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种,江西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概述
南昌采茶戏
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传统剧目有以南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富有乡土特色。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缘起
南昌采茶戏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而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赣南茶事兴盛,历史悠久。”据说,宋、明、清三代,赣南均有名茶列为贡品,民间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众所周知,在茶叶生产中,首要工序就是采茶。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采茶歌”由此而来。而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则是在许多年以后的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戏的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最早雏形。采茶灯戏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则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时,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篮”作道具,载歌载舞,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采茶灯戏,俗称“茶篮灯歌”。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成几路向外发展,除远至闽、粤、湘、桂诸省区所形成的支系之外,在江西省境内即形成了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南昌采茶戏属于赣北流派,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戏,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种民间小调,以南昌、新建两县为中心起步、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末年,采茶戏由灯彩演变成戏曲。清朝光绪年间,南昌采茶戏在南昌禾埠起班。当时的剧目多为“二小”(小丑、小旦)扮演,如《攀笋》、《卖棉纱》等。之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二小”逐渐发展为“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如《下南京》、《卖花线》等,因此民间俗称采茶灯为“三角班”。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进城
清末民初,采茶戏艺人根据南昌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南爪记》、《鸣冤记》、《辜家记》、《花娇记》等传统剧目(俗称四大记)。“哭不死的梁山伯、杀不死的蔡鸣凤”,是人们对南昌采茶戏常演传统剧目的谑语。尽管采茶戏颇受乡间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南昌采茶戏内容不甚健康,大多为“十八摸”之类的黄色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27年才得以光明正大地进入南昌城。
据史料记载,1927年以前,南昌采茶戏也曾“偷偷摸摸”进城唱过“堂会”。当时,官家为了取乐,便私下请戏班子进城演戏。1927年,在南昌人脉熟络人士邓官保(律师)、徐志庭(烟酒公办所稽查人员)、商人梅三和三人的邀请下,以陈金水为首的采茶戏班子在当时的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演出。由于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房东罗某的反对,两个月后,采茶戏班子搬至新昌舞台(南昌城隍庙附近)演出,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陈金水采茶戏班子离开了南昌城。
同年8月,熟知采茶戏“开支小、收入多”的梅三和在新游嬉场(今南昌剧场)设场,请人表演采茶戏。为了吸引顾客,梅三和聘请了京剧名乐师梁伯龄教习各种曲牌。一时间,前来看戏的市民将剧院挤得人山人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梅三和又在叠山路开设升泰游嬉场(后被南昌土豪阮南庭霸占)。此后,南昌陆续增加了洪都游嬉场、民乐游嬉场两家剧院表演采茶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南昌采茶戏有了女旦角。
1937年,梅三和开办“平民剧社”,招收10岁左右的男女学员,专门学习南昌采茶戏。经过一年多的正规训练,这些学员在新游嬉场登台演出。由于这些学员都是经过正规培训的,所以演出效果远远好于南昌其他三家剧院。此外,“平民剧社”走出了一大批诸如邓筱兰、周奎生等优秀人才。
1938年日寇占领南昌后,为了方便召集老百姓开会,日寇开办了两个采茶戏剧团。大批采茶戏艺人逃难到吉安、赣南一带。此时,大批逃难到赣州的采茶戏艺人成立了剧团,并在当地演出,这段时期,南昌采茶戏被称之为赣剧。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交流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战争使得各地人口流动较大,迫于生计,一些外来人员只得选择卖艺维持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南昌采茶戏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特点。其中,南昌采茶戏与安徽黄梅戏交流甚多。
据安徽省文化厅调查,民国时期,安徽黄梅经常发生洪灾,部分黄梅人逃至南昌,并将逃荒生活编成小戏如《逃水荒》等,在南昌卖唱。据南昌市采茶剧团副团长熊阳秋介绍,南昌采茶戏与黄梅戏共有34个剧目相同。此外,从剧目分析,南昌采茶戏与赣剧相同的有《卖水记》、《凤凰剧》等26个;向京剧学来的或自编的提纲戏共有13章节。
在广西桂南采茶曲牌中,“卖茶”曲牌里面一段唱词是:“家住江西南昌府,一名叫做王玉成。”唱词中提到了南昌的王玉成。据南昌采茶剧团老艺人称,过去南昌也有采茶歌,但这些歌舞节目已经失传,无法考证。但是,由此可以肯定,桂南采茶戏与南昌采茶戏有历史渊源。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 -建国后的辉煌
1950年6月15日,江西地方剧院成立。与此同时,当时的南昌“莲方”、 “联艺”民间剧团合并为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1953年2月,在江西地方剧院的基础上,吸收省文工团部分演职员成立省采茶剧团。1956年,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改称南昌市采茶剧团。
此后,南昌采茶戏步入鼎盛时期,曾多次为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动做专场演出,主要演员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8月,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省采茶剧团演出了大型传统戏《三女抢板》,毛泽东看完演出后接见了剧中主要演员邓筱兰、陈飞云等人;1960年2月,朱德来南昌视察时观看省采茶剧团演出的采茶小戏《秧麦》后,作诗称“晚看采茶戏,夫妻同《秧麦》。”此外,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前往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68年底,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合并为南昌市采茶剧团。受“文革”的冲击,剧团工作停滞,大多数演员下放,剧团主要演出《红灯记》等具有革命色彩的采茶戏。打倒“四人帮”后,南昌采茶剧团逐渐走上了辉煌的顶峰。1978年,南昌采茶剧团演出的《宝莲灯》卖座创历史记录,连续两百多场爆满。辉煌的采茶戏市场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邓筱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邓筱兰,10岁学艺,12岁登台,15岁成为戏班“台柱”,荣获过江西省首届戏曲会演优秀表演奖、中南区首届戏曲会演个人奖等荣誉,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莜兰子”。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 -当前发展情况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其他门类演出市场的活跃,戏曲演出开始盛况不再,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南昌采茶戏也从顶峰逐渐滑落。1991年,由于剧场出租给他人经营,剧团只得下乡演出。在这个阶段,大批人才流失。直到2002年初,剧团收回剧场使用权后,才恢复排练《三女抢板》、《三看御妹》等传统剧目。
此后,南昌采茶剧团再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3年春该剧团演出的大戏《逃之夭夭》被改成电视剧《桃花运》;2004年底,应澳门全球华人联合会的邀请,南昌采茶剧团赴澳门演出;2006年初,南昌采茶剧团前往法国、比利时等7国访问演出。同时,编演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多种奖项。
近几年,南昌采茶剧团招收了近十名大专院校的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尽管如此,南昌市采茶剧团副团长熊阳秋坦言:“目前,我们还是在传承阶段,而没有发展到改革创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