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 地理区域 江淮 地理区域 -简介,江淮 地理区域 -地理区划

江淮,顾名思义,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此属于广义的江南范围。江淮狭义上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今特指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位于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地区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在古代,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区。唐朝时设江南道、淮南道,统称江淮,江淮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古人曰“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简介


江淮地区

江淮,顾名思义,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属于广义的江南范围,狭义上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特指今江苏、安徽中部、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地区。

位于中国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地理区划


地理区划图

1、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划分说明:

淮河至长江边所含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部分地区。

2、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划分说明:

东西向基本以安徽和江苏交界线分为东部和西部。

江淮 地理区域  江淮 地理区域 -简介,江淮 地理区域 -地理区划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历史沿革

在古代,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区。唐朝时设江南道、淮南道,统称江淮,江淮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古人曰“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

宋代时,设江南东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元朝时,江南东路属江浙行省,两淮属河南江北行省。

淮南西路于南宋建立,位于今安徽中部地区,包括合肥、巢湖、安庆、六安、淮南、蚌埠。 本地方言主要为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赣语。其中蚌埠和淮南属于中原官话,安庆属县(除桐城)属于赣语怀岳片,其余皆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淮西小片。

淮南东路于南宋建立,位于今江苏中部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滁州、淮安、盐城、连云港。 本区方言分为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吴语,其中除启东、海门、靖江为吴语,连云港北部县份为中原官话外,其余皆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泰如片。扬州、淮安、盐城为江淮官话洪巢片扬淮小片,滁州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片,连云港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海泗小片,泰州、南通、如东、如皋、海安、东台一带则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南东路于北宋建立,位于今江苏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包括今南京、镇江、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黄山、九江、景德镇。 本地区的方言复杂,但主要是江淮官话、吴语、徽语和赣语。其中江淮官话分布最广,包括南京(除溧水、高淳)、镇江(除丹阳)、芜湖(城区)、马鞍山(城区)、铜陵(城区)、池州(城区)、宣城(城区)、九江(城区)。吴语主要分布于原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辖地(城镇除外),徽语主要分布于原徽州府属地及周边地区,赣语则仅分布于池州、九江(属县)、景德镇。另外,由于近代史上的移民之故,皖南、浙北境内至今分布诸多客籍方言岛。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江淮方言


江淮

江淮方言,又称下江官话、淮语等,曾经是明朝及清朝前期中国的官方语言 (1368―1752)。为吴语区北方化的产物。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以这些都表明吴越俩国语言与其他华夏诸国古时可以互相沟通。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江淮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辞汇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系。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着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后逐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如扬州、滁州、六合等地皆为吴之范围。扬州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后来的吴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采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以上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自此以后,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后来宋朝南渡,历史重演,北人再度南迁,江淮之间为要冲,战争和人口变动促使语言发展,致使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拉开距离,遂成本省三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语言史上,通语和方言的消长,随着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


扬州个园

四世纪初,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结于建康,并进而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从以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带来洛阳话,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外来语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士民在公共场合须说洛阳话。本来建康的土话是吴方言,自从中原来的洛阳话入主以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南北朝时的语言学者颜之推云:“自兹(按指三国魏)厥后,音韵锋出,各有风土,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金陵话与洛阳话相提并论,其实金陵话来自洛阳话,当时南北两大都邑的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于方言的通语,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国的共同语。建康方言自来被称为南方官话,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奠定基础的。但是当时南来的人以过江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区,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官吏、商人和知识份子必须学会官话,才能较好地到外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是势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韵》,颁行全国,作为读音用韵的标准,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此书的语言基础当是以南京话为主体,走“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老路子,这就加强了南京话作为通语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语言系统上都接近中原话,比观《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的异同可知,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这是南京话可以作为全国通语的重要条件。这时的中原话和北京话都已失去四声中的入声调。我们知道四声是汉语的重要特征,北方官话大区的再分区就是以入声调的分派为分水岭的。方言缺少一个声调,传统上被认为是个缺陷,不宜作为正统的全民共同语,只能算是一种方言。南京话拥有作为通语的重要条件:帝王都邑;接近中原官话;保全汉语传统的四声。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看到中国的方言分歧,同时也发现有官话的存在,学会官话对于在各地传教最为方便,据研究,他们认为当时南京话就是官话。利玛窦和金尼阁都在南京学过汉语,并分别着《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他们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南京话的,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还认为南京话是汉语的代表。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话为标准,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地位。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江淮官话(淮语)分布区

江苏省

连云港市:市区、东海(西北部除外)、灌云、灌南,约304万。

宿迁市: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泗阳,约343万。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约520万。

盐城市:市区、射阳、滨海、响水、阜宁、建湖,约606.5万。

扬州市:市区(含江都区)、宝应、高邮、仪征市,约453.5万。

泰州市:市区、兴化、姜堰、泰兴、靖江市(西南部除外),约438.5万。

南通市:市区、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约430万。

镇江市:市区、句容、扬中市,约187万。

南京市:市区、溧水(东南部除外),约530万。

总计约3812.5万。

安徽省

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明光、天长市、定远,约433万。

合肥市:市区、庐江、肥东、肥西、长丰县、巢湖市约1456.5万。

淮南市:市区,约139万。

六安市:市区、寿县、霍山、舒城、金寨(西北部除外),约499万。


淮扬

安庆市:市区、怀宁县、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枞阳县、宿松县、望江县、桐城市,约630万。

巢湖市:市区,约453万。

马鞍山市:市区、当涂县,约124万。

芜湖市:市区 ,约75万。

铜陵市:市区,约87万。

宣城市:市区,约112万。

池州市:市区、青阳县,约91万。

总计2701万。

江西省

九江市:市区、九江(北部)县市,约142万。

注:以上人口数据中,江苏、九江均以2008年为准,安徽有部分为2001年数据。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江淮人民

指说江淮官话且自认属于江淮的人,主体位于江苏、安徽两省,内部又可分为淮东与淮西,其中淮东人与“江北人”或“苏北人”一词重叠。(依据是南宋时的两淮分置和清代的苏皖分置。)

淮东包括:南京(除溧水,高淳)、扬州、镇江(除丹阳东部)、淮安、连云港(除赣榆、东海北部)、滁州、盐城、宿迁(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泗阳)等地区。首府为扬州。故淮东又称为扬州路。

淮西包括:合肥、芜湖(城区)、马鞍山(城区)、铜陵(城区)、安庆(城区)、六安(城区及南部)、池州(城区)、宣城(城区)。

江淮_江淮[地理区域] -江淮名人


戚继光塑像

古代、近代名人

项羽、朱元璋、米芾、吴敬梓、刘邦、管仲、孙叔敖、张若虚、鉴真、英布、范增、张良、左慈、周瑜、鲁肃、大乔、小乔、包拯、史可法、陆秀夫、曹寅、郑燮(郑板桥)、施耐庵、黄宾虹、梅兰芳、韩 信、陈 琳、步 骘、陈 登、李之仪、梁红玉、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6550.html

更多阅读

前海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划分 前海骨头医院地理位置

前海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划分前海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划分前海分为三大部分1、桂湾片区——商务中心片区2、荔湾片区——综合发展片区3、妈湾片区——保税港片区前海的特殊性——填海造城(全部都是填海区)——前海“特区中的特区”——位于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考点搜索〖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

江淮 地理区域 江淮 地理区域 -简介,江淮 地理区域 -地理区划

江淮,顾名思义,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此属于广义的江南范围。江淮狭义上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今特指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位于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地区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

声明:《江淮 地理区域 江淮 地理区域 -简介,江淮 地理区域 -地理区划》为网友淡淡的优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