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奴法论》(旧译《摩奴法典》)是印度教伦理规范的经典著作。作者摩奴托名于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曾经长期是印度教社会的法制权威,对于现代印度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现代各国学者历来把它当作研究古今印度社会的基本文献。
摩奴法典_摩奴法论 -图书信息
摩奴法论
摩奴法论又名: 旧译《摩奴法典》
作者: 摩奴蒋忠新译
ISBN:9787500461616, 750046161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日期:2007-08
定价:¥25.00
摩奴法典_摩奴法论 -内容提要
《摩奴法论》(旧译《摩奴法典》)是印度教伦理规范的经典著作。作者摩奴托名于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全书分十二章。前半部分以婆罗门为主要对象论述印度教徒一生四个阶段的行为规范;后半部分着重论述国王的行为规范即国家的职能,主要讲占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十八个法律。全部内容涉及个人、家庭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礼仪、习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和外交等等,构成以四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印度封建社会的一个理论模式。两千多年来,《摩奴法论》曾经长期是印度教社会的法制权威,对于现代印度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现代各国学者历来把它当作研究古今印度社会的基本文献。
摩奴法典_摩奴法论 -目录
《摩奴法论》汉译本序
译者前言
第一章:创世说、本书提要
第二章:“法”的定义和本源、再生人的圣礼和宗教义务、梵行期的法
第三章:家居期的法(一)
第四章:家居期的法(二)
第五章:家居期的法(三)
第六章:林居期的法、遁世期的法
第七章:国王的法(一)
第八章:国王的法(二)
第九章:国王的法(三)
第十章:杂种姓、四种姓的职业
第十一章:赎罪法
第十二章:行为的果报──转世与解脱
附:《摩奴法论》原书目录
译后记
摩奴法典_摩奴法论 -编写目的
编写本书作者(作者群),据中国学者季羡林的说法,是属于婆罗门阶层的人士,而编写的目的,在于维系以婆罗门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因而“挖空心思,捏造神话,创制律条,规定风习”。季羡林又指出,婆罗门编写的内容与其时代的社会并非完全吻合,有一些则是他们的主观想法。
摩奴法典_摩奴法论 -成书年代
据旧有说法,本书是由梵天亲身启示给摩奴,然后由婆利古仙发表的。[2]到了近代,学者们对本书的编成作过研究,中国学者刘家和归纳指出,本书当中部份内容反映了很古的风俗(例如婚姻、生子的某些规定),同时亦提到希腊人、塞人、中国人(Cinas,大概是来自“秦”字),以此推断本书编成很难早于公元前3世纪。但本书并非写成于一时一刻,因书中内容涵盖不同时期的内容。自19世纪时期学者毕勒尔(Georg Bühler)所提出的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说法后,成为了本书编成年代的主要说法。91;393;
印度学者迦奈(Pandurang Vaman Kane)则提出另一种学说,认为本书有“原始的”和“较晚的”两种,前者要早于公元前4世纪便已写成,后者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91;493;
此外,尚有学者代立特(J Duncan M Derrett)提出的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