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没有人不记得英雄王成这句紧迫而决然的呼喊,这句电影里的台词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青春少年的成长,他们在对英雄的向往中走过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不仅留下了经典的台词和激动人心的电影插曲,也在黑白胶片上深深镌刻下英雄主义的烙印。主题歌英雄赞歌更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剧情介绍
《英雄儿女》精彩海报电影《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王芳刘尚娴----王成刘世龙----王文清田方又名王东王复标周文彬----褚大章赵国瑞----张振华郭振清----金正泰浦克----小刘刘效国----朴贞子赵文瑜----吴军长任颐----朝鲜人民军联队长王延盛----田玲柏瑞桐----步话员王宝顺----李永禄李万城----赵金贵赵宝华----警卫员刘彤彦----职员表
制作人:孙明珠
导演:武兆堤
副导演(助理):张其、刘文华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幕后花絮
《英雄儿女》精彩剧照
《英雄儿女》的剧组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演员时,上海姑娘刘尚娴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只有22岁。一天,导演谢晋到北京电影学院选演员,正巧赶上刘尚娴实习拍《北京人》去道具库借道具,一个照面,谢晋便认定眼前这个有点羞涩的姑娘是“王芳”最合适的人选,很像武兆堤和毛烽所要找的那种女演员。因为擦身而过,所以连名字也没有问,他们只好挨个屋找。当他们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看到一个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武兆堤和毛烽眼前一亮,谢晋也看清正是看到的那位姑娘。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主创介绍
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1920―1992)生于美国匹兹堡。1925年随父母回国。1936年参加山西牺盟会。1938年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1939年赴延安抗大。1949年调中央电影局,1953年入长影任导演。1955年与苏里导演《平原游击队》。同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毕业后独立执导《地下尖兵》。1958年之后导演了《红领巾的故事》、《冰上姐妹》等。1964年同毛烽合作,将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为《英雄儿女》获得很大成功。之后他被调到文化部电影局主持艺术处工作。1979年导演了《山重水复》。不久调北影,担负起艺术创作的领导工作。
摄影舒笑言
舒笑言(1930―)黑龙江依兰人。1945年考入依兰成城剧团当演员,后入依兰联中师范班学习。1948年入东影第3期训练班。同年参加了新中国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摄影工作,接着参加了故事片《无形的战线》、《马兰开花》的拍摄工作。1956年任摄影师。1957年拍摄了他处女作故事片《复试》。以后相继拍摄了《悬崖》、《心连心》、《冰上姐妹》、《花为媒》、《英雄儿女》、《青松岭》、《沙家浜》、《平原游击队》、《山村新人》等。1980年他兼导演(与荆杰合作)拍摄了故事片《黄英姑》。其中《冰上姐妹》获第2届中国电影摄影学会优秀摄影荣誉奖。
英雄王成(刘世龙饰)
刘世龙(1930―)安徽萧县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历任勤务员、通信员、战士、班长、排长、宣传队员、文工团员、戏战队长等。这期间,他参演了40多部出舞台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等。1951年由解放军16军保送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校学习表演。1953年毕业分配到长影演员剧团任演员。主演过《英雄儿女》(饰王成)、《刘三姐》(饰阿牛)、《鸿雁》(饰李方飞)、《战洪图》(饰丁胜河)等15部影片。另外他还参演了多集电视剧。导演了电视剧《二林小传》和《追寻》等。
王芳(刘尚娴饰)
《英雄儿女》精彩剧照
刘尚娴(1941―)江苏徐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八一厂演员剧团。毕业之际,应长影之邀参加了故事片《英雄儿女》的拍摄,饰女主角王芳,受广泛赞誉,曾获长影建厂35周年优秀影片创作者奖。之后她又出演了《火种》、《以祖国的名义》等十多部影片。并向导演方面发展,拍摄了《风雨下钟山》(副导演,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中国刑警》等影视片。
王文清(田方饰)
田方(1911―1974)天津人。1931年肄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同年进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任场记兼语音教员。1932年在影片《飞絮》中第一次担任主角。1935年在新华影业公司主演《红羊豪侠传》,饰演农民领袖洪秀全。此间他在《壮志凌云》塑造了爱国农民田德厚的形象。1938年到延安,入抗军政大学。翌年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任艺术指导科科长兼演员,曾演出话剧《日出》、《我们的指挥部》、《带枪的人》等。抗战胜利后,担任东北文工一团副团长、东影厂秘书长、北影副厂长兼演员剧团团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等职。建国后,他出演了《深山里的菊花》、《风从东方来》、《革命家庭》等影片。在《英雄儿女》中,他成功塑造了部队领导干部的形象。
王复标(周文彬饰)
周文彬(1907―1981)1937年考入上海新华电影片厂演员训练班。1945年在华北工作。1947年后曾任上海中国电影制片二厂、香港永华电影公司演员。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邀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调入东影演员剧团。曾参加译制影片数十部,并在故事片《党的女儿》、《冰上姐妹》、《铁道卫士》、《甲午风云》、《英雄儿女》、《景颇姑娘》等中扮演重要角色。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幕后珍闻
《英雄儿女》精彩剧照
20世纪6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凭借着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献身国家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成为几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这其中,“做像王成一样的英雄”――似乎是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们共同的梦想。近日,笔者跟随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栏目组走进影片的拍摄幕后,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电影以谁的小说改编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这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导演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匹兹堡,5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岁那年他只身去了延安,成为一名文艺兵。在《英雄儿女》之前,他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编剧毛烽,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是政治部的秘书,所以他格外熟悉主人公们的生活。
在《团圆》这部小说里,主要就是写父女团圆的故事,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却简单得只有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编剧毛烽拿过小说一看傻了眼,几乎无从下笔:“我说这个没办法,我没那个本事。”导演武兆堤却“威胁”他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上了这‘贼船’就不能下来。”一番话把毛烽推辞的念头给堵了回去。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王成在那个著名的无名高地,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英雄儿女》精彩剧照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9岁就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当过通讯员、勤务兵、文工团员,行军打仗是他这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记忆。直到现在,70多岁的老人,“每次做梦70%都还是打仗、行军”。
刘世龙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似乎真的只适合当个普通的通讯员。“领导说我不行,怎么演这个角色,个子这么小,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领导要导演武兆堤找一个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人,“刘世龙顶多能演一个战士。”而导演说:“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力排众议,坚决要刘世龙上了戏。
据刘世龙回忆,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就扑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世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停机,可这一想法一转眼又被自己颠覆了。“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却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高喊“向我开炮”的原型是谁?
电影开始之后的第17分钟,王成壮烈牺牲。那个年代,董存瑞和黄继光都是确有其人也确有其事,而王成却因为喊出那惊天动地的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而一跃成为新中国电影中最著名的“虚构”英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武兆堤和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并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他并没有说过“向我开炮”这样的话。
在确定采用杨根思的事迹之后,毛烽和武兆堤在无数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通讯,“敌人离我50米,炮弹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后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准,最后喊向我开炮!”
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原型是作者洪炉的战友,名叫蒋庆泉。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在曲折中诞生。随着影片情节的自然发展,观众信以为真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作词、作曲”和“主唱”。几十年之中,她几乎完全成为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起初,导演把作词的任务交给了编剧毛烽。可毛烽在作词上并非如导演想像的那样得心应手。于是,武兆堤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拜访了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写《英雄赞歌》的时候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人一起来家里拜访公木,请他写歌词,被公木拒绝了。但实在架不住几个人反复相劝,公木终于答应下来,并以最快的速度写了4段歌词。
拿着公木一晚上写出的歌词,刘炽却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英雄赞歌》就这样诞生了,它迅速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因为最初录音时试唱的人太多,字幕中也没有打上演唱者的名字,竟然没有多少人能够搞清楚,究竟谁是原唱。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可《英雄赞歌》的真正原唱、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看到报纸后,却没有出来主动“认领”。当时录音的人很多,直到放映《英雄儿女》时,张映哲才知道这首歌最后采用了她唱的。虽然影片字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张映哲却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以后的很多年里,这首赞歌陆续被更多的人重新演绎,而那优美的旋律却始终抒情动听。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影片创作
《英雄儿女》精彩剧照
1952年初,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行前准备,3月初以巴金任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开始了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
有一次,巴金同创作组的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去战地采访,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汽车只能改成晚上出发。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汽车熄着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盘山公路上爬行着。在同对面来车交会时,因避让不及,巴金他们坐的车翻入了路旁的小沟里,所幸大伙都没伤着,但车却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和大家冒雨跋涉才赶到了目的地。
每次外出,巴金都是一路走,一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认真地记录下来。
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小说《团圆》搬上银幕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
当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接到文化部下达的任务后,深感此事责任重大,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兆堤看完小说后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但要把这部不到三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那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武兆堤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毛烽。毛烽十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了五六年。武兆堤就是认准了毛烽有与小说中同样的军旅生涯的经历,待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把小说《团圆》看了一遍后,他感动了,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剧本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
《英雄儿女》精彩剧照
很快,剧本转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同时,剧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巴金看过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
接着,导演武兆堤为物色演员忙着奔波,他同毛烽不仅走访了在北京的文艺团体,同时也走遍了军队的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团,但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正犯愁时,导演谢晋带来了一个喜讯。原来,谢晋在电影学院办完事出大门时,迎面看见一位手提东西的姑娘从外面返回,凭着多年执导的直觉,他脑中立刻闪现出:“她不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吗?”谢晋马上来到毛烽的住处,进门便说:“‘王芳’找到了!”毛烽和武兆堤听了二话没说就跟着谢晋直往电影学院跑去。因谢晋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过,连她的名字也没来得及问,他们三个只得挨着寝室逐个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寝室时,发现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谢晋眼睛一亮,她正是刚才在大门口见到的那位姑娘。经询问,这位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了来意,她听了也欣喜不已。
见过人后,还得看她的演技。正巧,刘尚娴正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个小媳妇,毛烽和武兆堤连续四天来看她的演出,他俩发现刘尚娴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气质、外形都与剧本中的王芳很相似。于是,就决定让她担纲主演“王芳”这一角色。随后又从长影厂选中了刘世龙演“王成”,“王文清”和“王复标”分别由著名老演员田方、文斌扮演。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烽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当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周总理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英雄儿女_《英雄儿女》 -影片点评
没有人不记得英雄王成这句紧迫而决然的呼喊,相信也没有人会不同意把“向我开炮!”列为抗美援朝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英雄是这样的人,“他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英雄儿女》中另一句堪称经典的台词。)当他毅然地决定毁灭自己的时候,人性在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