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主要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系蒙古语,以一居民点得名。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在冬、春两季风力强劲。其中的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介绍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巴丹吉林沙漠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尚无人类的足迹。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
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地貌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处阿拉善沙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沙漠面积的83%,移动速度较小。沙漠占阿拉善右旗总面积的39%,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巴丹吉林沙漠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达500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30°~40°东方向排列,系西北风的强大影响所致。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气候
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沙面温度达70~80℃。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约30天,主要为西北风。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植被
沙丘和沙山上长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枣、籽蒿、麻黄为主;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沙拐枣、麻黄等逐渐减少。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为主要牧场。有些湖盆边缘有淡水泉出露,为治理沙漠提供了条件。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水源
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水面4.9万亩。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居住环境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生活着24户100多个牧民。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中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文化遗产
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法、日、美、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1993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经考古分析,这里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
2008年10月11日,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必鲁图遗址。26个遗址点均分布于沙漠内湖泊附近,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十几万平方米不等。遗址点表面散落着大量的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细石叶、石核等,以燧石和玛瑙石为主,制作精美;陶片有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另外还有不少彩陶片,以红地黑彩网格纹为主。专家分析,这些遗物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代,尤其是彩陶与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片面貌相似,年代应在同一时期。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这些遗址点上采集到属于西夏、元时期的部分瓷片,进一步说明这些遗址延续时间较长。
巴丹吉林沙漠_巴丹吉林沙漠 -军事基地
基地在沙漠某处
2003年12月,中国空军在沙漠某处组建了一处秘密军事基地。但其中的实验区的组建,都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5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陆海空军2200项空空、空地、地空导弹试验任务;完成了470余项新机新装备试验和作战平台改进鉴定任务;组织了150余次演习演练和战术对抗训练;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