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 插柳-简介,插柳-传说

插柳 插柳-简介,插柳-传说

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插_插柳 -简介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插_插柳 -传说


插柳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插_插柳 -由来


插柳

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三大冥节之一――清明。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还是24节气之中的重要一节,自古就有很多风俗习惯。

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流传已久。在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清明节不插柳戴柳已经成为了禁忌。山东、河南等地民谚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之说。关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来历有好多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清明插柳、戴柳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种说法流传最广。

此风俗与寒食、禁烟火有关。由晋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相传,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子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第二种说法: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第三种说法:插柳、戴柳其实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

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清明既然是鬼节,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鬼邪。

插_插柳 -汉人风俗


插柳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插_插柳 -诗词选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插_插柳 -其他含义

插柳辟邪“插柳”“折柳”有三重含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即是此意。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广集》上明确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插_插柳 -药用价值

种柳、爱柳之风又与柳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是紧密相连的。侵害人体的各种疾病,好比神话传说中的妖魔鬼怪,而柳有治病之功,可把"妖魔吓走"。柳枝苦而寒,《本草纲目》说它"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日华子本草》说它"可消食"。《得配本草》说它"去风热,除湿痹"。如小便滴沥而下,混浊不清,可用柳枝30克、甘草10克煎汤饮之;疮肿疔毒,可用柳枝熬膏涂之;牙龈肿痛,可用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30克水煎去渣,热含冷吐。现代有用柳枝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肝炎和烧烫伤的,临床报道均有良好效果。

柳叶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是治疗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乳腺炎、甲状腺肿、丹毒、烫伤、牙痛的良药。有用柳叶制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疖肿、膀胱炎、化脓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等各种感染120例的,治愈率达89.1%。柳叶中的含碘量高于一般食物的数千倍,每100克中可高达1000微克,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可谓廉价特效药。

柳花有祛风、利湿、止血、散瘀之长,善于治疗风水、黄疸、咯血、吐血、便血、血淋、妇女经闭、齿痛诸疾。如治妇女发热闭经,可用柳花6克,水研汁服下;治各种出血证,用柳花30克,火烧存性,用葡萄煎汤冲服;治湿热黄疸,以柳花代茶常饮。

柳根,亦叫"柳须",可利水通淋,祛风除湿。用水柳须烧后存性,以麻油调涂,可治黄水疮;用柳须90克、皮硝10克煎汤装一圆桶内,熏洗肚门,能疗痔疮;用柳须20克,猪肉90克,共同煎煮,至肉烂后食肉喝汤,治疗风火牙痛;用红柳须15克,甜酒一杯煮服,可止妇人血崩。

柳絮和柳白皮也都作为药用。前者止血、祛湿、溃痈,以治疗吐血、湿痹、膝痛、痈肿脓成不出或肿痛不溃、创伤出血;后者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以治疗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和汤火烫伤。

插_插柳 -相关报道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8748.html

更多阅读

民间借贷界定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简介,民间传说-界定

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

depeche mode Depeche Mode DepecheMode-简介,DepecheMode-传说

Depeche Mode是英国一支摇滚乐队,音乐风格以Alternative Dance(另类舞曲) Alternative Pop/Rock(另类流行/摇滚) Club/Dance(舞曲) Post-Punk(后朋克) Synth Pop(合成器流行乐)为主。depeche mode_Depeche Mode -简介Depeche Mode当一支你已

声明:《插柳 插柳-简介,插柳-传说》为网友落落清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