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因素、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作了全面的分析。本书着重对先进生产力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指明生产力发展是沿着共同的轨道前进。本书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应用多种坐标来表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当今世界,科技因素、知识经济、智力劳动者与“天人合一”功能代表着21世纪的先进生产力。本书对“知识经济是以产业结构为坐标来表述的先进生产力”作了深入的论述。
生产力研究_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 -版权信息
作者:孟海贵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978780163282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市场价:¥19.00
生产力研究_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 -内容简介
该书内容丰富,论点新颖,文字通畅,可供从事当代生产力、经济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及实际工作者参考。
何谓先进生产力?过去都是以劳动工具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如根据劳动工具将人类社会生产力分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等等。以工具作为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对于古代、近代生产力是完全适用的,对于当代生产力说来则显示出局限性。因为古代、近代生产力要素少,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可看做一维事物,而工具一个要素就决定了全部属性,工具就标志着生产力水平,从而也是先进生产力标志,2000 年前铁器代表先进生产力,200 年前蒸汽机代表先进生产力,100年前电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电力还代表先进生产力。到 20世纪末,无法找到一种工具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也无法像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那样有个统一的划分,而是出现了多种划分方法,如原子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时代、生物技术时代等等。
因为当代生产力具有多维性,有多种要素、多种结构、多种功能,单独某一个要素无法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不同视角会观察到不同的维度,这就要从多维视角观察生产力的多种属性。
生产力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全球有共同的发展轨道(轨迹) ,以劳动工具为坐标,各国都沿着石器、铁器、蒸汽机、电力这一轨道前进。选择另一种坐标,也会发现有共同的发展轨道。判断生产力先进与否,遵循“后来居上”法则,即后产生的比以前的先进。
这样,确定先进生产力,比确定先进的文化、政治和生产关系就简单明确得多。当前人们之所以对先进生产力有不同的表述,是由于从不同视角出发,选择不同的坐标系。
首先以生产力要素为坐标,每个时代总有个占主导地位的要素,主导要素变了,生产力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占主导地位。在大江大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茂盛。采集和渔猎经济,动植物是一种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丰富,人类易于取得食物,生产力就发达,形成了最初的文明。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农耕,土地是经过人改造了的自然,铁器工具发明以后,土地逐步取代自然条件而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由牧业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就有手工业,蒸汽机发明后,引发工业革命。
工业和农业生产,都用机器,机器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在工业社会后期,科学技术渗透到各要素中,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劳动资料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增多。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其明显标志就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量加大,20 世纪初,这一分量在 10%以下,到了世纪末,已达到 40%,发达国家达 70%以上。在 21 世纪,科技将成为生产力主导因素,可称之为科技生产力。
在生产力要素中,主体要素是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以主体为坐标系,劳动者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①能源动力型。生产劳动是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能源产生力。自然界存在太阳能、水能、风能,人无法利用这些能源,惟一可以利用的是人自身的能源。最初的生产劳动,人起到能源动力作用,属于能源动力型。②经验技巧型。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而积累了经验,就利用人体以外的其他能源,首先是畜力,后来利用上水力、风力,在生产劳动中,主要靠经验技巧操作,就由能源动力型转化为经验技巧型。③智力型。人靠经验利用风力、水力,就是蒸汽机也是靠经验发明的,瓦特造出蒸汽机 50 年以后,卡诺据此建立了热力学。电力的应用靠经验不行, 依赖于科学。 1831 年法拉第创立了电磁学理论,1867 年西门子依据此理论发明了发电机,这可说是智力型劳动的开端。此后,一切大的创造发明都依靠科学,乃至操作机器也要先掌握科学,劳动者由经验型向智力型转变。
生产力要素与产品结合而形成产业,可看作一种生产力结构,最早产生的是牧业,种植业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形成了农业。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在纷纷议论工业社会以后的经济形态,称之为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超工业经济等等,到了 90年代,又提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科学知识为主导,同以能源原料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是一种更高级的经济形态。
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力的功能。最初的功能是人从自然界取得食物,得以生存,是一种生存型功能。人有一种求生向上的本性,为了生活得更好,就从自然界多索取,除了索取生物以外,又索取矿物,生产力功能由生存型变为征服型。人征服自然的结果也就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而人是在自然环境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人体结构适应了自然,工业生产在上百年内骤然地改变了自然,人体无法适应这一变化了的自然,就必然会危害人的生存。在 20 世纪70 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已发现了这一危害,80 年代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们开始觉悟到征服自然不能持续下去,努力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产力功能将由征服型转变为和谐型。西文的自然一词古汉语对应的词是天,中国从春秋战国时代起,有个以一贯之的“天人合一”思想, “合”
与“和”通,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也可以说生产力功能将由天人对立向天人合一转化。
以上是从多维视角出发,分别以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功能为坐标描绘出生产力发展的轨道,在四条轨道中,科学技术要素、智力型劳动,知识经济与和谐型功能是后来的,根据后来居上法则,后来者代表先进生产力。在当代,科学技术要素、智力型劳动、知识经济与和谐型功能标志着先进生产力。上述四条轨道的关系,可用集合论的方法加以证明。生产力要素、生产力主体、生产力结构三个集大部分相交,接近重合。如在知识经济中,科技要素和智力型劳动占主导地位,三者是重合的。而此三集与生产力功能这个集,有相交之处,如知识经济消耗能源和原料少,对环境的危害比工业经济少得多。但并非完全相交,有些先进科学技术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原子能的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人类基因技术,并不肯定会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也有可能引发新的天人对立。如何解决生产力的结构与功能的矛盾,将是 21 世纪面临的新课题。
先进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领域的概念,以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功能为衡量标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涉及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领域,是指生产力发展要求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以及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来与之相适应。JiangZeMin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指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下称《讲话》 ) 中指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这一理论来之不易,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得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从近 300 多年的历史看,满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努力发展生产,康熙朝实施发展农业计划,全面推行垦荒之策;雍正、乾隆时,垦荒向边疆推进,驻地军队实行军屯,史家论说: “盖自雍乾以来,各省军屯民垦称极盛焉” 。还投入巨资治理黄河、 淮河水患, 整修大运河, 兴修水利设施。 自康熙 17 年 (1678年)治黄,历时 30 年,将黄河驯服,自此,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 。乾隆继续治理,胜过前两朝。到乾隆末年,耕地达 10亿亩,人口达 3 亿,粮食生产能养活 3 亿人。此外,贸易、采矿、冶炼、手工业都蓬勃发展。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
工业代表先进生产力,此时清朝只是重视发展农业、手工业,忽视了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业,欧洲开始了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变,中国却还停顿在农业时代,这正是中国自康乾以后由盛而衰的根源。康熙、乾隆号称明君,但没有注意到西方兴起的先进生产力,造成历史性失误。由此可以看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理论,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和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产力研究_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 -作者简介
孟海贵 1953年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1979-1983年曾先后就读于沁县师范、山西省教育学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1984-1996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山西省财经学院、山西大学师院任讲师。1997年至今任山西城市研究所所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2001年兼任山西省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生产力研究》杂志副主编、《城市经济》杂志主编、《经济与社会发展》杂志主编、《城镇聚焦》杂志主编。著有《当代大思潮》、《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亚洲四小龙的发迹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国民经济管理辞典》等书。在《生产力研究》、《城乡建设》、《财经问题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太行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
生产力研究_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生产力总体分析
第一节生产力本质
第二节生产力属性
第三节生产力性质
第四节生产力范畴
第二章生产力因素
第一节生产力究竟包含多少因素
第二节生产力因素分类
第三节教育和精神生产是否属于生产力因素
第四节何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一个特殊的生产力因素--科学技术
第一节生产力的三层次结构
第二节科学的积累效应
第三节科学的渗透效应
第四节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第五节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第六节科学技术第一与人的因素第一
第四章生产力系统
第一节微观生产力系统
第二节中观生产力系统
第三节宏观生产力系统
第五章生产力主体
第一节生产力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客观生产力论
第三节跨过理论难关
第四节生产力主体作用的变迁
第五节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第六章生产力动力体系
第一节微观动力
第二节宏观动力
第三节动力体系
第四节动力因素分析
第五节社会需要与基本动力
第七章生产力规律体系
第一节生产力规律的性质
第二节生产力规律的分类
第三节生产力基本规律
第四节生产力基本规律与其他生产力规律的关系
第五节 生产力基本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
第六节从生产技术史看生产力基本规律
第七节从当代经济看生产力基本规律
第八章生产力标准
第一节生产力标准的规定
第二节生产力标准的运行
第三节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第四节从生产力标准到二个“有利于”标准
第九章商品论
第一节产生商品经济的条件
第二节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三节 以生产力标准立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十章产品论
第一节产品与生产要素的变革趋势
第二节物质产品、信息产品、劳务产品
第三节产品的二重性――使用性与经济性
第四节现代产品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产品论的实践意义
第十一章生产力环境论
第一节经济环境
第二节文化环境
第三节政治环境
第四节 “三个代表”与环境优化
第十二章 当代生产力论
第一节从三类生产的共同点引申出当代生产力论
第二节信息生产和信息产业
第三节 当代生产力论在信息业的应用
第四节当代生产力论在服务业的应用
第十三章知识经济论
第一节知识经济概念通考
第二节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三节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
第四节当代的经济形态结构
第五节知识经济的历史地位
第十四章科教兴国论
第一节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科技源泉论
第二节百年反思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节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第四节科教兴国与市场经济
第五节 以科教兴国为纲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章生产力发展轨道
第一节生产力要素:从自然生产力到科技生产力
第二节生产力主体:从动力型到智力型
第三节 生产力结构:从牧业经济到知识经济
第四节生产力功能:从生存型到和谐型
主要参考文献
……
生产力研究_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 -文摘
第二章生产力因素
生产力究竟包含多少个因素(也称要素),已讨论了60多年,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进行过关于生产力理论的辩论,出现了二要素论与三要素论之争,直到1980年,前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圆桌”会议,还在讨论“生产力是否包含劳动对象”这一老问题。我国在50年代就出现了二要素论与三要素论之争,直到80年代,这一争论仍然存在,孙冶方在1980年第1期《经济研究》上著文,重申三要素论。于光远在1987年第1期《生产力研究》上著文,再次谈二要素论。目前看来,经济学界大多数人是把生产力看作一个系统,包含有多种因素。
对生产力包含几个要素的问题,各个学科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哲学是把生产力看作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看作生产的形式,这就是把生产力看作是生产的一个要素,而不再进行细分。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把生产力看作二要素或三要素还是可以的。生产力经济学专门研究生产力,就要把生产力看作多要素。同时还应注意,生产力要素不是固定的那几个,而是不断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不断增多,可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