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属于吉林大学信息科学学部。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 在计算机科学的前研究领域多种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多年来始终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为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相融合、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学科状况和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理论基础坚实、学风严谨、独立从事学科状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76年,由著名教育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湘浩教授创建。1958年,王湘浩院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认识到开拓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毅然从代数方向转向计算机科学方向,创建了控制论专业,开展了计算机理论研究,做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计算机专业培养了骨干人才,使吉林大学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2001年5月,由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原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原长春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原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早在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六十年代,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 6 台计算机。1974年,完成了 “ALGOL60编译系统74”。 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同年完成了“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 6机“FORTRAN编译系统”。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专业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定理机器证明、智能规划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Agent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自动化、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学院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与信息安全 2 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网络与信息安全 4 个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生物信息学 4 个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 个国家重点学科、 3 个吉林省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 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 个“211”重点学科、1 个“985”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学院现有 18 研究室和 6 个教学实验室。现有教师 19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7 人、教授 50 人、副教授 49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59 人。学院有双聘中科院院士 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3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 人、吉林省高级专家 2 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6 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 人。
学院在校本科生1979人,硕士生576人,博士生232人。多年来始终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为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相融合、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理论基础坚实、学风严谨、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科设置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和物联网 3 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网络与信息安全 4 个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生物信息学 4 个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有20个教研室和5个教学实验室。有教师1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39人、副教授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学院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获得者6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9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
□ 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
□ 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6台计算机;
□ 1974年完成“ALGOL60编译系统”;
□ 1976年王湘浩院士创建了计算机科学系;
□ 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完成了“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
□ 1981年首批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授予权;
□ 1985年首批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1987年计算机软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 1993年建立了国家教委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开放实验室;
□ 1997年被批准建设符号、数值计算与知识工程“九五”211重点学科;
□ 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 1999年被批准建立了信息产业部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
□ 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 2001年四个计算机系组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2001年被批准建设吉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02年被批准建设计算与软件科学及信息处理“十五”211重点学科;
□ 2002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 200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批准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 2003年建立了吉林省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4年被批准建设计算与软件科学“985”二期科技创新平台。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现任领导
院长:魏晓辉 教授
党委书记:郑 爽
副院长: 教授 (研究生)
副院长:教授 (科研)
副院长: 黄 岚 教授 (本科生)
行政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杜天宝 (研究生)
党委副书记:白 江 (本科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教授 (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 磊 教授
督学组长: 教授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 博 教授
高性能计算中心主任:魏晓辉 教授 (兼)
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健教授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科学研究简述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较强的知名度。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形式化、软件工程、数据库与web智能、数据库与智能网络、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计算智能、智能工程、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媒体、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移动通信与网络系统、通信软件与协议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信息识别与信息安全技术等。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10 项,科研总经费 6000 多万元。在上述项目支持下,取得了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 MISMAP和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公钥基础设施研究、微机电系统建模、分布式系统与网络软件、符号计算及人像识别技术研究、ERP开发平台及应用等 8 项标志性成果。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办学优势)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智能规划与自动推理、约束程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
○主要成果: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两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不间断地承担过近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研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软件开发项目4项。承担《人工智能原理》等研究生课程和《离散数学》等本科生课程,其中《离散数学》为国家精品课程。
●软件形式化
○主要研究内容:软件形式化方法、语义网、程序分析技术、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与实现技术、移动代码安全、并发语义、软件检查等。
○主要成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协作项目3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着学术着作13部。承担研究生课程《形式语义学》、《程序分析》,本科生课程《编译原理(双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双语)》。《编译原理(双语)》课程被评为吉林大学精品课、吉林省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获得三项省级奖励。由博士生导师张长海教授主讲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软件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组件技术和软件复用技术、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维护和软件设计改进方法、软件演化方法和软件自动化技术、软件重构方法和技术、软件测试、面向方面的编程技术、基于移动代理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工程环境和软件开发辅助工具等。
○主要成果:研究组成员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数据库与web智能
○主要研究内容:数据库理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Web挖掘、网络搜索引擎。
○主要成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Petri网的主动型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1997-1999)”、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第二代网络搜索引擎的研制(2000-200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增量性质的移动式主题爬行系统(2004-2006)”。在国际会议和《软件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结构检索论文9篇,出版教材和学术专着4部。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5项。
●数据库与智能网络
○主要研究内容:面向高维、海量数据的智能处理理论,数据挖掘基础理论与应用,Internet组播路由技术,并行程序设计,并行工程与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设计。
○主要成果:承担国家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及其它科研项目几十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多项省部级其它奖项。又在各种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数十篇的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不确定性推理方法与技术;多专家系统协作技术;贝叶斯网推理和学习;异构知识表示的相互转换;知识库求精和知识库一致性检测等。
○主要成果:承担多项国家863项目,利用包括专家系统等多种技术开展面向农业信息化领域应用研究,开发了二十多个农业实用ES,并持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97至04年,增收节支约22.3亿元。研究工作先后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内容:DAI与多Agent系统主要包括:复杂任务求解方法;Agent感知方法;Agent规划方法;DAI规划识别、生成、优化方法;Agent派生与回收、动态组装方法;动态DAI体系结构模型。面向Agent程序设计主要包括:智能Agent体系结构、逻辑理论、程序设计方法和语言及多Agent协商方法。移动Agent技术主要包括: 移动Agent系统体系结构、理论模型、迁移规划、通信和安全。
○主要成果:自1984年开始,完成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提出了基于BDI组件式智能Agent模板结构模型。提出了扩展合同网协商模型ECNNM。提出了支持Agent通信和协商有分支时序结构的一阶多模态逻辑。提出基于模板模型、扩展BDI逻辑、支持多Agent协商模型ECNNM的Agent程序设计语言NOAPL。基于上述成果研制了“开放、自适应、分布式多Agent协作系统工具COT”,用COT开发了多ES石油测井解释系统。还提出了移动Agent系统模板结构、基于环境演算的移动Agent系统形式化模型、迁移规划模型、可靠性通信模型和通信性能优化模型,面向网络管理的安全模型和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虚拟市场模型,并将移动Agent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时空信息表示和推理
○主要研究内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时空推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该院的时空推理研究始自1996年,复盖了很多研究方面,并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等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时空逻辑、时空代数、时空本体、时空数据挖掘、时空数据库、移动对象数据库等。获得了基金资助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项等。
○主要成果:对区域连接演算进行了混合维扩展,并应用于定性空间遮蔽关系表示;提出了处理时空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粒度模型,并分别应用于GIS、空间数据挖掘和时空数据库;处理综合时空信息的模型;定性空间查询语言和时空查询语言;改进的公路网移动对象模型;栅格数据模型下模糊区域的拓扑关系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独立开发了支持时空推理的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GIS和多个农业应用系统,使测土施肥真正成为可能。共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0余篇,SCI索引7篇,EI索引15篇。
○主要研究内容: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数据。为使人们能理解并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以数据挖掘为研究背景,该院展开了以基于格机和粗糙集的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为主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当时的格机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重点研究格机的标注与其分类特性;研究增量式格机的标注与其分类特性,给出增量式格机的严格形式化定义;面向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研究基于格机理论的数据约简方法和分类方法。研究粗糙集理论公理组的极小化问题;研究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方法和数据约简方法;研究基于格机理论和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方法。
○主要成果:学院在基于格机和粗糙集的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扩展了格机的等标注的思想,提出了交集标注的概念,用以解决多类别决策问题;将上述思想并应用于文本数据的多类别决策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去除了粗糙集公理组中隐含着的冗余性, 得到了更为精练的两组粗糙集公理, 并证明了它们的可靠性; 定义了极小粗糙集公理组概念, 并证明了给出的两组粗集公理是极小的;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和数据约简方面,提出了基于信息熵和遗传算法的属性约简算法、基于特征矩阵的最小约简算法、增量式规则提取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计算智能所涉足的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和进化计算相关理论、模型和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方法在机器味觉和嗅觉、图象处理、商务智能、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生物信息学和生物识别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主要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五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20多篇,SCI引用26次,被EI收录40多篇,被国内核心刊物引用116次;出版学术着作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软件版权4项。
●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媒体
○主要研究内容:计算机绘画与动画,计算机动漫技术与应用,基于点的造型与绘制、几何造型中曲面拼接的基础理论和算法、分形的计算机生成,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眼底三维图象组建和医学图像处理,图象超分辨率和图象配准,流媒体压缩、编码、解码及代理缓存技术,三维模型检索系统中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平台系统的开发,基于聚类分析的三维模型数据库分析与组织等。
○主要成果: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开展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媒体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多年来承担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2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
●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
○主要研究内容: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有数字水印技术、图像检索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基于图像的3维重建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研究,主要有虚拟环境的模拟、自然景物的模拟、碰撞检测技术等;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的研究,基于约束的几何模型研究,多媒体技术研究。
○主要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25篇,ISTP 收录 30多篇。出版教材3部。
●智能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和进化计算相关理论、模型、算法,DNA计算,量子计算,人工免疫算法,群体优化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基于计算智能的生物信息学中的相关理论与算法,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基因表达数据分析,药物成份分析,以及智能计算方法在组合优化、数据挖掘、超声电机控制、微机电系统建模、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主要成果:自2001年起承担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50余篇。
●移动通信与网络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移动IP技术、移动计算网络理论、基于移动计算网络的各种应用,包括移动IP网络中的QoS管理、流量工程、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安全理论与技术、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技术以及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协议与接口、网络设备、网络通信软件和网络协议的实现。
○主要成果: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以及多项工业界委托项目,获省部级奖3次。主持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主编)8本。
●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网络化嵌入式系统与安全、网络化控制技术与实时信号传输、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故障自诊断与容错技术、普适计算、智能控制、光电混合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汽车电子控制与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主要成果:完成863项目、“攻关”项目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8部。●计算机空间信息处理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贮、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方面的集成的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研究油田多维信息和数字地球信息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压缩传输技术、智能化搜索算法、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空间数据的建模和模拟,3S集成理论与方法,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
○主要成果:获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着3部。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主要研究内容:机群操作系统及在分布并行计算和服务器群方面的应用;网格计算;网络安全;因特网技术及在IP电话、VPN、电子商务/政务等方面的应用。
○主要成果: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若干工业界委托项目。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吉林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1项。专着9部,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次,包括原电子部特等奖1次、原国家教委二等奖1次和三等奖3次, 吉林省二等奖1次,吉林省三等奖2次。机群操作系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因特网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信息安全
是中国最早进行PKI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之一,在PKI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居国内领先行列。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加密技术和黑客技术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研究;基于公共密钥和专用密钥的加密技术。
○主要成果: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统计数据,吉林大学研制的“数字证书认证系统SRQ05”在国内占有率已经达到70%以上。承建的“福建省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暨SRQ05电子证书认证系统”获得国家密码科技进步一等奖。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协作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典型应用包括基于工作流的协作工作框架、通信网络网络性能协同监测系统及协作作战指挥系统等。
○主要成果: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项目1项,省重大项目1项,省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联合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6篇,EI检索5篇。撰写教材和专着7部。获专利1项。
○主要研究内容:电信通信网由封闭式集中控制环境转向开放式分布控制环境后的网络智能理论和软件技术;电信通信网环境中的感知通信、自适应业务提供、可重配置网络和可视化;网络管理智能化;以IP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结构、模型和关键技术等。
○主要成果:完成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0余项及多项横向课题。其中部级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累计完成科研经费近千万元;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软件一等奖和吉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着书2部。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10篇、ISTP论文2篇。
生物信息学
○主要研究内容:计算生物学与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智能的生物信息学中的相关理论与算法,生物数据中的数据挖掘算法,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基因表达数据分析,药物成份分析,以及基于小波理论、粗集理论、模糊神经网络和具有混合进化机制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与应用等。
○主要成果:承担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50余篇。
●生物信息识别与信息安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一些基于虹膜、指纹、人像生物特征识别的相关理论、技术、算法与系统,以及基于生物特征与水印相融合的信息安全技术。
○主要成果:自2001年起,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3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ISTP检索25篇。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术研讨
2010年 环太平洋网格应用与中间件联盟第19届会议
2010年 第五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国际会议
2005年 生物信息国际会议
2003年 知识科学与计算科学高级研讨会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
学院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 100 余人次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与新加坡国家高性能计算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协作工程研究中心、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等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科研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签定了合作协议,加入了美国环太平洋网格应用与中间件联盟( PRAGMA ),在生物信息、网格计算等领域进行合作研究。与国际著名 IT 公司和研究机构 IBM 、微软、 ORACAL 、 SUN 、 HP 、日本理光、 BEA 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人才培训计划和技术交流关系;自2001 年起,有 10 余人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有 6 人应邀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聘请了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系主任戴维 ・ 普埃特博士为吉林大学名誉教授,聘请了国际著名计算生物学家,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美国国家橡树岭实验室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杰出科学 家徐鹰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电子与自动化系教授王钧博士、美国 IBM 公司华生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宫雷光博士、英国 De Montfort 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杨宏戟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协作工程研究中心 Y. V. Ramana Reddy 博士等为吉林大学客座教授。 2004 年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由杰出海外华人教授回国讲授的龙星计划全国研究生课程,来自 17 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60 多名学者、研究生参加了系列学术讲座。 2005 年7月再次承办龙星计划全国研究生课程系列学术讲座。2005 年7月主办长春国际生物信息学研讨会,有国内外代表200余人出席会议。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_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科研荣誉综述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电子部特等奖 1 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3 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 1 项。发表学术论文、专着情况:发表学术论文 900 多篇,被SCI 收录 130 篇, EI 收录 212 篇,出版专着 24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