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时期陆军大学 国民党陆军大学

国民党陆军大学1906年学校创办于保定,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4月学校奉令迁到北京西直门大街崇元观,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次年11月毕业。

中国经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完全暴露当时的军备陈腐,无力抵御外侮,于是决定创建新军,挽救危亡。初拟全国逐步成立36个镇(相当于师)分驻各省,由各省督抚负责编练。其中近畿6个镇首先着手编练,由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主持其事,即所谓北洋练兵。
同时,为了培养初级军官、军佐,先后设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8月改称陆军速成学堂)于保定,设立军需学堂于北京,设立军医学堂于天津。袁世凯派段祺瑞为北洋军学督办,管理各军事学堂事宜,督办衙门设于保定。当时近畿6个镇的干部只有少数毕业于以前的天津武备学堂,大部则是行伍出身。为了培养高级军事人材和参谋人员,于1906年5月又创设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于保定(该学堂即系陆军大学校的前身),亦隶属于北洋军学督办,段祺瑞兼任该学堂督办。其第一期学员,仅由近畿6个镇及军事机关的优秀官员选送入学;第二期学员来自近畿6个镇及湖北、江苏两省;第三期学员才由当时已经编练新军的各省考选保送。
1909年清廷罢免了袁世凯职务,近畿6个镇及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均由陆军部大臣荫昌直接管辖。后清廷成立军咨府,以载涛为军咨府大臣(其职权相当于后来的参谋总长),1910年撤去北洋军学督办衙门,调任段祺瑞为江北提督,其所管辖的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改隶军咨府(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及军需、军医学堂则改隶于陆军部)。该学堂改隶后,由军咨府命令改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1年秋,武昌起义,清廷被推翻,学堂停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设立参谋本部,将学堂由保定迁至北京,隶属于参谋本部,由部令正式命名为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下同),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1932年陆大由北平迁往南京。抗战时期,曾经长沙、遵义辗转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仍迁回南京。

国民党时期陆军大学 国民党陆军大学

陆军大学校址迁移及学校经历过程

从1906年创办至1949年新政权建立为止整个43年的历史,按校址所在地,依次分为7个时期叙述如下:
(一)保定时期(1906年5月-1912年3月)
1906年学校创办于保定,段祺瑞为督办,张鸿逵为监督。5月8日开学,学员分为速成、深造两班。1909年春先后毕业,合称为第一期。同年9月,速成班第二期修业二年期满的学员毕业,是为第二期。
1909年11月,第三期学员入学。不久,督办段祺瑞他调,取消督办、监督名称,改为总办,由原任监督张鸿逵升任。
1911年秋,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在校的第三期学员暂时解散,校务停顿,等候处理。
在此时期,学校自开办以来,所有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完全操在当时所聘请的日籍总教官之手。
(二)北京时期(1912年4月-193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4月学校奉令迁到北京西直门大街崇元观,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次年11月毕业。同时,参谋本部命令:原任总办张鸿逵外调,总办改为校长,派胡龙骧充任。1914年,为了收回教育权,决定废除外籍总教官负责制,改由本国人充任教育长主持教务,首任教育长为江寿祺。具体办法是,所有日籍教官,凡是合同期满者不再续聘,逐渐选用本国有相当军事学识的人接充兵学教官;少数合同未满者,亦只与本国教官研究教学有关事项,不再直接讲课,至其合同期满为止。按学习内容需要,规定学制,从此各期均为三年毕业。
此后,自1914年至1922年间,学校负责人虽然有所调动,尚能顺利地续办,毕业了第四、五、六期。只是到1922年冬第六期学员毕业后,因连年内战,财政支绌,校务停顿年余。1924年8月才继续考收第七期学员入学,至1927年8月毕业,即考收第八期学员入学;但至1928年夏,因受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影响,学校又曾停顿数月,第八期学员暂时停课。
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派刘光到校接收,筹备续办。1928年9月,第八期复课,改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派黄慕松为代校长,周斌为教育长。
蒋介石为了能迅速地招收和培养黄埔军校出身的学员,不待第八期学员毕业即提前考收第九期学员,于同年12月入学。又因北伐结束,部队整编编余的高、中级军官申请学习者甚多,临时增设特别班,学制为两年,是为特别班第一期,与第九期学员同时入学。此时,因学校班次增多,原有校舍不敷应用,故第九期学员改在北平祖家街前陆军测量学校授课,特别班另在新街口前航空署旧址授课。
此时蒋介石开始掌握陆大,急需利用为其培养骨干,因此同时在校学员空前陡增至三期之多。蒋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特派其当时新聘到的德籍顾问古稀、王恩翰等人来校任教,后又特派时任总参谋长的杨杰到校数月,专为讲授《大军统帅》一课。
1929年夏,蒋介石北上视察时,曾几次到校点名、训话,但终觉不便就近直接控制,故于1931年第八期、第九期和特别班学员先后毕业离校时,即下令学校迅速迁到南京。
(三)南京时期(1932年1月-1937年8月)
1932年1月,学校迁到南京薛家巷前编遣委员会旧址。杨杰接任校长,王泽民任教育长。为适应需要,学校积极扩充规模。
这一时期学校各处负责人是:教务处处长邹燮斌,邹病故后,宗明继任。编译处处长史久光,史调要塞炮兵学校校长后,宗明兼任。副官处处长董乐山,董病故后,赵复汉继任。骑术处处长胡靖华。军医处处长史国藩,后由军医史国英代理。军需处处长吴廷纪。兵学研究院主任由杨杰兼任,后由兵学教官张亮清兼任。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刘冠世。
先是1932年1月,迁校工作与第十期学员招考事宜均已完毕,原订于2月开学,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侵略战争的影响,该期学员延迟至4月才召集入学。
学校南迁后,为了准备和培养师资,曾邀请以前各期毕业学员中对于军事学术较有研究者约10人到校为预备教官,组织形式初名兵学研究会,杨校长亲自主持研究。1932年8月再选招第二期,才正式改称为兵学研究院,入院研究者称为研究员,研究期限为1年。
同年12月,第十一期学员考收入学。从此改变以前每隔三年才能毕业一期而不敷需要的状况,开始建立新的制度,即每年毕业学员一期,招收学员一期,以便逐年能向部队和机关输送一批新生力量。
以前在北京时期,学校主要课目多由外籍(初为日本,后为德国)教官讲授。南迁后,校长杨杰大力扭转此种情况,设法尽量聘请本国教官,尽量亲自协助指导战术教官备课,逐步地将教育职责转移到由本国教官承担。此时,虽然尚有少数德籍教官(史培曼、斯达开分担讲授小战术,古稀讲欧洲战史,施太秋讲空军战术,王恩翰讲后方勤务,克补卜讲输送学)及白俄教官(布尔林讲谍报勤务及大战原理,多马舍夫斯基讲要塞筑城),但是主要的师、军战术已改由中国教官张亮清、何成璞、林熏南、徐祖诒、吴石、梅铸、宗明、张秉钧、郗恩绥等教授。
1933年11月,第十二期学员入学。是时,杨杰奉派赴欧洲考察军事,校长职务暂由参谋次长黄慕松兼代。
1934年夏,杨杰考察归来,同年9月招收特别班第二期入学。至此,同时在校共有四期学员,是为学校发展最盛时期。
同年12月杨杰建议:为了形成“一个军事领袖”以利对日备战,将包括陆军大学校在内的所有各军事学校原任校长一律改为教育长,统让蒋介石兼校长;各校行文对上改由教育长某某署名代呈,对下均用校长蒋介石名义下达。这一迎合蒋介石心理的意见,立即被采纳,通令照办。故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参谋总长又兼陆军大学校校长,杨杰则以参谋次长兼任陆大教育长。此举实际只是原任教育长王泽民一人被调离校,无它变动。
1935年第十期学员毕业,同时第十三期学员入学。在第十期毕业学员中,根据兵学研究院的要求标准,开始选留10名为该院第三期的研究员,以备补充师资。以后各期正则班学员毕业时,沿例或者单独的、或与同时毕业的特别班共同选留一期研究员。
同年12月第十一期毕业,也曾选留10名入第四期兵学研究院;同时第三期研究员结业,第十四期学员入学。
1936年12月第十二期毕业,亦选留第五期研究员;同时第十五期及特三期学员入学。1937年8月特二期毕业。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又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南京受到威胁。为了适应长期抗战需要,学校奉令西迁长沙。此时,因日德法西斯轴心将近形成,我国全面抗日战争又已开始,故将德籍教官全部辞退。除尚有白俄教官二人分任几种次要课程外,学校教育全部由本国教官担任。
(四)长沙时期(1937年9月-1938年12月)
1937年9月学校由南京迁到长沙,照常上课。是时杨杰教育长已奉调为我国驻苏联大使,军事委员会派训练副监周亚卫到校代行教育长职务。
同年12月,第十三期毕业,当即召集以该期选留学员为基干(加上第十一期及特二期毕业学员各2人)的研究院第六期研究员。
1938年2月,特别班第四期学员入学。先是在南京招收特别班第三期时,因申请入学者甚多,部令考试,以便取舍;但以考试成绩及格者甚多,故决定同时录取两期:按考试成绩表的前半部作为特三期先入学,后半部作为特四期候令召集。当时学校限于教员和设备不足,最多同时只能容纳四期学员在校,故特四期须俟第十三期学员离校后才能召集。
同年7月,第十四期学员毕业,同时选留兵学研究院第七期研究员。8月第十六期学员考收入学。惟因当时长沙遭日本飞机空袭频繁,影响教学进行,学校又奉令迁往贵州遵义。
同年9月代校长蒋方震到校视事,积极着手改进教学并加速安排迁校工作。不料在迁校进程中,11月间他本人突然病故于广西宜山旅次,迁校推迟。特三期12月间仍在长沙毕业。
在长沙一年多时间,计已毕业第十三、十四及特三期学员。尚在校学习随令迁遵义者,有第十五、十六、特四期学员及第六、七两期研究员。
在长沙期间,部令学校代为培训中央军校和各兵种专门学校的战术教官,曾经临时附设一个各军事学校战术教官研究班。该班学员由各军事学校保送其现任的战术教官前来进修,时间约为一年,期满仍回各校工作。
(五)遵义时期(1939年1月-1940年4月)
1939年1月代教育长周亚卫调离学校,万耀煌继任教育长,到遵义视事。同年3月第十五期学员毕业(同时召集第八期研究员),因奉令到重庆听蒋介石“训话”,所乘汽车途经钓丝岩时,一车坠落岩下,当即死学员6人,伤者多人,故军事委员会指示学校再迁重庆山洞。但因该地空旷,所需校舍均须重新修建,一时无法搬迁。故特四期及第十六期学员仍在遵义继续教学,到修学期满后,1940年夏秋间,才先后到重庆山洞举行毕业典礼,同时由该两期合选第九期研究员。又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1939年临时增设一年制的将官班乙级,修学期满,亦在同年到重庆山洞举行毕业典礼。在此期间,曾有少数法国顾问临时到校讲学。
直至1940年秋,所有在校学员完全离校,学校全部迁到重庆山洞。在遵义一年多时间,共毕业第十五、十六、特四期学员和第六、七两期研究员及将官班乙级学员一期。
(六)重庆山洞时期(1939年夏-1947年秋)
1939年4月学校在重庆山洞着手新建简易校舍。同年秋,先建成部分校舍,第十七期学员即行考收入学。1940年7月特五期学员考收入学。当时亦因报考人数甚多,故援前例,同时录取两期,特五期当即入学,特六期待令召集。因新校舍系逐步建成,新收学员在重庆山洞入学,原有在校学员仍在遵义教学,故这段时间,学校分别在重庆山洞和遵义两地同时进行教学。
先是学校由北平南迁后,从第十期起,各期学员中自行推选一人为学员长,负责学员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迁至重庆山洞后,此种制度仍旧保留并延续下去。
此时驻地分散,学员绝大多数在校食宿。为便于教学管理,从第十七期和特五期起,各期增设班主任一人,由兵学教官中选派兼任。在班主任指挥下,各期还增设教育副官及事务员各一人。
1941年新校舍逐步建成。3月,考收第十八期学员入学;12月,召集特六期学员入学。
1942年6月,第十七期及特五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两期各选留数人合组为第十期研究员,同时人院研究。是时,原任教育长万耀煌调成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军委会调派军训部次长阮肇昌继任陆大教育长职务。同年秋,考收第十九期学员入学。
1943年9月,教育长阮肇昌又调职,军委会派陈仪为代校长,徐培根为教育长。同年年底,第十八期与特六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由该两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组成的第十一期及第十二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
1943年10月,考收特七期学员入学。1944年春,考收第二十期学员入学。
1945年1月,第十九期学员毕业,以该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的第十三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同年秋,考收第二十一期学员入学。
1946年3月,特七期学员毕业,以该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的第十四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
1946年秋,第二十期学员毕业;同时,以该期学员为基干的第十五期研究员开始入院研究。12月,将官班乙级二期学员入学,1947年夏毕业。
因日军投降,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学校亦即筹备并逐次向南京搬迁。
(七)迁回南京时期(1947年秋-1948年底)
学校在1946年到1947年夏秋这段时间,只是派出先遣人员在南京孝陵卫筹建校舍,零星的教职员兵,分为若干次前往南京;同时办理招收将官班乙级第三、四期及招考正则班第二十二期。1948年春,该期召集入学。
特别班第八期是1947年10月在重庆山洞考收入学的,因南京缺乏校舍,该期始终留在重庆山洞教学。校本部迁回南京时,曾留下一部分教职员兵和教材、设备,专为该期学员的教学和生活服务。
南京新校舍于1948年夏秋才建成一部分(校本部及一个班的房屋),故学校的主体(包括校本部)是1947年秋开始由重庆山洞向南京迁移的,直到1948年夏秋才完成。第二十一期随校迁南京,于1948年夏毕业。同时以该期毕业学员为基干,并有少数将官班乙级第二期毕业学员参加的第十六期研究员入院研究。这期研究员主要是为陆军参谋学校培养军事教官的,故选留的人数特多,约60人。
淮海战役中,国军溃败。1948年底,学校又开始仓皇向广州黄埔岛搬迁。次年3月,校本部及第二十二、二十三期全部到达黄埔。1949年4月,在黄埔曾一度复课,但至6、7月间徐培根率第二十二、二十三期及校本部教职员兵再向台湾省新竹县迁移。徐培根去台前,约在4月下旬派教务处长杭鸿志返回重庆山洞,代他负责照管特八期事宜。同年12月初解放军即将攻占重庆之际,杭鸿志率特八期及学校在渝的部分教职员兵宣布投诚。

各期概况及毕业学员对社会的影响
陆军大学从第三期起,即不分速成和深造班,而仅招正则班,学制为三年。民国前三年(1909年)在全国新军中,普遍考选学员入校。第四期学员招于第三期毕业之后,文化程度较为整齐,大多为各省讲武堂、将校讲习所、军官研究所和军官学堂的毕业生,经初试和复试合格后录取。该期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首次招生,同时又刚刚颁布了新的条例,因而学员的文化素质高,生源分布广,数量也比较多。
正则班第三期毕业于1913年11月,共102人,第四期学员于1916年12月毕业,该期正式毕业学员为122人,副课学员3人,旁听学员8人。该期毕业学员中,不少成为北伐军中将领和高级幕僚,以及国民政府时期重要军政人物。较为著名的有曾任晋绥军军长、先后任山西、河北省主席、军令部部长和陆大校长的徐永昌;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以及国防部次长的蒋介石亲信幕僚林蔚;曾任参谋本部次长、陕西省主席的熊斌;曾任陆海空总司令部参谋处长以及军政部航空署署长的葛敬恩;曾任参谋本部厅长的姚琮;曾任军委会训练总监部副监、陆大教育长的周亚卫;曾任军事委员会驻川参谋团团长、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营主任、重庆市市长的贺国光;曾任军政部军务司司长的王文宣,总务司司长项雄霄;桂系的主要人物之一、广西省主席黄旭初;曾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举兵倒戈反奉的名将郭松龄;长期任西北军参谋长的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刘骥;曾任冯玉祥西北军高级幕僚的刘汝贤;曾任东北军副军长、“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热东举旗抗日、后被张学良委任为军团总指挥的彭振国等。此外还有在北洋政府时期任过参谋次长的段云峰,在北洋和国民政府时期任过军长的有王翰鸣、王普、许琨、黄胪初、霍原壁等人。曾任汪伪军事训练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萧叔萱,也是该期毕业学员。
在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毕业的陆大五个班期中,该期毕业学员人数最多,发展面较广,因而在民国史上有一定影响。
第五期于1917年1月入学。该期招生之际,恰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在部队服役期满二年之时,正好符合入学资格,此时又值陆大为直系军阀所控制,所以该期学员中,保定军校的毕业学生就占了90%,文化和军事水平都高于以往各期。
该期于1919年冬毕业,共84人,肆业3人。该期较著名的人物有,曾任国民第四军总司令魏益三,国民政府骑兵军军长门炳岳,奉军军长刘伟、直系军长徐寿椿,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署长程泽润等人;军委会的高级幕僚晏勋甫、晏道刚、欧阳任、佘念慈、方策等人;此外比较著名的是万耀煌,他曾任第十三军军长、中央军校教育长、陆大教育长、湖北省主席、中央训练团教育长。本期还有曾任师长、后任陆大教育长的王泽民,曾任军长后任参谋本部厅长及陆大教育处长的龚浩等人。曾在东北军中担任过参谋长、后投敌做了汉奸的荣臻,也是本期毕业学员。
第六期于1919年12月入学,该期学生来源同第五期,唯因财政奇绌,学校经费入不敷出,影响了教育,勉强维持到毕业。
该期于1922年12月毕业,共l08人,其中肆业者4人,旁听6人。本期毕业学员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有;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的秦德纯;曾任陆大教育长的徐培根。担任军长以上长官的有,吴尚、杨效欧、安锡嘏、韩全朴、张会诏、程汝怀等人,还有曾任战区参谋长的邹文华,任过陈诚部参谋长的施伯衡,以及其他各部重要幕僚张樾亭、殷祖绳、王恺如等人,有任马占山的参谋长、指挥军队在江桥抗击日军的谢珂;还有曾任东北军、西北军要职,后来投敌当汉奸的鲍文樾、郑大章等。
陆大在停办一年后,于1923年8月招集第七期入学。该期生源同第五期。其间,校长由直系的师景云易为奉系的韩麟春。韩为办好陆大,“筹集经费,整理校务,不遗余力”,使学习顺利进行。
该期于1927年7月毕业,共74人,肄业12人。
本期毕业学员中较为著名的统兵将领有,孔繁瀛、吴化文、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8858.html

更多阅读

另类烈士:大校右派蔡铁根

1950年筹建陆军大学(后改名为军事学院,1985年更名为国防大学)期间,蔡铁根(前左一)陪同朱德总司令勘察陆大校址。1980年常州市委关于蔡铁根平反的文件,里面对蔡铁根经历有简要介绍。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讲话记录,蔡铁根记。

东北军将领张文清 张文清 天津医科大学

  张文清(1896-1951),1896年生,河南新乡金家营村人。陆军中将。东北军将领。1918年新乡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同年入北洋军第九师当兵,1919年入保定军校第九期,1922年毕业后派任北洋军第十一师炮兵团见习,同年升任第二十四师炮兵团排长,1924年

漫话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校歌mp3

人文学院王步高(东南大学校歌词作者)国有国歌,军有军歌,校有校歌。诚如周武《从西南联大校歌看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一文所言:校歌之于它的学校,就如同国歌之于它的国家,它可以说是校园生活的现代图腾。对大学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

国民党“虎贲军”将军的艳星女儿--余莎莉 余莎莉的电影

余程万:号坚石,1902年出生,广东台山白沙镇涨村宁兴村人,抗日国军名将。余程万早年毕业于番禺师范学校、广东铁路专门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特别班、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陆军大学研究院。常德保卫战时为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军

战乱时期 郭汝瑰 郭汝瑰-人物生平,郭汝瑰-战乱时期

郭汝瑰(1907―1997),人称郭小鬼,土木系13太保之一,川军军阀郭汝栋堂弟,黄埔5期生,早年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脱党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进入陆军大学进修,抗战时期以出色的参谋能力获得陈诚的赏识,纳为心腹,内战期间一年三迁升为国

声明:《国民党时期陆军大学 国民党陆军大学》为网友瑾色如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