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 扬琴-简介,扬琴-历史

扬琴亦称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瑶琴cimbalom等,但现今几乎统一称作“扬琴”。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种兼具打击乐器及弦乐器特点的乐器,普遍使用于民乐团,有“中国钢琴”之称。原本是流传于波斯等中东国家的乐器,明代末年传入我国。

扬琴独奏曲_扬琴 -简介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叙、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弦击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扬琴
扬琴402扬琴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轮音(密竹)、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乐曲有《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采红菱》等。

扬琴独奏曲_扬琴 -历史

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
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萨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
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以上的是一种关于扬琴来源的比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我国。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载:“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其实它是阿拉伯人的乐器,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
清末民初,许多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扬琴独奏曲_扬琴 -基本构造


扬琴

扬琴 扬琴-简介,扬琴-历史

现今扬琴通常有200多条弦,看起来十分复杂,常让人误以为敲击扬琴相当困难。事实上,扬琴一个音通常由1~5条弦组成,以求增强其音量。(这在弦乐器很普遍,例如钢琴)

随著音色高低调的不同,弦的粗细及跨距也有几种不同规格外,弦系由左%BA%E4%B8%9D" class=innerlink>螺丝栓著,若要调音,须重新调整螺丝,控制弦的松紧。也由于弦实在太多,使得扬琴调音非常艰辛。

琴码

琴码,为琴面中凸出顶弦的锥状物,一共有四或五排,由右至左分别称为低音码、左码、中码、右码、半音码。不同于古筝,扬琴的琴码是无法移动的。(右图为弦和琴码)

由于扬琴有200多条弦,琴码的用途就是将弦的某处撑高,并敲击其左侧的部分(但左码左右侧皆可敲击)。琴码与弦的位置经过特殊设计,使得弦看起来彼此高低交错,是扬琴制造的关键。

琴竹


cimbalom

琴竹是击弦的工具,亦称琴笕、竹键等,材质为竹。图中黑色部分为橡皮,为击弦用,;另一端则为双手持竹处。

有一种特殊技法称为“反竹”,系将琴竹轴转180°,即不以橡皮击弦,改以
背部的竹面直接击奏,使得声音干枯有金属声。

滚珠及变音槽

扬琴左右侧都有“滚珠”将弦抬高,以降低弦与螺丝间的杂音。

部分新式扬琴更设计可以迅速移动滚珠的装置,称为“变音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30103/23968.html

更多阅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员简介 北京历史简介

|本系主页|北大主页|北大图书馆|北大天网搜索|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返回 >> 本系主页今天是: 2006年1月15日 星期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员简介林承节 男 职称:教授 生活剪影:学位或学历:1961年毕业于北京

汉字字体 的发展简介 汉字历史简介

汉文字发展简介——汉字(字体)的发展简介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附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本文根据有关历史书籍摘编而成,从公元前2146年的夏朝到公元1912年清朝退位期间,各主要朝代的基本概况;以及从夏朝的大禹到清朝的宣统,大大小小447位皇帝或霸主的简单介绍,如生卒年份、在位时间以及政权的取得或即位

高丽棒子的历史简介 高丽历史简介

高丽棒子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族大迁移”的历史,他们直到日本人投降以后才有了真正独立的国家,然而现在他们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病态的,所以现在北高丽人是杀人狂,南高丽人是自大狂。精神病可以什

扬琴 扬琴-简介,扬琴-历史

扬琴亦称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瑶琴cimbalom等,但现今几乎统一称作“扬琴”。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种兼具打击乐器及弦乐器特点的乐器,普遍使用于民乐团,有“中国钢琴”之称。原本是流传于波斯等中东国家的乐器,明代

声明:《扬琴 扬琴-简介,扬琴-历史》为网友酒醉出人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