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雷・舍人(Ole Scheeren)是国际知名的德国籍建筑师,Buro Ole Scheeren的设计主持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Buro Ole Scheeren在北京、香港和伦敦设有办公室。舍人先生曾在瑞士洛桑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求学,后毕业于伦敦建筑协会学院,并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银奖。
奥雷_奥雷・舍人 -人物简介
Buro-OS事务所目前正在开展多个项目,包括位于吉隆坡中心的标志性建筑Angkasa Raya;为一名北京艺术家设计工作室/画廊以及新加坡的一个大型开发项目。舍人先生对各种规模的新建筑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当中包括发展新型动态表演艺术空间,以及重庆的800,000平方米的综合开发项目。除此之外,舍人先生目前还在设计北京的一个艺术中心。
奥雷・舍人
在2010年3月成立Buro Ole Scheeren北京和香港办公室之前,舍人先生曾为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总监和合伙人,主管OMA在亚洲的项目。作为主管合伙人,他主导并成功完成了OMA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电视文化中心(TVCC)。其他项目包括曼谷310米高的综合大楼MahaNakhon、1040套单位的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大型住宅综合体、新加坡高端公寓The Scotts大厦、上海一家媒体中心、深圳新市中心规划以及台北艺术中心。另外,他负责Prada项目,已完成了Prada纽约(2001)和洛杉矶旗舰店(2004)。他主导的其他项目包括北京图书大厦、首尔Leeum文化中心(2006)和洛杉矶郡立艺术馆。
奥雷?舍人多次参与各种艺术文化项目和展览,包括国际高层建筑奖项,米兰三年展,伦敦“China Design Now”展,伦敦Hayward画廊和曼谷的“移动的城市”展、首尔的媒体城市展和鹿特丹电影节等。2006年,他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和纽约举办的关于CCTV项目的建筑展设计展览。他时常在不同的国际机构和会议上举办讲座,并被邀请担任国际奖项或竞赛的评委。
奥雷_奥雷・舍人 -结缘建筑
奥雷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在奥雷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是个在大学学建筑的学生,他一边读书一边做助教。在大学里长大的奥雷・舍人,幼儿时代经常以毁坏建筑系学生的模型为乐。14岁时,他开始在父亲的工作室打工,但那时的他则希望自己长大后做建筑以外的任何事情。他去尝试摄影、写作、拍电影甚至搞摇滚乐,他曾自己拍过电影短片,还曾和朋友组过乐队,他自己担任主唱。
奥雷・舍人
就在奥雷准备彻底放弃建筑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库哈斯。“我第一次见到库哈斯,还是一名少年。他对我建筑天赋的启发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我在别的方面失利的时候,是他让我下定决心从事建筑,并且让我觉得自此之后建筑和我是不可分割的。”
1989年,库哈斯在奥雷・舍人生活的城市建造了一座建筑,并且举办了展览、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在展览中,奥雷・舍人看到了库哈斯的方案,18岁的他当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却有一种强烈的认知感:“这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关键一刻:我看着他的设计、他的构思,其中有些东西实在无法理解。我还产生了一种也许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感觉:如果建筑可以这样做,那么建筑是值得做的。”
那期间,奥雷还去听了几次库哈斯的讲演,“当我听完他的讲座,我产生了一种冲动,我要走到他的面前,对他说:我要跟你一起工作。”
从那之后,奥雷决定学习建筑。他先后在德国、瑞士各地读书,找著名的建筑师学习。1995年,24岁的奥雷又决定前往伦敦学习。到伦敦的第一夜,正要睡觉,他突然意识到:时间到了。第一天一早,他就去机场买了机票,前往鹿特丹找库哈斯。此后发生的事情就像某些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奥雷敲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门,对雷姆・库哈斯说:“我想在这里工作。”
真正实现了和库哈斯一起工作的梦想之后,奥雷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库哈斯建议他到自己的母校伦敦建筑协会学院读书。伦敦建筑协会学院的学费高昂,奥雷・舍人于是决定去纽约,一边做平面设计,一边申请伦敦建筑协会学院的奖学金。
在伦敦建筑协会学院深造期间,奥雷・舍人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银质奖。毕业之后,他重新加盟库哈斯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并先后成为Prada纽约、旧金山及洛杉矶旗舰店的首席设计师。
奥雷_奥雷・舍人 -艺术爱好
在进入建筑设计界之前,奥雷最喜欢的艺术是摄影、电影和文学。高中时奥雷和朋友组织了一支摇滚乐队,但是因为水平不高很快就解散了,之后奥雷还特意去上了几年声乐课。不过,奥雷・舍人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是摄影。他曾用胶片拍摄了一个关于汉城的短片《Game102》,2001年,这部短片在鹿特丹电影节上放映过。此外,他拍过一些非常概念化的电影短片,还尝试写过电影脚本。
奥雷・舍人多次参与各种艺术文化项目和展览,包括国际高层建筑奖项,米兰三年展,伦敦“ChinaDesignNow”展,伦敦Hayward画廊和曼谷的“移动的城市”展、首尔的媒体城市展和鹿特丹电影节等。2006年,他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和纽约举办的关于CCTV项目的建筑展设计展览。他时常在不同的国际机构和会议上举办讲座,并被邀请担任国际奖项或竞赛的评委。
舍人的生活简单,充实。他会把自己喜欢的书看上好几遍。他最喜欢看的两本书是《告别我的父母》和《抵抗的美学》。《告别我的父母》是父亲在舍人16岁的时候给他的,对于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童年经验、父母记忆、亲子关系的事情,年轻的舍人受益匪浅。《抵抗的美学》是一部非常政治化的小说。令人有点意外的是,喜欢看书的舍人平时却不怎么读纯粹建筑方面的书。
奥雷_奥雷・舍人 -关于CCTV央视大楼
摄影:Iwan Baan
自从雷姆库哈斯和奥雷舍人的CCTV大楼设计方案中标后,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2013年11月8日,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评选在美国
芝加哥揭晓。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在60余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2013年度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奥雷舍人认为获得这一奖项是对北京地标建筑的认可,同时央视大楼也是亚洲高层建筑的一个宣言。
Q:CCTV大楼项目对于很多建筑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如今又获得了这样的殊荣,对你来说是否可以用“幸运”来形容?你喜欢中国民众给它的昵称“大裤衩”吗?
A:我们应邀参与CCTV大楼的设计竞赛是在2002年,那时中国刚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加入WTO不久。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国家,在这个大环境下会涌现很多具有挑战性的机会,CCTV大楼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方案从10家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项目的实现是一个庞大团队长期工作的成果,我本人也为投入了紧张充实的八年时间,并搬到北京来全程参与项目的建设过程。对于这样一个项目,你可以用“幸运”来形容,但不能用“幸运”一言而概之。
CCTV大楼不断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质疑,我知道它有着许多昵称,我对此并不完全介意。
Q:CCTV项目凭借其实力完全可以做出俯瞰亚洲的“第一高度”,而OMA是否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设计?你对以顶楼设计堆砌楼高,建造出所谓“虚荣高度”(vanity height)的摩天楼怎么看?
A:摩天大楼的发展大多是在进行高度的较量,另外高楼拘泥于垂直形态,最多只是在顶部或者外立面做一些装饰,这使得摩天楼逐渐失去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失去了其社会性。
2002年,CCTV大楼所在的北京CBD地区还是一个处于规划中的区域,依照规划,这里将会建成许多摩天楼。开始设计时,我们决定要重新思考并建立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有机关系。我们从空间构成上着手,希望创造一个独特的形态,使观看者从不同角度看都能带来不同体验。我们的目标是将电视制作的所有功能集结在一个连续统一的建筑体量里,其内部空间的布局是连续与循环的,各个部门如办公管理、新闻制播、节目制作都能密切联系,电视台内部变得非常互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强调协作及具有社区感的建筑类型。
Q:CCTV大楼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建筑,这里容纳了众多的工作人员,就像小型的城市社区。像这样赋予建筑社会性是否是今后的一种趋势?
A:作为建筑设计师,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挖掘、探索更多的潜在的可能性,通过建筑来激发人们更多的创意,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空间和活力。CCTV大楼是一座媒体大楼,一万多人将使用这座建筑,24小时不间断地在里面活动。各种身份的人,各种想法和意愿同时在这座建筑里发生,这里就像一个微型城市。
赋予建筑社会性是我一直在设计中追求的命题,如果你看我过往的设计,在泰国MahaNakhon大楼的设计中,我专门设计了一个开放庭院,吸引轻轨上的人流进入建筑之中;在新加坡The Interlace项目中,多个住宅单元围合而成一个个六角形庭院,形成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而在吉隆坡的Angkasa Raya项目中,我将街道的概念延伸至建筑中去,汽车可以开进大楼、而开放的楼面平台可容纳店铺、商城以及马来西亚独特的小吃摊档和祈祷室等。
Q:CCTV大楼可以说是不同文化体系融合而成的作品,那你是否也会在欧洲或者其他西方国家尝试将中国的建筑理念、美学输入,创作出新的作品?
A:西方的城市建设某种程度上已经相对成熟和复杂,与此相应的是人们对于兴建项目的抗拒度更大,在这一点上,西方更关注的是维护现状而非开拓未来。而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会更倾向于变化和改造,这为新建筑项目开辟了许多可能性。中国不仅拥有孵化前卫思想的勇气,而且具备实现这些思想的决心和条件。
我现在是身处亚洲为亚洲设计,但很显然,我的根基和背景是源自欧洲,也因此我得以时时跳出这些身份的藩篱,脱身而出观察我的设计是否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态;是否适合于这个特定的环境。
亚洲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地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环境,而每一个环境都有其复杂的背景。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融合并不意味着复制,而是在了解当地语境的基础上,生成一个既便于使用又有不同特色的东西。在多元环境中进行设计是我所喜欢的挑战。我希望继续巩固我在东西方之间业已建立的纽带作用,为欧洲创造截然不同的体验,用来自亚洲的文化元素去影响欧洲,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建筑有争议是很自然的。好的建筑会让人们探寻建筑的深层次意义、价值和理念。事实上,当你的作品对固有的界限构成挑战时,你走得越远,人们的问题就越多。当你做出一些真正的新东西,很难做到让所有人立刻接受它。如果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接受了你做的东西,那只能说明,你所做的没有任何新意。对新事物的理解,是一个过程。
CCTV大楼就是这样。建筑设计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仅仅矗立在那供人看,我相信随着人们对大楼的创新之处和建筑理念了解增多,人们会慢慢走进它,接触它,理解它。
另外央视大楼在中国国内外的反应是不同的。国内争议巨大,但是在国外却得到尊重。例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2006年举办了央视大楼建筑展,是该博物馆第一次为单独一栋建筑举办展览。《纽约时报》等媒体均进行了大量报道。
在中国这样飞速发展的国家,或者说在世界上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传统的和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产生极大的差距,在城市化中必然出现一个断层。虽然很多人会更加关注于发展新的城市而疏于维持和保护历史建筑和房屋,但今天人们对古建的保护意识明显要大于以前。
作为建筑师,我们当然不应只想着如何建造新的建筑,也要思考如何保护老建筑,更要思考哪些是值得保护的。我并不主张仅仅是将足够老的建筑保护得“足够好”,同样值得保护的还有那些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地方。进一步说,保护不仅指的是物理结构上的保护,它也可以指生活氛围,某种类型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保护的概念应该被扩展,被保护的可能是住宅、公共建筑,也可能是某一个巨大活动或者场面的发生地,这样不单是从美学或者价值角度来考虑保护的问题,而是从纵观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保护这个城市。
Q:你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天气似乎不太好,现在似乎天气依然无法令人满意,但你在北京的生活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在北京新建的项目中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灵感吗?
北京是一个很有底蕴,很自信的城市。某个部分的北京在疯狂地滋长改造,而某个部分则完全不理会外界的纷争,我行我素地固守着自己的步伐节奏。即使北京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北京还是北京,它的特性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侵蚀而改变。这也是我喜欢北京的地方。
北京的古建筑,紫禁城、长城、城门都不是单个的建筑体,它们更像是一个宏大的结构,或者作为一个曾被深思熟虑的体系中的一部分,我常为紫禁城的深度和内涵异常着迷。
奥雷_奥雷・舍人 -情感
张曼玉与奥雷・舍人
奥雷・舍人的女友是华裔著名女星张曼玉。2007年6月,奥雷在北京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时,结识了比自己大7岁的香港演员张曼玉,两人一见如故。几个月后,奥雷与张曼玉十指紧扣着出现在公众面前。
有消息称他们在2009年12月23日晚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订婚仪式。
与张曼玉分手
2012年6月1日在北京出席珠宝活动时,张曼玉亲口证实已经与小7岁的德籍建筑师男友OleScheeren分手1个多月,结束5年情。
张曼玉坦言和男友分手1个多月,她表示虽然2人都住北京,但各忙各的,很难聚在一起,大家是好朋友,我也想休息一下,做一下自己的事。
奥雷_奥雷・舍人 -奖项
? 2010年:最佳建筑(多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