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1°39′―39°19′,东经89°35′―103°04′。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青海为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9位。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城市概述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青海处在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气候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
矿产资源: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0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
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和附录II中。
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族: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
近年来,青海省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已建成和批准中外合资企业100多家,并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同时,省际间的对口支援和国内横向经济联合也有了新的进展。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历史沿革
青海省
青海古属雍州地。秦、汉之际为羌人游牧地。公元前2至公元1世纪,西汉王朝先后击败匈奴及羌人的进攻,进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权,兴修水利,广设屯田。并在今西宁筑西平亭,于今湟中镇海堡、乐都老鸦城分别设临羌县和破羌县。汉武帝时又设“护羌校尉”,管理甘肃和青海东部诸羌事务。汉宣帝时在浩门(今民和)至临羌一带戍边屯田。
西汉末年,在今海晏县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设修远、临羌、兴武、罕虏、顺乐5县。同时在河湟流域广设屯田,促进了青海东部的开发,其余广大地区则仍为羌人游牧地。东汉政权建立后,在今民和县古鄯邑设金城郡,下设允吾、浩门、临羌、破羌、安夷(今平安县)5县。东汉末年,在西宁设西平郡,辖临羌、西都(今湟源县)、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门6县。
当时,西宁已开始成为西北边陲重镇。西晋时,西平郡辖西都、临羌、安夷、长宁(今大通桥头镇一带)等县,白土、浩门两县改属金城郡。魏晋南北朝时,在今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南凉国,改西平郡为湟河郡。北魏时改西平郡为鄯州。西魏时在今循化、贵德一带设浇河郡。北周时在今尖扎县设达化县。
公元4―6世纪,吐谷浑人在此建立吐谷浑国,至公元663年亡于吐蕃为止,统治青海达300多年。此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因河西走廊东段常发生战乱而受阻,青海遂成为东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宁)则成为东、西方交通要站。隋时,复在西宁设西平郡,新置龙支县(今民和、循化县),并在原吐谷浑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两县;在赤水城设河源郡,辖赤水、远化两县,分别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唐初,青海东部属陇右道,改西宁郡为鄯州,辖湟水(今乐都)、龙支、鄯城(今西宁)3县。其时,吐谷浑则控制黄河源一带地区,而崛起的吐蕃势力在统一西藏后,向青海扩展,占据了广大草原。安史之乱以后,青海全为吐蕃所控制。宋时将原鄯州改名为“西宁州”。
元代于旧甘州治地设甘肃行省,今青海东部湟水流域诸县均受制于西宁州,而西部广大牧区则归“吐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明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鄯,并在今柴达木和海北地区增设安定、阿瑞、先曲、罕东四卫,归西宁卫统辖;在青海东南部设积石、贵德两州,归河州卫管辖。明中叶蒙古族进入青海,以柴达木为活动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黄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进入青海湖南北,蒙藏杂居至今。
清代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并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此后又设西宁、碾伯、大通3县和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4厅。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军阀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丹噶尔、贵德7县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行政区划
青海省地图
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行政区经过多次调整,现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政区。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
青海地处内陆腹地,自然环境特殊,县级行政区划辖地面积大,但人口密度小,全省46个县(市区)中,15万人以下的37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地理气候
青藏高原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省境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地势高耸,高差悬殊,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均甚显著,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基础。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上,全省自北而南为:①祁连褶皱系,位于河西走廊过渡带之南,包括整个祁连山区,是在晚古生代华力西褶皱带和中生代晚白垩世到第三纪始新世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基础上形成的,以块状断裂升降运动居优势。②柴达木地块,是以前寒武纪结晶片岩为基底的稳定地块,厚七八千米,大部为疏松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形成盐湖矿产。③昆仑褶皱系,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块体的连续推复,新老地层交替重叠。④巴颜喀拉褶皱系,位于昆仑山主带大断裂之南,玉树大断裂以北地区,包括东段的阿尼玛卿山,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为一具有旋回特点的复杂褶皱系。⑤唐古拉褶皱系,分布于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区,形成于侏罗纪,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点。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自第三纪末开始,青海地势不断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滩、盆地、高原、谷地交错分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约在3000米以上。除东部湟水流域谷地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点为西部青、新交界处的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则为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境处,海拔1650米。
青海湖
①省境北部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阿尔金山脉位于当金山口以西,由一系列山岭与谷地组成,平均海拔3600―4000米,是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界山。祁连山地位于甘、青交界处,由数列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平谷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势高峻,许多山峰均在现代雪线(海拔4400米)以上,多为永久积雪和冰川所覆盖。祁连山地东段地势较低,主要有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3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3个谷地。山地海拔一般约4000米,大部分为天然草场,部分生长天然林。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6%。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及其两侧的梁状或塬状丘陵,为青海重要的农业区。
青海湖位于祁连山东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间,湖滨冲积平原的农牧利用条件尚称优越。②省境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为著名的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列,山前洪积平原发育,中部低平,形成众多的盐湖和大面积沼泽,盐类、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石棉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③省境南部主要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脉等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米以上,常年积雪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显著,高原面形态较完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江河源头”;高原东南部山岭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较大、地面较破碎的高山峡谷地貌形态;高原东北部地势较低,黄河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台地地面多较平坦,土层深厚,除部分地区为流动沙丘外,大多利于农、牧利用。谷地内有数级阶地,为牧区中小块农业区。
气候
青海省青海由于地处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性气流及青藏高原气团影响,形成寒冷而干燥的气候特征。全省年均温为-5.0―8.6℃,1月均温-18.2―-7.0℃,7月5―2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积温低。冬季寒而漫长(半年以上),夏季凉爽而短促。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别大,垂直变化显著。多大风、沙暴、冰雪。东部黄河和湟水谷地年均温3―9℃,生长期140―230天,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雨热同期,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是全省开发最早的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柴达木盆地年均温2―5℃,生长期150―200天,日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盆地北部和南部边缘为新垦区和小麦高产区。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不宜农耕,但降水多,草原面积大,为省内主要牧区,局部山地有森林和灌木林。
植被与土壤
青海植被类型以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为主,其次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则较少。土壤主要包括高山寒漠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草甸土、盐土和风沙土等。上述主要植被、土壤类型
三江源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以由大气环流引起的经度地带性表现较突出,而纬度地带性则不甚明显。在省境北半部,因降水由东往西逐渐减少,干旱程度渐增,植被依次由东部河湟流域温带半干旱草原逐渐向西部柴达木盆地的温带半荒漠和荒漠过渡,土壤依次相应呈现为栗钙土带(低暖的河湟谷地及低山皇陵为灰钙土,冷凉半湿润的中山为黑钙土)、棕钙土带和灰棕漠土带。
大致上河卡滩―橡皮山―布哈河河谷一线以东,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带,线以西至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脱土山―德令哈一线以东之间,为温带半荒漠棕钙土带,再往西至省境为温带荒漠灰棕漠土带。省境南半部的青南高原,自东南向西北由山地河谷、峡谷区向高原面过渡,植被由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升至高原面则逐渐为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再向高原西北深入,海拔升高,旱化增强,则主要出现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化草原。土壤也依次相应呈现为灰褐土带(灰褐色森林土带)、高山灌丛草甸土带、高山草甸土带、高山草原土带、高山荒漠化草原土带等有规律的变替和变化。
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鬣羚、盘羊、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班头雁、天鹅等,还有梅花鹿、水獭、猞猁、血雉、雪鸡等野生兽禽数百种。
青海水系发育,全省大致以祁连山(东段)―日月山―巴颜喀拉山(西段)―唐古拉山为界,可分为东南外流区和西北内流区(约占全省面积2/3),分属黄河,长江、澜沧江和内陆河四大水系。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水利资源
全省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包括干支流)217条。其中理论出力在1万千瓦以上的干支流108条,理论出力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798万千瓦,年发电量772亿度。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龙羊峡到寺沟峡276公里黄河干流,落差860米,可建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77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亿度,是全国水力资源的“富矿”区。目前正在建设拉西瓦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6×700MW,采用750KV超高压直接送出。电站单机容量与三峡水电站相同,为全国最大,750KV超高压是目前国内唯一,工程建成后,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达到102亿千瓦时,单位千瓦静态投资每千瓦为2880元,也是国内最低。
青海外流水系主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及其支流。黄河在省境内流经12县,干流河道长1694公里,省境流域面积15.2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14.3米/秒,年总径流量225.3亿立方米。上源卡日曲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上游主要支流湟水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全长335公里;湟水支流大通河源于祁连山脉木里山,全长504公里。长江在省境干流长约1206公里,上游通天河主源沱沱河,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海拔6621米。澜沧江上游扎曲源于唐古拉山,在省境长约448公里。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格尔木河,源于昆仑山,长468公里。此外,内流区较大河流有黑河、北大河、柴达木河、那棱郭勒河等。
青海省境内湖泊众多,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兼有,湖泊水面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计有262个,面积达1.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其中淡水湖148个,面积0.26万平方公里,较大的有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可鲁克湖等;咸水湖86个,面积0.88万平方公里;盐湖28个,面积0.1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湖水面积457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上述各种类型湖泊集中分布于青南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和柴达木盆地等地,为发展农业、草原灌溉、人畜饮用、工业用水、渔业和盐化学工业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全省水资源总量630.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达624.96亿立方米,以黄河流域最多,长江流域次之,澜沧江及内陆河较少。省境冰雪资源丰富,冰川面积达4621平方公里,冰川区总储水量约3988亿立方米,年融水35.84亿立方米。冰雪融水成为江河重要的补给来源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全省地下水资源以平原地区开采价值较大,山丘地区地下水则大部分汇入河道,成为河川基流。平原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约为35.74亿立方米。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自然地理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青海省境分别隶属3个自然地理区: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省境内祁连山地、青南高原分属此区的祁连山地亚区和青南高原亚区。①祁连山地亚区。②青南高原亚区。位于青海南部,包括昆仑山和青海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高原面,为长江、澜沧江和黄河等大江大河发源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柴达木盆地及昆仑山北坡荒漠区省境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西祁连山地、阿尔金山地属此区。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气候干旱,除盆地东部边缘外,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100毫米,西北部的冷湖仅为17.6毫米。植被、土壤和动物均属典型的荒漠类型。全属内陆水系,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气候具高寒特征,整个盆地西北高,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镶嵌分布,多“不毛之地”;中部开阔坦荡,多盐湖和沼泽;东南较低,河湖众多;东北部为山间盆地;东部为盆地绿洲灌溉农业较发达的新垦区。盆地周围山地草原和滩地绿洲为良好的天然牧场。整个盆地盐类、有色金属和石油资源等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省境东南一隅属此区。森林呈斑块状分布。河流沿岸小盆地有零星小块耕地,种植耐寒青稞,余为辽阔草场,饲放绵羊,牦牛等牲畜。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人口民族
撒拉族
青海是中国地广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1949年以前的近百年间,全省人口仅增长60%,年平均递增率不足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省总人口由1949年的147.61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445.6946万人。
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为6人,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以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较为密集,其面积虽只占全省的2.84%,而人口却占全省的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28.1人。牧区6州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的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1.8人。特别是西部可可西里一带,因地处高寒,自然环境恶劣,至今几无人烟。全省人口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7个少数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59.8%,其他兄弟民族占40.2%。
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弟民族人口的19.6%,次为回、土、蒙古、撒拉、满等族。藏族主要分布于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海西6自治州,在东部农业区则同回、汉等民族杂居,从事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回族主要分布于省境东部和东北部,尤以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县及西宁市城东区较为集中,多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饲养业。
在城镇则多经营商业、皮毛加工等。土族主要聚居于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县,早先主要从事畜牧业,后渐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两县的黄河谷地,善耕种,擅长园艺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区也有散居,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自然资源
青海省青海省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
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盐湖资源:盐湖主要集中与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内和西部冷湖地区。盆地共有27个大中型盐湖,60多个矿床,矿点。其中超过100亿吨的特大盐湖有两个,10-10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在几千万吨的小型盐湖遍地都是。盆地盐矿以液体矿为主,液固并存。博大的盐湖,盐矿等十几种矿种。目前盆地已发现大中型钾中有丰富的钠,钾,镁,锂,硼,溴,碘,铯镁盐矿产地十多处硼矿产地18处,锂矿3处,钠盐矿12处,其中察尔汗盐湖是全国最大钾镁盐矿床。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位于柴大目盆地中南部,海拔2,600-2,680米,是目前我国唯一大型可容性钾镁盐矿。氯化钾(KCL)储量15,365,7万吨。
茶卡钠盐矿位于盆地东部的乌兰县境内,是现代化内陆盐湖沉积的大型钠盐矿,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固体氯化钠储量4.5亿吨。液体约为2.017万吨。大柴旦盐湖硼矿距大柴旦镇4公里处,属于大型内陆盐湖矿床。主要是固体硼矿还有液体硼锂矿,固体储量面积达166平方公里。
一里坪大型锂矿位于柴大目盆地中部,属于大型内陆盐湖晶间卤水矿床,锂矿储量178万吨。青海境内盐湖资源丰富,因此,盐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青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今后将以钠盐与钾盐开发为重点,加快钾,钠,硼,锂等资源综和开发利用盐化工业的发展,争取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众多的项目等着您投资开发,众多的机遇等待您来把握。
水能资源: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省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有色金属和黄金源:储量较大的有铅115万吨、锌153万吨、铬23万吨。此外,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很有勘探和开发前途。
非金属矿产: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1位。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畜牧业源: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高原野生动植物: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能源开发
经过长达1年半的试验,青海首个风力发电厂于2010年6月底在日月山正式开工。这标志着青海风能资源规模开发拉开序幕。
日月山风电厂工程总投资21亿元,分六期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4亿元,66台机组,装机容量49.5兆瓦。日月山风电厂竣工后,预计将每年减少20万吨煤的燃烧,减少向大气排放42万吨二氧化碳、3900吨二氧化硫和5万吨的灰渣。
日月山风电厂位于青海湖东部、拉脊山脉山谷中间,海拔约3500米,是青海省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风电厂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日月山亭附近至青海湖,绵延近百公里,建成后不但可以优化调整青海省能源结构,促进风电和水电的季节性互补,而且将成为环青海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道风景线。
据青海省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210万千瓦。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青海省能源局已完成相关规划的编制。根据规划,青海已在风能资源丰富、联网及运输施工等综合条件良好的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区规划了29个风电厂,规划装机容量987万千瓦,到2030年建成。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经济发展
青海省
青海自然资源虽极丰富,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但因人口稀少,交通闭塞,使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原有经济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省工、农(牧)业和交通运输业均有很大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则仍属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地区。境内盐类、有色金属、石油等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草场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均甚丰富。
农业:青海向为中国重要牧区之一。畜牧业历史悠久,95%以上的地区为牧区和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39%,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其中可利用草场达3345.04万公顷,以草甸草场面积最大,约占49.4%,草原草场占27.5%,灌丛草甸草场占5.8%,沼泽草场占12.6%,荒漠草场和疏林草场面积则较小。
①畜牧业以适应高寒能力强的藏系绵羊和牦牛为主,次为山羊和马,并有少量驴、骡(东部农业区)和骆驼(柴达木盆地)。全省牧区均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藏系绵羊所占比重大,分布广,是全国主要羊毛产区之一。历来以生产富弹性、韧性及耐磨的“西宁毛”著称,近年产量超过1.6万吨,为1949年的3倍多。牦牛头数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40%,过去主要供乳、役用。80年代以来开始作为肉牛输往香港。
②全省种植业过去多集中于日月山以东的东部农业区,生产水平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东部农业区外,还在柴达木、共和、沙珠玉、茶卡、门源等盆地和青海湖滨湖平原等地相继建立一批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在牧区中形成一些新垦区。目前全省耕地达56.45万公顷,其中70.8%为山旱坡耕地,29.2%为水浇地。土地垦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布不均,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不高,生产发展潜力大。农业以旱作为特色,种植业以粮食作用为主,其面积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8.09%,主要有春小麦、青稞,次为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较为单一,以油菜籽居绝对优势,其他经济作物有限。在作物布局上,东部农业区作物分布上限一般为海拔3200米,青南高原则达3900米。随海拔和温度的变化,作物的垂直分布差异非常显著。在东部农业区,由河谷低地到浅山和脑山地区,形成喜温的瓜果、蔬菜,温凉的小麦、豆类,耐寒的青稞、油菜的立体生产布局。
③全国森林覆盖率最低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面积约9.408万公顷,而灌木林面积则达143.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0.26%,包括灌木林仅2.6%。木材蓄积量为3063.57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经96°~103°的省境东半部,而西半部甚至基本绝迹。山地森林多分布于祁连山、西倾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山系,以云杉为主,次为圆柏和桦、山杨等。荒漠灌丛则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台地的半干旱沙地上,以柽柳、梭梭、沙拐枣、麻黄等为主。人工林多见于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新垦区。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广,数量多,尤以西宁大黄、冬虫草、青贝母、黄芪、羌活、雪莲最为著名。冬虫草产量约占全国的70%,为青海重要的传统出口物资。
④水产捕捞和养殖发展较晚。全省湖泊众多,水域广阔,除盐湖外,一般均拥有一定的鱼类资源。青海湖和扎陵湖及鄂陵湖均盛产无鳞鱼,现已发展为省内的两大天然渔场。淡水养殖则以柴达木盆地的可鲁克湖产量为较大。东部农业区部分水库和共和县的褡裢海等淡水水面,已经放养了引进的淡水鱼类,唯产量较低。
青海省农业区: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及其地域差异,全省可分为4大农业区:
①东部农业区。全省农业利用条件较为优越、垦殖利用历史悠久、种植业最为集中、生产较为发达的农业区。位于省境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耕地面积在43.1万多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3.5%,垦殖指数平均约为11.2%,是本省粮、油生产区和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②环湖牧农区。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以经营草原放牧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植业有较大发展,已占重要地位。全区位于青海湖南北有可利用草场683.77万公顷,占全省的20.4%。牲畜以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肉乳兼用牛为重点,是本省绵羊改良的重点地区和商品畜产品的集中产区。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黄河谷地、共和盆地、青海湖滨湖平原和黑河河谷等地,有耕地9.21万公顷,河谷地带种植业发展较早,但规模不大;共和盆地和滨湖平原耕地集中连片,以国营农牧场为主,多为牧区中的新垦区。祁连山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阴坡还有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森林,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③柴达木盆地牧农区。本区原为纯牧区,现为省内最重要的新垦区和商品粮基地。有可利用草场743.7万公顷,占全省的22.2%,绝大部分属荒漠草场和山地草原草场,牲畜以绵羊为主,其次为牛、山羊和骆驼等。有耕地4.3万多公顷,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营农场陆续新开垦的耕地,机械化水平较高,其耕地和粮食产量均约占全区3/4左右,粮食商品率平均约为30%,个别高达45%,成为盆地绿洲灌溉农业的重要支柱。
青海省④青南高原牧业区。省内重要牧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区。位于省境南部,海拔大多在3500-4800米,草场面积大,多属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草场,次为沼泽草场,为典型的高寒牧区。牲畜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主,是青海最重要的地毯毛羊生产基地。种植业局限于部分低暖的河谷地带,多呈零星小块分布。全区森林总面积约占全省的51%,有林地面积约占全省的23.7%,有较大面积的原始林,多为江河源头地区极为宝贵的水源涵养林。
工业:青海境内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又有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河段丰富的水力资源,以及大量的农畜产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但原有工业基础较差,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建立起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成为工业、农牧业经济共同发展的省份。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电子、建材、畜产品加工、森林采伐与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①机器制造工业。自60年代崛起以来,已建立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包括重型机床、矿山、通用和农牧机械、汽车、精密仪表、电机和电器等多种产品的制造业,并成为西北地区机床工具和工程机械工业主要基地之一。
②纺织工业。经过50年代以来的建设,已建成以毛纺织工业为主体,包括毛、棉、麻纺织,针织复制品和服装制造等初具规模并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尤其是50年代末期依靠大量羊毛资源建立的毛纺织工业,已能生产粗纺、精纺、绒线、毛毯、长毛绒、工业用呢、羊毛衫等七大类产品和高、中、低档各类配套的毛纺织产品。
③食品工业。主要有粮油加工、乳品、酿酒、制盐、屠宰及肉类加工等均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以满足省内需要为主,部分产品销往国内外。
青海省④盐化工业。在柴达木盆地诸盐湖中富集着巨量的钾、钠、锂、镁、硼、溴、碘等盐类矿床,其储量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均居全国之冠。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最大的干盐湖,已建有现代化大型的钾肥厂和10余座小型钾肥厂;茶卡、柯柯、昆依特和格尔木等盐厂主要生产原盐、再生盐、粉碎洗涤盐、加碘盐和肠衣盐等。
⑤建材工业。茫崖石棉矿是全国储量最大的著名大型长纤维石棉矿床之一,已建有年处理矿石34万吨、年产石棉1.2万吨的选矿车间,自动化程度较高。
⑥石油工业。始于50年代中期,现已开发的有花土沟、尕斯库勒、尖顶山、冷湖等油田,并建立了冷湖、花土沟两个炼油厂。1991年原油产量超过100万吨。
⑦煤炭工业。已拥有大小煤矿41个,年产原煤270多万吨,以大通和热水两矿开采规模较大,年生产能力达171万吨。
⑧有色金属工业。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铅锌矿,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有色金属矿之一。正在建设中的还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青海铝厂。此外,在省境的阿尔金山东段发现了长达10余公里的红蓝宝石矿带。
⑨电力工业。龙羊峡水电站为黄河上游第一梯级大型电站,装机容量达128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60亿度。除黄河上游大型电站外,全省中小水电蕴藏量仍有1300多万千瓦。1990年底,全省6州23县已建成154个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交通运输
青藏公路
青海地处中国内陆,交通运输发展缓慢,加之地势高峻,河流比降大,流速急,无航运之利。陆运以公路运输占绝对优势。1949年仅有公路472公里,主要以牛、马驮运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初步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公路、铁路、民航等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①公路运输遍及全省城乡各地,199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67万公里。主要有甘青、青藏、敦格、敦茫、茶茫、青川、青新、宁张等公路干线。其中以全长2122公里,由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的青藏公路最为重要,成为横贯全省的大动脉,把柴达木同祖国各地紧联起来,也是内地能往西藏的要道。敦格公路沟通甘肃与青海的联系。并将部分出入西藏的物资经兰新铁路柳园车站转运。从格尔木经茫崖去新疆东南部的青新公路也有重要意义。
②铁路通车里程1100公里。兰州至西宁的兰青线长176.5公里,是青海对外联系的铁路干线。已建成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全长867公里已通车营运,将有力促进柴达木盆地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大大便利了西藏和内地的交通。
③格尔木―拉萨的小型输油管道也已建成使用。
④民航已有西宁至北京、西安、太原、兰州,格尔木至西安和拉萨等6条航线,通航里程达4038公里,改建和新建了西宁、格尔木机场。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旅游资源
青海湖
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斗转星移,沧桑变换。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臧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座做水晶峰峦,千资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
都兰县境内有巴隆国际狩猎场,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
阿尼玛卿山、昆仑山、新青峰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冰峰峻峭,气势不凡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地方特产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它实际是麦草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囊座及其寄生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结合体。虫草性温味甘,有保肺益肾、止咳化痰、滋补益寿、爽神明目等功效。在青海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等地均有出产。青海虫草产量居全国之首。
人参果:它是一种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同时高原人叫这种植物的块根为蕨麻,又叫延寿果、蓬莱果等。蕨麻喜湿润,耐高温,它的全株又是藏药之一。蕨麻在青海主要产地为果洛、玉树、黄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蕨麻性味甘温,有健脾益胃,收敛止血,生津止渴,补血益气之功效。
羌活:羌活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青海是全国三大羌活产区之一,蚕羌质量列全国之冠。羌活喜生于海拔1500-4000米左右的高山灌木林中或草中,其根等可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表邪寒热。黄南尖扎地区所产的蚕羌质量最佳。
秦艽:秦艽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治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在青海尤以黄南产的秦艽质量最佳。
西宁大黄:西宁是大黄的集散地,故国内外市场上通称其为“西宁大黄”。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分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3种,青海产前2种。主要产地有果洛、玉树、黄南、海北等州。大黄有泻热攻下、行淤破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降压止血之功效。
青稞酒青稞酒:是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白酒。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民间素有土法酿制熬酒传统,名为“酩镏”。以作坊形式酿制,始于明末清初,山西“客娃”将杏花村酿酒技术带到青海,并用当地黑青稞作主料,配以豌豆、黑燕麦等酿选出别具风味“威远烧酒”。此后,历经各家烧房的酒大工、曲大工不断实践,形成了从踩曲、制坯到蒸馏一套完整的酿造技艺,自成体系。解放后,改革和完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老五言法”代替过去的“转醅续渣法”,其色、香、味独具一格。特点是香味纯正,酒体澄明,醇和绵软,回味悠长。青海青梨酒厂生产的互助牌青稞酒,以青稞以原料,青稞、小麦、豌豆制曲,科学配料,大曲糖化产生自然香味,精选陈酿精心勾兑而成,饮后不头痛、不口渴、不伤胃、醒酒快。
牛肉干:这里主要指的是果洛州“雪山牌”五香咖喱牛奶干。“雪山牌”五香咖喱牛奶干它是选用青海牦牛鲜肉,剔除筋皮,加白水煮熟取出,切成均等小块,后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精、料酒、糖、盐等佐料干炒,再烘干,分装等工序加工制作而成。
沙果:乐都沙果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沙果,为苹果属的果品之一。它又有花红、香果、冷金丹等别称。沙果性甘温,营养丰富。
黑紫羔皮:黑紫羔皮是青海省名贵裘皮品种之一,也是供我国出口的名贵裘皮。黑紫羔皮主要产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贵南县和黄南州的泽库、尖扎等县。它取自黑藏羊的羔羊(产后不超过半个月的,如超过一个月,其皮即称二毛或“一把抓”)。黑紫羔皮被毛柔软,毛圈形花,花纹紧密,卷曲美丽,色泽黑艳,皮板轻松,保暖性好。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旅游特色
江河之源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法会盛地
法会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仪式之一,主要用来祭司和弘扬佛法。玉树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历来有进行法会的传统,并吸引当地信徒和游客的参与。
歌舞之乡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
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断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外游客。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饮食
主食:青海汉族以麦类为主食,辅以豆类和马铃薯。主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莜麦、蚕豆(大豆)、豌豆(小豆)、马铃薯(洋芋)等,城乡居民以擅长用麦类面粉做成各种面食而著称。
擀面类:有长面、凉面、旗花面、拨刀子、寸寸子、麻食儿、破布衫。
揉面类:有拉面、面片、疙瘩儿。
蒸面类:有青海大月饼、灶卷、馒头、砖包城、刀把、油花、油包儿。
馅面类:有馄饨、扁食、老鼠儿、黑油茶、韭合儿、菜瓜饼、春饼、糖饺儿、包子。
烘面类:有馄锅、炉馍馍、锅盔、曲连、狗浇尿、旗子、花馍馍。
炸面类:有馓子、花花子、翻跟头、果儿。
炒面类:有炒面、梨儿炒面、熟面巴罗。
团面类:有搅团、散饭、油搅团等。
风味小吃
青海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尤其地主民族特色,有杂碎、甜醅、羊肠面、蒸干鱼、奶酪、奶皮儿、酿皮儿。
饮茶:青海城乡居民,很看重饮茶,其品种也颇具特色。
三炮台:又名盖碗茶。因茶具由茶碗、碗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故名。先在碗中置茯茶或花茶、冰糖、桂圆(带壳)、核桃仁等,然后冲上俗称开花牡丹的沸水,加盖略焖片刻,即可饮用。
清茶:滚水沏茶,或砂罐中熬饮。此外还有枣儿茶、奶茶、酥油茶、荆芥茶。麦茶、面茶等。
饮酒:青海汉族男性,几乎都能饮酒,酒的消耗量也大。解放前饮用的酒类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烧酒,即白酒,以互助酒为佳;一种是酩琉酒,即低度白酒,以青稞酿造而成,约30度以上40度以下,浸有狼毒根等增加酒力药物,故对常饮的酒客可致慢性中毒;再一种是黄酒,从宁夏、四川运来,常为某些妇女病患者饮用,有通经活血之功。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旅游特色
江河之源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法会盛地
法会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仪式之一,主要用来祭司和弘扬佛法。玉树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历来有进行法会的传统,并吸引当地信徒和游客的参与。
歌舞之乡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
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断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外游客。
青海省省会_青海省[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习俗文化
演唱大、小戏民间特别喜欢看秦腔、眉户戏,前者称之为“大戏”,后者称之为“小戏”。农民在演戏时,穿土法制作的名叫“挖泥儿皮鞋”的鞋演戏。一切因陋就简,重在自我娱乐,颇受群众厚爱。这种民间戏班尤以湟中县石灰沟最负盛名。青海眉户的演唱,与秦腔有所不同。在青海演秦腔,全用陕西秦腔的唱腔、音乐、作工,往往请来“秦腔正宗”师傅作指导。而眉户戏则糅进了浓郁的地方风味,特别是吐词造句、念唱道白用的青海方言,吸收了众多的民间小调、平弦音乐等,更加受到青海群众的欢迎。
唱平弦
平弦是流行在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故又称“青海平弦”。是一种联曲体的坐唱艺术,曲牌丰富,有所谓“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说,传统曲目有200多个。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等。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典雅,尤善于表现哀怨悲凉的题材,加之用青海方言演唱,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唱影子
影子即皮影子,是板腔体为主的地方戏。道具主要是“皮娃娃”、“亮子”(影幕)、灯盏(光源)等,乐器有四胡、三弦、曲笛、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干鼓、大钩锣、小锣、钐子、铰子、梆子、盏儿等。演唱者名叫“把式”,生、净、丑、旦、打、念、唱、做,均由他一人承担。演奏者由名叫“上手”、“中手”、“下手”及敲梆子的“梆手”四人组成,分别操作管弦打击乐器,以及在“帮腔”时“喊段儿”。灯影戏演唱的唱腔丰富多彩,演奏的曲牌典雅动听,演唱的内容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耍社火
社火起源于中原古老的娱神活动,也是受青海东部城镇、农村群众普遍喜爱的一项春节文艺活动。每年正月十二三日就积极准备,十四到十六日为正日了。组织社火在城镇是以街道为单位,在农村以村庄为单位。通常由“灯官老爷”(头戴皮帽,身骑牲口)担任首席表演者,乐队有鼓、钹、锣、管弦乐器等,角色有报子(预报、联络员)、龙灯、狮子(文武狮子)、春牛、船姑娘、艄公、五子夺魁、八大光棍、八仙、胭脂马、火球、竹马子、孙空、哪吒、胖婆娘、拉花姐儿、傻公子、哑吧儿、高跷、高台(又名铁芯子)等;小节目有刘海戏蟾撒金钱、大头罗汉戏柳翠、五鬼闹判、张连卖布、钉缸、打狗熊等。表演节目的形式多样,几乎包括所有小调、民歌、酒曲、秧歌、道情、贤孝、眉户以及民乐曲牌等民间曲艺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唱秧歌
秧歌又叫太平歌,主要流行在西宁及东部农业区。演唱大约在正月初三开始,正月十五以前的时间,地点在街头巷尾。每当黄昏,群聚在一起进行演唱,只有一人击鼓,一人打钹,别无其它乐器伴奏。唱腔比较简单,大体分前岔(调首)、阳调(分为上下两种句式)、后岔(调尾),主要内容用阳调演唱。唱词内容除了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外,主要为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也有大段演唱的间歇加些滑稽段落。
唱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甘、宁、新四省区各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民歌。在青海汉族中广为流传的是“河湟花儿”(黄河、湟水),又名“少年”,农村中对于唱“花儿”又叫做“漫少年”。“花儿”有自己独特的格律、丰富的曲调(又叫“令”)。除了主要反映爱情生活的内容外,还涉及到伦理道德、历史地理、生活哲理、民族风俗等众多方面。通常在田间地头、山坡野洼进行无伴奏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