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作品原文,金缕曲・我亦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作品原文,金缕曲・我亦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是清代词人顾贞观写给友人吴兆骞的两首词的第二首。第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第二首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两首词“以词代书”,融为一体,感人至深,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金缕曲_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作品原文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北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金缕曲_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作品赏析

《金缕曲》二首,以“季子平安否”为第一首开头,以“言不尽,观顿首”为第二首结尾,宛然是一封书信的格式。因此,这两首“以词代书”的词,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虽然上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这一篇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各自似可独立成章,但其实这也只如一封信分几个段落层次而已,断不能说成是两封信。

所以无上一首,便无这一首。词的开首几句,正是从上一首的末尾几句中导出。那几句“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说得真可谓“慷概悲凉”。其誓欲营救良友的决心,称得上是慷慨激昂、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番营救要长达“廿载”,而且,还是“乌头马角”般地渺茫,则又不能不使人顿感“悲凉之雾,遍背华休”了:究其故,即在于作者不过一书生而已,非有大力者;不然,若是一唾手即可救出兆骞,又何必如此悲慨?

因此,词开头的“我亦飘零久”,本身已是发一长叹,再与“廿载”二句联读,更觉沉重。“飘零久”,指约是作者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而仕途上却了无寸进,到眼下还是寄人篱下。作者深恨自己中举后的十年里不能博取显位、施展大力以拯友人,却只是“飘零”、只能幻想“乌头马角”,这实在是辜负尽了兆骞这位死生师友”(生死之交、半师半友)的深恩厚望。

然而,“飘零”只是作者所受苦处之一。苦处之二,乃是“消瘦”。作者少年词章与吴兆骞齐名,而且是铢雨悉称的齐名;如今,他俩的憔悴消瘦,竟也是不相上一下,犹如杜甫漂泊四方一的颠沛,丝毫不减于李白流放夜郎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9913.html

更多阅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亦是行人但愿初相遇

过了懵懂阶段,规划案写的倒也开始流畅。中午,看到吉他忙碌在线上,MSN的签名改成了这样几个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出自苏轼·《临江仙》,原是如此: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2、如果你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你会明白眼泪是最无用的东西,它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无法扭转绝望的困局。它唯一的好处

赵朴老的《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赵朴老的《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厉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儒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伦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

金缕曲·乌头马角终相救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出处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

声明:《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作品原文,金缕曲・我亦》为网友夏日天浅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