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总导演孙宪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讲述了一只普通的黑尾鸥从出生到成年的坎坷经历。《天赐》将是中国首部鸟类故事片。2011年1月14日,该片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大厅隆重举办全国公映发布会。该片历经七年七个繁殖期,采用高清磁带记录方式完成素材拍摄。影片讲述了一只黑尾鸥由出生到长大的艰难历程,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后失去母亲成为孤儿,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影片采用实拍的原始方式,忠实的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情节发展记录。
天赐_《天赐》 -基本简介
《天赐》
《天赐》是一部纯粹的鸟类故事片,主人公是一只普通的黑尾鸥,从一出生亲人被连续夺去生命的悲惨经历,到后来自己试飞时遇到的种种挫折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放弃的坚毅精神,最终成功地飞向天际。
这样一部恢宏、惊险、感人、励志的电影出自原本只是拍鸟爱好者的孙宪导演之手。孙宪导演告诉记者,鸟类摄影是他多年的爱好,后来借身边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做影视工作的便利,萌生了拍一部鸟类纪录片的想法。
2002年5月,他带着和他有着一样梦想的伙伴开始了拍摄。经历了四年海驴岛的艰苦拍摄之后,2006年12月孙导带着10分钟的纪录片样片参加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结果纪录片并未受到很大关注。后来著名电影剧作家袁学强先生建议孙宪导演争取拍一部鸟类电影。
着手拍电影后,摄制组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来拍的素材,很多素材都得弃用,重新取材。又经过三年的拍摄,《天赐》于2010年4月完成了后期制作。
天赐_《天赐》 -摄制历程
孙宪(右)和助手于辉在海驴岛的崖壁上拍摄鸟类电影《天赐》
多年拍鸟 意外触“电”
孙宪和主创人员王建涛、于辉等都是威海人,现供职于环翠区电影公司。他们的履历十分简单:孙宪曾在曲阜师范大学学油画,毕业后成为电影公司的普通员工,后又开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王建涛曾当过长途汽车司机、大修厂修理工,在济南广播电视学院学了两年摄影后,自己开了间小照相馆;于辉,则在电影公司跟孙宪学美工…… 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几名威海人,却机缘巧合地拍起了电影…
孙宪自幼喜欢鸟,鸟类摄影是他多年的最爱。威海,有美丽的天鹅湖,还有栖息着濒危保护鸟类黄嘴白鹭以及大群黑尾鸥的海岛,摄影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于是他决定将镜头对准这些美丽的精灵。 2002年5月,带着自费购买的摄影设备,孙宪他们走进了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有点亲切鸟类王国。 时间长了,孙宪积累的素材日渐丰富,之后,他陆续剪辑了几部纪录片,其中纪录片《老袁的冬季》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节自然与环境类“亚洲制作奖”,收获了“金熊猫”奖杯。而其他获奖者都来自世界知名电视台。
2004年,孙宪手里已有长达两百小时的鸟类摄像素材,这是他们几年血汗的结晶。最初,孙宪想制作一部十几分钟的鸟类纪录片。然而,如此丰富的素材,让他感到有些难以取舍。就在此时,著名电影剧作家袁学强看了素材,认为可以剪辑出一部以鸟为主角的电影。孙宪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重新定位,意味着孙宪要全部舍弃之前拍摄的“标清”素材,转而进行“高清”素材的拍摄,同时要给影片加入戏剧冲突等诸多艺术元素。尽管当时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孙宪没有料到的是,他们遇到的难度和挑战竟会如此之大。
扎
《天赐》根海岛 险中求“拍”
2005年4月,孙宪他们开始进行“高清”素材的拍摄,由此踏上了充满艰辛的拍摄之路。《天赐》的主拍摄地是威海的海驴岛。由于鸟大都筑巢于崖壁或顶峰上,每次拍摄,孙宪他们必须攀爬60多米高的垂直崖壁,而且还要背负几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再加上岩石风化得比较严重,每行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孙宪他们的拍摄时间是每年的四月下旬至八月初。岛上温差较大,五月上旬还要穿鸭绒服,一进入六月气温会陡升,地表温度接近40℃,一个夏季每个人的脸上都要脱三次皮……
在海岛的日子里,很难吃到一顿热乎饭,几乎每天都在啃干粮,因为这,几个人经常闹肚子;有一次因为天气原因,船不通了,没有吃的他们不得不找来野菜充饥。潜伏是拍野生动物最有效的办法,但因为岛上的遮掩物相对较少,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坚持不乱动,尽可能地减少起立、坐下的动作,有时在一个点上一待就是一天。夏季岛上岩石散发的热气让人难以忍受,坐在上面就像坐在蒸笼上一样。另外,岛上的蚊子和一种叫“小咬”的飞虫,会不时地骚扰他们,这些飞虫的嘴能穿透迷彩服,凡是它们咬过的地方都会出现一个个又红又硬的大疙瘩,奇痒难耐,让人坐立不安。 与困难同时存在的,还有危险。其实,每一次顺着垂直崖壁爬上爬下,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脚下的石头稍一松动,都会让他们惊出一身汗。
海岛上的天气变化无常。一次,孙宪他们上了主峰,没想到在中午时分,伴着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开始他们很兴奋,因为只有在雨中拍出来的镜头感觉才到位。但拍摄了一会儿后,他们突然意识到了雷电的问题―――旷野中摄像机在工作状态下极易“招惹”雷电。就在这时,一团火光闪过附近 的海面,一声巨大的雷声响起,他们感觉脚下的岩石都在颤抖……他们马上收工,此时,闪电一道又一道地划破雨幕,仿佛要把整个海岛撕碎。至今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们还有些后怕。
为
《天赐》了影片需要,孙宪他们曾去过大连的蛇岛等几个岛屿。有一次,王建涛在潜伏等待拍摄小鸟破壳时的场景,其间,附近一草叶上有一长约30厘米的怪物扑向了他,这只怪物长着蛇头和蜥蜴类的四只脚,幸好他及时躲过。事后老渔民告诉他们:当地人叫它“金腿蚂蚱”,是有剧毒的。于辉是个女孩子,在拍摄过程中也曾险些被毒蛇咬到。 艰苦的拍摄环境让他们伤痕累累。于辉上岛后,腰椎三节严重错位,拍摄时只能靠腰托支撑身体坚持拍摄。王建涛右腿曾被海岛的崖边尖石划伤,伤口深处露出白色的骨头…… 也许是鸟儿被他们的执着所打动,在岛上拍摄的最后3年,他们和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鸟儿会不时地落在他们的摄像机上,与他们进行无言的沟通。在孙宪他们看来,这是一份特殊的收获。
每次拍摄时,孙宪他们三人会分三个机位各守一角,久而久之,业内人士送给了他们一个昵称:三脚架。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孙宪他们三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不离不弃,组成了最稳固的团队,由此,“三脚架”在海岛上越扎越深,越扎越稳……
资金短缺 众手济“困”
摄制电影,需要资金。但是孙宪他们没有钱。因此,《天赐》一直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当年,“金熊猫奖”颁奖时,孙宪就是因为拿不起路费而不能到四川领奖。当孙宪拍摄的纪录片《天鹅先生》成为克罗地亚国际纪录片节首映片时,孙宪还是因为没有路费而不能前往。
2008年1月24日,孙宪他们拿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的电影拍摄许可证时,资金已经枯竭,完全陷入了绝境。 当年3月,山东盛泉集团决定投入资金,这使得影片的后期制作有了重大转机。然而,当年12月,资金再次紧张,刚在北京进入剪辑阶段工作的剧组又一次无奈停工。
2009年1月15日,春节临近,剧组放假。当把所有设备装到车上时,每个人都没有说话,孙宪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之后,孙宪独自坐在空空的屋里抽烟,屋里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他之所以没有和大家一起回家,就是想在北京看看能不能再找一条生路…… 峰回路转。2009年3月,威海增泓渔具有限公司为影片投入资金。孙宪他们又开足了马力。3月底,影片粗剪完成。当天,孙宪带着大家第一次出去吃了一顿自助餐。看着大家伙突然倍增的饭量,孙宪心中生出了很多自责和愧疚。
2009年10月13日,影片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颁发的电影公映许可证,并被电影局确认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同日,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相中《天赐》,并拟定投入资金,着手影片发行前的准备工作。除了这些企业积极支持外,市委宣传部、环翠区委宣传部也大力予以支持。老友单斌曾把一大袋现金丢到孙宪桌上转身就走,未等孙宪说一句客套话。之后又有几个同学慷慨相助。孙宪知道这些情意的份量,他由衷地感慨《天赐》是让“情意、信任”救活了。
生命坚韧 感谢有“爱”
随着《天赐》在全国公映的日子越来越近,孙宪说“《天赐》是幸运的”这句话的频率明显高了。确实,《天赐》是幸运的,孙宪也是幸运的。在影片剪辑工作结束后,其它方面的工作就要全面展开,特技制作、音乐创作、动效制作、主题歌曲等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在随后的日子里,孙宪他们接触了很多艺术家,诸如交响乐作曲家甘霖、作曲家陈彤、青年导演宁敬武、剪辑师贾萃萍、录音师龙筱竹以及真情奉献的徐静蕾和谭晶,他们都为影片做出了贡献。孙宪坦言,在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后,很多曾经的伤心已经淡去,沉淀在心底最多的是感激。孙宪忘不了著名文学家、艺术评论家柯文辉老先生拉他到家里,和他促膝谈心,为他解惑鼓劲,并为他做的那碗玉米糊;孙宪忘不了未曾谋面的著名篆刻、书法大师吴颐人先生曾让人转给他们写有“三角架”的一幅字;孙宪忘不了70多岁的丛德升老先生带病陪他去北京,回来后就住进了医院……孙宪将所有的感动都化成了一句话:感谢有爱。这些年,曾有很多人问孙宪:这么折腾到底想干吗?“不为别的,因为《天赐》经历过了太多的磨难,但它始终勇敢地活着。我只是想讲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我想把我看到的鸟世界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严,那怕一草一木都应该尊重,这是我多年对自然、对鸟的理解。”孙宪如是说。
《天赐》讲的就是一只失去所有亲人的小黑尾鸥孤独地与命运抗争,历尽磨难后完成生长的故事。可以说,这也是一部励志影片,孙宪希望这能给所有身处逆境的孩子一点鼓励,让他们能够坚定地站起来,最终成为天之骄子! 这正如他创作的这部影片主题歌《通天的道》里写的那样:一条路伸向天涯海角,一颗心要把世界拥抱,生命在风雨之后闪耀,路到绝处是通天的道。
天赐_《天赐》 -影片看点
明星加盟更有看头
作为中国首部鸟类电影,《天赐》填补了国内影片的一个空白,导演孙宪是威海人,剧组的主创人员也都来自威海,影片在威海成山头海驴岛取景,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威海本土企业及政府的投资帮助。拍摄过程中当地居民给摄制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经过七年拍摄,摄制组对海驴岛及海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辉告诉记者,等来年春天,她要回海岛看看那些海鸟。
为了提升《天赐》的艺术品质,剧组还邀请了徐静蕾为影片中成鸟部分进行配音,并请谭晶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歌《通天的道》,两大巨星的加盟给影片增添了巨大的光彩。
天赐_《天赐》 -幕后制作
《 天赐》 剧照
“三角架”的七年艰辛
《 天赐》 作为一部鸟类电影, 电影里只讲鸟,没有人。但在戏外摄制组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了七年拍摄的导演孙宪,以及摄影于辉、王建涛因为每天分三个机位各守一角,被当地摄影圈的人送了个别称――“三角架”。
为使拍摄效果更逼真,三人常常要攀登6米多高的垂直悬崖。三人都曾受过伤,孙宪的头被坠落的石块砸出血,王建涛腿部多处受伤,女摄影师于辉腰椎错位。拍摄组还要克服岛上温差大、气候反复无常的磨难。孙宪说,因为拍摄周期是每年的4月下旬到8月初,岛上温差很大,5月上旬还要穿鸭绒服,一进6月气温陡增,近40℃的地表温度要持续两个半月,每人的脸每年要暴3次皮。大雨、大雾都会延误拍摄的进行,下雨时宁肯让自己淋雨也不能让摄像机淋雨。还有蚊虫叮咬、蛇虫出没以及负重攀岩等危险和困难。于辉说:“起初是蛇追我,后来是我追蛇。”第一次在岛上见到蛇时,她拍了一会儿,看到蛇往后爬时,她丢了摄像机往回跑,到后来,她主动去寻找蛇拍蛇的不同姿势及场景,还为了拍蛇进攻的镜头主动将镜头接近蛇。
经历了拍鸟的诸多不易经历后,撤离海岛时于辉对孙导说:“下辈子如果你还要拍鸟,那我就做只鸟,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飞……”。
天赐_《天赐》 -评论
2010年暑假,对于所有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看的,那就是由威海人自己制作的、全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经过近一年的后期制作,电影《天赐》终于破茧成蝶,即将与影迷们见面。5月27日,《天赐》在威海进行了一次内部观摩放映,许多威海本土曾参与过片子制作或者对片子提供过帮助的朋友,被邀请过来观看了影片。电影《天赐》讲述的是一只黑尾鸥的成长故事。影片的拍摄者用了七年的时间,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爬于威海的悬崖峭壁,拍摄了这部中国第一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
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奇迹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一部,针对鸟题材的故事片,第二个奇迹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鸟类电影,不是由中国电影届的专家,也不是由中国强大的电影制片厂,是三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由他们创作的,感动的一点是,他们从开始拍摄到现在,历经了八年的风风雨雨。
“八年磨一刃”,如今,这部承载着威海电影人多年梦想的影片,终于要跟全国的电影爱好者们见面了。影片中黑尾鸥“天赐”艰难坎坷的成长历程,对当代的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觉得这部片子很有教育意义,从一只黑尾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启迪,特别对当前我们青少年的教育,很有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除了唯美的画面、震撼人心的情节,著名演员兼导演徐静蕾的倾情加盟也是一大亮点,她为影片主人公黑尾鸥“天赐”进行了旁白配音。而片尾曲《通天的道》则由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演唱。据了解,《天赐》将于今年暑期档在全国30多个院线同步上映,届时,威海的影迷朋友们别忘了走进影院,在为我们威海电影人捧场的同时,感受影片《天赐》带来的心灵震撼。威海网络电视也将开设专区,对《天赐》上映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并独家对《天赐》背后的故事进行网络解读发布。
天赐_《天赐》 -荣获奖项
2011年10月22日,《天赐》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