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成为使用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第一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年6月月1993年3月是研究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为1994年4月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其中又生长出陈天桥、马化腾、汪延等IT界人物。
钱天白_中国互联网史 -概况
钱天白:中国internet之父
1987年,中国第一封“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发出。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接入的一条线是由Sprint公司提供的一条64k的数据线。现在,中国的出入口带宽已经在53个G以上,应该说这个数量已经有了百万倍的增长。现在CN域名的数量已经超过60万,而当时CN域名的服务器还放在联邦德国的卡尔斯摩大学,因为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域名服务器,后来才把服务器搬回国内。现在中国的IP地址总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与网民数量相比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网上大量应用时要使用动态IP地址,因为中国的地址资源不够。这种情况在这一两年已经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在2000年筹备成立互联网协会时,中国拥有的IP地址数是1700万个,这两年已经增长了3倍,目前上网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600万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道路非常曲折,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而不是从八抬大轿抬出来的。民间通过ISP、ICP和风险投资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互联网从技术上讲是无国界的,但它的管理是必须的,它的规范也是必须的,它必须要从一种随意性、无管理和无规范的状态转变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钱天白_中国互联网史 -研究试验阶段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第一阶段为1986年6月至1993年3月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