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项目包含了由江西龙虎山为代表的六大景区。
江西龙虎山_江西龙虎山 -历史渊源
江西龙虎山
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早于世界其他各种宗教。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至肃州空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开天经》云广成子为老子的化身。)《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居空桐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 我国原始时代,人群处于愚昧状态,备受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在人们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处理周围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于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为求避祸求福,沟通天人之间、神鬼之间的信息,开始出现了巫师。殷人尚鬼、重巫祝。巫,为人们占卜吉凶祝福。祝,取悦于神,以沟通人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巫祝,来申达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改变现状,以求安居乐业。
至周代,人们进一步探索神仙的踪迹,战国时期,尤为特出。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飞,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屈原《楚辞.离骚》中也说:“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凰飞腾兮,又继之以日夜”。当时列国诸侯,为求长生,向往神仙,于是方士竞出,纷献仙药,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之属,皆遣使入仙山求长生药。是为方仙道兴盛时期。
汉初,黄老子学兴,推崇黄帝,尊奉老子,汉文帝、景帝,以黄老之道治天下,曾一度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继而汉帝迷信神仙,建立了新的神仙体系。此后方士辈出,访仙求药,极一时之盛。道教起源于西汉的黄老道,正式产生于东汉。东汉末年四川有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道陵称为「天师」;有张角的太平道,曾组织过黄巾起事。黄巾起事失败后,太平道逐渐湮没无闻。而五斗米道在东汉以后仍继续发展,并以天师道著称,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和主流。
中国道教对中国大地名山间10处相传为上天遣群仙治理之所、36处相传为上仙治理之所和72处相传乃上帝命真人所治之地,分别称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和七十二福地。而龙虎山鬼谷洞被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龙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为三十二福地。所以,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洞天福地之所。龙虎山有着渊源的道教文化,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百神受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单八将的诞生地。
江西龙虎山_江西龙虎山 -基本简介
江西龙虎山
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都最早发源地,山青水秀,文物丰富,历史上是道教名山。但是,作为旅游胜地开发,却是近几年的事。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因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宣扬有青龙白虎环绕于丹鼎之上,因而改名为龙虎山。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建有10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
上清宫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也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所。由于历代皇帝拨出大量金银修建,极盛时曾建有24殿、36院及其他建筑。亲扣国成立音,上清宫殿宇大多已毁坏。现尚存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及明石刻等。
天师府是中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天师府分为三大部分,即以三门为主体的前路建筑;以私第为主题的中路建筑;以万法宗堂为主题的西路建筑。这座天师府在规模上以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堪与曲阜孔府相比。游龙虎山最精彩的节目是乘船游览龙虎山下的上清(亦称芦溪河)。30华里长的河道,水清见底,风景如画,乘一叶轻舟,览阅两岸景色,与游漓江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上清河,最精彩的景观是称做水碉和仙岩的地方。水岩的景点有古栈遗迹、飞云阁、棋盘岩、玉璧凌空、仙女观花、仙梳石、金钏峰、仙勺石、试剑石、一线天、莲花石、仙桃石、雌雄石、石鼓石等。有些景,可在船上观看;有些,则要弃舟登岸才能看到。佩岩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有些景只可仰视,不可就近,有些景观则需要循山间和盘旋而上,始能领略其风貌。 在仙岩和水岩峭的石壁上,满布大小洞穴,里面棺椁无数,被称为神厅的崖墓博物馆。这些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是龙虎山以一奇观。
龙虎山风景区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除以上介绍的景观外,还有象鼻山、衙石、张家山、马祖岩等景观。象鼻山位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中心,距龙虎山3公里,因山崖酷似一象头,一条弯曲悬空的巨石形似象鼻直伸,故名为象鼻山。
江西龙虎山_江西龙虎山 -名称由来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 200 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
①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
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
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