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西南》 文学作品 《解放大西南》 文学作品 -内容介绍,

《解放大西南》 文学作品  《解放大西南》 文学作品 -内容介绍,

《解放大西南》是现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作品。该作品的突出成就,首在超脱一般纪实之作窠臼,不刻板记录事件过程,而着力精细地刻画人物、巧妙地设置情节,从而使作品既有历史真实的可信性,又有艺术美感的可读性,引人入胜。

大西南_《解放大西南》[文学作品] -内容介绍


封面

《解放大西南》的突出成就,首在超脱一般纪实之作窠臼,不刻板记录事件过程,而着力精细地刻画人物、巧妙地设置情节,从而使作品既有历史真实的可信性,又有艺术美感的可读性,引人入胜。

新中国成立,解放大西南,便成为解放整个神州大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战役。这是一场恶战:因为,一、川滇一带自成格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西南守敌非等闲辈,抗战有功,割据已久。三、蒋介石虽把台湾作为退路,但仍妄图以西南为反攻基地,下令死守。而敌军首脑胡宗南、宋希濂,为保存实力,避免决战,意图退往缅甸。这态势,对于我军能否快速进展取得全胜,形成一大考验。

针对客观实际情况,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军委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决策,以强大攻势断其后路,迫使敌军在走投无路困境中不得不起义或投降。遵照这一英明决策,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一方面出其不意,拊其侧背,行动迅速,猛打猛追;一方面攻心为上,力争智取,动员起义,部署策反。仅用3个月,就歼敌90万,使得蒋氏王朝盘踞大陆的最后一个堡垒彻底崩溃。

在进军大西南队伍中,有一位20岁的文艺兵,就是此后著名的作家彭荆风。他从江西出发,步行3000余里,于1950年3月进驻昆明。从那时起,大西南便成为他文学的故乡和创作的热土。特殊的战斗经历,瑰丽的地区特色,多彩的民族风情,交融进他多产的作品之中。60年来,他创作了共30卷长中短篇小说、散文、电影和纪实文学。直到年近七旬,才开始为解放大西南可歌可泣的战争历史命笔。

解放大西南战役,历时虽不长,局势却纷繁,涉及一系列人物、事件、环境、场景和与之相应的战斗情节。整个进程,浪滚波翻,复杂紊乱,诡谲莫测,变化多端。彭荆风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总揽全局,厘清主次顺序,把握轻重缓急,巧妙编织,对形象塑造和艺术结构施展其小说家的工力,把由于交代过程而难免沉闷的纪实,描绘得曲折有致又幽深奥秘,焕发出了别具一格厚重而清新的魅力。

大西南_《解放大西南》[文学作品] -作品点评

小说创作立足虚构,然而以虚构的故事映现生活的奥秘,又必须在人物刻画、心理描绘、情节设置和环境烘托等方面,做到真实生动。彭荆风运用小说的笔法创作纪实,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其专长。写战役首要写统帅。在彭荆风笔下,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野战军统帅形象,鲜明而精粹。正是他们,应毛泽东、朱德之请,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参与制定了战略决策,而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灵活运用,从容镇定,一次又一次保障了战斗的顺利推进,最终促成了整个战役大获全胜。写前线指挥的军首长,如陈赓等,也无不都神采奕奕,再现了我军领导层群体的丰功伟绩。

写战役也要写前线。彭荆风笔下的前线干部,体现了正义之师所向披靡的气概。例如边纵41团副团长周峰,冒险只身进入虎穴与敌谈判,毫无畏惧,威武凛然,既用党的政策教育敌众,又用家常人情感化群氓。对敌军的讨价还价,百般刁难,他严词训斥:“我们首长命令,你们必须就地缴枪!”斩钉截铁,气势夺人。这一节对劝降的描写,绘声绘色,显示了我军指战员灵敏果断、智勇双全的风貌。

文学要塑造人物。这部纪实最出色的笔墨,是对于原“西南王”卢汉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刻画。全书展开于“沉船”上的卢汉,收束于他迎解放军进驻昆明。这位时任云南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的彝族将军,被蒋既拉拢又威吓,却仍妄想维持割据,因而对待起义态度模棱两可,行动犹疑不决。彭荆风条分缕析描叙了卢汉起义经过的一波三折和他面对的致命风险,读来令人惊心动魄。

卢汉是精明人,在两难局面中善于周旋,在转折关头能深明大义,在从旁促进大陆全面解放的过程中功绩卓著。更难得的是他透彻醒悟,有部下反感被说成“迫于形势起义”,他斥责道:“你有什么值得表功的?应该说一切光荣归于毛主席!”骂得那个将领从此明白了事理,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能平安度过。卢本人,更是谦逊自省,坚拒优厚待遇。在新中国,虽仍居要职,但心境平淡,潇洒一生。

彭荆风对敌军高级将领的描述,大都鲜活生动,既有血有肉,又合情合理。他揭示卢汉心理,丰满而细腻,使之成为了特殊历史独特人物的典型。作品还写到了历史的偶然:毛人凤本想请蒋介石授权暗杀卢汉的,无奈当时蒋正宴请张群带来的将领,没敢当场提到暗杀,错过时机。若暗杀得逞,起义则成泡影。作家未免感慨:“历史往往都是这样,一个偶然差错却会造成事件向另一方严重倾斜。”

这部纪实还写到了历史的谜团。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坐飞机往台湾逃窜途中,越过广州上空。白云机场得到情报,原国民党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确有把握迫其降落。时任广州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叶剑英认为事关重大,需要请示中央。电报立刻发往北京,却迟迟未得回音,以至错过了时机。中央为何迟迟不回音,这一至关紧要的军事机密,至今仍是历史上一个莫测之谜。

彭荆风这部长篇纪实,并没有刻意为蒙冤者洗雪。它尊重事实,忠于历史,不掩饰,不粉饰,自然而然地能够还原一切真相。纪实文学作品,应是经由作家良心与良知对各种真相进行艺术展示。这部纪实的亲切感和可贵处,也正在这里。凡对历史确实有所贡献,历史终会给予公正待遇,这是不以人之意志而转移的。彭荆风以其艺术记录的这一段史实,为这一颠扑不破真理作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2009年11月22日,彭荆风年满80岁。30年前,他的短篇小说《驿路梨花》,以清新纯朴的诗情画意,香满文苑。而今此书可谓老树绽放的梨花,作品在翔实中焕发优美情意,实乃是一部全景回顾的史诗。

大西南_《解放大西南》[文学作品] -目录

一、1949年秋冬的大西南
二、想跑快些、跑远些的国民党将军们
三、蒋介石的“固守西南”部署
四、“沉船”上的卢汉
五、卢汉的以退为进
六、“边纵”的滇西大迂回
七、不稳定的四川
八、不设防的川陕边境
九、横扫贵州的三十天
十、奇兵袭川东
十一、浓雾散去前后的重庆
十二、坐镇成都的蒋介石
十三、卢汉起义
十四、败退中的国民党将帅
十五、成都平原的大围歼战
十六、第八军、第二十六军围攻昆明
十七、三千里的滇南大追歼战
十八、陈赓兵团进昆明
后记
彭荆风作品出版情况

大西南_《解放大西南》[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出生,原籍江西萍乡市。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后,长期在云贵高原工作、战斗、写作。历任刊物编辑,连队文化教员,军区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向士兵敬礼》、《绿月亮》、《孤城日落》。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中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巫山一段云》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绿色的网》、《芦笙恋歌》(与人合作)、《边寨烽火》(与人合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920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森林之神与仙女们》艺术作品欣赏

原文地址::《森林之神与仙女们》艺术作品欣赏作者:美体油画摄影《森林之神与仙女们》布格罗 1876年布油彩 260×180cm 斯特林和弗朗辛·克拉克艺术学院藏这是一幅充满形式美感的作品。画家描绘了美丽的仙女们与森林之神在跳舞、嬉戏,塑

声明:《《解放大西南》 文学作品 《解放大西南》 文学作品 -内容介绍,》为网友岁拽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