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 小儿黄疸-症状特征,小儿黄疸-产生原因

人体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如果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


小儿黄疸人体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如果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症状特征

小儿黄疸 小儿黄疸-症状特征,小儿黄疸-产生原因

小儿黄疸超声检查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


小儿黄疸浅黄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小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索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产生原因

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一)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中生活,红细胞数相对地较多,若出生时延迟结扎脐带或助产人员有意从脐带向新生儿挤血,则红细胞数量更多。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70~100天),故产生胆红素的量亦多。出生后开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迅速破坏,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更多。成人每日生成胆红素约65.0μmol/L(3.8mg/kg),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145.4μmol/L(8.5mg/kg)相当于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负荷大于成人。
(二)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运送的能力不足新生儿出生后的短暂阶段,有轻重不等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的数量。早产儿血中白蛋白偏低,更使胆红素的联结运送延缓。
(三)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缺乏Y蛋白及Z蛋白(只有成人的5~20%),在生后第5日才逐渐合成。这两种蛋白具有摄取非结合胆红素,亦转运至滑面内质网进行代谢的功能,由于Y、Z蛋白的合成不足,影响了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
(四)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脱氢酶(UDPG脱氢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至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而发生黄疸。此类酶在生后1周左右才开始增多,早产儿更晚。
(五)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生后头几天,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因此随胆汁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为粪胆元;另方面新生儿肠道中有较多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后者被肠粘膜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至肝脏,这是新生儿肠一肝循环的特点。其结果是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负担增加,而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


小儿黄疸

二新生儿发黄疸事出有因

“黄疸”又叫做“高胆红素血症”,就是血液中的胆红素偏高,而使得皮肤看起来黄黄的。“胆红素”主要是血红素进行分解、代谢而产生的,红血球中的血红素是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大约占75%-80%,由其他来源所产生的胆红素约占20%。

其实上胆红素的产生和代谢并不简单,我们可将胆红素分成两种,一种是刚由血红素分解代谢所产生的“间接型胆红素”,是脂溶性的。这些间接型的胆红素会被运送到肝脏,经由一些酵素的作用,而与肝细胞中的某种蛋白质结合,成为水溶性且可以经由胆道肠胃及肾脏排泄,这种称为“直接型胆红素”。

不论是疾病或是生理过程,只要胆红素的制造太多(像溶血性疾病),或者无法将胆红素代谢排出体外(像肝脏疾病),都会造成体内胆红素堆积。所以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母乳哺育引起,也可能是病理性的黄疸。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有些胎儿在出生后第2~3日出现黄疸,第4~6日最重,随着肝脏功能的逐渐健全,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10~14日消退,个别有延误到20日以后者,属于生理现象。血型不合有的胎儿出生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且持续不退。这种黄疸多是母子血型不合造成的。当胎儿的血液是RH因子阳性,而母亲的血液是RH因子阴性时,新生儿易发生溶血而出现黄疸。此种黄疸较严重,一般不会自然消退,而需换血、光照疗法或输白蛋白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黄疸乃因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胆道闭锁或狭窄,胆汁不能排泄或排泄不畅所致。黄疸的特点是出生不久即发生,呈进行性加重,全身皮肤深桔黄色,尿布被尿液染黄后用清水常冲洗不掉。此病预后恶劣,应早期手术。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本病病源是细胞巨病毒,由无症状的带病毒孕妇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新生儿在出生一个月内出现黄疸、精神不振、咳嗽、肝脾肿大、消化不良和生长停滞等,应考虑是本病。败血症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易患脐带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败血症可并发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而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如超过一个月黄疸不消退,则应到医院儿科看病,以便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相关治疗

西医治疗


小儿黄疸测定仪本病的治疗主要有输血和光疗。
①输血: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避免亲属供血。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②光疗: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应避免接触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品,禁用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氧化剂药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脑丸或萘的气味。如果患儿是由母亲哺乳的,其母亲也要忌用氧化剂药物,忌食蚕豆,忌与樟脑丸或萘接触。本病如不发生核黄疸,预后良好。但以后如与氧化剂药物或蚕豆接触或发生感染时,溶血和贫血可再发生。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小儿黄疸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也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热毒型黄疸的发黄多在生后较晚的时间出现,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有不同,应在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其皮肤黄疸的变化。对于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或黄疸退后复出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早治疗。


小儿黄疸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因母子血型不和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轻者可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口服退黄中药,并可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较重者,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光疗和白蛋白、强的松及酶诱导剂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加快退黄速度。换血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严重病例必要时可以采用。
2.因感染所致的黄疸,占本病的绝大部分,一般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的规律,而分别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健脾养肝等法。对有明显感染征象者,应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
3.对黄疸持续日久不退者,在相应的西医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扶助正气,调和气血阴阳,可协同西药发挥治疗效应,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治疗偏方
化疸复肝汤
药物:绵茵陈l8O克,金钱草9O克,川郁金6O克,粉干草l5克,红塘适量
用法:水煎加红塘当水饮。每天l剂,每天3-5次。
疗效:次方治小儿黄疸型肝炎25O例,均治愈。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预防与护理


小儿黄疸(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厥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小儿黄疸的危害

小儿黄疸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小儿溶血病、小儿球形红细胞升高症、小儿围产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又可造成贫血、缺氧和缺氧缺血脑病些疾病及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胎儿和小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
胆红素脑病是由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小儿疾病。如早产、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小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小脑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平衡,甚至使黄疸加重,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和加重,因此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恰当治疗也是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溶血、重症感染、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对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通过对新生儿黄疸及早进行相关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及早发现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可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早期新生儿轻度黄疸不会有严重后果,但重度黄疸在早期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表明: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觉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因此应该对黄疸患儿早期进行胆红素水平动态监测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病理性黄疸并不是全部对小儿智力有影响的。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当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0微摩尔/升时,血中游离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脑细胞因能量不足有变性坏死,其中以大脑基底节,下视丘神经核、海马回、脑干神经核、下橄榄体以及小脑齿状核黄染最为明显,此病变称为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烦躁、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1/2-3/4患儿于急性期死亡,存活者,有90%出现手足徐动症等锥体外系受损的症状以及程度不等的智力障碍,有的患儿出现动眼神经瘫痪,眼球向上,转动困难。[1]此外,有黄疸的新生儿血糖也低于正常儿血糖水平。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传染性

许多人认为出现黄疸就是肝炎,代表患者有传染性,事实并非如此。前面已经提到,黄疸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其中溶血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患者虽可表现有明显黄疸,但均无传染性。肝细胞性黄疸也仅限于部分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药物及酒精因索引发的黄疸也不具有传染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传染性强弱取决于肝炎病毒血症及病毒复制水平,与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异常无关。如甲肝、戊肝在黄疸出现前及黄疸初期传染性较强,持黄疸明显时传染性已减弱或消失。乙型肝炎不管患者是急性或慢性,有黄疸或无黄疸,有症状或无症状,只要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DNAP)阳性,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测结果为“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虽无任何症状,也无黄疸和其他体征,同样具有传染性;相反,重型肝炎虽有明显的乏力、高度黄疸等表现,但如果病毒复制指标阴性,患者基本无传染性。丙型肝炎只有HCV-RNA阳性时。才具有传染性,否则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与有无黄疸无关。故发生黄疸的患者或接触到黄疸的病人,不要盲目恐慌,只有在彻底查清病因和病毒指标结果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长达2~3个月。
近年来国内由于对母乳性黄疸认识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有临床统计发现,母乳性黄疸可占到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20%以上。不过,导致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尚无明确结论。但以下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其一是与母乳中的某些未识别因子有关:有学者研究发现,母乳中含有某些未被识别的因子,这种因子通过母乳喂养进入新生儿体内后,可增加其肠道对胆红素的重新吸收,使其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升高,从而出现黄疸。
其二是与新生儿的肠肝循环特点有关:新生儿刚出生不久,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将进入肠道中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排泄出去,这些未转化的胆红素可被肠壁重新吸收,并经肝门静脉送达肝脏,进一步加重肝的负担,造成黄疸。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应对:

照蓝光晒太阳

母乳喂养无需停

1.光疗:

蓝光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对于已经确诊的母乳性黄疸足月儿,如果血清胆红素实在太高,超过220μmol/L的绝对峰值,可先通过光疗把峰值降下来。研究发现,波长425~475nm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患儿置于光箱前应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并要注意给小儿补充水分以防脱水。一般应连续照24小时,或间隔照10小时,歇半天后再继续照,疗程为两到三天。
而症状不太严重的小儿,每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退黄,因为阳光中也有蓝光存在。但晒太阳时不能隔着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温度超过30℃,可考虑让小儿裸体晒,让皮肤尽情接触日光中的蓝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 药治:

服用绵茵陈汤助退黄
临床上常用茵栀黄注射液来退小儿的黄疸症状,但日前因山西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致一名新生儿死亡,所以有医院为慎重起见,建议让小儿改服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颗粒或煲绵茵陈汤。不过专家认为,茵栀黄注射液是已用了30多年的老药,疗效得到公认,这次事故是药品质量出了问题,配方应没问题。

3.喂养:

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
另外,针对妈妈们关心的是否应该减少甚至停止母乳喂养的问题,许华认为,虽然停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消退,但母乳为小婴儿最理想的食品,还是不要随便断掉奶,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相关词条

育儿视觉吐奶母乳斜视多动症

小儿黄疸_小儿黄疸 -参考资料

1、http://www.kb120.com/paediatric/Familiar/jaundice/200502/35217.html
2、http://www.xywy.com/xsrhd/20080306_248224.html
3、http://www.yisou.cc/news/view_1078.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50103/30592.html

更多阅读

常见的小儿湿疹症状表现 皮肤湿疹症状表现

概述:小儿湿疹的通俗叫法就是奶藓,简单定义就是喝奶后身体皮肤接触到奶水引起的湿疹就称之为奶藓。其实小儿湿疹是一种小儿皮肤病,它是由于小儿皮肤角质层特别薄,这时毛细血管网肯定也特别丰富的,还有其内皮里面所含的水和氯化物也比较多

91小儿百日咳 小儿百日咳症状

百日咳又称“顿咳”,它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2~5岁小儿多发。好发于冬春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初起似感冒,1~2天后咳嗽逐渐加重,而其他症状减轻,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咳嗽暂停叹气时,有“鸡鸣”样的尾声,如此反复

小儿猩红热 小儿猩红热症状

猩红热百科名片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西医学名: 猩红热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病理病因,小儿呕吐-症状体征

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同年龄不同种疾病均可引起呕吐。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和收缩,迫使食道和胃内内容物从口和鼻涌出。呕吐可以是独立的症状,也可是原发病的伴随症状。单纯呕吐把吃进过多生、冷食

声明:《小儿黄疸 小儿黄疸-症状特征,小儿黄疸-产生原因》为网友如梦如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