾人的贸易风,有时给人类带来福,有时却给人类带来祸的种种自然现象,先民们无法理解支配这一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便把自然力与作主宰一切的神灵来崇拜。于是,被认为是具有万般神力,能呼风唤雨,镇恶驱邪的祥瑞灵物----龙,就自然地成了岛民的图腾。
身居东海外海的先民们,常年累月所接触到的大海是喜怒无常,其造成的灾难,往往是非人力所能抗御的。大海,既是岛民捕捞作业的衣食之地,赖以繁衍的生命摇篮;但一旦暴怒发威,又会将整船人的性命吞噬。因此,就把东海龙王想象既威力无比,权势显赫,又性格乖戾,动不动就要兴风作浪的海国神君。反映出岛民们对大海既爱恋,又恐惧的心态,和对海洋自然现象所作的幼想性解释。于是乎,恐惧演变成敬畏,使海龙王信仰更罩上一层海洋风俗所特有的神秘色彩;而且,海龙王信仰,也对海岛渔乡的民情风俗,带来了潜移黩化的重大影响。
正因为有了海龙王信仰,因而龙崇拜、龙风俗也随之渗透到祖祖辈辈海岛渔民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其表现方式,也是纷呈异彩,风韵独具。
龙敬畏与龙信仰忌讳。“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正是这种龙敬畏与龙信仰忌讳的最突出体现。
自古以来,身为“东海”“外越”的嵊泗诸岛渔民,为了养家活口,年年月月驾舟于波涌涛汹的远海撒网捕鱼,岁岁时时潜身于激流险滩间采藻拾贝,世世代代饱尝伤身失亲之痛。先民们以为这是自己“处海垂之际,屏外藩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之故,因而“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断发文身习俗,不仅古时嵊泗渔岛上风行。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断发习俗还保留在嵊泗渔民中间,岛上捕鱼人,不分年长年少,都是剃光头,或是稍蓄短发的“小平头”。就是渔家儿童,父母也是将其剃成光头或是仅在脑顶“子孔潭”上留一上撮短发,并在三五岁时就把他们抛进大海潮头号,让他们从小出没风涛,练就蛟龙戏水般的海上功夫。而让儿子从小就断发,正是出于父母为求后代像龙子龙孙,日后谋生海洋而不受水神伤害,以保了孙平安的心愿。
龙敬畏之俗表现在渔民船头祭拜龙君仪式,往往是在海上遇到龙卷风、龙化水等奇异海况天象及灾难性气候时。据嵊山岛上亲历过龙卷风的老渔民讲,龙卷风来时,海面上骤然间“乌风猛暴”,有一团长而庞大的龙状乌云,卷风挟浪,从远处海天之际过来,还有一条粗粗长长的“龙”尾巴。凡被这条“龙尾巴”扫荡过处,船翻人亡,有的甚至连船带人一道被“龙”尾巴卷上天,再跌落海,造成惨剧。而龙化水异象出现前,也是天气骤变,海空阴沉,在人惊恐之际,似有乌龙凌空,但见一股巨大的水柱,从海面上骤起,直通苍穹。凡有龙卷风和龙化水的预兆或现象发生,海上渔民,不论是正在起网捞鱼,还是在返港航行途中,都会面对苍天,跪在舱面上叩头祈祷,求龙君保佑船人无恙,顺顺利利。从船老大到每一个船员,都是那么虔诚。而且渔民在海上遇到龙卷风、龙化水等奇异海况天象时,在跪拜祈祷的同时,往往还会许愿,如:此番大难不死,顺利返岛,必定还愿龙王宫,为海龙王重塑金身,献奉三牲全鱼等等。而其老母妻室听闻儿子或丈夫在海上遇龙卷风或龙化水后化凶为吉,也一定要到龙王宫还愿,拜谢海龙五庇佑之恩。
渔民的龙敬畏之俗,表现在渔船上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挂龙旗。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而在嵊泗渔场上,无论是在茫茫大海的洋地上,还是碧波荡漾的港湾内,也能看到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龙旗。在巡洋的官艇兵船上,和清末张骞创办的江浙渔业公司渔轮、保护官轮上,船首挂乡有黄龙的国旗,船尾挂红地黄月双行龙旗;而民间小渔船上则悬挂小龙旗,冰鲜船除挂“编号运旗”,也须挂小龙旗。起先是朝廷为收缴关税渔税,规定要挂,后来成为渔民自己在鳌鱼旗上乡龙祈求平安。
渔民的龙敬哺之俗,还表现在竭力保全自己所居住渔岛的山岙港门的“风水”上。嵊泗列岛,以龙为岛名、山名、潭名和岙名的数不胜数。如有黄龙岛、王龙岙、嵊山龙眼山潭、后头湾石龙堂、枸杞岛龙舌嘴头和龙头岗墩和关岙小石龙,以及花烛龙屿、龙牙屿、龙骨礁和龙门礁,有的干脆冠以上龙礁、中龙礁、小龙礁之名等等。渔民在信奉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谶纬学说等经道教而体系化民俗观的同时,再有强烈的龙敬哺之俗,对于这些岛上、岙口、山头、礁屿上的一石一土,不仅自己绝不轻易采挖,而且也不让他人随意采挖,以保全这些岛岙山礁的龙脉。旧时,为在岛上打石涉及到一乡一村龙脉而引发械斗,造成伤亡的也有。如今,这种以龙敬为核心内容的风水民俗,还流行于岛上。
颂龙舞龙扬龙威。这是从正面体现渔民的海龙王信仰,贯穿于渔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娱乐之中。
捕捞生产中扬龙威。一种是一岛一岙地举行。每季渔汛开始,第一风开洋,全岛可是全岙渔船汇泊聚集,举行祭龙王仪式。渔民将供桌摆设沙滩,燃烛焚香,奉上猪头、黄鱼鲞和年糕、盐、糖、茶、米等供品,船老大领着渔民们朝着大海跪拜叩头;而众渔民的母亲、妻子,则身着全身祭神礼服,育经祈祷海龙保平安,送丰收。另一种则是以渔船为单位举行。即一汛第一风开洋前,船老大吩咐伙酱买来猪头等,在渔船的桅前舱甲板上举行祭龙王仪式。后来,由于受政治气候影响,转移到较为隐蔽的伙舱间举行。当然,还有一季渔汛结束举行“谢洋”仪式,即祭谢海龙王保一汛平安丰收,收可分一岛一岙较大规模举行,和一船或对船举行。此外,渔船在离开本地渔场前夕,和到达外地渔场后第一风渔船拢洋,也有在船上举行祭供海龙王仪式的。1966年12月底,我跟随嵊山岛著名高产船老大吴阿祥对船去南洋(即象山石浦和台州大陈渔场),尽管当时正值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初期,这种祭龙王仪式已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列为禁止之列,但吴老大还是命伙酱买来猪头等,悄悄在船上举行了祭龙王仪式,然后大家饱餐一顿,次日指晓驶离嵊山港,奔赴南洋渔场。当年冬汛在南洋渔场获得大丰收,离开南洋返乡前,又在船上举行谢龙王仪式,可误用虔诚之至,也足见海龙王信仰风俗,在东海渔民中的价值。
日常生活中扬龙威。龙信仰风俗,在渔家生活中无处不有。如有新生儿降临,起名为“海龙”、“顺龙”或“龙英”、“龙菊”;新生婴儿满月办“满月酒”宴请,亲戚长辈往往送上一枚雕龙的长命富贵锁,或是奉上一颗内包有铸刻“乾隆通宝”(借龙之谐音)字样铜钱的黄布香袋,挂于新生儿胸前。无论是把带有龙字之名,还是佩戴龙物,均系以龙喻人保安宁。再是渔家后生和渔家姑娘结婚,男家迎娶前的晚宴称为“龙聚饭”,意即龙凤相聚,家道兴隆。连饭食酒宴,也罩上了神秘的海龙王信仰的光环,散发出浓郁的龙崇拜民俗的古朴之风。
文化娱乐中扬龙威。渔民在自己文化娱乐活动中的海龙王信仰风俗,也表现多姿多彩。如渔民穿龙裤,龙裤上乡龙;渔船上画龙,视船为木龙;大年三十夜或正月初一舞龙,正月十五挂龙灯、摆龙舟;在住宅屋栋上塑龙,在屋柱上雕龙,甚至在俗称“七弯凉床”的大木床上用白骨镶嵌出龙图案等等。以龙文化自娱,真可谓处处体现出海龙五信仰风俗。
东亚渔民同崇龙。海是龙世界,不仅中国东海渔民崇龙,而且水水相连的东亚各国沿海渔民,在崇龙风俗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东亚渔民都信奉龙王是海的世界的君主,如日本志摩一带渔民中流传的诸海神中,龙神或八大龙王,是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神灵,日本渔民中还广泛流传着浦岛太郎入龙宫城拜访龙五的故事。
在朝鲜及韩国渔民中,关于海龙王的信仰与传说也十分盛行。《三国遗事》就载有这样的传说:新罗文武王生前崇龙颇为虔诚,希望自己死后,能化作护国龙神,便要求后代及大臣,在他亡故后,把他安葬在海神的礁岩上;宪康王幸临开云浦时,因受到龙王捉弄,在云雾中迷失方向,东海龙王曾率7位太子谒见大王,并留名唤处容的太子辅佐大王;而纯贞公主偕水路夫人共抵江陵时,却被海龙强掠而去。
到真圣女王时代,有位居中陀知的神箭手,应海龙王之邀赴孤岛射杀乃狐精的神怪。《高丽世》则说这位神箭手是高丽五朝祖先作帝建,他应龙王请求射杀了在海礁戏弄龙王的老狐精,并娶龙女为妻,共养了4位龙太子,长子龙建之子王建便是高丽太祖。但恰恰就是这个按“照生田滋”之说,不过是活跃于中国海的一个的王建,却非常荣幸地一方面为关于日本天皇祖先的神话所采用,同时又与朝鲜高丽王朝的祖先相联系。
即使在现代的韩国济州岛渔民中,仍留传着海龙王信仰。玄容骏这样记述五龙宫和龙王皇帝国(司海之神):“龙王国”中不仅有“龙王”,还有许多诸如龙王国官员、使者等海国小神,当地岛民在祭神时,单独举行迎龙王仪式和龙王祭典,乞求海上平安,渔业丰收,并超度亡灵,永保人寿鱼丰。此外,该岛民中还流传海上之国有江南天子国、一目人国等,而海底之国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海龙王国。
联系中国古代关于苏州东,海中小岛前海中有龙王宫的传说,可以看到,日本、朝鲜和韩国渔民文化基本构成要素,与中国江南吴越等地,尤其是嵊泗渔民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表现在海龙王信仰风俗上,又是何等地小乳交融。济州岛渔民以为龙宫中有龙王国官员、使者诸小神,嵊泗列岛渔民则世代相传,龙宫中不仅有海龙王坐龙庭,还有龟丞相,虾兵蟹将和龙外甥即海泥鳅,更有龙子龙女、龙孙龙外甥孙女……海龙王信仰,使东亚渔民的风俗,竟产生了如此异曲同工的奇特魅力。
嵊泗县_嵊泗县 -特色产业
渔业
嵊泗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长江年入海径流量8522亿立方米,嵊泗县钱塘江、甬江、曹娥江年入海径流量344亿立方米。大陆径流和长江口的“丛生流”为海区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与海水营养盐类结合,提供了浮游生物毓生长的有利条件。据测量分析鉴定,海区内有浮游植物120种、浮游动物123种、底栖生物112种,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451.49毫克/立方米。同时,径流带入大量泥沙,广为分布,使坡度比交平缓的海底铺上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物,有利于各种鱼类栖息、生存、繁育。
三个不同性质水系的交汇,是形成嵊山渔场的重要因素。台湾暖流常年保持高温(水温15℃以上)、高盐(盐份34‰左右),春、夏自南而北楔入,夏、秋盘踞在渔场东侧,逐渐向西沿岸靠拢,冬季则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冬季在西北风吹送下,以舌状伸向东海中部,一般年份达北纬30℃附近,每当春节以后,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及西北风的减弱逐渐向北通缩。而长江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系混合区。其次,渔场水温3?9月为增温过程,10月?翌年2月为降温过程,为各种鱼、虾、蟹类在生殖、索饵、越冬等生活阶段带来了适宜的环境。
嵊泗渔业,历史悠久。“羊山洋面,明时已为重要之渔区,每岁孟夏,出海渔船以万计”。后渔场逐渐东移,形成著名的嵊山渔场,盛产小黄鱼、墨鱼、带鱼。大戢渔场盛产大黄鱼。海蜇、梭子蟹、虾、鳗、鲳、鳓、鲐鱼参 鱼,小杂鱼等资源亦丰,一年四季有鱼可捕,被誉为“天然的海上鱼库”。
著名的嵊山渔场,素为苏、浙、闽、沪共同开发利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也有少量渔船前来捕捞。1936年,嵊山渔场共产鱼17.5万吨,其中小黄鱼10万吨,带鱼5万吨,墨鱼2.5万吨。半年多世纪以来,渔业资源明显变化,“四大经济鱼类”(大、小黄鱼、带鱼、墨鱼)除带鱼外,均已不能成汛,而海虾、梭子蟹、鲐鱼参 鱼则得到了利用。
1985年,渔业年产量6.73万吨,渔民年增均收入2248元,比1978年增长5倍。
海水人工养殖始于1956年。养殖品种有紫菜、海带、贻贝、对虾等。海带养殖1972年达最高峰,共养4915苗,产1910.05吨。贻贝自1958年试养成功,逐步成为主要品种,特别是1977年,贻贝工厂化工育苗试验成功,开始扭转北苗南运的被动局面。1985年放养800亩,产贻贝2113吨。海湾扇贝、鲍鱼已进入人工育苗和试养。
2003年,渔业产量24.97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海洋捕捞20.93万吨,减少6.7%;全县海水养殖总面积14550亩,其中贻贝养殖面积10498亩,捕养结构由上年89.3:10.7调整为83.8:16.2。绿华高科技养殖示范区得到进一步发展,深水网箱达81只,比上年净65只,放养各类鱼种40万尾。全年养殖产量4.04万吨,增长50.3%,其中贻贝产量达到39800吨,比上年增长52.6%。在捕捞产量中,鱼类173716吨,减少7.4%;虾类17062吨,增长9.3%;蟹类8839吨,减少43.9%;头足类5699吨,增长13.4%。实现渔业总产值10.3亿元,比上年减少5.0%,其中捕捞产值9.59亿元,减少6.8%;养殖产值6892万元,增长28.7%。渔业劳均收入15744元,减少10.2%。渔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至年末,全县拥有各种机动渔船932艘,新增2艘过洋性拖网渔船,功率在184千瓦以上的有633艘。
水产品加工业
围绕水产捕捞和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应运而生。解放前水产加工十分落后,当时加工方法简单,主要方式有腌、槽、晒干等。解放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迅速发展,1981年先后新建冷冻厂18个,冷藏量合计为6080吨,蒸干渔粉厂、水产品罐头厂随之兴起。1985年底,全县有水产加工企业15家,职工1218人,工厂占地面积1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累计1942.2万元,总储藏量6500吨,主要产品冻鱼、小包装水产品、水产罐头、蚝油、鱼片、海蜇、虾米、鱼鲞等。2000年,有水产加工企业48家,其中水产冷冻加工企业31家,日结冻350吨,一次冷藏量8600吨;日制冰480吨,一次贮冰量5000吨。鱼粉加工企业9家,加工生产线15条。港口产业
港口业,作为嵊泗的新兴产业,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将给嵊泗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自1998年11月上海宝钢马迹山矿砂中码头开工新建,嵊泗深水港口建设从此拉开序幕。马迹山港区经3年多的建设,总投资13.28亿元,建造25万吨级兼靠30万吨级卸船码头1座。3.5万吨级装船码头1座及配套的装卸设备和堆场设施。设计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2002年5月30日开埠第一艘塞浦路斯籍“阿瑞绍萨”号装载16.7万吨铁矿砂抵达马迹山码头,成功进行直接靠泊和卸载作业。12月20日,工程通过国家计委、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到2004年5月已成功接卸283艘次国内外运洋散装货轮。效益显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是国家“十五”重大建设项目。港区建设规划分4期进行,计划到2020年建成30多个深水集装箱泊位,吞吐能力达1300万标箱以上。其中一期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5个可靠泊第5代、第6代集装箱船兼顾8000TEU船舶的深水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标准箱;二是建设一座连接洋山深水港区与上海南汇芦潮港的长32.2千米跨海大桥;三是建设公路变电站,输水管线及后方配套设施,总投资130亿元。2002年3月国务院通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开工报告。4月承担该工程建设使命,由舟山与上海合资组建设的洋山同盟港口建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洋山深水港区建设正式启动。一期工程计划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
深水港区的建设,其带动相关产业的幅射效应是巨大的。围绕洋山深水港建设这一核心,激活港口相关产业的兴奋点,将推动嵊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深水港口的开发建设,其配套项目、港口功能综合开发等涉港产业所形成港口产业链。诸如,洋山客运中心、船舶修理、境内外加工工业、外轮供油基地、海上物流中心、海上工程运输业、集卡运输业、国际海员俱乐部等等将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嵊泗最具特色的嵊泗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