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原名浦琼英,邓小平的第三任妻子,祖籍云南宣威,生于离宣威县城仅2公里之遥的浦家山村。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获五等嘉禾奖章,担任过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1937投奔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
卓琳逝世_卓琳 -简历
邓小平夫妇的晚年生活
卓琳,女,1916年4月6日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巨商之家,原名蒲琼英,其父蒲在廷,是名震西南的著名实业家。蒲琼英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这是西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1937年蒲琼英毅然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卓琳,1939年9月经人介绍和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婚,从此开始了他们近60年辉煌灿烂而又艰难曲折的不平凡岁月。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卓琳逝世_卓琳 -家庭
永恒爱情
卓琳
1939年的秋季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因为当时去延安的那些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卓琳就怕跟一个工农干部结婚,不是看不起他们,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话说不到一块。但邓小平并不灰心。后来两人亲自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卓琳过后,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而且已经23岁了,就同意了。
当时,邓小平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女生,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缺乏了解,卓琳断然拒绝比自己大12岁的邓小平两次求爱。
形影相随
结婚没几天,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太行。结婚以后,他就带着我一块回前方去了。到了前方后,他在师部,我在后方,就是总司令部。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赶到那里。贴身秘书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卓琳后来就给他当秘书。当时中央以他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的存档要有专人负责。他的文件看完的,就要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去存档,我就(负责)把那些文件登记。登记完了以后,就坐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
卓琳
爱心永恒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他发配到江西去了,住在一个将军楼。在江西劳动时,邓小平被分配干钳工活儿,这对他来讲并不陌生,少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他就干过,但此时的邓小平毕竟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两人都在工厂工作,他搞锉子。卓琳就拿汽油洗那个油腻。
寄托相思
1973年,邓小平结束了在江西的劳动改造生活,回到北京。此后他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大刀阔斧地领导开展全面整顿,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没想到,仅仅过了3年,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把邓小平推到了困境。10年磨难,两度沉浮,世态炎凉,风雨飘摇中,不变的是与他相伴永远的妻子儿女。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的祭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夫人卓琳和儿女们都要在院子里撒满花瓣,因为邓小平喜欢花,喜欢香味。花雨洒落,情思绵长。
家庭成员
老兄
妻子卓琳一直亲切地称呼邓小平为“老兄”,夫妻之间这样的称呼还真是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这个亲密而又诙谐的称呼,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战友,他们有着同样的理想目标,同样的追求抱负,邓小平很多战友确实也称呼他为老兄。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字希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共八大元老之首。曾共八次被选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分别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
长幼次序姓名生父备注长女邓林邓小平1941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长子邓朴方邓小平1944年出生,文革中导致下半身瘫痪,曾任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次女邓楠邓小平1947年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长,是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三女邓榕邓小平小名毛毛,1950年出生,著有《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次子邓质方邓小平1952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家庭分工
邓小平复出工作后,和卓琳在外出视察的旅途中
在家里,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家里开支都是由卓琳计划实行,邓小平从不过问,当然卓琳总是尽量将开支向丈夫倾斜。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保证丈夫吃好一点,卓琳要他单独吃,邓小平不干。后来,她就派次女邓楠陪着老爷子吃。可不久,老爷子又不干了,坚持要跟大家一块儿吃。卓琳没辙了,就单独多给他炒一个菜,但到了饭桌上也叫邓小平“给你点、给你点”给大家分了。最后,谁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卓琳夫妇俩都非常喜欢孩子,同他们在一块儿备感天伦之乐的温馨。他们自己的5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由卓琳照顾。同时,她还十分关心老战友的孩子,并尽力帮助老战友。 邓小平也喜爱大家庭中暖融融的气氛,喜欢一家子住在一起。在他晚年时,卓琳“规定”孙辈每天定时要看爷爷,要在爷爷面前坐一坐。每天老爷子还没起床,卓琳就把孙辈抱到他被窝里去陪老爷子。在孩子中间,邓小平说话不多,可他的品格却深深影响着孩子们,既亲切又威严。
卓琳逝世_卓琳 -轶事
希望把骨灰撒在小河沟
邓小平辞逝,卓琳通过特殊的形式表达悲哀。她说:“他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这是自然规律,你也没办法。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一样,大家一块儿给他过生日,纪念他。”
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并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
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
卓琳逝世_卓琳 -公益活动
捐赠地震灾区
平生积蓄10万捐赠地震灾区
2008年5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了一笔10万元捐款,这笔善款来自邓小平夫人、92岁高龄的卓琳老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卓琳得知消息后,13日和14日,连续两天匿名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5日,卓琳又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整数捐给了中国红十字会。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为“希望工程”捐款
卓琳自参加革命以后就很少再回宣威老家,她的儿女、直系亲属等都到北京等地,但是这些年卓琳老人家还是没有忘记家乡人民,还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联名致函家乡父母官称:“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还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卓琳逝世_卓琳 -评价
卓琳不仅是令人感动的好妻子、好母亲的典范,作为伟人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其光明磊落、廉洁自持令人十分敬佩。
甘于在邓小平的背影里,在邓小平成为伟人的那个时候,她也并不问政治,自己也并不爱出风头,独自在公众面前表现。
邓先群(邓小平妹妹):“我大嫂这个人,从来不给我大哥添乱,她不去参政,就做好她的本职工作,而且她特别体贴我大哥。比如我大哥喜欢喝茶,喝龙井,龙井在当时是比较贵的,但是我大嫂舍得给。每天上午,我大嫂都给我大哥泡浓浓的一杯茶。我大哥喝完了以后,剩下的茶根我大嫂接着喝,下午再给他泡一杯。”
卓琳逝世_卓琳 -人物评价
卓琳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卓琳的颁奖词:
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这样评价她:
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