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歌》 《沙漠之歌》-简介,《沙漠之歌》-特色

《沙漠之歌》在青海抗战剧团出炉,洛宾在搜集民歌过程中,已经酝酿要写一部描写草原风情的哈萨克族人民参加抗日的小歌剧。随着剧团的成立,他想尽快写成此剧并为群众上演。因此为此剧改编的歌曲,除了已完成的《我愿做个牧羊人》(即草原情歌)外,还收集了好几首哈萨克族短歌和舞曲共13首。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简介


《沙漠之歌》

王洛宾1939年创作的民族歌舞剧《沙漠之歌》讲述的是:在西北的草原上,住着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部落。他们的游牧生活逍遥而浪漫,每逢刮风下雪,他们欢聚账房,弹起“冬不拉”,太阳一升起,又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上,这就是当时他们所了解的人生意义。什么日寇对我国的侵咯,甚至连国家的观念都很淡薄、模糊。在这个背景下,青年李凯主动走近哈萨克牧民,向他们宣传抗战。最初,哈萨克族牧民怀疑他的目的,尽管李凯做了许多努力,宣传工作收效甚微。面对困难,李凯没有气馁,一如既往地向牧民们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宣传抗战思想。当他观察到哈萨克族青年尔利和阿依莎这对情侣思想比较进步后,便想方设法地将他们争取过来,并通过他们向牧民宣传爱国思想。尔利和阿依莎也积极地帮助李凯做宣传工作。日久见人心,不久,哈萨克族头领和牧民都接受了李凯,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见时机成熟,李凯便向头领提议,将牧民集合起来,组成“抗日青年远征军”,上前线打日本人,头领允许,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联欢会,大家载歌载舞,草原上一片沸腾。一个黄昏,一支抗日远征军,在嘹亮的歌声中,离开了草原。王洛宾创作这部歌舞剧的目的有二:一是使哈萨克人看了,给他们一种国家观念,并启迪他们的抗日意识;其次是外地人看了,使他们知道在抗战的西北后方,还有一些同胞需要组织起来,拧成一根绳,共同抗日。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特色

1、这是我国继阎述诗1934年最后一部歌舞剧《风雨之夜》之后又一部著名的抗日题材歌舞剧,特别是反映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与内地人民同具爱国情怀,同仇敌忾抗日救国,十分难能可贵。

2、其切入的思想理念是,日本人欲灭我,要灭国灭教,我们哈萨克穆斯林必须救国才能救教(伊斯兰教),说理非常自然,具备极其特殊的地域生活气息,因而使本剧更带有历史的深度。

3、艺术特点是歌、舞、剧三位一体,加上王洛宾亲自主演,可以说是四位一体,体现了创作和制作者王洛宾深谙歌舞剧艺术特质的良好素养;其自觉地吸收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歌舞元素作为现代歌舞剧的重要表达方式,保证了剧本艺术形态的本土性和时代性,使艺术创新完好地实现。

4、音乐布局丰富、合理:有叙事的、抒情的独唱,也有歌舞性很强的合唱,还有进行曲,男女声及合唱的搭配都较合理,另有一首幽默诙谐的器乐舞曲,也使曲体呈现变化多姿;音乐素材多用哈萨克民歌,突出体现了地域和民族风格。

5、这部歌舞剧很注重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例如,李凯在宣传抗战思想初期,为了让牧民打消对自己的怀疑,取得一位哈萨克族老妈妈的认可,李凯特意换上哈萨克族牧民服装,利用自己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主动与老妈妈闲话家常,帮她挑水、拾牛粪,使得这部歌舞剧生活气息浓厚,非常贴近牧民生活。

6、当今流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大坂城的姑娘”,其雏形分别是此歌舞剧的“我愿作个牧羊人”和“草原舞曲”,原曲谱和原歌词显然与当今流行的版本实大同小异,由此可见王洛宾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创作起因

一个悲壮的真实故事

王洛宾在甘肃酒泉参加西北抗战剧团时,接触了一些蒙古族学生,他对这些学生哼唱的蒙古族民歌非常感兴趣,一有时间,他便会搜集这些蒙古族民歌,并且经常对抗日剧团宣传八队的李亚铃编剧谈到自己欲将这些民歌编进抗日歌剧中的想法。

1939年,抗日烽火在全国熊熊燃起。此时,王洛宾听别人说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蒙古族情侣,男的叫山道儿,女的叫曼莉,积极参加抗日宣传,相互鼓励、互帮互助,为宣传抗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不久后,其中一人不幸牺牲,幸存的另一人仍然失志不渝,坚定地参加抗日宣传。在听到这个悲壮的故事后,王洛宾深深为之感动,将这个故事编进歌剧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1939年初,王洛宾再次踏上青海的土地。当他得知青海牧区有许多哈萨克族后,他高兴极了,一有闲暇,便深入牧区搜集哈萨克族民歌。与当地牧民接触多了后,王洛宾看到这些边远的牧区群众,有些连全国上下正在抗战都不知道,他忧心如焚,想在青海牧区以山道儿的故事为素材创作歌剧,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抗战。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创作排练

王洛宾亲力亲为

当王洛宾决定要创作一部反映哈萨克族群众参加抗战的歌剧后,他便开始着手将平日搜集的民歌加以改编,如除在此之前已完成的《我愿做个牧羊人》(《在那遥远的地方》)外,还有《草原舞曲》(《青春舞曲》)《欢迎加入快乐集团》(《黄昏里的炊烟》)《流浪之歌》《奶子滚了》《我们的阿依莎》《我们是抗日远征军》《猎人之歌》《黎明之歌》《流浪的哈萨克》《爱子孙先要爱我们中华》《炒面敬朋友》《中国穆斯林进行曲》这13首歌曲,从1940年4月起,王洛宾便将其中大部分歌曲交给儿童抗战剧团,让孩子们提早熟悉、试唱。为使他们歌声和谐、音准符合要求,周宜逵先生作为音乐老师,每天都会带着剧团的孩子们到郊外排练;而剧团那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们也非常刻苦,从不倦怠,每天认真试唱;王洛宾若有空,便会与孩子们一起排练,耳提面命。

周老说,作为编剧,王洛宾为这部歌剧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经常与周宜逵一起教他们唱歌,一遍又一遍,直到嗓子疼得发不出声来。歌剧中还有许多舞蹈场面和群众场面,王洛宾也亲力亲为,与儿童抗战剧团团长赵养天共同研究排练。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剧情内容

哈萨克族群众参加抗战

一投入创作,王洛宾便以山道儿和曼莉作为原型,以他们宣传抗战的故事作为素材,且融入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情节: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青年李凯来到牧区宣传抗战,可是,哈萨克族牧民怀疑他的目的,李凯根本不受欢迎,宣传工作屡屡受挫。面对这些困难,李凯并没有气馁,他耐心细致地向牧民们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向他们宣传抗战思想。当他观察到哈萨克族青年尔利和阿依莎这对情侣比较进步后,便想方设法成功地将他们争取过来,并通过他们向牧民宣传爱国思想。尔利和阿依莎也积极地帮助李凯做宣传工作。日久见人心,不久,哈萨克族头领和牧民都接受了李凯,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见时机成熟,李凯便向头领提议,将牧民集合起来,组成“抗日青年远征军”上前线打日本人,头领允许,大家组织起来,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联欢会,大家载歌载舞,草原上一片沸腾。

这部歌剧很注重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譬如李凯在宣传抗战思想初期,为了让牧民打消对自己的怀疑,取得一位哈萨克族老妈妈的认可,李凯特意换上哈萨克族牧民服装,利用自己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主动与老妈妈闲话家常,帮她挑水、拾牛粪,使得这部歌剧生活气息浓厚,非常贴近牧民生活。

周老介绍,这部歌剧只有两幕,第一幕主要是讲李凯为宣传抗战所做的前期工作,如争取头人和进步青年等;第二幕时间较长,以歌舞为主,讲述了李凯组织各族群众联欢,并组成抗日青年远征军,借剧中人物之口,向观众宣讲抗战思想。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创作效果

各界爱国抗日热情高涨

《沙漠之歌》排练好后,决定举行一场招待演出。周老清楚地记得,当时除了西宁市一些少数民族干部前来观看外,还有一部分社会代表人士和学生,共有二三百人。由于剧情简明生动、歌曲极富民族特色,观众兴趣浓厚,有些哈萨克族观众在台下跟着唱了起来,还有一部分人说:“这部小歌剧剧情简单,意义重大。”

之后,《沙漠之歌》先后在海晏、门源、刚察演出,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欢迎,热情的牧民主动送来了演出需要的少数民族服装,并且用长木头搭起架子,上面铺上木板作为舞台,更有甚者还将家里的毡拿来让剧团用。据周老回忆,1941年夏,《沙漠之歌》在海晏演出时,因受到剧情感染,当舞台上演到各族群众组成抗日青年远征军即将开赴前线时,台下有三四名少数民族青年跑到后台要求参军抗日,使得全体团员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演好这部歌剧的信心。

周老说:“《沙漠之歌》是一部只有两幕的小歌剧,而且只演出了四场,但是在当时的青海,宣传了抗日救国的思想,使得青海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增强了抗日救国的意识,这样的演出方式吸引了很多人,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解放后,这部歌剧中演唱的13首歌曲中除了《我愿做个牧羊人》和《草原舞曲》外,其他歌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创作相关

《沙漠之歌》 《沙漠之歌》-简介,《沙漠之歌》-特色

1939年由王洛宾负责的青海抗战剧团正式组建。就在洛宾兴致勃勃天天找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歌手听歌记谱的时候,当时的省政府教育厅负责人通知洛宾,要召集西宁几所学校校长商议成立青海抗战剧团的事。洛宾非常高兴。开会之日我也参加,会上洛宾谈了成立抗战剧团的迫切性,并把他的计划说了一遍,要求越快越好。他的激情发言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称赞。1939年4月上级批准,由王洛宾任团长,负责建立业余青海抗战剧团。

一辆自行车,记谱排练两不误

在一中、女师、中心小学校长协助下,挑选了28名学生为团员,另有教师两人和我、罗珊、洛宾共33人组成青海抗战剧团。当时,西宁十分落后,生活艰苦。没有电灯,没有电话。剧团借一座旧礼堂排戏、教唱,每天晚上7时到10时在煤油灯下活动。洛宾骑一辆破旧自行车,白天跑记谱,晚上赶排戏、教唱,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精神饱满,啥时都是乐呵呵地工作。他是闲不住的人,事必躬亲。据他说,他每晚要在煤油灯下写写唱唱到深夜才睡。夜里啃干粮,喝开水,白天从学校食堂饭后带两个馒头就跑了。

《沙漠之歌》在青海抗战剧团出炉洛宾在搜集民歌过程中,已经酝酿要写一部描写草原风情的哈萨克族人民参加抗日的小歌剧。随着剧团的成立,他想尽快写成此剧并为群众上演。因此为此剧改编的歌曲,除了已完成的《我愿做个牧羊人》(即草原情歌)外,还收集了好几首哈萨克族短歌和舞曲共13首。即:《我愿做个牧羊人》(《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舞曲》(《青春舞曲》)《欢迎加入快乐集团》(《黄昏里的炊烟》)《流浪之歌》《奶子滚了》《我们的阿衣莎》《我们是抗日远征军》《猎人之歌》《黎明之歌》、《流浪的哈萨克》《爱子孙先要爱我们中华》《炒面敬朋友》《中国穆斯林进行曲》。这部歌剧定名为《沙漠之歌》。剧本于1939年下半年学校开学前完稿。洛宾叫我誊写出来以便付印。西宁当时印刷条件极差,仅有石印和油印。由我负责交石印社用有光纸印刷了30册。剧团准备7月份在西宁市演出。

赶着马车去演出

7月中旬,青海抗战剧团先后在西宁演出三场。剧目是:《打回老家去》《突击》《八百壮士》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歌咏队所唱歌曲有《大刀进行曲》《长城谣》《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保家乡》《到敌人后方去》和《流亡三部曲》等。此时,洛宾嗓子哑了,但每场演出前必须要拿喇叭向群众讲话,带头呼口号。一时轰动了西宁市。接着又动身前往湟中、互助、大通等县演出。交通工具是马拉大车,沿途洛宾很活跃,带领大家唱歌,自己扬鞭赶大车,吃苦耐劳,一心为公,精神至为感人。

洛宾那些为世界人民所熟知的歌曲,最早由青海儿童抗战剧团的小演员们唱响

1939年冬,剧团大部分团员临近毕业考试,剧团即停止工作。当时西宁中心小学已成立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校长赵永鉴请洛宾到剧团任教,我被指派为剧团队长。于是,洛宾一面在昆仑中学教课,一面在儿童剧团教歌,嗓子哑时我协助他教唱,所唱歌曲仍然多为抗日歌曲。

这期间,洛宾多数时间在整理一年来搜集改编的新疆民歌。仍然常去维吾尔族商店找歌手,订正修改词曲,以求定稿。他把已经定稿的《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等歌,相继交给儿童抗战剧团学唱。小歌剧《沙漠之歌》中的大部分歌曲交剧团试唱,准备翌年春天让儿童剧团排演这部歌剧。

《沙漠之歌》唱出了一片绿洲

《沙漠之歌》三幕歌剧(包括序幕),从幕启到闭幕需歌声不止。记得从1940年4月起,洛宾为使孩子们歌声和谐,音准符合要求,嘱我每天早晨带领团员去郊外排练,他有时也去指导。三个月后,歌手基本达到要求。

暑假一开始,剧团更积极地投入《沙漠之歌》的排练。洛宾要求孩子们学会满腔热情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剧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李凯(汉族青年)、尔利(哈萨克族青年)、阿依莎(哈萨克族女青年)。洛宾特意为他们教唱、教舞、教台词。精心把三名主角排练好。还有不少舞蹈场面和群众场面,由洛宾和赵校长共同研究排练。不到一个月,排练工作基本结束。

《沙漠之歌》的演出共约两个半小时。去牧区演出之前,省政府决定剧团在省政府礼堂举行一场招待演出,由于剧情简明生动,歌曲富有民族特色,观众兴趣浓厚,特别是哈萨克族观众兴奋不已,当场在台下随着演出唱了起来,群情激奋,效果甚好。

8月份,儿童抗战剧团先后赴湟中、大通、互助、海晏去演出。交通工具依旧是马拉大车,沿途多日遇到阴雨,尝尽艰辛。每到一县,均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附近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这样的剧团,这样的演出,格外新奇吸引人。爱国抗日的热情,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迅速燃烧起来。有人径直来到剧团,要求报名参军抗日;有人来剧团捐款献物。巡回演出一月余,圆满完成了任务。

猎人之歌_《沙漠之歌》 -作者信息


王洛宾

王洛宾,男,汉族,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

王洛宾同志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录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誊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并于1992年10月荣获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王洛宾同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1995年3月进行胆管癌切除手术之后,他仍然不顾年迈多病,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先后6次外出参加国内外有关文化交流活动,并于1995年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王洛宾艺术生涯60周年文艺晚会》。他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民族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西部军人。他总是怀着对伟大祖国深切的爱,用音乐向世界展示可爱的祖国,积极向世界介绍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为促进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40103/2830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勘探队员之歌》歌词

《勘探队员之歌》歌词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是那天上的

“名培”课堂实录系列:《浪之歌》王慧芳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浪之歌》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浪之歌》所用班级:沁园中学八年级二班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王慧芳教学目标:1、初读,把握内容。2、品读,理解修辞。3、悟读,体会情感。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 古代抒情诗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刘光荣贾勇虎(贾西贝)诗选集《唱响中国心》即将付梓,诗集中份量最重当数第一辑《炎黄集·中国之心》,而这辑中又是以《赤子之歌》为起因,使作者这几年来专功社会抒情诗的。诗集即出,不妨以《赤子之

声明:《《沙漠之歌》 《沙漠之歌》-简介,《沙漠之歌》-特色》为网友善变梦想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