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溃 大崩溃-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抗日小说

本书取材于南北朝后期这一历史阶段,以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梁(南陈)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为主线展开,其中尤以东魏――北齐(高氏集团)为主,辅之以宇文氏集团和南朝、阶级斗争、文人侠客等等,采取保证主线,多线并进,分明主次,突出重点的写作手法,集中塑造高欢、侯景、萧衍、陈庆之、尔朱荣、宇文泰、田驼背、颜之推、庾信等人物群像,力图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全貌,包括频繁的民族和阶级战争、狂热的宗教信仰、腐朽的士族制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各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2014大崩溃_大崩溃 -长篇历史小说

青年作家方舒的处女作,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2008年“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大崩溃》封面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大崩溃/方舒著。――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1

(三峡文学艺术丛书,第7辑/王作栋主编)

ISBN 987-7-80240-131-0

Ⅰ.大...Ⅱ.方...Ⅲ.历史小说――中国――当代

Ⅳ.124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83159号

售价:55元序言

本书是我20岁时写的,取材于南北朝后期这一历史阶段,以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梁(南陈)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为主线展开,其中尤以东魏――北齐(高氏集团)为主,辅之以宇文氏集团和南朝、阶级斗争、文人侠客等等,采取保证主线,多线并进,分明主次,突出重点的写作手法,集中塑造高欢、侯景、萧衍、陈庆之、尔朱荣、宇文泰、田驼背、颜之推、庾信等人物群像,力图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全貌,包括频繁的民族和阶级战争、狂热的宗教信仰、腐朽的士族制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各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这不是专为哪一个阶级或阶层、哪一个民族或政权写的小说,它试图反映全社会、各民族在这个大动荡、大崩溃、大融合、大重组的时代下,显现出来的各种错综复杂以至相互抵触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与之相应的行动。

南北朝时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民族在剧痛中大融合,就好像孕妇分娩,将要催生新生婴儿。按理说,这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我之所以把这个时代定性为崩溃的、没落的,并以之为线索安排情节,除开它本身的动荡不安,更重要的着眼点在于后来所生出的“婴儿”,就好比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无疑是个悲剧时代,因为分娩之痛无以复加,再一个,这段历史向来被后世史学家口诛笔伐。生活在悲剧时代下的各种人物当然都带有悲剧色彩,所以本书是个悲剧,是由形形色色的小悲剧组成的大悲剧,但并非胡乱堆砌事例,而是始终围绕着该时代对人们的信念、原则、精神、行为的影响,把它们有机地交错起来,试图窥见社会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书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悲剧人物,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弱点、人格障碍、精神问题,要么凶狠地报复他人及国家,要么陷入困顿之中难以自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发病”原因不同,但无一不是源于这个社会。在人物心理分析方面,我没有采用过去那种大段感性的心理独白的描写方式,而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做些较为理性化的评述。但不仅仅如此,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表现于他们的言行里。我或多或少地受到历史心理学和现代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影响,所以本书凸现出与以往历史小说不同的诸多特点。限于我个人的水平,这些心理分析正确与否,成不成熟,还望广大的读者朋友及专家学者指教。

本书分为五卷,长达六十多万字,每卷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大故事。由于这段历史头绪纷繁、史料记载纰漏极多且似乎乏善可陈,所以我除了对干瘪的历史事件的大胆想象及扩充外,还注重于对“中时段”和“长时段”的描述,更有意思的是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些现代生活的气息,把历史性与生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读者感觉好多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另外,我将梁祝的爱情故事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说揉和在一起,集中反映不同层面的悲剧,也算个创举了。

本书所截取的历史阶段前后跨度为六十余年,但我并非流水账似的把各种不大相关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在一卷或一章里,而是打破整体的时间顺序,首先将视野放在北朝,着重讲述六镇民族大起义,然后就陈庆之北伐这一事件,把视野切换到南朝,待它完结后,视野又回到北朝,主要讲述东、西二魏的争衡,再就侯景叛乱一事,复将视野转回南朝,完结以后,视野还是回到北朝,讲国家的最后统一及各种人物和政权的归宿。相信这样的写法能使全书的脉络比较清晰,系统比较完整,又主次很分明。在写作技巧方面,我力求有始有终,除开人物命运的设计外,每卷开头和结尾都遥相呼应,在前两卷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卷呼应的内容不同,这是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变迁,也是各支线条此起彼伏的表现。本书的节奏较明快,主要人物的性格并非都一成不变,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动,使他们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本书里引用的诗词、信件、表章、赋文等等,主要是该历史人物自己创作的,有些为无名氏所作而我附会到某角色身上,还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编写的。

下面我想谈谈关于本书的创作情况。

当我完成《大崩溃》的初稿后,记者便纷至沓来。我来者不拒,热情地接受了采访,继而《武汉晨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记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我创作的初衷,网上则盛传关于我因为失恋而写书的消息。我说,情感上的挫折只是偶然因素,我老早就想写历史小说了,即便不失恋,我也要写的,但这偶然因素却给我提供了充裕的写作时间。当然,俗话说“愤怒出诗人”,情感上的挫折自然也给了我一股创作冲动嘛。

我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学特别感兴趣,总想写点儿东西出来,以作为自己在历史研究及文学创作上的阶段性总结;又适逢我们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庆十周年,于是我借花献佛,向咱们学校献礼。这些都是初衷嘛。

我于2006年11月份正式动笔,今年9月间完成了全稿,从寒假写到暑假,边写边改。十个月来我几乎没有真正地休息过,基本上每天都是从早晨七点一直忙到夜晚十一点,吃饭时在构思,睡觉时在构思,上厕所走路时也在构思。我每天大概要写五六千字,每写完一卷(十万多字)休息一天,一年下来,我体重减了30斤。虽然很苦很累,但我觉得很充实。

我完全是利用课余时间写的,专业课程没有耽误,并且考试成绩不错,还拿到了奖学金。

由于学校图书馆里关于我写作需要的文献资料较少,所以我往往风尘仆仆地跑到省、市的图书馆借阅资料或者自己花钱购买相关书籍。

对于大学生搞业余创作,我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但是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许多文学作品里感性成分太多了,理性的分析及判断比较少些,显得很空洞,言之无物,很难做到有血有肉。

谈到将来的打算,我想长篇小说的创作该告一段落了,我可能会写些短篇小说出来。另外,我将积极备战公务员考试。

我有一个自编的座右铭,叫“每个人都在努力,只是方向不同罢了”,别看它稀松平常,实则蕴藏着深意。我个人还比较欣赏曾国藩的一句名言,叫“不为圣贤,即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是为序。

相关评论

《在历史的震荡中感受文明的交融》

文/鲍风(《长江日报》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南北朝这段历史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这种特殊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汉民族文化受到极大挑战而又得到深入传播的历史,这种挑战,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播并走向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强化了华夏文明的厚度与深度,其二,是任何一个政权,都认为是华夏的中心而否认其他政权的正宗地位的历史,正是因为有这种“否认”,才使得华夏各民族最终走向融合,政权走向一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本世纪以来,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这段历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出了许多有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样因为这个原因,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这段历史,就有诸多难度,因为我们很难把不同文化的消长过程用故事来表现,处理得不好,就会陷入概念化,把小说写成一种“文化解读”式、由各种概念连缀而成的阅读文本。相对于汉唐,南北朝留下来的史料要少得多,这也让历史人物转化为文学形象,多了诸多难度。所以,当我拿到这本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崩溃》时,着实吓了一跳,当我了解到作者是个20岁的在校大学生时,更是吃惊不小。

长篇小说《大崩溃》取材于南北朝后期政治格局大变革这段历史,以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梁(南陈)三个政权之间的力量消长为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的宏观视角,描述了三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同时描述了三个政权在当时文化大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了南北朝后期的历史风云,刻划了高欢、侯景、萧衍、宇文泰等人物形象,为我们了解南北朝后期这一段历史提供了文学参照。

首先,《大崩溃》将历史的宏观视野描述与历史的微观艺术观照,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读者在了解南北朝后期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的同时,有重点地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小说从北方六镇起义写起,有重点地写了北魏政治的腐败以及北魏宫廷生活的糜乱,预示了北魏灭亡的内因外因。紧接着写到北魏一分为二,又写到南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使读者对这段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有个宏观的了解。与此同时,作者又重点写了北齐高氏集团的众生相,刻划了南梁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种种措施,让读者在这些历史的微观细节中,感受历史的脉动。这样处理,使整部小说有了历史小说必须的基本骨架的同时,以人物、具体的历史细节为着墨重点,使小说丰厚起来,强化了小说的审美张力。

其次,《大崩溃》在情节处理上选择了不同于别的历史长篇的处理方法。在文学发展史上,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居正》,还是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包括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前汉演义》、《后汉演义》,包括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三国演义》等等,这些小说采取的多是“以事带史”、“以事说人”的方法来结构小说,这种方法有个好处,就是艺术感染力特别强。《大崩溃》采取的是“以史带事”、“以事带人”的方法结构小说的。这种结构小说的方法可能会消弱小说的艺术张力,影响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可以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历史概念,让读者在把握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感受历史中的某一个事件,某一个人物。这就是说,《大崩溃》在处理情节发展方面,不是靠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靠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历史信息量特别大,事件跳跃性很大,读者随着一个接一个的事件,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瞬间。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时,小说不以细节取胜,而是靠某个事件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同时让人物的性格在事件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大崩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较少运用心理描写,亦较少运用他者视角,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靠历史事件的一个又一个的更替,完成对人物命运的叙述。这样就把人物置于被动的境地,这种被动境遇意在强化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因素,说明人物的命运选择,在现实中,总是处于被动境地。面对历史,面对生活,不论是时代的英雄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没有能力设计自己的生活,没有能力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命运是由时代安排的,是动荡的政治气候安排的。这从另一侧面,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反人性一面。以高欢为例,《大崩溃》从高欢的身世一直写到高欢去世,从高欢人生的起伏,我们可看出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从高欢本人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各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但从整个小说看,作者并没有集中笔墨对高欢作工笔式描写,不像《水浒传》,用几个章节的篇幅把一个人的来龙去脉写深写透,而是把高欢置于历史大事件中写,高欢在小说中是出场还是退场,不以他的性格塑造的需要来作安排,而是以他是否在某一个历史事件中有所担当来作安排,这样就突出了人物命运的被动性,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时代性。通读整部小说,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悲情意味,我们可以看出,不管进入政治的主流,还是被政治边缘化,似乎都不以人的意志不转移,因为任何一个政治集团的稳定,随时有可能被别的政治集团颠覆,任何一个人的既得利益,随时有可能在不同政治集团的消长中受到挑战,从而由既得利益者堕入失去利益者。这一方面强化了人生无常的宿命感,一方面强化了政治动荡带给人的不安全性,从而强化了小说的整体悲剧色彩。

第三,《大崩溃》不同于为历史人物立传的写法,而是重在写史,在叙述历史的演进中,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将人物置于历史事件中,进行“他者叙述”。所谓“他者叙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无“先验立场”式叙述――如果非要理出作者的叙述立场,我们可以用“善恶二元对立立场”来对作者的叙述立场作不准确的概括,但无疑,常识告诉我们,在历史叙述中,“善恶二元对立立场”是最靠不住的,因为这种观照历史的方法,无法让我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明价值作正确的判断――显然,这保证了历史自身的独立性。为了强化“他者叙述”,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娱乐化写作,体现出一种特有的趣味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娱乐化写作,可以把作者在小说中体现的趣味,理解成“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因质。

强确大众文化的娱乐原则,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把历史或经典艺术作品,用一种现代意味的娱乐化处理,从而体现现代人对经典文化的立场和认知,是大众文化娱乐原则的重要内容。《大崩溃》显然不是为了纯娱乐的追求而将历史进行变形处理,《大崩溃》的娱乐化追求,体现于一种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一方面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脸谱化、漫画化表现,一方面体现于用现代表达方式来描述历史这种特有的夸张形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主要谈谈作者的语言运用。从小说里的人物语言、作者的叙述语言看,作者意在体现一种现代性,而不是回到历史自身。作者没有按照人物的民族身份、人物的政治身份来安排人物的语言,而是一律用现代语言,让人物以现代人的口吻来对话,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尽量运用现代口语,有的甚至用了当下颇为流行的网络语言。这使我们在进入小说所营造的历史时,有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化处理,让小说有了流行文化的因质。如小说在人物对话与作者的叙述语言里,用了诸如“摸着石头过河”、“退居二线”、“选美”、“学术超男”、“积极分子”等等,将当下流行的语言,包括一些网络语言,用于历史小说的人物语言、用于历史小说的叙述语言,使历史小说本身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因为这些流行语,是一种生长中的、鲜活的、与当下生活有着直接联系的语言,而生长中的语言往往没有摆脱语言所指,有着更加鲜明的形象性,这些语言用于历史小说的叙述,用于历史小说的人物对话,可以造成一种历史与现实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让小说产生一种特有的反讽意味,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原则看,这样处理,无疑使小说更有可读性,更有趣味性。

最后,《大崩溃》在展示多民族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时,揭示了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与交融中所显示的残酷性。小说昭示读者,文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艰难与痛苦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沉重思考。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梁代几代皇帝对汉民族文化的传播,写了萧衍等掌握政治话语权、掌握着经济文化资源的当权者对佛教传播所做的工作,也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北方几个政治集团对汉民族文化的借鉴与扬弃,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北方少数民族在保护还是抛弃本民族文化中的犹豫与果决。这让读者对南北朝历史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有了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叙述南北朝这段历史,无论是以文学的形式,还是以学理实验室研究的形式,都不可能绕开文明的交融这个话题。前面已经说了,以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南北朝历史,是目前南北朝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那么文学究竟该如何表现这种交融的过程?《大崩溃》选择了掌握政治话语权的政治集团当权者,以他们为切入点,着力表现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心态、文化主张、生活方式的追求等,来表现这种交融的过程。这种表现显然是成功的。作者没有用说教的方式,对这些拥有政治话语权的当权者的文化选择作价值评判,而是以历史的客观叙述,远距离地让历史人物自己出场来予以表现,把自己对这种文化选择的评判,隐含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让读者在人物的命运、历史的发展、历史事件对人性的破坏或扬弃中,予以体认。在我看来,这是长篇小说《大崩溃》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可能是最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对高氏集团的描写。杨府在《落架的凤凰》一书中对北齐高氏集团作过一个概括,他说,高氏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共历六帝,28年”。“高氏一门仿佛中了魔咒,王朝短命,君王昏暴,几代帝王都没有活过40岁。”“也有历史学家分析高家患有家族性遗传精神病,代代相传,不能自控。再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其行为就更加放诞,不可思议。一个比一个接力赛似的为所欲为的荒唐悖逆、乱伦、淫荡、嗜血,贯穿了这些帝王们的全部人生。行径几与禽兽同,就连他们的母亲娄太后也痛恨的大骂道:‘英雄的父亲怎么生出这些禽兽儿子!’”所有这些,在长篇小说《大崩溃》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把对高氏政治集团的描述放入南北朝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来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在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消长,但政治文明的进步十分有限。不管是南梁还是北方政治集团,他们似乎很少考虑政治文明。不管是哪个政治集团,总是以维护君权为借口来获得他人支持,一旦获得政治话语权,他们立刻将君权置于一边,照样对人民进行烧、杀、抢、掠,这种强权政治是不可能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的。在我看来,长篇小说《大崩溃》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对南北朝政治文明的质疑。也许正是因了这个缘由,作者并不是站在哪个政治集团的一边,更不以哪个政治集团为“正宗”,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说的那样,“不是专为哪一个阶级或阶层、哪一个民族或政权写的小说,它试图反映全社会成员和各民族人民在这个大动荡、大崩溃、大融合、大重组的时代下,显现出来的各种错综复杂以至相互抵触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力图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全貌,包括频繁的民族和阶级斗争、狂热的宗教信仰、腐朽的士族制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各地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的交融,文明的进步,应该包含政治文化的交融,包含政治文明的进步。为什么不同政治集团的斗争,并没形成一股推动政治文明的力量?小说没有告诉我们,但小说启迪着我们朝这个方向思考。从这个意义看,长篇小说《大崩溃》留给了我们关于中国历史上政治文明进步的思考因质。留下这样的思考因质,对一个20岁的在校大学生,实属不易!

原载《文艺新观察》2008年第三期)

大崩溃 大崩溃-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抗日小说

2014大崩溃_大崩溃 -抗日小说

基本信息

作者:都梁
书名:大崩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ISBN978-7-5502-1089-9
2
定价:49.80元
上市时间:2012年11月底
内容介绍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日军发动了“一号计划”,豫中大战爆发,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国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司令官蒋鼎文、汤恩伯抛下数万大军,狼狈而逃。最终,连下郑州、许昌、洛阳等数城,直取长沙、衡阳,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直逼重庆,兵锋所到之处,遍地狼烟。
被抛弃的国军将领死守每一处被日军袭击的城池,河南农民佟满堂、史铁柱兄弟,被兵源不足的国军拉了壮丁,两人懵懵懂懂,毫无家国观念,时时刻刻想逃走,甚至一度给日军做了向导,但随着战事推进、沦为战俘、家乡沦陷,两兄弟被裹挟进滚滚战争洪流,再也无法脱身,也因对日军的痛恨而拼死抗敌,并因天生的战争能力,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数次死里逃生,成为两名成熟的老兵。
与这对农民兄弟相反,国军少将蔡继刚与飞行员蔡继恒兄弟,始终战斗在抗战的第一线,身为督战官的蔡继刚,经历了自抗战爆发以来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他冷眼旁观国军从上到下的诸多将领,深刻理解了国军之所以败退的原因,同时一身本事却被埋没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和政治纠葛中,其弟蔡继恒,王牌飞行员,以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在中美日空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战事推进,日军开始进攻衡阳城,国民党第10军驻守在此,大战爆发,持续四十余天,为抗战以来最为惨烈的攻防战,身为士兵的佟满堂兄弟、督战官蔡继刚、飞行员蔡继恒的命运,因这场战事而被捆绑在一起……
作者简介

都梁,上世纪50年代生人,因出版《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和《荣宝斋》而享誉文坛。四部小说均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其中《亮剑》和《血色浪漫》红遍大江南北,《狼烟北平》和《荣宝斋》在北京地区极受欢迎。
都梁的作品类型多变,但每一部都有独特的情怀与力量。《亮剑》诠释了国之“军魂”,《血色浪漫》描述了一代人的奋斗史,《狼烟北平》可以当作爱国主义教材,《荣宝斋》则算是一部“家族企业”管理学巨作,其中饱含商业智慧和人生真谛。四部作品类型不同,但其主题却不出“家国”二字。
都梁笔下的人物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成功地塑造了《亮剑》中的李云龙、赵刚、楚云飞;《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张海洋、袁军;《狼烟北平》中的文三儿、徐金戈、方景林;以及《荣宝斋》中张仰山、庄虎臣、张幼林等这些深受广大读者热烈追捧的人物形象。
都梁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还有自己的影视公司。据说《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就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创作而成的。
都梁创作小说稳健精细,因此周期比较长。2000年出版《亮剑》,2004年出版《血色浪漫》,2006年出版《狼烟北平》,2008年出版《荣宝斋》。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经过数次修改才最终定稿。2012年他筹备了整整三年的全新作品《大崩溃》出版。[2]
新书卖点

一、《亮剑》作者都梁创作历时最久,投入心血最多,气势恢弘的战争史诗。
二、首度还原正面抗日战场豫湘桂大战血战日军的历史画卷,悲恸描述衡阳保卫战的每一个细节
三、深度思考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前人犯的错误,我们还会再犯吗?
四、关于六大历史问题的思考,发人深省:
(一)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
(二)关于一段被忽略的历史。大战略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略轴线由南北改为东西,从打响“淞沪会战”开始。
(三)关于史料中的三次长沙会战,国军并非大获全胜。“天炉战法”适当宣传可以,但过分吹嘘就是自欺欺人了。
(四)关于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军事价值微不足道。89万平民的死亡只换来7452名日本军人的死亡,当时的国民政府是想“壮士断腕”,关键是谁去充当这个“腕”?
(五)关于中原大灾和豫中会战中“暴民”袭击国军部队。少数“暴民”可以原谅。抗战以来,中原民众承受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战争和洪水给平民带来巨大伤亡,天灾和苛捐杂税造成民不聊生,300万人被饿死,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国民政府难逃其咎。
(六)关于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问题。敌后战场并非只有共产党军队,正面战场也并非只有国军。在侵略者面前,党派的分歧,历史的宿怨不再重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
出版前言

2012年7月,我的长篇小说《大崩溃》第一部终于划上句号。为创作这部小说,我整整耗费了三年时间,由于事先对题材的广度及深度严重估计不足,直到创作后期我才发现,那场发生在1944年中国战场上的豫湘桂大战,岂是五十多万字可以表现的?在历时三年的创作中,我常常感到殚精竭虑,力不从心,无论怎么努力,我的思绪都难以穿越到六十八年前那场大血战的战场上,气急败坏之余我恨不得砸了电脑方能解气。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写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要竭尽全力地去完成,这是我的宿命。
在小说《大崩溃》出版之前,我有些创作方面的考虑想和我的读者们交代。首先,这部小说和《亮剑》、《血色浪漫》等这类的作品不一样,《大崩溃》是写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之战,主要是写历史,其次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书中的人物命运要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这叫以史带人。而《亮剑》的创作手法是以人带史,主要是写人物,写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这类手法比较讨巧,也容易被很多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这个人物,他嘴里不干不净,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恣意张扬,快意恩仇,天下事没有他不敢干的,而且干得痛快淋漓。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况且从创作角度上看,几乎书中所以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置的,就是连历史事件都是为他服务的,这样的人物不出彩才怪。
《大崩溃》是写大型历史事件,豫湘桂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这场大血战包括三个大型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其中大型城市保卫战就有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等,如此广袤的交战地域,众多的参战兵力,其中包括空军及装甲部队等重型技术兵器的使用,交战双方最高统帅及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排兵布阵,中国政府与同盟国政府及政府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要把如此巨大的历史信息都集中在一部小说里,除了使用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外,我还想象不出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在这部小说里,我力图向读者展现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像某些史料中披露的那样,蓄谋以久地从“七七事变”起就打算对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都做了些什么战争准备?在战前与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有些问题不用多说,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但我想展现的是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在我们的影视剧里,国军军官那身装束和做派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他们通常穿着笔挺的美式军服,皮靴锃亮,喜欢泡酒吧,喝咖啡,吃西餐。像远征军、中央军那样的精锐部队,其装备也是武装到牙齿。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后辈人的想象,真实的情况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当时的中国军队除驻印军外,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地方部队甚至连鞋子都不发,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穿着自己打的草鞋。政府不是不想发,而是实在太穷,根本发不起。一支连鞋子都发不起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作战中,由于攻击部队没有军靴,穿着草鞋在冲击路上遇到日军铺设的低铁丝网、竹签以及其他障碍都不容易通过。在行动停顿时,冲锋速度被延缓,则容易遭到日军机枪火网式打击。仅仅是1944年10月龙陵会战时,作为中国最精锐部队的第5军投入战场的时候,为了向盟军显示国家的尊严、中国的形象才给第5军特别配发了胶鞋。不仅是鞋子的问题,抗战时期国军的军装也是3年一发。
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军队面对强敌处于何种艰苦卓绝的状态。
从一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到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中国内地的钢铁年产量只有1200吨,经过不断努力到1944年也只达到1万吨。在近现代战争中,一个钢铁年产量1万吨的国家与年产量几百万吨的国家进行一场全面战争,除了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中国似乎别无选择。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全然未工业化的国家,国家财政收入更是有限,1936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4亿美元,到了抗战爆发,日军攻占沿海各省及大部分重要城市,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援大部分丧失。
以一个处于中世纪水平的农业国家所能够集中的资源是无法支撑起几百万现代军队进行长期全面战争的。
中国在抗战期间一共征召了1400万人入伍。其中有1200万人经过训练补充到军队和人力运输队。当时的中国是个小农社会,土地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块,尽管自家耕地很少,男性劳动力一年实际上并没有几个月的活可以做,可是每个家庭又都不能缺少男性劳动力。按当时的兵役法规定,公务员、学生、技术工人、军需工矿工人、运输业员工等都是可以免征的,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实际可征召入伍的士兵在数量上与日本相比并不占优势。
惨烈的战争导致三百多万中国军人在战场上伤亡,这还不算大批士兵染病而亡或者逃亡。高度的职业危险性,艰苦的日常生活和微薄的军饷,渐渐地使民众畏惧于加入这样一支动辄伤亡惨重的军队。
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巨大差距更使中国军队处于雪上加霜的处境,据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将军计算,在战场防御日军40个师团,中国军队需要320个师投入作战,比例是1:8。但是前提是在山地进行防御战,一到平原就是防御战也无法支持。
对抗日战争中后期,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认为经“驼峰航线”运来的租借法案物资大都是为中国军队提供的各种现代化武器,但事实不是这样。多数空运到中国的军火,都是提供给驻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交给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只有其中的2%。这还包括驻印军和远征军的装备在内,能交给国内战场上400万中国军队使用的只有区区1706支冲锋枪,1000支步枪,96门山炮和351挺机关枪。
在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助战计划中,在东方战场上,美国应优先援助在印度的英国军队,所以运送到印度的大批指定援助中国的物资先被交给英国,而英国这个老牌殖民者便毫不客气地直接挪用了二十一个师的武器装备,原本美国计划装备中国六十个师的物资,只有三十九个师的武器装备最终在1946年才全部交付给中国,这时战争结束已经快一年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上,英联邦国家约占60%,调整后约占58%。在这部分物资中,英国占了大头,约45%,调整后约为40%。苏联约占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物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国,包括东南亚国家抵抗力量总共加起来,分到的物资不到总额的10%。《租借法案》物资总价值达五百亿美元,参加分配的国家共有38个,至于中国战区,从1941年5月6日起到1945年9月3日止,得到的援助总额仅有8.45亿美元,还不到物资总额的1.7%。
1944年夏天,在盟国军事决策者的眼中,欧洲战区第一,太平洋战区第二,中印缅战区第三,而名列第三的中印缅战区中,中国战场则等而下之。
此时广袤的中国战场,从最北端的北纬53度线,到南端海南岛三亚的北纬18度线,到处燃烧着战火,中日两国的数百万兵力正在厮杀,成千上万的城市和村镇在毁灭,上千万的军人和平民在死亡,这区区8.45亿美元的援助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就这点可怜的美式装备,还在史迪威的坚持下,90%用于装备远征军和驻印军,因为盟国的军事决策者们认为,英国在缅甸与印度的利益更为重要。
俗话说,要饭就不能嫌饭馊。尽管来自盟国的援助少得可怜,我们中国人仍然要感谢盟国的慷慨,因为这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这支穿着草鞋的远征军号称是美械部队,其实那只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吹嘘。从1942年至1944年9月,美国运到云南交给中国远征军的武器数量是,冲锋枪2724支,步枪20000支,机关枪663支,迫击炮284门,火箭筒524具,山炮302门。而中国远征军则有18个师之众。
穷惯了的中国军队硬是用这点装备装备出一百零六个所谓的美械师和半美械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不具备与日本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条件,筚路蓝缕,屡败屡战的中华民族几乎是用精神力量支撑到胜利的,这种精神的力量来自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来自一种几千年来通过不断教化融入血液中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014大崩溃_大崩溃 -其他图书

作者:李晓鹏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36.00
交替书名:正在降临的危机与金融风暴史

2014大崩溃_大崩溃 -内容简介

市场经济自诞生以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始终与之如影随形。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是弱肉强食的战场,危机过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如此。
1929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最终将人类拉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确立了美国在西方国家的领袖地位;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在节能技术方面走在前列的日本则借此机会迅速崛起,并对美国构成威胁。而1989年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则标志着这种威胁的结束;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终结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奇迹,彻底丧失了与“中国制造”竞争的能力,扛住了风暴袭击的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
今天,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一场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场经济大风暴即将袭来,无数的财富将注定化为乌有,那些在经济繁荣中头脑发热的企业和个人将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必将面临重新洗牌。也许,等今天的这场暴风雨过去之后,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会发现它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2014大崩溃_大崩溃 -编辑推荐

人类无法摆脱的周期性噩梦再次来袭
我们即将步入下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谁是危机风暴的元凶?谁是洗劫财富的杀手?
资本洗牌的狂潮已经掀起,国家与个人的命运面临抉择
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未来将昭示我们什么?
揭示经济危机的真相,解读新一轮金融风暴的来龙去脉

2014大崩溃_大崩溃 -部分内容

29日,许昌保卫战进入白热化,日军用重炮和坦克猛攻土围子阵地,城北由于工事修得比较坚固,形成较大的防御纵深,还事先在阵地前敷设了雷场。日军226联队数百名士兵组成的第一攻击波,一头撞进雷场,首先触发了地雷群,一时间地动山摇,几十颗连环雷同时爆炸,弹片横飞,硝烟四起,一个中队的日军士兵伤亡殆尽。日军吃了亏后,集中重炮群进行报复性集火射击,利用弹幕伸延方式摧毁了雷场、鹿砦和铁丝网,随后将步兵推至护城河一线,乘坐橡皮艇、木排等浮渡工具进行强渡。这时城墙残垣中守军的隐蔽工事开火了,由轻重机枪组成的交叉火网,把水面打得像是开了锅,河面上一片腥红,密密麻麻的浮尸几乎堵塞了河道。
果然不出蔡继刚所料,日军受挫后,37师团只留下小股兵力封锁北门,其主力绕过城垣,集中全力向南门展开攻击。
城南关外的思故台成了攻守双方惨烈厮杀的重点地区,这是一片丘陵地带,由国军85团6连和86团3连防守。
满堂和铁柱尽管还没有打消逃跑的念头,但此时已经顾不上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拼命射击投弹未必是为了保卫国家,最主要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命。满堂心说,弟兄们把鬼子打惨了,这些红了眼的鬼子要是冲上来,恐怕连交枪投降的机会都不会给你,非把全连的弟兄剁成肉酱生吞了不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战前陈连长说得没错,这些狗日的新兵一仗下来要是没死,那就是正经的老兵了。86团2营3连的新兵们在血里火里滚了两天,活下来的都是像模像样的老兵油子了。杀人就是这样,杀一个是杀,杀一百个也一样,一旦杀顺了手就没感觉了。两天下来,满堂和铁柱自己也闹不清楚打死了多少鬼子。这哥儿俩早把上面发的汉阳造扔了,都换上了三八大盖,小鬼子的枪的确好使,很少出现卡壳,比汉阳造强多了,铁柱弄来的子弹足有二百多发,他刚才还叮嘱满堂省着点用,将来和枪贩子交易时多一发子弹就多赚一份钱,这小子可真会过。
“注意!鬼子上来了,准备投弹!”麻子排长盯着前方小声发出命令。
这时,三十多个日军士兵端着刺刀嚎叫着扑了上来。麻子排长大吼:“投弹!”他一甩手同时投出两颗手榴弹,全排人出手形成一道弹幕。随着剧烈不断的爆炸声,硝烟砂石混和着不断腾起的淡红色血雾,接近工事的日本士兵非死即伤。
满堂身后是轻机枪掩体,捷克式轻机枪发疯般地狂叫着,灼热的弹壳雨点般落下来,在掩体下堆成一座小山。阵地上的两挺重机枪和四挺轻机枪组成的交叉火力把一片开阔地打得烟尘四起。对面日军的几个掷弹筒轮番发射,企图打掉这些威胁极大的机枪巢。一发榴弹直接落在正压子弹的机枪弹药手身上,把他变成了一团粉红色的血雾……
机枪射手边扫射边吼:“弹匣,快给我弹匣……”
铁柱扔下步枪,窜到弹药手的位置上,一边往弹匣里压子弹,一边紧盯着机枪射手的射击动作。
那射手边射击边斜眼瞟了铁柱一眼:“小兔崽子,算你有种!敢上机枪这儿来,不怕死啊?”
铁柱贪婪地盯着捷克式轻机枪:“老哥,这家伙真带劲,让俺打一梭子行不?”
射手眼一瞪骂道:“狗日的,快压子弹,等老子死了你再打!”
满堂打疯了,他不停地把手榴弹一颗一颗地甩出去,两箱手榴弹一会儿就甩光了,箱子里剩下最后一颗时他意犹未尽,身子一拧,手一扬卯足了劲又扔出一颗,这一扔不要紧,这颗手榴弹翻着跟头划出一条弧线径直飞出六十米开外,正好落在一个日军机枪手的钢盔上,手榴弹在钢盔上弹了起来凌空爆炸,两个射手连人带枪被炸翻。
国军阵地上一片欢呼声,日军的第四次冲锋又被打退了。
陈连长弯腰顺着交通壕跑过来,边跑边兴奋地喊:“刚才是谁扔的手榴弹?”
麻子排长把满堂往前一推:“报告,是8班长佟满堂。”
“又是你?好好好,太好了,乖乖,随便一甩就是六十来米,准头儿也行,你小子是练过投弹?”陈连长亲热地拍打着满堂的肩膀。
满堂不以为然地说:“俺以前就没摸过手榴弹,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要说练过也中,俺小时候甩石头练出来的。”
陈连长对麻子排长说:“麻子,这批新兵一来我就跟你说过,这里面有几块好坯子,像满堂和铁柱这样的,都不用训练,打上一仗就能当排长。麻子,我当时是这么说的吧?”
麻子排长连忙证实道:“没错,连长是说过,打上一仗就能当排长。连长,满堂作战有功,昨天提了班长,今天又立了功,你看……我这排长的位子是不是就让满堂坐了?”
陈连长顿时警惕起来:“麻子,你啥意思?满堂当排长,那你干吗去?”
麻子排长赔笑道:“我的兵都当排长了,我还不闹个连副干干?”
“噢,闹了半天你在这儿等着呢,麻子,你现在是不是看我都多余啊?巴不得老子赶快阵亡,是不是?”陈连长瞪起了眼。
“不是,不是,这你可误会我啦,我哪敢抢你的位子,我的意思是,你是一连之长,是靠本事当上的,我呢,这点能耐顶多当个连副,水大漫不过桥去,啥时候我当了连长,那你早就是营长了,咱啥时候也得在你手下听差呀。”麻子排长谄媚的功夫堪称一流。
“唔,这还像句人话。”陈连长哼了一声,表示满意,但他马上又想起了什么:“哎,让你这一打岔,我刚才说什么来着?”
“连长,你说我打上一仗就能当排长。”满堂提醒道。
陈连长摘下军帽拍打了一下尘土,然后又端端正正戴上,严肃地说:“8班长,这两天你打得不错,按理说应该给你提职,但现在连里暂时还没有空缺,这样吧,这件事我记着,等一有了空缺,本连长立刻给你补上。”
麻子排长马上补充了一句:“别着急,满堂,快了,不定哪天我殉了国,你就能补缺了。”
陈连长说:“大家都准备一下,修复工事,准备弹药,恶仗还在后面。”
陈连长走后,麻子排长把满堂拉到一边,上下打量了一遍,又伸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30103/23807.html

更多阅读

韩国十大经典长篇连续剧 十大经典连续剧

韩国十大经典长篇连续剧动辄就上百集的韩国日日剧非但没有因为其过长的篇幅而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反而是越看越耐看,到一部剧结束时还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陪伴过观众无数日夜的经典日日剧吧!1.《没有阻挠地High

转载 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 新昌大佛寺 旅馆

原文地址: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作者:石城古刹新昌大佛寺辉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按:此为广场建大佛寺历史照壁石刻而汇集的史料,并提炼亮点,供艺术设计者参考一、昙光开山 创隐岳寺(东晋)二、支兰立寺 般若炽盛(东晋)三、三僧

声明:《大崩溃 大崩溃-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抗日小说》为网友十八里街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