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起源传说,贵州蜡染-纹样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贵州蜡染 -起源传说


贵州蜡染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

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复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

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贵州蜡染 -纹样


贵州蜡染

传统 贵州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大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人物纹罕见,反映社会生活的纹样逐渐出现。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难确认哪种纹样是本民族的独有纹样,或哪种纹样是某种民间艺术品的独有纹样。有些纹样虽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义也不同。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现仅选择几种重要的作―些阐释。

铜鼓纹

这是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对铜鼓的尊重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就说“溪峒爱铜鼓甚于金五。”相传蜡染的纹样早就取材于铜鼓纹。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小说严佯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这种纹样在传承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常见的。这种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太阳纹,在圆形外辐射光芒。“太阳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至今有的少数民族仍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在黄下一带的佯家蜡染中,太阳纹更为多见。

蝴蝶纹

这种纹样在蜡染中比较常见,在苗族地区特别流行。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又有写意的;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赋子其种种寓意和传说,其中以苗族的传说最为神圣。在《苗族古歌》中讲述了涉及苗族起源的故事: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鹊宇鸟孵化,生出万物,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苗族的祖先姜央就在其内。这个传说影响深远,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祖先崇拜是由自然崇拜衍生而来,万物有灵魂,人当然也有灵魂。据学者考察,人类有灵魂的观念,在4万至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那里就开始形成了。因此,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样,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鸟纹


贵州蜡染

蜡染中的鸟纹有些是如实摹拟,能确指其名,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有的则只具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它们多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翼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的生活写照。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如前所述,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鹊宇鸟孵化的。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鸟还可能是苗族先民中某些氏族的图腾。《山海经・神异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欢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类似的记述在古籍中还有一些。“欢头”又作“欢兜”,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他的形象,是装饰着鸟图腾的形象。

鱼纹

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出现了鱼纹。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后来历经演变,出现了别的吉祥寓意。如汉族的“鲤鱼跳龙门”纹样象征显达高升,鱼纹和莲纹组合象征“年年有馀”等。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纹的理解却更多地保留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如“子孙像鱼崽一样多”的比喻,在苗族民歌中屡有出现,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其用意均在乞求子孙繁衍。在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有的大鱼腹内还有小鱼,有的鱼腹内有鱼子似的繁密斑点,有的索性将鱼鳞画作鱼子似的繁密斑点。这些都传达出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

花草植物纹

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起源传说,贵州蜡染-纹样

蜡染中这类纹样很多,不少是作为辅助纹样出现的。这些纹样不像汉族那样多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这类纹样在蜡染中虽也有出现,而多见的却是山间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为几何形纹。这些花草植物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伸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在苗族中有个传说,即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描绘在衣裙之上,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可见这些纹样中寄托着古老的绵绵情思。

螺旋纹

螺旋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那是出于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摹拟。这种纹样后来在汉族的民间工艺品中少有出现,而在贵州的民间蜡染中却较为常见,是几何形纹样中引人注目的一种。这种纹样在流行蜡染的各少数民族中都有,对其内涵的说法却不同。如丹寨苗族将螺旋纹称为“窝妥”,对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这种纹样是祖先创作的最早纹样,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就照原样保留下来了;一说苗族在“鼓社祭”的盛大祭典里,要杀牛作供品并敲长鼓祭祀祖先,妇女们便将牛头和鼓头的旋纹变成花样,以志纪念。布依族则对螺旋纹另有解释,说古时有位聪明能干的姑娘,不幸染了重病,请医生治疗无效。她母亲到坡上采了一种“皆皆豆”(汉话叫“郎鸡草”)的嫩苔煎给姑娘吃,病就慢慢好了。姑娘为纪念救命的“皆皆豆”,就按其外形绘成螺旋纹,留在衣裙上。布依族还说其祖先“百越人”居住海边,螺旋纹是表现水波纹;或说螺旋纹如蛇盘成一饼,是表现蛇的形象。

星辰山川纹


贵州蜡染

这是概括的说法,其实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乃至房屋、城池等,在蜡染中均有表现,不过已经抽象化了,成为整齐的形状组合。这些纹样不仅具有特殊的形式美,还有深沉的内涵。苗族历史上经历的离乡背井的大迁徙,是个悲壮的历程,苗族人民对其是刻骨铭心的。传说这些纹样中有的就记录了迁徙的历史。这些纹样有名称,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流行这类纹样的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些纹样是表现故土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过,如百褶裙上的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的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汀裙”。

龙纹

这种纹样在刺绣、挑花当中常见,在蜡染中也有表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极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龙是中国的原始图腾。世界上古老的氏族和部落,一般都以同他们有亲缘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形象为图腾,作为崇拜的偶像或氏族、部落的徽记。而中国灼龙图腾却是人创作出来的,并无实物。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是由以蛇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为主体,吸收了其他氏族或部落图腾的部分器官组合而成。汉族自秦、汉以降便以龙为尊,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龙纹逐渐演变为头角峥嵘、尖爪利牙的威武形象。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异其趣,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而且龙的形象并不固定,变化很多,如苗族就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盘龙、鱼尾龙、水龙等等。榕江苗族蜡染中的龙纹,形体既像蛇,又像蚕。龙纹的内涵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还有乞求纳福迎祥、消灾免祸之意。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贵州蜡染 -种类

生活中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 民间工艺品: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 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

工艺美术品:是工厂、作坊面 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

蜡染画: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

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贵州蜡染 -用途


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同所有民间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的功能。在蜡染流行的地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装饰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文化含量,寄托人们的信仰、祈愿和情感,深受人们喜爱。特别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反映民俗心理的蜡染更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趣味。 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可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

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文化

两千多年来,蜡染工艺在贵州民族地区延续至今,这和蜡染工具简单、制作方便,能够就地取材有关,也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分不开。但相比费工费时的手工蜡染来说,市售的花布更便宜省事。若单纯从经济因素解释蜡染长期存在的现象,不能让人信服,而只能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产生它的思想根源来理解。贵州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现,既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贵州蜡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为许多传统风格一旦变异,就再也找不到回归之路。

蜡染中的民族事象


蜡染

一个民族的习俗就是由这个民族在其世代延续中靠约定俗成的习惯构建起来的人际生活规范。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它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同时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广泛应用,也与各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蜡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制度、信仰等各方面的民俗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流行蜡染的地区,人们的日常穿着、节庆祭典、婚育丧葬、礼仪交往等物质生活和口头传说、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中都离不开蜡染。

1.物质民俗

贵州使用蜡染的民族都以拥有数量众多、工艺精细的蜡染为富为美,在蜡染盛行的地区,无论老幼,其衣裙、头帕、绑腿、背扇等传统服装甚至蜡染花手帕、蜡染花篮帕、蜡染花伞套、蜡染电筒套等生活用品,总有或精致或粗犷的蜡染为饰。心灵手巧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女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六七岁就在母亲、姑嫂的指导下学习点蜡花,十来岁就能点出很精美的花纹了。在流行蜡染的地区,每个女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盛装,大多是自己亲手绘制的。一旦掌握了蜡染技艺,女孩子们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除了必备的几身精美的蜡染衣裙外,还包括蜡染的生活用品,而其中一些小巧精致的蜡染品就是作为恋爱时馈赠的礼品,甚至用作定情之物。全套嫁妆往往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做得越多越好,她的声望就越高,在择偶时就越有优势。比如丹寨的苗族女子结婚要穿蜡染盛装,还必须用很多精心制作的蜡染床单、被面作嫁妆。而织金龙场乡苗族姑娘结婚,有的要穿一二十条蜡染裙。送亲时,由靓歌男子背上这些衣裙,快到男家寨子时,才给新年穿上。

贵州流行蜡染的地区,生儿育女也离不开蜡染,婴儿的被面、包片、口涎兜、背扇均为蜡染,那就是婚前就要准备齐全的。织金龙场一带苗族还有这样的风俗,婴儿出世后,亲友们一人送一张画有虎眼花的蜡染背扇,缝缀在一起,即成多层蜡染背扇,给孩子多多的祝福庇护。

贵州许多地区的民族习惯是将最好的蜡染衣作为殉葬品,自古皆然。如在织金的苗族,陪葬用的寿鞋必须是蜡染花鞋。普定、安顺、惠水苗族姑娘结婚穿的彩色蜡染上轿衣,结婚时穿一次,进男方家即脱下,收藏至死时才随身穿上殉葬。她们认为人死后,灵柩抬出家门也如上轿,故名“上轿衣”,有双关之意。丹寨苗族老人去世,儿女要送蜡染床单作葬单,葬单花纹不能用花鸟鱼虫,只能用严肃庄重的铜鼓纹、漩涡纹、马蹄纹。举办丧事时,儿媳、亲戚或同寨宗亲要穿蜡染盛装送葬和祭奠亡灵。

在流行蜡染的地区,一进村寨就能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们在各自门前精心点蜡。若有客人对她们的蜡染感兴趣,她们每个人都可以捧出大叠得意之作来观看,细数她们创作中的想法,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之情。这样的环境、风尚,造就了瑰丽神奇、清新质朴的贵州蜡染。

2.社会民俗

贵州少数民族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共同的民族感情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因此在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中都要举行庄严的祭祖活动。尤其是苗族,各地苗族都把蚩尤当作自己的始祖,竭诚敬祭。出于对祖先和历史的追念,苗族在几千年的沧桑坎坷中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服饰也因此成为民族的标志、团结的象征,是他们“穿在身上的图腾”、“记在衣上的史诗”。在流行蜡染的地区,蜡染服饰是必不可少的祭祖衣。白领苗的“窝妥”蜡染盛装就是祭祖衣,此衣原来是专为祭祖而做的,后来在婚丧嫁娶各种节日都穿。

每隔十二年,榕江摆贝、高排、三都控抗的苗族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吃鼓藏。届时,每家每户都要用长竹竿挑着蜡染长幡林立在仪仗队钱,以此来唤醒祖先的灵魂。幡旗飘扬,笙鼓阵阵,气氛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壮观。他们还要杀水牛祭祖,因为水牛最能代表财富和力量,以如此丰厚的牺牲来博取祖先的欢心。在展示水牛和斗牛表演时,还会将一张精心绘制的蜡染披风披在祭祀用的牯牛背上。从江苗族祭祖时,为首的男子要肩披蜡染披风,披风纹饰有图腾崇拜中的鸟纹、鱼纹、龙蛇纹、蜈蚣纹等,这些纹样喻示自己的祖先已经变成鸟龙、鱼龙、蛇龙、蜈蚣龙,以企盼吉祥和幸福。还绘有人纹、蛙纹、鱼纹、石榴纹和水泡纹等,象征生命的繁衍。他们还穿着最好的蜡染刺绣盛装尽情歌舞,以求祖先保佑他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在使用蜡染的地区,民族节日就是蜡染作品的展览日,格式蜡染盛装争奇斗艳,尤其是蜡染能手制作的作品更会收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姑娘们总是穿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人们的赞扬,小伙子们也将此作为择偶的重要条件。在丹寨,女子踩芦笙或祭祖时必须穿蜡染盛装,且越多越好。没有蜡染盛装的妇女会被人在背后叫做叫花子。在节日里,黄平革家青年男子也有穿蜡染盛装、戴鸡毛头巾的,其风采不亚于姑娘。

在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里没有专门从事文化整理、研究、传播的人,因此节日活动有着文化展示和交流的性质。传统节日时民族精神风貌的全面展现和自然流露,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活动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并给予确保时间上的经常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因此传统节日是姑娘们互相讨论蜡染技巧、巧鉴蜡染图案的好机会,这对于贵州蜡染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精神民俗

贵州的少数民族都有关于蜡染的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神话故事,有的是趣闻轶事;有的反映了蜡染的制作方法的意外发现,有的赞美了蜡染带给人们的特殊审美感受,有的描述了蜡染对人们经济生活方面的帮助。

比如苗族的《蜡染歌》里,通过神话的手法叙述了蜡染的起源。说古代因天不稳定,常常垮塌下来,一位叫娃爽的姑娘负责缝造“撑天伞”,她织的布被成群的蜜蜂乱爬弄脏了,但染色洗涤后现出了白色花纹,于是她利用这一发现,染成蓝底白花的蜡染花布,缝制“撑天伞”,把天稳稳当当地撑起来。后来这一技巧被苗家两位姑娘----阿仰和阿卜学到了,并把花鸟描绘于衣,把江河描绘于裙,传之于后代。古歌唱到:“蜡染是谁兴,兴在哪时代?哪个学蜡染,蜡花代代开?一天织成九匹布,又宽又长闪白光。娃爽把布浆又洗,平展展摊在梨树旁。风吹梨花纷纷落,多多洒在布面上。阿卜和阿仰,学种植蓝靛。三月发枝叶,七月叶上浆,泡出淀粉鸭屎样,姑娘把它下染缸。才过三五天,白布染成瓜叶样。又过三五天,好像刚蝌黑翅膀。将布下锅煮,清水漂黄浆。布顶就像撑天伞,朵朵蜡花闪闪亮。姐妹乐开花,喜泪双腮淌。”古歌描绘了既传奇又现实的场景,鼓励着一代代苗族姑娘们成为阿卜和阿仰。

蜡染也为人们带来了平等自由的生活信念。丹寨苗族传说,古时有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做花衣裙,每逢节日,有钱的姑娘们都穿上华丽的花衣裙,每逢节日,有钱的姑娘们都穿上华丽的花衣裙上芦笙场与小伙子们唱歌跳舞去了,唯有她闭门在家暗自伤心。这时,楼板上的蜂窝摔了下来,恰巧落在她织好的白布上,蜡液从蜂窝里流出来,随机凝固。姑娘没有在意,当她把这白布浸染在靛缸中后,却意外地得到了美丽的蓝底白花布。她喜出望外,便用蜡点花浸染,制成美丽的蜡染花布,用它裁制成花衣花裙。当节日再度来临时,她穿上了蜡染衣裙上芦笙场去,场上的人都为之惊讶,小伙子们都向她投来爱慕的目光,并邀请她唱歌跳舞,姑娘们也围拢来向她请教学习。从此,蜡染就在贵州山区传播开来。蜡染所费不多,而效果高雅优美,只需姑娘们的巧手就能把自己打扮得更加出众,这对家境贫寒的女子来说无疑是最贴心的艺术

蜡染还能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布依族传说,很久以前白水河两岸的布依族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突然有一年发大水,田地里的庄稼都淹没了,人们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玉皇大帝看到了人民生活困苦,就派了一位仙女下凡来帮助人们。仙女打扮成一个寻常姑娘,坐独木船从河上漂来,忽然船翻落水,在姑娘的呼救声中布依族父老乡亲把她救了上来。仙女感动于人们的善良,便遵从上天的旨意,向布依族人民传授了救灾秘方。她教小伙子学种植蓝靛、打铁、炼铜和制作小刀;教姑娘们学织布,画画绘图;;教老年人饲养蜜蜂和提炼蜜糖熬黄蜡。几个月后,蓝靛收割,仙女用特质小铜刀蘸上加温熔化了的黄蜡液,像绘画一样在白布上点蜡,画上精致的花纹,然后放在蓝靛中浸染,待干后于沸水中煮去黄蜡,在白水河中漂洗干净,制成一块块染有各种图案的蓝底白花布,又制成各种日用品,到外地换回各种生活用品。受水灾的布依族人民依靠仙女的帮助,通过学习蜡染工艺,度过了灾荒,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传说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对蜡染的认识:蜡染既是上天赐给他们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可以谋生的手艺。

蜡染中的文化生态


蜡染

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对社会制度和组织调适改进的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不仅反映了他们“天人合一”的、充满诗意的生存境界,还体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等精神境界。它不断地传播着久远的文化声音,传递着与时尚和未来同步的身存观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高超成就来自于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如在苗族的观念里,认为自然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是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使两者融为一体,带有朴素的万物有灵观念。因此,表现在蜡染图案中,常常出现动物、植物和人和睦相处的构图,以及动植物互相变异的复合纹样。在苗族古歌中说:云雾生出天地,巨人铸造日月星辰,枫树心化蝴蝶及其他物种,蝴蝶生下十二个蛋,在大鸟的帮助下孵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龙、雷、虎和蛇等。人经由洪水灾难的考验,由一对男女衍生出百姓大众。这期间经历了非常多的曲折和磨难,人和各种生物通力合作,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世界才得以形成。古歌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宇宙世界及人类自身形成的认识,体现了苗族一体化的世界观,表现除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种之间形式上的差异,认为万事万物出自同一个本源,并在各类物种之间牵上血缘的关系。不论是以祖先面貌出现的蝴蝶、大鸟、枫树、云雾,或者是作为伙伴的老鹰、螃蟹、蜜蜂、黄牛、公鸡、树种等,都能自然相处,彼此十分和谐。从贵州蜡染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馨。

(二)人际交往和衷共济

贵州少数民族素以团结互助而着称。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个体离开了集体很难生存,因此形成了患难与共的民族习惯和品德。千百年来,他们总是能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经历和克服无数的灾难和浩劫。除了靠自身的刻苦精神和坚强意志外,更多的是依靠人际之间的和衷共济,才得以生存并延续其种族和传统。在一个村乃至一片地方,哪家有婚、丧大事,人们不分亲疏远近,必定全力相助,事后不求回报。平时互通有无,农忙生产互助换工,不计报酬。对村寨内的孤独、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者,寨内群众集资或轮流抚养,不让其乞食他乡。这些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贵州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领域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意识,无论是在家庭、鼓社还是议榔组织内部,凡事关全体的活动事件,都要通过民主协商,让大家发表意见,家长、鼓头和榔头只能依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这种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观念限制了依附的关系,因而培植了民族的正义观念。

贵州少数民族互助与勤劳的品质,平权和民族的制度,加强了族群之间的联系,削弱了物质上的攀比之风,提升了精神境界,淡化了经济观念,这无疑是最有利于艺术创作的条件。这种和衷共济的平权社会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沃土,使得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她们的审美趣味不会因为阶级的分化而趋向某种风格,这也是贵州蜡染风格众多的一个原因。在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中,看不到功利、权势的影响,表现出的只有与自然的和谐、对祖先的崇拜,从而使贵州蜡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

(三)人神之间和睦共处

贵州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蝴蝶、枫木、鸟、龙等图腾物的崇拜以及对鬼魂的笃信,使得蜡染工艺品中古老神秘的纹样得以一丝不改地世代流传。榕江苗族祭祖盛典上,几百幅蜡染长幡高耸入云,向祖先发出召唤。长幡相同而纹样各异,据说这些传自远古的纹样不得更改,否则祖先不予相认。另外,长满尖刺的龙蛇纹造型同苗族银饰中的鼓钉纹一样,苗族人相信它们具有辟邪的功能。苗族的封闭性使得他们较多地保存了原始文化,也使得蜡染中的巫术造型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苗族妇女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都看作是人的理念的对应物。所以,“她们虽不脱离对具体形象的描绘,但为了达到巫术目的,常打破其固有的时空关系,对形象进行超越现实的重新分解组合,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关系”。这种打破常规,违反具体形象原有逻辑关系的手法,表现了一种怪诞美,达到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使我们不一定明白它的真实意义,也能品味到它那深刻的美学意蕴和神秘的威力。这种造型之所以具有威严神秘的力量,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这种象征符号代表了深沉的原始意象。同时,这种美还体现在这种造型所渲染的气氛上。这种恐怖感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力量,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巫术观念和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巫术造型艺术对鬼神观念逐步扬弃,狞厉风格开始消失,增加了阴柔、细腻的风格,但仍然保留了怪异的特点。因此,在看一些古老图案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读懂它的形式,而无法理解它的内容。

蜡染中的民族文化

贵州蜡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贵州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征。贵州蜡染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族品格的培养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贵州蜡染工艺和文化是依靠一辈辈少数民族妇女传承和完善的,其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成熟的工艺手段以及高超的构图技巧,既包含着先祖的创造之功,也离不开后人的保存之力。时至今日,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仍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高标。

(一)民族性格的表现方式

贵州的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受到压迫和驱逐,经过多次迁徙,才得以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安身定居。迁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服饰、歌谣、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一代代“昔日逃难到黑洋(贵阳),途中无钱又无良。充饿全靠鱼螺代,七斤蜡花表亲娘。”可见,贵州少数民族对蜡染民族工艺品不仅仅是喜爱,而且倾注了一种亲人般的依恋之情。

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其历史就像他们的音乐一样忧郁。芦笙、木鼓庄重低缓,笛子、木叶婉转哀怨,即使是在欢乐的节日场合,也能感觉到来自远古的伤痛。对于苗族的性格特征,鸟居龙藏说:“苗人之性格如何,一言以蔽之,阴郁沉静也。欲知此种性格,可就其容貌或表现于外之音乐,色彩以及花纹等观察而得知。据馀所见为‘容貌’显示彼等极其忧郁。其次为音乐,如于‘苗族之笙’中所详述者。乐歌避用铜锣、皮鼓等喧嚣之乐器,而常用静色笙或笛,又如衣服之色,亦颇阴郁。”苗族蜡染色彩亦以单色为主,即使是彩色蜡染,明度也不高,体现了深沉而悠远的沉静之美。

同样,在瑶族蜡染民族工艺品中,深蓝的色调衬衣明快简洁的图案,并多与鲜艳的刺绣相配,色彩欢快、热烈,表现了瑶族豪迈、奔放、坚强和勇敢的民族性格;而布依族规矩、清新的蜡染则与布依族人安静、内敛、含蓄、温和的民族性格十分相似。

(二)女性主义的集中体现

历史悠久的贵州蜡染也可称为是一种属于少数民族妇女的艺术。一是它的制作都是由女性完成的,在贵州无论哪个民族,蜡染都是专属女性的工作,蜡染的完成时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在这些民族的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的分工十分明确,纺、织、染和操持家务,从家庭到社会都提供了相应的条件让她学习实践,并随时有检验其技能的机会。同时,人们把评价女红技艺当作评价女性能力、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婚姻选择时,也要了解和考察女性的织染技艺并将之作为择偶条件。女孩子一般六七岁就开始学习点蜡,十六七岁已成为精通蜡染技艺的能手。中年妇女更是蜡染创作的主力军,为家人制作服饰和日用品,教女儿纺织、染色和点蜡技艺。他们经验丰富,技艺和风格也越来越成熟。到了老年,只要双眼还能看得见,就还会继续创作并指导后辈。甚至在死后,蜡染也是女性在另外一个世界要做的工作,如在贵州清镇,苗族男子死后棺材内放戥子或秤,意思是到了阴间好做生意,而女的则放一把蜡刀,好让她去阴间做蜡染。至今,在深山中的民族地区,蜡刀依然是女人手里的神秘工具,仍旧在母女之间一代代地传承。

二是在蜡染的使用方面,除了家用的生活用品外,蜡染服饰一般是属于女性的。在蜡染的世界里,女性是王者,拥有完全的主宰能力。贵州西部的苗族有句俗语“狗不吃豆腐块,男不穿蜡染衣”。狗不吃豆腐块是因为狗牙尖,只能吃硬的吃不了软的;而男人不穿蜡染衣,是因为他们不懂其中的意义。贵州西部的苗语中把蜡染制成的花衣叫做“写衣”、“画衣”,也可以理解为“书衣”、“史衣”,这是女性以自己的语言记录历史、描绘她所设计的意向世界的特殊表达方式。

贵州民族妇女祖祖辈辈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崇山峻岭中,深居在自己编织的理想世界里,苦难的经历赋予了她们非凡的想象力。她们在维持着传统造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纹样的组合以及从形态上加以变化,力求在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前提下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在风格一致的情况下,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因此,贵州蜡染不仅体现了群体文化,更体现了每位女性的个体审美感受。蜡染使贵州少数民族妇女拥有了一个挥洒艺术热情、表现聪明才智的领地,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她们为人类创造了具有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民族、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永恒魅力的服饰文化遗产。因此,贵州蜡染艺术家祝秉权说:“蜡染绘画由女人创造,为女人服务,表现女人的意象世界,因而它是女人的艺术。”

(三)传统文化的自然传承

人的社会属性使每一个人生下来就处于某个社会群体中,沐浴在一定文化氛围中,毫无选择地承袭这种文化,又把这种文化传递给后代。民族传统文化一经形成,便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聚合力,把该民族的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文化的传承便成了全民族的需要,而非族内某个人或某一阶层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自发地、习以为常地遵守社会中的传统风俗和道德规范。民族文化的产生和演变都是在该民族全体成员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而在一个民族里,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实际就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体传承过程。一般来说,父母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成人的思想与行为,学到了谋生的手段与生活的知识。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技艺,贵州蜡染同所有的日常知识和生产技能一样,是经千百年创造累积下来的文化成果,在传统社会中主要是通过父母与子女、师傅与徒弟之间单线式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在工艺传承中,家庭和社区是主要的传承场所,个别传承和群体互相传世蜡染工艺主要的传承方式。个人传承往往是在母女之间和代际之间进行,群体互传一般是在同伴之间进行。在传统深灰中,母传女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母亲在手把手教会女儿红技巧时,也将关于图案的传说、寓意象征告诉了女儿,服饰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就这样一代代实现了传承。除向母亲学习外,女孩还有可能跟嫂嫂一起学,跟年龄相仿的女伴学。嫂嫂和女伴来自不同的家庭,而不同的母亲在一些图案和技法及配色上就会有些不同,姑娘们在一块边做边说,交流着经验也交流着情感,也会共同创造出一些新的图案。到她们成为母亲后,就会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女儿,如此循环往复,将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样式、主要技法、主要图案流传下去,逐渐形成了贵州蜡染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

蜡染中的文化变迁


蜡染

贵州蜡染能够保持至今,就在于多年以来它的生存环境一直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就像是蜡染文化的保鲜剂,使贵州蜡染的传承自然而纯净。但随着苗乡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传统手工产品收到了冲击,贵州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仅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中,就有60%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在工作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念。另外,随着电影、电视等传媒深入到苗乡,拉近了边远地区与文化中心的距离,也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一)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中最为辉煌的组成部分,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贵州蜡染仍然延续着代代相传的习俗,但因民族服饰的文化功能逐渐减弱,费工费时的服饰工艺也就逐渐衰落。当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确立后,商品经济对边远地区迅速渗入,工业文明带来物质商品的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手工产品产生巨大冲击,款式新颖、价格低廉的现代服装逐渐取代了传统民族服饰。面对日益减少的需求和轻便省力的新技艺,人们便放弃了传统的技艺,使得原来人人都会得苗族蜡染的传承人迅速减少。同时,市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化学染料和布料,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家织布和天然染料。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交往和流动的频繁,人们对蜡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传统文化所依存的背景和条件已经改变,不可能以原有的价值取向来评判或指导蜡染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传统的文化传承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统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时代相传的。”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贵州少数民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但是当他们有条件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与几十年前相比,今天贵州民族村寨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改变更大的是他们的心态。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的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当翻看她们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现在尽管还有画得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贵州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粗糙。

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蜡染的主要载体――民族服饰正在逐渐消失。在传统社会中,民族服饰文化为蜡染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虽然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还能见到穿民族服装的妇女,但其实她们的民族服装也已经简单得多了,整个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妇女不管是民族服饰的拥有量还是使用频率都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掌握传统蜡染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几乎都不会蜡染了。面对贵州蜡染即将失传的境遇,不禁令人感叹:贵州传统蜡染应走向何方?

(二)商品市场的开拓发展

贵州传统蜡染的悲哀并非已成定局。在考察民族村寨时,也能看到很多妇女在靠蜡染谋生。以前,因为蜡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备受重视,尤其对姑娘来说,点蜡技艺高超是聪明勤劳的象征,这样就有一些蜡染能手为不会点蜡的人画样,以求换工或收取报酬。而现在多数妇女点蜡是为满足市场需要服务,多为按图加工形式,也有的是按照民族传统纹样画好了等着人来收购。这样,蜡染质量的控制权由妇女自身转移到了市场要求的手中。比如,黔西高锦村的苗族女子就按着图纸加工一种旅游产品――蜡染花裤,按件计酬,图纸上是由客户提供的设计花样。同样,安顺也有苗女加工蜡染背带,一张80厘米见方的白布上基本画满图案,工价为30元。织金和六枝的苗女则是做传统的蜡染袖片、背带等,如果来了客人,,她们便主动推销。最明显的例子是榕江的蜡染长幡。因其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尤其是贯穿整个幡旗的长龙,气势磅礴,很有震撼力,因此得到文化界的认同,并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艺术品;这无形中便刺激了当地蜡染的商品化,甚至还出现了“蜡染鼓藏衣”等以前没有的东西。因为它已经形成了市场,苗族妇女们便可驾轻就熟地画,然后等人来收购或者自己拿到城里去卖。在榕江塔石乡,没有用长幡祭祖的习俗,类似的蜡染商品曾用做男子头帕,但这种头帕也早已不用。因此,出于市场的原因,这里的妇女是将这种蜡染作品作为“长幡”来卖的。

传统蜡染在贵州由盛行转而衰落,但现在又有东山再起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在民族文化逐渐受到重视的条件下,传统与现代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文化的开放给村民带来实惠,给传统文化带来生机。文化的交流强化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觉醒。当民族妇女意识到她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也能给她们带来幸福生活时,她们便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乐于去学习,并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由于从事蜡染创造的群体一般都没有固定的职业,出于生活层面的考虑,她们更为关注经济效益。因此,当代要实现贵州蜡染的自发传承,必须使人们能够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存中得到切实的好处。实行蜡染艺术经济化,不仅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使许多在外奔波的打工妹返乡从事蜡染,从而减少因外出务工而丢下老人和孩子没人照管等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家庭、社会的稳定。

但是太过经济化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今在各旅游景点,经常看见的是现代风格的蜡染工艺品,很少有传统形式的蜡染作品。甚至还有一些“伪民俗”的作品冒充贵州蜡染。这些标榜为贵州传统蜡染的伪民俗商品,一方面制作简单粗糙,笔画极其粗放,冰裂纹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经营者为了盈利而虚构伪造一些怪异文化,以断章取义的轻浮和造作损害了底蕴深厚的贵州蜡染。这种现象也说明传统风格的蜡染旅游商品亟待开发。传统风格的蜡染在市场份额较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传统蜡染点蜡、染色工艺较复杂,成本势必较高。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时,一定要使蜡染品具备传统蜡染的神韵,有高档、深沉的美感,才能成为高品位、高价位的商品,切不可使其文化内涵献媚于商业利益。虽然商业化对传播文明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当代对于文化提升的效果很明显,但因为商业化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和受众群最大化为目的,便会忽视追求深度、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文化的低俗化。因此,有着很强的商业化操作痕迹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的本质是相背的,过度的商业化必然会削弱贵州蜡染文化的生命力。

(三)贵州蜡染的文化回归

“一种蓝靛,造成这样瑰丽多姿而又和谐有序的艺术世界,让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人们倾倒,由衷地感到自豪!”这是我国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贵州蜡染的高度赞赏。一方面是来自专家学者和外国友人的肯定和惊叹,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又重新带回了文化自信,传统贵州蜡染在现代社会中如同一般清新的风,开始频繁地出现于现代人的视野中,并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它的价值与其说是来自于自身,不如说是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的共鸣与艺术潮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对贵州蜡染不同层次的思考,从而表现为一种文化回归意识。

从另一方面来说,进入工业社会后,“做的人、卖的人、用的人”这一链条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扩大渐渐地断开了。分工化、专业化的推进,使现代工业化的产品根本无法满足、迎合产品两端的人的需求和利益。虽然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加方便和舒适,但这种生活是建立在化学品环绕着我们的身体的物质基础上的。从面料到染料,自然和健康的材料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使人们每日面对的都是缺少人情味和个性特征的机械化产品,而现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使人们的审美意识趋向多元化。在高科技的包围中,人们不断寻找着人类情感的寄托,逐渐对泛滥的机器制造产品产生了一种厌倦,因而更加钟情取材于自然的稚拙手工产品。机器印染工业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出现了危机,成批生产的印染产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开始钟情于小批量、自然原料和具有人情味的手工制作的面料。显然,只有手工印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手工印染中,蜡染以丰富多变、精美典雅的效果高居首位。

其次,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开始追求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情调和自然美的意境的效果。而贵州蜡染由于得到神话传说故事的滋润,没有功利之心的束缚,让少数民族女性的艺术才能在其中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工业生产所不能代替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从贵州传统蜡染中汲取灵感,已经成为现代蜡染艺术家、面料设计者、服装设计师们关注的课题。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贵州蜡染 -相关链接

蜡染贵州蜡染画染料安顺少数民族苗族水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30103/20993.html

更多阅读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概述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人类起源传说的东西方差异 印度人类起源传说

人类起源的传说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但最为普遍的无非是西方基督文明里的“上帝造人说”和东方的“女娲抟土造人”或“盘古开天说”。传说绝不单单是传说,无风不起浪,神话或传说往往与现实社会有着某种关联。在基督教文明里,按照《创

木马 木马-基本简介,木马-起源传说

木马(Trojan)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传说(荷马史诗中木马计的故事,Trojan一词的特洛伊木马本意是特洛伊的,即代指特洛伊木马,也就是木马计的故事)。“木马”程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文件,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

吐司 法式面包 吐司 法式面包 -起源传说,吐司 法式面包 -种类

吐司是一种烤制的听型面包,经切片后呈正方形,夹入火腿或蔬菜后即为三明治。吐司是西式面包的一种,在欧陆式早餐常见,在烤面包机中烤好后抹上奶油、牛油、果酱等配料即可。吐司,是英文toast的音译,粤语广东话叫多士,实际上就是用长方形带盖

声明:《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起源传说,贵州蜡染-纹样》为网友浪漫灬明星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