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爱尔兰内战的史诗巨片《风吹麦浪》,被国际影评人形容是英国大导演肯洛区作品中最富“诗意”的一部电影,和过去他为中低层民众喉舌、画面晦暗沉重的电影特质相当不同。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简介
风吹麦浪
英国导演肯?洛奇执导的电影《风吹麦浪》,通过一对爱尔兰兄弟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故事,表现了上世纪20年代爱尔兰悲壮的独立历史,用诗意却满怀伤痛的影像语言,为一段满怀激情与理想的时代写下苍凉动人的安魂曲。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剧情简介
《风吹麦浪》剧照
《风吹麦浪》延续了《土地与自由》的主题,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刻的挖掘和戏剧化的表现。
戴米恩和泰迪是一对生长在爱尔兰的兄弟。他们一同拿起武器,反抗大英帝国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他们把对方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随时愿意为保护对方而牺牲。然而当他们的斗争取得了成果,大英帝国统治者决定在爱尔兰推行“相对独立制”,不放弃对北爱尔兰的统治时,兄弟俩的立场发生了分歧。泰迪认同这样的结果,并且加入了政府治安军。而戴米恩则认为新的政府会沦为大英帝国的走狗,只有绝对的独立,才是他们当初以生命为代价追求的真正自由。最终,兄弟成了敌人。
一向擅长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底层人道德困惑的编剧拉弗蒂,通过本片展现了他继承先人莎士比亚衣钵,构建史诗的卓越才能。这一对兄弟的故事,戏剧性地展现了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遇到的困惑和无奈――在前进的道路上发生分歧,无法说服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时,暴力是最简单直接的解决办法。人类历史的演进,不是由理性做出选择,而是由暴力写就的。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影片反响
导演肯洛区
描述爱尔兰内战的史诗巨片《风吹麦浪》, 被国际影评人形容是英国大导演肯洛区作品中最富“诗意”的一部电影,和过去他为中低层民众喉舌、画面晦暗沉重的电影特质相当不同。
不过,肯洛区还是肯洛区,《风吹麦浪》电影才开演不到10分钟,瞬间便转入英军强杀爱尔兰人的画面,之后的画面更不断地震撼着观众…。英军绑杀爱尔兰人后的满手血红,对映着影片一开始见到、赏心悦目的翠绿,令人分外撼动!之后又见英军俘虏了游击队领袖泰迪,对其施以活拔十指指甲的残忍酷刑。
这些英军屠杀爱尔兰人、肆虐爱尔兰人的暴行…和对待爱尔兰囚犯的酷刑,都震撼了英国保守派的媒体。
也因此,当《风吹麦浪》在今年坎戛纳展上首映时,虽然感动了不少观众,却也引发了英国媒体的竞相讨伐,不等影展结束,就将原本对肯洛区的期待转成了辱骂,说这位英国大导演出卖英国,甚至说他污蔑英军、扭曲历史。这使得肯洛区不胜感慨,才会在最后获得金棕榈大奖时说出:“一但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这句撼动全世界人心的经典名言。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关于片名
《风吹麦浪》
电影的片名,来自爱尔兰的著名民谣: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glade,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听起来是多么优雅美艳的一番乡原风光。有一个在英格兰北方念书的网友曾经向我提起他的感受: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人比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更加爱国了。按照Loach的说法,爱尔兰到处都是当地的“史学家”。这种感情是源于凯尔特民族对于土地的执着,《飘》(Gone With The Wind)中女主角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爱尔兰汉子,他对土地的爱也被继承到了大女儿身上,为了自己的农场,Scarlett可以不顾一切。而本片中有许多的故事都发生在图中女主角Sinead家门口的这片场地上,这座平凡的农舍不停遭遇着各种洗劫,但即便是房屋已经被烧毁得一无所有,Sinead的祖母却依然固执,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壤。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影片立意
《风吹麦浪》里的战争并不浪漫,也很难说得上悲壮,它的主人公既不是在恐惧里苟活的“钢琴师”,也不是大英雄,满腔的热血让他们卷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又逐渐在反抗的道路上走向了迷茫。Damien因为信仰社会主义而宣誓效忠于共和国政府,可是随着和平条约的签订,后者却背弃了这一信念。而Teddy起初是一个激进的反抗者,最后反而变成了压迫者。作为著名左派活动家,Loach的个人立场显而易见。电影中引用了James Connolly的讲演:“除非你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你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新的注脚。
现如今,关于战争的影片,倘若没有什么新鲜的立意,就可能显得陈词滥调,很难再引起人的太多兴趣。《风吹麦浪》是一部十分冷峻的电影,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角度非常尖锐,也不乏客观思考。观看这部影片,我仿佛时而置身于战争之中,时而又抽身出电影之外,身临其境,又留有许多思考空间。而正如片名所示,在这个悲剧时世之中,爱尔兰的乡村风光却依然如诗如画。尽管我们并没有看到金黄色的大麦,不过当清风穿过弥漫的薄雾,吹动山峦间的绿草翻起阵阵波浪,还是很好的契合了歌曲中,那种优雅,屈辱,而惨烈的意境。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影片角色
《风吹麦浪》里的各个角色,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够戏剧魅力,其实影片对于立场冲突和情感的描绘非常细致,两段式的划分也颇具深意,兄弟俩的两条看似相悖而驰的人生道路,命运却又有着惊人的类似。影片的最后一场戏,当Sinead向Teddy说出“我永远都不会再见到你”的时候,刚好呼应了前半段的结尾,只是此时,可能面临“so much blood, means so little”的人物,已经由Damien变成了Teddy。Damien临死前的遗言说,“我曾经不想卷进这场战争,却卷进来了,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理想的破灭所伴随的却是亲人之间的自相残杀,显得犹未残忍。影片中的人物就好似被历史无情嘲弄的弱小者,反抗着自己的命运,拥抱着自己的理想,最终却只能成为那颗随波逐流的棋子。战争吞噬了人性,也以自己的疯狂反衬着人性的弥足珍贵。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所获奖项
2004年,戛纳电影节已经给肯・罗奇颁发了近似于“终身成就奖”的三十周年特别评委会奖。两年后,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毫不吝惜地将电影最高奖金棕榈奖颁给肯・罗奇的《风吹麦浪》,再度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观众评价
关于战争,总觉得的女性不是站在最近的距离,而这场在麦浪中颠覆了战争含义的战争却拉近了每一个性别的人类。
电影的背景和尼尔.乔丹导演的《迈克尔.柯林斯》如出一辙,甚至采用了同一段有关丘吉尔的黑白影像片段,而尼尔.乔丹导演的另一部电影《普罗托早餐》的主演斯里安.墨菲也是本片的主演。斯里安.墨菲,总能在限定的地点和时间之内把魔方的每一面变成相同的颜色,从《28天之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普罗托早餐》到《风吹麦浪》,手法敏捷,每一步毫无差池,极富逻辑。
达米恩,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在与英军负隅顽抗的游击之后,获得了妥协式的胜利。这种胜利对于个人还交代的过去,对于一个渴望独立自治的国家是一种侮辱。达米恩,选择继续战斗,继续在麦浪之中翻云覆雨。于是,这场战争从结尾又走到了开头,一路上,连细节都惊人的相似。
这是怎样一种战争,让我告诉你。一行几十人,在乡间山岭的连绵麦浪之中匍匐,隐藏,暗号是挥手,武器靠挟持对方将领,击毙敌人后缴获。和煦阳光,绿色植物铺满围墙,穿戴着雪白围裙和头巾的女佣带路,扛枪的三五个共和军鱼贯而入英军将领的书房,这是战争的一部分,奇异且真实。导演的旨意在于抨击英军当年对爱尔兰民众的迫害,明显地不是以中立的角度切入,这样更好,已经厌烦了不偏不倚地陷在安全港之中呈现出来的作品了。
用一种与成规天然相反的方式解释这场勉强被称为“战争”的对抗,仍然思考战争的原因,战争的方式和战争所带来的结果。麦浪之中貌似温和的战争,实际在向人们诉说---战争无法摧毁脆弱与妥协---不用腥风血雨的方式,用软碰软,依然迂回没有出路。
置身战争之外,看战争,怎样也看不到要害;评论战争,怎样也谈不到要害;但思考战争,总会得出自己对战争的只言片语。即使是偏颇的,也属于我,属于看完《风吹麦浪》之后的我。
如果看到本片的电影类型划分为---战争,可以转过身去,表示不认同,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关于导演
肯・罗奇
肯・罗奇KenLoach
男,
生于1936年6月17日,英国
星座:双子座
生平:
1967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电影作品《可怜的母牛》,随后1969年的作品《小孩与鹰》被认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几十年后的作品诸如《神秘的备忘录》(1990),《底层生活》(1991),《瓢虫,瓢虫》(1994)中他仍旧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学意识,最近几年他因为其两部作品《我的名字是乔》(1998)和《甜蜜十六岁》(2002)而受到影评界的褒奖。2006年的作品《风吹稻浪》更勇夺第59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图片注释:2006年5月28日,法国戛纳。59届戛纳电影节,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凭借《风吹稻浪》摘得“金棕榈”奖,颁奖嘉宾是艾曼纽・贝阿(Emmanuelle Beart)。在他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视觉风格,自觉求新求变的电影制作理念,还有力图还原生活原貌的写实主义追求。实际上,早在拉斯・冯提尔掀起DOGMA95运动很久之前,肯・洛奇就已经通过他的影片实践着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了。通过使用手提摄影和尽量简洁的镜头语言,以及避免采用那些非自然化的、在他看来有欺骗性质的电影手法,他的影片呈现出简单朴实却富有力度的风格。这不仅使演员的表演看起来更加真实,弱化了虚构效果和人工痕迹,也使观众为影片中展现的生命本身和人物关系所吸引。
肯・洛奇也是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常客,他的电影生涯被一连串灿烂夺目的奖杯所点缀。包括:戛纳电影节6次金棕榈大奖提名(不包括本届戛纳电影节)、4次评委会大奖和3次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多次英国学院奖提名;1996年《土地与自由》(LandAndFreedom)赢得恺撒奖最佳外语片。1994年,他还获颁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图片注释:2006年5月28日,法国戛纳。59届戛纳电影节,英国导演肯・洛奇(KenLoach)凭借《风吹稻浪》摘得“金棕榈”奖,颁奖嘉宾是艾曼纽・贝阿(EmmanuelleBeart)。
风吹麦浪_《风吹麦浪》[电影] -影片赏析
爱尔兰不产水稻。有的是漫天盖地的大麦。肯・林奇这次交了份不错的作业,他老了,所以面对历史的时候,会真诚些。
爱尔兰的风,每年吹过原野的时候,风中总是夹杂着从上古就传下来的民谣。
可那些大麦下面躺倒的人听不到。戴米恩听不到。丹尼听不到。
一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