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目前在中国各个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粘豆包_粘豆包 -概况
粘豆包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粘豆包的做法是先把大黄米泡上半日,然后淘净沙子,叫“淘米”,之后晾大半干,磨成面,再用冷水和面,像做白面馒头那样进行“发酵”。待发出酸味,开始用手揉面。这是头一步。第二步是制馅。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备用。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粘豆包有多种吃法。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小孩子们冬季里还愿啃冻豆包,练其牙齿,吃着玩。再复杂一点,可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种糊香豆味,叫做“驴打滚儿”。
粘豆包_粘豆包 -工艺标准
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 一年四季,粘豆包满街都是,黄的、黑的、白的,包装精美,目不暇接。豆包外型大都一样,关键吃起来看口感。
好豆包要四看:一看外形;二看色泽;三看馅质;四看底垫。
家乡的粘豆包,大都是黄米面做成,馅是豇豆、红小豆或绿豆的。黄米面是由糜子磨成,糜子品种也不一样,有黑糜子、红糜子,他们的粘度色泽大不相同。黑糜子比红糜子粘,且色泽光亮,相比红糜子就淡了许多。要说这豆包的口感,糜子品种是关键。包豆包是讲究造型的,也是家风的体现。最好的造型是底宽上窄,光滑圆润,小巧玲珑。摆在盖帘上整整齐齐,就如整装待发、严阵以待的队伍。
透过粘豆包的色泽,就能看出豆包的质量。上乘的豆包,色泽金黄,特别是蒸熟后,那白色就变成了黄色,稍凉片刻,用手轻轻摁一下,下去的凹处即刻就自动弹起来,好的豆包弹性极强。 最好是豇豆馅,色泽暗红,口味绵软,大锅烀熟,一攥一个小团。没有豇豆,当然红小豆、绿豆也可做馅,但比起豇豆馅,虽然红小豆色泽好,但没有豇豆馅香甜可口;绿豆馅色泽独具,但没有豇豆馅绵软拢团,所以说,品豆包的口味,你咬开皮露出馅一尝就十有八九了。
豆包底垫有苏子叶、玉米叶、高粱叶和白菜叶等。农家最常用的是玉米叶做垫,秋天把玉米叶洗净一扎扎晾干备用,玉米叶垫干爽不粘豆包,一拎一拉豆包就干干净净落在碗里了;苏子叶和白菜叶虽然薄,一蒸就和豆包形成一体了,不好揭,就不用揭垫了,可与豆包一并食用。底垫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粘豆包_粘豆包 -原料
黄米面、干面粉,红小豆、发酵粉,白糖、桂花酱适量。
粘豆包_粘豆包 -做法
1、将黄米面放入盆中,加入60度水温的水300g,将其和成面团(略软些),待凉后,把发酵粉用水懈开,再加入干面粉,倒入黄米面中和匀,饧几个小时;
2、红豆淘洗干净,放入高压锅中压15分钟,压好后开盖加入白糖、少许素油,用力将红豆捣碎,放入适量桂花酱搅拌成豆沙。
3、将面团取出下剂,包好豆沙馅入锅蒸12-15分钟即可。
粘豆包_粘豆包 -特色
软甜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