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_老年人大肠肿瘤 -概述
大肠癌是原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大肠癌发病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所提高。
大肠类癌_老年人大肠肿瘤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大肠癌的病因像其他癌瘤一样,至今尚未明了,但已注意到下列因素可能有关。
1.遗传因素
总大肠癌的危险在普通人群为1/50,患者第一代亲属患癌的危险增3倍为1/17,一代亲属中如有二人患癌,则危险升至1/6,这种家庭遗传性在结肠癌比直肠癌更为常见。
2.饮食因素
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进食脂肪多,胆汁分泌也多,随之胆酸分解物亦多,肠内厌氧菌酶活性也增高,而致肠内致癌原,促癌原形成增加,导致大肠癌发生,例如,厌氧的梭形芽孢杆菌可将脱氧胆酸转变为3-甲胆蒽,后者已证实为致癌物质。
3.大肠非常性疾患
据估计有3%~5%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史20年,发生癌变12.5%;30年时,达40%,有人认为,15%~40%结肠癌起源于结肠多发性息肉,其癌前期病程为5~20年,腺瘤可以癌变,直径1cm者癌变率0.9%,直径2.5cm以上有12%癌变,腺瘤数目愈多,癌变机会愈多,且摘除后易复发而癌变,故中年期患大肠腺瘤,进入老年期后须积极治疗,防止大肠癌的发生。
4.寄生虫病
我国资料表明,有10.8%~14.5%晚期血吸虫病变并发肠癌,在埃及,大肠癌合并曼氏血吸虫病的占12.5%~17.34%。
5.其他
例如环境因素与大肠癌有关,缺钼地区大肠癌多,石棉工人大肠癌亦多。
(二)发病机制
大肠癌可发生于自盲肠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我国以左半结肠发病率为高,但也有报道高发区女性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据我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NCG)对3147例大肠癌发生部位的统计资料,脾曲及脾曲以下的左半结肠癌占全部大肠癌的82.0%,其中直肠癌的发病率最高,占66.9%,明显高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后者直肠癌仅占大肠癌的35%~48%,其他肠段的大肠癌依次为乙状结肠(10.8%),盲肠(6.5%),升结肠(5.4%),横结肠(3.5%),降结肠(3.4%),肝曲(2.7%),脾曲(0.9%)。
肠癌根据肿瘤累及深度可分为早期癌与进展癌,早期癌是指局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1.大体类型
(1)早期癌:
①息肉隆起型(Ⅰ型)又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或广基型,此型也多为黏膜内癌。
②扁平型:此型多为黏膜内癌。
③扁平隆起型(Ⅱa)大体呈分币状,此型多累及黏膜下层。
④扁平隆起溃疡型(Ⅱa+Ⅱc)大体如小盘状,边缘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黏膜下层。
(2)中晚期大肠癌:长期以来,有关大肠癌的大体分型比较混乱,1982年,我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对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手术标本做了系统而详细的观察,提出将大肠癌分为4种类型,1991年被全国抗癌协会采纳。
①隆起型:凡肿瘤的主体向肠腔内突出者,均属本型,肿瘤可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广基,切面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常较清楚,浸润较为浅表,局限,若肿瘤表面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
②溃疡型:是最常见的大体类型,此型肿瘤中央形成较深之溃疡,溃疡底部深达或超过肌层,根据溃疡之外形及生长情况又可分为下述两类亚型:
A.局限溃疡型:溃疡呈火山口状外观,中央坏死凹陷,形成不规则的溃疡,溃疡边缘为围堤状明显隆起于肠黏膜表面的肿瘤组织。
B.浸润溃疡型:此型溃疡外观如胃溃疡状,肿瘤主要向肠壁浸润性生长使肠壁增厚,继而肿瘤中央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型溃疡,溃疡四周为覆以肠黏膜的肿瘤组织,略呈斜坡状隆起,切面,肿瘤组织边界不清,如溃疡较深,局部肌层可完全消失。
③浸润型:此型肿瘤以向肠壁各层呈浸润生长为特点,病灶处肠壁增厚,表面黏膜皱襞增粗,不规则或消失变平,早期多无溃疡,后期可出现浅表溃疡。
④胶样型:当肿瘤组织中形成大量黏液时,肿瘤剖面可呈半透明之胶状,称胶样型,此类型见于黏液腺癌,胶样型的外形不一,可呈现隆起巨块状,也可形成溃疡或以浸润为主。
上述4种大体类型中,以溃疡型最为常见,据我国3147例大肠癌病理分析,溃疡型占51.2%,依次为隆起型32.3%,浸润型10.1%,胶样型5.8%,大体类型与肿瘤发生的部位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右半结肠的肿瘤以隆起型及局限溃疡型为多见,而左半结肠癌则以浸润型为多见,且常可导致肠管的环形狭窄。
2.组织学类型
(1)来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①乳头状腺癌:肿瘤组织全部或大部分呈乳头状结构,乳头可细长或较粗短,其向肠壁浸润的部分,常可见乳头突出于大小不等的囊状腺腔中,通常乳头的间质较少,乳头表面被覆的上皮多为单层,也可复层,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一。
②管状腺癌:是大肠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全部大肠癌的66.9%~82.1%,管状腺癌以癌组织形成腺管状结构为主要特征,根据癌细胞及腺管结构的分化和异形程度,又可分为3级:
A.高分化腺癌:癌组织全部或绝大部分呈腺管状结构,上皮细胞分化较成熟,多呈单层衬于腺管腔内,核大多位于基底部,胞质内有分泌现象,有呈现杯状细胞分化。
B.中分化腺癌:癌组织大部分仍可见到腺管状结构,但腺管外形不规则且大小形态各异,或呈分支状;小部分肿瘤细胞呈实性团巢或条索状排列,癌细胞分化较差:异形性较明显,其形成腺管结构者,上皮可排列成假复层,核位置参差不齐且重叠,可直达胞质顶端,胞质分泌黏液减少。
C.低分化腺癌:此型管状腺癌的特点是腺管结构不明显,仅小部分(1/3以下)呈现腺管状结构,且细胞异形更为明显。
③黏液腺癌:此型癌肿以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并形成“黏液湖”为特征,在组织学上常可见到2种类型:一种为扩大的囊状腺管状结构,囊内为大片黏液上皮,有的上皮因囊内充满黏液而呈扁平状,甚至脱落消失,另一种组织学表现为大片黏液湖中漂浮着成堆的癌细胞,细胞分化较差,核较大且深染者,可呈印戒状。
④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当肿瘤细胞内黏液形成较少时,细胞核可呈圆形,胞质呈粉红染色而缺乏印戒细胞之特征,但黏液染色可检出胞质内之黏液。
⑤未分化癌:癌细胞弥漫成片或呈团块状浸润性生长,不形成腺管或其他组织结构,癌细胞通常较小,胞质少,大小形态较一致,有时与淋巴肉瘤不易区分。
⑥小细胞癌:约占0.5%,癌细胞体积小,稍大于淋巴细胞,癌细胞常呈紧密镶嵌状排列,胞质少,核呈圆形,卵圆形,瓜子形或不规则形,核深染,核仁不清,恶性程度较高。
⑦腺鳞癌:亦称腺棘细胞癌,此类肿瘤细胞中的腺癌与鳞癌成分混杂相间存在,腺癌部分分化,一般较好,有腺样结构或有较多杯状细胞及黏液分泌,而鳞癌部分则一般分化稍差,角化现象很少。
⑧鳞状细胞癌:大肠癌中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颇为罕见,如发生于直肠下端,需排除肛管鳞状细胞癌累及直肠之可能。
(2)类癌:大肠类癌属于APUD肿瘤,起源于神经嵴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类癌早期多限于大肠黏膜层,呈半球形结节状隆起于黏膜表面,切面呈浅茶色,边界较清楚,无包膜,当肿瘤体积增大超过1~2cm时,常侵入肌层甚至肠壁全层,组织学上,类癌细胞较小,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染色质颗粒较细,胞质较少,淡染,一类为典型的类癌,细胞排列呈岛状,梁索状,条带状,实性团块状或菊形,间质多少不一,常呈透明变性,大肠的类癌多属此型;另一类为腺型类癌,癌细胞形成腺体,腔内可见PAS阳性的分泌物,有时还可见印戒细胞,此型类癌少见,此外,类癌细胞可分泌各种激素,如5-HT,ACTH,VIP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
上述组织学分型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浸润深度,通常将直径大于2cm或浸润至肌层的类癌视为恶性。
大肠类癌_老年人大肠肿瘤 -症状
老年人大肠肿瘤的症状:
便秘便血肠痉挛大便习惯改变低蛋白血症发炎乏力腹部肿块
大肠癌生长相对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多年无症状,临床表明与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肿瘤继发变化有关。
大肠癌的临床症状由于左右两侧结肠以及直肠在解剖及生理功能上有所不同,因此发生肿瘤后症状不相同,左侧大肠的管腔不如右侧宽大,肠腔内容物为固定状态的粪便,癌瘤的病理类型以浸润型多见,因此梗阻症状比右侧大肠癌多见,右侧大肠相对宽大,肠腔内容物为流体状态,而且吸收功能较强,临床症状以中毒症状,贫血,腹部包块为主,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右侧结肠癌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为多见,直肠癌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1.便血
肿瘤表面与正常黏膜不同,与粪便摩擦容易出血,远段大肠中粪便较干硬,故便血多见,左半大肠癌出血量较多,多为肉眼血便,直肠癌由于常因肿瘤表面继发感染可有脓血大便,而右半结肠大便为流体状态,故出血量较少,且由于混于粪便中色泽改变,有时呈果酱状,肉眼血便较少见,大多数患者为隐血阳性。
2.腹痛
腹痛早期即可出现,隐痛易被忽视,肿瘤部位因肠蠕动加强,肿瘤表面因分泌物增加及继发炎症更加刺激肠蠕动可致腹痛,肿瘤生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致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可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并伴肠梗阻症状,肛门剧痛可出于直肠癌侵犯肛管引起,少数患者因肿瘤出现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晚期患者侵犯周围后腹壁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剧痛。
3.排便习惯的改变
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肿瘤本身分泌黏液以及继发炎症改变不仅使黏液粪便增多,而且刺激肠蠕动,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或稀便,病灶越低症状越明显,排便前可有轻度腹痛,病人的症状常被误诊为肠炎及痢疾而延误治疗,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引起轻度肠梗阻时,则可稀便和便秘交替出现。
4.腹部肿块
有部分结肠癌病人诊断确立时,已触及腹部肿块,结肠癌恶性程度相对其他消化道肿瘤低,局部生长到相当体积时可无扩散,仔细询问病史可发现病人以前已有大便习惯改变及腹痛等症状,肿瘤穿透全层致肠周继发感染或肿瘤穿孔引起局限脓肿,如位于盲肠及升结肠近侧,可被误诊为阑尾脓肿,应当注意。
5.贫血
贫血的原因主要是癌肿出血,慢性失血所致,多见于右半结肠癌,在病程晚期,贫血与营养不良及全身消耗有关,此时病人伴有消瘦乏力,低蛋白血症等衰弱表现。
6.其他
肿瘤生长致肠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而就诊,或虽已有慢性肠梗阻症状,但未引起病人重视,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可引起内瘘如:胃结肠瘘,结肠膀胱瘘,结肠阴道瘘而引起相应症状,肿瘤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症状,肿瘤出现转移,则出现转移部位相应症状。
除系统地体格检查外对腹部体检更应注意,包括有无腹膨隆,肠型等肠梗阻征象,触诊有无包块,肠段,对结肠肿瘤可疑者更应细致检查两侧肋下深部,有无肝曲脾曲结肠肿瘤的体征,左右两下腹及乙状结肠部位肿块,应排除结肠痉挛及粪块的可能。
肛门指检:肛门指检可以发现有无肿块,其大小及周围状况有无固定,肛门指检肿块是否固定与病理对照的符合率可达75%~80%,有蒂者大多不穿透全肠层,检查时根据检查需要受检者取不同体位,如取侧卧位者上方下肢屈曲,仰卧截石位,膝胸位及蹲位,将全部食指伸入直肠,指尖依次按左右前后触诊,尤要警惕注意高位的小息肉,在我国直肠癌与结肠癌之比为1.42∶1,直肠癌占大肠癌的60%左右,直肠指检一般能了解距肛门7~8cm段内的病变,约70%~80%的直肠癌可经肛门指诊发现。
大肠类癌_老年人大肠肿瘤 -治疗
1、直肠癌的治疗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术后五年生存率为50%。在全结肠镜检查后,必须用套扎器或电外科活检钳彻底摘除息肉;对未作肠道准备的患者切勿使用电烙术(切除性套扎或电灼法),因为结肠细菌产生的氢和甲烷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如果通过结肠镜切除未获成功,应考虑剖腹探查.大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很大,必须完全切除.
癌性息肉的治疗取决于间变上皮向息肉蒂部的侵入深度,内镜切除界线的最近距离和恶性组织的分化程度.如果恶变上皮局限于粘膜肌层内,息肉蒂部有清楚的切除界线或病变是高分化型的,进行内镜下切除并作严密的内镜随访应该是足够了.浸润穿过粘膜肌层可侵及淋巴管并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增高.对低分化或那些在息肉蒂部切除界线尚不清楚的病变,则应进行结肠部分切除术.
息肉切除后,对其随访检查的时间安排尚有争论.大多数权威人士主张每年2次进行结肠镜全结肠检查(如果不能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则可用钡剂灌肠),并切除新发现的息肉.如果每年一次连续2年检查未发现新的息肉,则以后每2~3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2、放射治疗与手术结合的综合治疗,术前放疗能使肿块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局部复发。术后用于肿瘤侵犯肠壁外,有淋巴结转移,手术时盆腔内无法切除的残留病灶,控制复发。晚期放疗能减轻病人痛苦。
3、化疗晚期和复发的病人需要化疗,直肠癌对化疗不敏感,通常联合化疗。
4、cls生物治疗属于最新的治疗手段,一方面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同时没有副作用,还能快速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是当前最值得推崇的疗法。
CLS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从外周血、骨髓或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过实验室内一定时间诱导、增殖,回输到患者体内,直接识别和杀死存在于血液、淋巴中的肿瘤细胞,同时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弥补了肾癌对放疗、化疗药物不敏感的缺陷,避免了白细胞介素2在治疗肾癌过程中对患者身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这种治疗方法毒副作用小,降低了肾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而且,生物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对于增强放化疗的耐受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的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的出现终于使这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肿瘤生物免疫治疗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模式,该疗法联合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能够彻底解决肿瘤的转移复发难题,是患者带瘤生存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