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三叩九拜_九拜 -简介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三叩九拜_九拜 -内容
古代行礼有“九拜”。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三叩九拜_九拜 -应用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
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
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
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
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三叩九拜_九拜 -形成
古人行跪拜礼,主要是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即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分开。实际上,古人的“坐”,就是现在的跪。古代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引身而起”,使坐变成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和凳椅,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的“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变成了等级的标志,广泛运用于官场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民间的祭祀、祝寿等,跪拜礼仍世代相传。
三叩九拜_九拜 -特点与评价
九拜礼都是跪拜,又都必须俯首,没有立身而拜的。只有军中行礼时,因甲胄在身,跪拜失其容节,所以“肃而不拜”。“不拜”即不跪,只立身举首下手行长揖礼。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巡行至亚夫军营,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唐朝武则天称制,为了提高妇女的地位,曾一反常规,把妇人的拜礼由跪拜一律改成立拜,而男子仍然是跪拜。这也算是武则天称制改革的一项措施。可惜武氏之后妇人的拜礼又复旧如故,跪拜礼一直沿用了三千年之久。
九拜礼又都必须拱手。凡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叫做尚左;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叫做尚右。左为阳,阳主生,所以吉拜之礼尚左,凡常时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振动诸礼都尚左手。右为阴,阴主杀,所以凶拜之礼尚右,居丧期间稽首、顿首、空首诸礼都尚右手。
九拜礼最初皆主祭祀,后来施行中因实际需要而各有损益。其中稽首、空首、顿首、振动为拜仪之正,是常行之礼,肃拜是妇人的礼节。吉拜、凶拜因事而别,奇拜、褒拜随礼数而变,都依前五拜而别异其仪节。
九拜礼是周秦以来中国宗法、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尽管它烦琐繁杂,“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礼记・乐记》),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始终贯穿着上下有别,“繁则严,严则畏”的人治思想,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宗法专制统治,对封建统治阶级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倒了封建皇帝,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九拜礼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