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通古斯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及其渊源,满

满-通古斯语族(又称通古斯语族或通古斯-满语族)是阿尔泰语系之下的语族之一,其下又分满语支和通古斯语支。

概述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九百多万)。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于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人”之说。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民族的统称。最先是西方学者对阿尔泰语系的某些民族的称呼。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

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发蓝等特征。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通古斯人就象汉族一样,分南北汉人,有体质、遗传上的区别。

历史学家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家都曾明确指出,使用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人民,在历史的早期都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并长期生活在这个地区。满-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的生活区域更为集中


满-通古斯语族地区分布图

一些,主要居住在中国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散居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广裹的莽莽森林和白山黑水之间。尽管关于满-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的族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但不少学者从语言、风俗习惯、居住区域、宗教信仰等方面论证,满一通古斯语族人民是先秦时代肃慎人的后裔,在广义上有着共同的族源。

在中国称为鄂温克族的在原苏联称为埃文基(或埃温克)族,是同一名称的异译,原苏联学者又称其为“地道的通古斯人”。不过,在原苏联的埃文基还包括鄂伦春族,在中国则为两个民族。历史上由于鄂温克族不断迁徙和居地分散,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逐渐在经济、风俗、语言等方面略显差异,因此外族对其称呼也有不同,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名称。但他们自己都向来自称鄂温克。

后来,“通古斯”一词为西方学者所用。19世纪中叶,跟通古斯民族比较接近的语言都被列人了“通古斯语”。以后又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民族例如满族等的语言与通古斯语相似,于是把这些民族的语言统称为“通古斯语”,并把这些民族都划入通古斯语族中。各国学者对这个语族的称谓也不一致,有的称其为通古斯语族,有的称其为通古斯一满洲语族,中国学者多称其为满一通古斯语族。

关于通古斯这一名称的来源和意义,学术界各说不一,比如“东胡”说,认为通古斯是“东胡”一词的音译。“东胡”是个偏正词组,东指方位,胡是民族名,是很早以前对塞外民族的总称,而且东胡属蒙古语族。通古斯明显不是东胡的音译。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雅库特人对其邻族的称呼,是他称。雅库特人自称“萨哈”,“雅库特”一名是通古斯人对其的称呼。雅库特人曾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居住,后迁徙到勒拿流域,先后与通古斯人为邻,其语言也深受通古斯的影响。雅库特语属突厥语族,称猪为“通古斯”(tungus),土耳其语的方言中也称猪为“通古斯”。通古斯人善养猪并喜食其肉,所以雅库特人称其为“通古斯”,其意义是“善于养猪的民族”。后来这两个称谓被俄罗斯人借用了。有的学者也称通古斯为“雅库特”,这显然是把两个民族混淆在一起了。

通古斯一名传人欧洲,大约在17世纪前后。法国学者杜哈尔德在《中国及华领鞋靶志・鞋靶志史概说》(1736年)一书中认为:住在贝加尔湖周围的人,莫斯科人称之为通古斯,鞋靶人称之为鄂伦春。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杜哈尔德是根据17世纪后半叶,奉清朝皇帝的命令,常往返于鞋鞋地方的耶稣会士张诚的游记所载。俄国人知道通古斯的名称,至少应在17世纪末叶以前。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及其渊源


历史学家指出,在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中,除满族外,其他民族都是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征服的居住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其中的一部分人被编人八旗组织,这些人多数加人了以女真人为主体形成的满族共同体,剩余的那部分人构成了今天其他少数民族。后来,由于沙俄的人侵,原来居住在黑龙江北部的大部分人回到了南岸,另一部分人仍留居在北岸,成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

由于各国研究者们计算方法和标准的不同,以致满一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数量也不统一。有人把锡伯语划为满语的一个方言,中国学者则认为锡伯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有的学者把女真族曾使用过的女真语作为独立的语言,有的人则将其归为满语;外国学者主要是俄国学者把鄂伦春语看作是鄂温克语的一个方言,中国学者则将二者视为两种语言;有的研究者把中国境内的鄂温克语和俄国境内的埃文基语看成是一种语言,有的人则将其称为索伦语而独立于埃文基语之外;有的学者把自称不同的俄国境内的那乃语和俄国境内的埃文基语看成是一种语言,有的人则将其称为索伦语而独立于埃文基语之外;有的学者把自称不同的俄国境内的那乃语和中国境内的赫哲语归为一种语言,也有人将二者分为两种语言。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满一通古斯语族共有12种语言,即满语、女真语、赫哲语(俄国人称为那乃语,国外又称果尔迪语、戈尔德语、高尔德语)、鄂温克语(俄国人称埃文基语,另有人称索伦语)、鄂伦春语、埃文语(又称埃文尼语)、奥罗奇语、奥罗克语、乌德语(又称乌德盖语)、乌利奇语、涅基达尔语。有土语50多种。

满一通古斯语族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中国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加上女真语,共有6种。俄罗斯有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奇语、奥罗克语、乌德语,共有8种。蒙古国有鄂温克语1种。

最近统计,满一通古斯语族有人口近一千万,但是能够用这些语言交流的人已经不多了。在中国,满族、赫哲族等民族的绝大多数已转用汉语,在俄罗斯不少人已转用俄语,所以现在实际上使用这个语族语言的人,有人估计大约有7万多人,也有人估计大约有10万人。

满语


满族

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1990年统计有人口9百多万。主要居住中国东三省,此外全国各地(除西藏外)都有满族居住,这主要是清政府实施八旗驻防政策形成的。先秦的肃慎,汉至晋的抱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鞋蝎(黑水鞋鞠),宋元明的女真(明朝的建州女真)是满族的先人。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习惯上称肃慎及其后人为肃慎系,或肃慎族系,在语言上是满一通古斯语族。公元7世纪,鞋鞠诸部形成了北部以黑水部、南部以粟末部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有了黑水鞋鞍和粟末鞋鞍的称号。唐代粟末鞋鞍人建立渤海国,从此渤海代替了粟末鞋鞍。渤海国历经2余年,公元925年为契丹人灭亡,大批渤海人流人高丽、女真和中原地区。黑水鞋蝎共有16部,8世纪初即与中原唐王朝来往,至10世纪初期,仍然派人向中原王朝朝贡。公元932年之后,黑水鞋蝎转附于正在崛起的契丹,并以契丹人对他们的称呼“女真”为新号。也有人认为是自称。

明代女真人分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野人)女真。16世纪中叶以后,建州女真以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为核心的建州三部,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部落集团。16世纪末,建州左卫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人崛起,先后兼并了女真各部,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于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国名为大清国。1664年清军人关,从盛京(今沈阳)迁都北京,建立起清中央王朝,直到1911年灭亡。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即满语、满文。满文创制于1599年,16犯年经改进臻于完善,一直用到清末,有些边疆地区用到20世纪3于一叨年代。有清一代定满语为“国语”,又称清语。满文又称清文,对外代表国家,重大事件多用满文。清中期以后,满文开始衰落,到清末讲满语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与满族入关后八旗兵丁分散到全国各地执行军务,与汉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有直接关系。现在,除黑龙江省有很少中老年人能讲满语外,其他满族人早已转用汉语。一般认为,女真语与满语是一脉相承的,现存女真文献的词多数与满语相同或相似。现存满文古籍文献浩如烟海。

女真语

女真,历史上又曾称女直。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之一,由历居在中国东北的肃慎、艳娄、勿吉、鞋辐发展而来。
女真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10世纪初,由黑水鞋鞍发展而来,到1635年皇太极以“满洲”族称代替女真,前后活动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达700余年。女真一词一般认为是肃慎一词的音转或同音异译,其含义有三种说法,其中“东方之鹰”(海东青),作为族称为多数史学家所认同。在契丹统治下的女真人,主要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两部分。熟女真被辽统治者南迁,逐渐与契丹、汉族融合。生女真是女真族社会发展后进的一支,大金王朝即是以完颜部为核心的这支女真人建立的。在击败辽军后,于1115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大金,统治中国北方120年。金朝于1234年被蒙古灭亡。到了明代女真人分为上述3部。

女真人自古就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金建国初使用过契丹文,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阿骨打命精通契丹语和汉语的完颜希尹和叶鲁创制女真文字,于金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这就是女真大字。

20年后,金熙宗又创制一种女真文字,于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这就是女真小字。女真文资料留下来的不多。

金灭亡后,进人中原的女真人绝大多数和汉族融合。留居在东北故地的女真人仍保持旧俗,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到巧世纪中叶,女真文基本上被弃用,女真人转用蒙古文。

锡伯语

锡伯族有人口17万多,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有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此外,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及霍城、巩留、尼勒克等县也有锡伯族居住。新疆的锡伯族是清代(1764年)清政府由东北抽调到新疆伊犁戍边的,他们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留居在东北三省的锡伯族早已转用汉语文。

满-通古斯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及其渊源,满

清朝初年,锡伯族主要聚居在嫩江、松花江流域,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八旗,1692年清政府将其抽出,编设牛录(佐领),分归满洲八旗,驻防在齐齐哈尔等地,后来又陆续迁至辽沈地区。锡伯一名最初出现在古文献上是16世纪末。关于其族源,清代文献有二说,一说是与满族同源,同出于女真;另一说是古鲜卑的后裔,系东胡的一支,历史上曾有鲜卑、室韦、席北等许多不同的音译,语言属原始蒙古语族。

因此,有人根据传说,认为锡伯族早期曾有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是“吉甫西”语,是科尔沁蒙古方言,明末清初转用满语文。这一说法,还仅仅待留在传说之中。中国学者大都认同此一说。说锡伯族源于女真,主要是以其居地、语言为根据的。

现代锡伯族的语言文字与满语差异不大。1947年以前锡伯索伦族使用的就是满文。1947年“锡索学会”(锡伯索伦)在伊犁开会,对满文进行了改革。但改革不大,并不影响认读。居住在新疆的大多数锡伯族至今仍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并通汉语,有的人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锡伯族有自己的报纸,小学开设民族语文课,并出版锡伯文的书籍杂志。

赫哲语


赫哲族

中国的赫哲族有4000多人(1990年),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同江县和饶河县内。赫哲族内部有三种自称:那乃(nanai)、那尼敖(nanio),俄罗斯称那尼、那则(nahai)。含义都是本地人、当地人的意思。但与外族交往时,均自称赫真或赫哲。上述三种自称的人,又以松花江岸边的“勤得力”为界,居住在上游的人自称奇勒恩或奇楞,包括那尼敖、那贝。居住在下游的人自称赫真、那乃。赫哲一词由赫真而来。在原苏联那部分人自称那乃,他关于赫哲族的族源,一般认为来源于明代野人(东海)女真的一支,即主要为明末清初被称为东海三部中的呼尔哈的居民。其分布大体散居在西起牡丹江下游,沿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入海口以及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此外,还有其他说法。

清初,在清政府征服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之后,曾先后将部分赫哲族人迁至宁古塔、沈阳、一化京等地,并将他们编入八旗,加入了满族共团体。没有被编人八旗的成为了今天的赫哲族。中国的赫竹族与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应是一个民族,但自爱辉条约签定之后,分别在两个国家生活,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生活习俗、语言也产生了一些差异。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清代,赫哲族上层人士多通满语文。现在,中国境内的赫哲族能讲本民族语言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平日交际用汉语文。在原苏联,曾于1937年开始以俄文字母拼写那乃语。现在俄罗斯的那乃人多通俄语。

关于赫哲语,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凌纯声认为,赫哲语是“以本来的赫哲语为主干,加人满洲语、蒙古语、古亚洲语及一小部分汉语而成”的一种混合语。从现代赫哲语来看,清代满语以及后来汉语对其影响是很大的,突出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赫哲语有两个方言:奇勒恩方言和赫真方言。说赫真方言的人多在俄罗斯境内。

鄂伦春语

中国鄂伦春族有人口近7000,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境内。

鄂伦春一名始见于《清实录》。清代,鄂伦春族还有许多别称:其族内部因居住地不同,有玛涅克尔、毕喇尔、满挥、奇勒尔等不同的自称;或依其使用马匹或驯鹿作为交通工具,分别称之为使马部、使鹿部,或按其编人八旗与否称为摩凌阿(骑马的)鄂伦春、雅发罕(步行)鄂伦春,或根据其居于重山密林中而呼之为“栖林”,或讹为“麒麟”。鄂伦春之含义,鄂伦春人认为是“住在山上的人”,清代文献记载是“使驯鹿的人”。

鄂伦春的族源,主要有两说,其一认为是肃慎的后裔,来源于明代野人(东海)女真北支的一支;其二认为,鄂伦春虽然与肃慎有亲缘关系,但不是其直系后裔,有直系关系的应是室韦人,而且可能是钵室韦。此说主要依据是二者有相同的居住方式。

17世纪以前,鄂伦春族散居在黑龙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东至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17世中叶以后,沙俄人侵黑龙江流域,鄂伦春人曾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后在清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大部分先后迁人黑龙江南岸。留在俄国境内的被划人埃文基族。自1683年起清政府设立布特哈(打牲)总管衙门,专门管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事务。此后,清政府对鄂伦春人的统治又儿经变动。

鄂伦春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清代,鄂伦春族的上层人士多使用满语文。现在,聚居地的鄂伦春人多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际,和其他民族交往时,则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汉语、达斡尔语等。鄂伦春语内部比较一致。

鄂温克语


鄂温克族姑娘

中国境内有鄂温克人30505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另外在黑龙江省呐河县、嫩江县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也有鄂温克人居住。原苏联境内的埃文基人与中国的鄂温克人属同一民族,其中还包括在中国称为鄂伦春的人,一说有3万人,另一说有4万人,居住在西自叶一尼塞河东至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他称为通古斯和索伦。此外,在蒙古国也有一些鄂温克人。中国境内的鄂温克人有多种自称和他称,但他们对外均自称鄂温克。1957年定族名为鄂温克。

明末清初的史籍上,有“索伦部”和“索伦”两个称谓,二者不同。索伦部早于索伦见史载,初见十1634年的《清实录》,包括索伦、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索伦作为单一族称见于1640年的《清实录》,是鄂温克的他称。鄂温克一词的意义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或“住在山南坡的人们”。

鄂温克族是肃慎系后裔,是元代“林中百姓”,明代野人(东海)女真的一支。但也有人认为唐代及以前的“鞠”部落和北室韦、钵室韦均是鄂温克人的祖先。还有人认为,鄂温克族与达斡尔族是“辽之后裔”。

明末清初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一支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以西的勒拿河支流威吕河、维提姆河地区,共有12个大氏族,被称为“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以驯鹿为乘载工具,一支居贝加尔湖以东至赤塔河一带,共有巧个氏族,被称为“细米雅尔”部落或“那妹他”,以马作运载工具;第三支散居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今结雅河)的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是索伦人中最主要的一支。沙俄人侵黑龙江流域后,于17世纪中叶先后迁至黑龙江以南,后几经变迁,形成今天的布局。一部分人留在了沙俄,成为今天的埃文基人。清代顺康年间,清政府陆续将鄂温克人迁至大兴安岭嫩江支流的沿岸地区,并组成了5个阿巴(围场),成为“布特哈打牲部落”的主体。以后又几经变动。

中国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分3个方言:海拉尔方言、陈巴尔虎方言和敖鲁古雅方言。因居住地区与之杂居的民族的不同,有的还兼用蒙古语、达斡尔语、汉语、俄罗斯境内埃文基语,1930年有了拉于拼音文字,1938年起使用俄文字母拼写。

埃文语


埃文人主要聚居区

埃文人自称even,汉语亦译为埃文尼。埃文人居住在俄罗斯堪察加的马加丹和哈巴罗夫斯克州和萨哈共和国内,人口有9万。埃文语又称拉穆特语。拉穆特这个名字起源于埃文基语lamudi(海上的),因为有很多拉穆特人居住地近海。

N-鲍培认为埃文语有东、西、中三支方言。苏尼克认为,埃文语由两个方言组成,每个方言又分为许多土语。埃文人1937年始用俄文拼写埃文语。

涅基达尔语

N.鲍培说,涅基达尔语的使用者居住在阿姆浑河之谷,不到800人。苏尼克认为,涅基达尔语(埃文基的一个特殊集团一叶勒坎人的语言)由两个土语组成―阿姆浑河上游土语和阿姆浑河下游土语。

奥罗克语

居住在阿穆尔州滨海地区奥罗克人的语言,使用者有几百人。苏尼克认为,奥罗克语是一群人数不多的“临海”的那尼人的语言,由两个(也可能3个)土语组成。根据其语言,一部分奥罗克人的语言接近黑龙江下游和中游的那尼人(戈尔德・乌利奇人)的语言,另一部分接近乌德人的语言。中国有学者认为,黑龙江下游的奥罗克人是鄂伦春的一支。奥罗奇语也有译为奥罗基的。俄罗斯库页岛上几万人使用的语言。 苏尼克认为,奥罗奇语是一个不大的、库页岛上的一群那尼人或乌利奇人的语言。一部分奥罗奇人使用和库页岛上的埃文基语相近的土语,另一部人使用和黑龙江下游那尼语相近的土语,这部分奥罗奇人从很早以前就和黑龙江下游的那尼人有交往。

乌德语

又译为乌德盖语或乌德赫语。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一些支流沿岸的不超过1000人使用的语言。由两个或三个方言组成,方言又分许多土语。

乌利奇语

又译为乌尔察语。乌利奇语是果尔迪地区下游一地区约500人使用的语言。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那乃语的一种方言。总之,它所具有的分类特征不足以使其有别于果尔迪语。苏尼克认为,乌利奇语是黑龙江下游那尼人的语言,由两个彼此区别不大的土语组成。根据现有材料,似乎可以把乌利奇语也认为是广义的那乃语第三个、特殊的黑龙江下游的方言。所以,有的学者称其为那乃语乌利奇方言。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满一通古斯语族的分类

满一通古斯语族语言之间有亲缘关系,早已为专家学者们论证,并得到公认。有些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很接近,它们的亲缘关系显而易见;有些语言彼此间的差别较大,从表面上难以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亲缘关系,但通过比较对应规律后,仍可证明它们同出一源。

语言的分类首先要建立在对语言材料的分析上,并考虑到历史一人文以及其他材料,没有后者就不能理解和说明被分类语言的相互关系。满一通古斯语言的分类就是在以上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对一些民族的源流进行探讨的原因。同时,进行分类时共时性原则和历时性原则也是必须遵循的。

远在一百年前,俄国的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就以他们的著作为个别满一通古斯语族语言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有人为其进行了分类。以后,由于学者们掌握的资料越来越丰富,以及对材料分析的重点不同,各自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不同,陆续提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这里,首先介绍国外几种影响较大的分类法。

几・施连科的分类法


满-通古斯语族文字碑帖

俄国人施连科于1854一1856年曾在黑龙江流域进行调查,并根据所调查的材料将黑龙江流域的满一通古斯语言分为4群:

A.达斡尔族及索伦族―与蒙古人高度混合的通古斯种族;

B.满族、戈尔德族、奥罗奇族;

C.鄂伦春族、玛涅克尔族、毕拉尔族、库尔河沿岸的基列族;

D.黑龙江沿岸的奥尔奇族及库页岛的奥尔奇族(奥罗克族)、涅基达尔族、萨马杰尔族。

以上4群分为南北两派,前二群为通古斯民族的南方派,后二群为北方派。但作者将达斡尔列入满一通古斯语族显然是不妥的。

B・H・秦其乌斯的分类法

秦其乌斯是前苏联著名的满一通古斯研究家。她根据对埃文基语(北次语族的代表)和满语(南次语族的代表)的比较研究,40年代把满一通古斯语分为北南两个语族(或语群,即语支):

北方群:鄂温克语、埃文语(拉穆特语)、涅基达尔语、索伦语。

南方群:满语、那乃语(戈尔德语)、奥尔克语、奥罗克语、乌德赫语、奥罗奇语。

这个分类法的问题是在于把各个方言都看成是独立的语言。

北方民族研究所的分类法

1932一1939年原苏联北方民族研究所科学考察协会语言学组对满一通古斯语言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分类如下:

A.北语支或通古斯语支:括埃文基语(通古斯语)和埃文语(拉穆特语)。涅基达尔语和索伦语(即鄂温克语)划为埃文基语的方言。

B.南语支或满语支:括满语、那乃语、乌德盖语。赫哲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划为那乃语的方言,奥罗奇语划为乌德盖语的方言。

B・A・阿夫洛林的分类法

原苏联学者阿夫洛林1955年把满一通古斯语的南语支分为两个语支,即分出一个东语支,这样就分为三个语群(语支),形成三分法。

A.北语群:括埃文基语、涅基达尔语、索伦语、埃文语。

B.东语群:括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

C.西语群:括满语、女真语。

O.JI・苏尼克和Γ.M・瓦西列维奇的分类法

原苏联学者苏尼克认为,满一通古斯民族和语言按照旧的分类法照旧的分类法,即分为南支(包括东语群和西语群)和北支,在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但在语言学上没有提供什么本质上的东西。因此,他于1958年提出一个他认为比较便利的、与以前不同的分类。原苏联学者瓦西列维奇于1960年的分类法,与苏尼克的相似。

A.满语支:括满语书面语及锡伯方言或其他方言,女真语(仅仅保留在文献中)。

B.通古斯语支:括西伯利亚次语支(或埃文基次语支):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索伦语;黑龙江次语支(或那乃语次语支):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

兰司铁的分类法

兰司铁对满一通古斯语言的分类,是以存在于古代的词头的P的变化为依据的,即以阿尔泰语固有辅音‘p在满一通古斯语中的演变为分类的基点。词首‘p分别演变为‘p一p,f,h,这种分类法即简单又把现代的与历史的满一通古斯语诸语言进行了分类。

A.p语言戈尔德人及奥尔奇人等的语言。

B.f语言满语、女真语,甚至契丹语均属于此。

C.h语言奥罗奇人及涅基达尔人等的语言。

D.古代以p为词头而最终消失的语言。

这个分类法的问题在于:是不应把属于蒙古语族的契丹语划人满一通古斯语族中;二是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中间语言是有变化的,处于’p一f过渡阶段,完全划为f语言欠妥。

鲍培的分类法

鲍培的分类着眼于满一通古斯语言的语音和词法的发展。其分类根据的5个特征是:

①元音间位置上的g/γ的保留及其消失(区别通古斯语和满语);

②词首的‘p(一p,f,x,l、,o)的发展;

③词末元音i的保留及消失;

④出现在词末的VN(元音 n)发V(鼻口元音,即鼻化元音);

⑤lasa的发展。

A.满语支:真语、满语、果尔迪语、乌尔察语、奥罗克语、乌德语、奥罗奇语。

B.通古斯语支:基达尔语、埃文基语(或真通古斯语)、拉穆特语、索伦语。

中国学者对满一通古斯语的分类:

罗常培等的分类

1954年罗常培等对中国境内的满一通古斯语的分类:

A.通古斯语支:伦语(即鄂温克语)、鄂伦春语;

B.满语支:语、锡伯语、赫哲语。

马学良等的分类


马学良著作

1981年马学良在《语言学概况》中对满一通古斯语的分类:
A通古斯语支:
温克语:中国内蒙古,苏联鄂温克民族州、
鄂伦春语:中国内蒙古
鄂温克语:苏联远东地区
B.满语支:
满语:中国
锡伯语:中国新疆和东北
赫哲语:中国黑龙江省
纳奈语:苏联远东
乌德语:苏联远东地区
古代语言有女真语。

孙进己等的分类

1985年中国学者孙进己等把鄂温克语支、赫哲语支、满语支作为满一通古斯语的三个并列的语支。
A.满语支:满语、锡伯语;

B.赫哲语支:罗奇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赫哲语;

C.鄂温克语支:温克语、鄂伦春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语音

在语音结构方面满一通古斯语言的元音和辅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元音


元音

满一通古斯语的元音数目多少不一,其中a、e、i、o、u5个元音是各语言所共有的。 满语书面语有6个元音:a、e、i、o、u、ü,第6个元音的音值尚有争论,一般均用五来转写。此外还有6个元音分别与i、o组合成两组二合元音,但不是每个二合元音都能出现在词中。有1个三合元音ioi用来拼写外来词主要是汉语词。 元音现代满语语音系统的归纳,因时间、地区的不同,元音的数目也有不同,有的学者归纳为9个,有的归纳为8个,也有的归纳为6个的。归纳为6个元音的是a、e、i、o、u、y,此外还有ia、ie、10、iu、ua、ai、ui等二合元音和专门用来拼写外来词的ual、iau两个三合元音。 鄂伦春语与现代满语一样,各家归纳的也不一样。韩有峰等归纳的短元音有8个,长元音有7个。

通过以上两种语言的元音介绍,可以发现,通古斯语支的语言既有长元音又有短元音,而满语支的语言没有长元音(满语书面语有长元音,但没有语法意义),但有复合元音。 研究表明,满语支的二合元音经常与通古斯语支的长元音对应。有的学者指出,满语支的元音组合是由原阿尔泰语的长元音受其他辅音影响而变化的。从语言变化来看,通古斯语变化慢,满语变化快。

元音和谐

元音和谐是阿尔泰语言共有的一个特征。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语音的高度同化,另有人认为不是同化现象,而是语言中的元音在性质上相互适应或相互排斥的关系。 虽说元音和谐是阿尔泰语的一个共同特征,但是要给元音和谐下一个毫无例外的适用于各阿尔泰语言的定义是很难的。从理论上讲,元音和谐的内容就是把元音分为阳性(后列、紧)和阴性(前列、松)两类,每类再按舌位的高低及圆唇不圆唇来区别。满一通古斯语的元音和谐律严整的程度不一样。共是在一个词里出现的元音,要求在舌位的高低(相对而言)和唇状的圆展方面相互一致,构词和构形附加成分要根据词干元音的不同而与其协调。 满语书面语的元音和谐,是将6个元音分为三组,即阳性元音、阴性元音、中性元音;元音之间和谐的状况有6种:阳性元音和谐、阴性元音和谐、中性元音可以和任何元音和谐、唇状和谐、阴阳性元音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词里,不考虑和谐的固定附加成分。 鄂温克语的元音根据元音和谐产生的喉壁肌肉的紧张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组:阳性元音、阴性元音、中性元音。 一般来说,三种元音内部各自和谐的现象比较多;阳、阴性元音均可同中性元音和谐;阳、阴性元音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词中。

辅音

一般说来,满一通古斯语的辅音有18一24个,共同的辅音约有17个。
满语书面语和锡伯语书面语都没有复辅音。现代满语口语的音节结构与书面语基本一致,没有复辅音。锡伯口语和其他语言都有复辅音,但一般不超过两个。
满一通古斯语言在语音结合时往往发生音变,而且多在辅音方面,有顺同化、逆同化、语音脱落、换位现象等。

重音

一般说来,满一通古斯语的重音在第一音节,锡伯语、赫哲语等发生复辅音与此有关。满语重音有自己的特点。其书面语的重读音节不区别意义,重音一般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动词则落在词尾一mpi的前一个音节上。现代满语的重音更复杂一些。现代满语的重音与长音有关,虽然长音不区别词义,但不是可有可无。而且长音与音节的开闭、重音的位置、元音的性质等都有关系。一般说来,开音节的元音长,闭音节的元音短;有重音的元音长,没有重音的元音短;a、o等元音长,u、i等元音短。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语法


语法

满一通古斯语言属后加成分粘着语类型。在构词法和形态学(构形)上有很大的共同性。以在词根后加构词附加成分为派生新词的主要手段,以在词干后加语法附加成分构成形态变化为主要手段。

满一通古斯语的名词有数、格、人称领属的语法范畴,动词有时、态、式等语法范畴,形容词有级的语法范畴,等等。

满语的名词复数附加成分主要是依据元音和谐律在名词后加sa、se、so、ta、te、to。
构词附加成分和语法附加成份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

格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在语言结构中同其他词的种种关系。满语支语言有5一7 个格,通古斯语支语言多至10多个格。满语有5个格:主格、宾一经格、与一位格、从一比格、领一工具格。鄂温克语有15个格。

除满语和女真语外,各语言都有领属范畴。领属附加成分不仅可以接在体词后,还可以接在副动词后。锡伯语只有人称领属,没有反身领属。

鄂温克语的领属范畴分为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两种。人称领属分单、复数人称,单复数人称又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领属,均有自己的专门附加成分。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词汇


词汇

满一通古斯诸语有很多共同的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应看到由于满一通古斯各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历史发展不同以及接触的民族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语言词汇的特点。

满语反映早期骑射、渔猎、采集和社会组织的词非常丰富,充分说明了满族早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满族建国之后,特别是l引4年入主中原之后,有关职官、封爵、公文、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用语逐渐增多。

鄂伦春族长期从事狩猎和采集生产,有关野兽、毛皮、兽皮加工、桦皮制品等方面的词特别丰富。满一通古斯诸语言有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和利用合成法构成的各种类型的复合词。

满一通古斯各语言中外来词(借词)很多,特别是来自汉语的借词多。这与每个民族的生活地域和所接触的民族有关。借词中又分老借词和新借词。老借词指历史上来自外族语的词。这类借词的特点是多按照本民族语语音特点和构词特点来改造借词。新借词指现代借自外族语的词。这类词的特点是多直接借来,这也说明语音系统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文字


满文


满一通古斯语族在中国的5个民族中,只有满族、锡伯族有文字。满文创制于1599年。16世纪末叶,女真族(满族前身)与汉、蒙古、朝鲜等民族的来往日益频繁,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借用蒙古文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命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满文是在蒙古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满文字母是仿照蒙文字母制成的。额尔德尼等创制的满文,就是所谓的“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初创的满文没有克服的问题,而且还有语音假借、字母混乱等现象,以至仅通行30余年,就到了非改进不可的地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达海巴克什改进满文。经过达海改进后的满文,臻于完善,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我们通常所说的满文,一般是指新满文。这种满文清代定为“国书”,地位极高,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文献。清代中后期受汉语的影响,满文日渐衰落,到清晚期懂它的人已经不多了。

到20世纪初,只有个别地方官方还在使用满文,而广大满族多已转用汉语汉文了。

锡伯文是在满文的基础上稍加改动的一种文字。清代以来,锡伯族一直使用满语满文。20世纪40年代,“锡索学会”(锡伯索伦学会)开会,决定对满文进行改动。改动后锡伯文与满文差别不大,一般不影响辨读。现在,锡伯族仍使用这种文字,并出版书籍、杂志、报刊等读物。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语言的亲缘关系

满-通古斯语言的亲缘关系发现于19世纪上半叶。这些语言的共同性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同源词的比较,可以确立元音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辅音的比较,也可以确立一系列对应公式。例如[f]□[p]□[x]□[0]□[h]。

语法方面也有相当多的共同成分。如宾格、与格、从格~方面格的附加成分都显示出有共同的来源。

动词陈述式现在-将来时(在一些语言中为经常体)、陈述式过去时、并列副动词等附加成分也是共同的。

词汇方面的共同性也很大。有些词在各个语言中都相同或相近。

通古斯人_满-通古斯语族 -满一通古斯语言研究简况

满语研究

满语的研究已有300多年历史。满族在1664年人关后的一段时间内,统治者忙于统一战争,除形成大量的文献外,对满语的研究没有全面展开。人关后由于汉族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满族中出现了放弃满语学习汉语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官员及其子弟。另一方面随军人关的一些精通满语的老人逐渐减少,如果不及时抢救,满语中好多词的音义以后就难以辨别。对满语的研究是从康熙初年开始的。
下面分辞书和语法书两个方面介绍:
辞书
从入关到1911年清灭亡这300年中,包括官撰和私撰、刻本和抄本,有辞书近百种。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几种:《大清全书》,沈启亮编纂,1683年。《清文汇书》,李延基编著,康熙时期。《御制清文鉴》,1708年。《清文补汇》,宜兴编著,1786年。《御制增订清文鉴》,771年。《清文总汇》,志宽等编著,1897年。《五体清文鉴》,约乾隆后期。《三合便览》(满蒙汉),敬斋等编著,1792年。

语法书

清代有关满语研究的语法书,都是用传统方法,以研究“虚字”为主,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看,主要是研究构词和构形附加成分。这类书约有20种左右。其中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清文启蒙》,舞格著,1730年。《清语易言》,博赫著,1766年。《清文虚字指南编》,万福著,1885年。


满文典籍

国外最先注意并开始学习、研究满语的是俄国。由于满语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所以从18世纪初俄罗斯人就开始研究满语,其目的是为沙皇扩张领土服务。18世纪初,俄国人采用两手,其一是派军队直接侵犯我国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以武力来征服;其二是派传教士在北京活动,并规定其工作人员和教徒必须学习汉语和满语,主要目的是搜集情报。1716年俄国传教士开始在北京活动。北京传教士团成为长期培养俄国汉学家和满学家的中心。从18世纪至19世纪俄国满学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官方翻译,如尼布楚条约,平时的公文来往。
将重要满文文献译成俄语,如《大清律集解附例》、《理藩院则例》等。
编纂辞书,如扎哈洛夫的《满俄大辞典》,1875年。
满语研究,如扎哈咯夫的《满语语法》,1879年。
编写书目;搜集满文材料;研究满族和清史。
这个时期有许多代表人物,如H.K.罗索兴、A.M.伏拉迪金等。他们的研究为以后对满学和满一通古斯语言的研究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欧洲满语在18世纪在欧洲也受到注意,欧洲人也开始学习研究满语。原因是大部分汉文的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著作和对中国的描述,都有满文译本,而满文古今文不分,比汉文容易。因此满文译本可以说西方人了解中国是涤满文译本开始的。

第一部用欧洲语写的满语语法书是由传教士南怀仁写于1668年发表于1681一1692年间的《挞粗语基础》。这部著作问世时,未提作者的名字,因而常常归在传教士张诚的名下。此外,还有以下著作:
朗格勒:《糙粗满洲字母》,巴黎,1787年。H.加依:《满语语法纲要》,1832年。
L.亚当:《满洲语语法》,巴黎,1873年。C.哈尔列兹:《满语手册》,1884年。
加伯伦茨:《满语语法基础》,阿尔腾堡。
威廉・格鲁贝:《女真语言文字研究》,1890年,1941年重印于天津。
格鲁贝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女真语研究公布于世的学者,影响很大。
到了20世纪,虽然也出版过一些著作,如H.皮特斯的《满语语法》(1940年)、E.海涅士的《满语语法》(l96l年),但数量不多,影响不大,学者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满语的专题研究。

满一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研究

学者们很早就对满一通古斯语言进行了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从这个时期开始苏联的学者们展开了对其北方民族语言的研究,把满一通古斯语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涌现出一批学者和著作。下面介绍几位著名学者及其著作。

秦齐乌斯:满一通古斯语言研究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主要著作有:《埃文语(拉穆特语)语法纲要》,1947年:《奥罗奇语词法纲要》,1946年:《通古斯满语比较语音学》,1949年。瓦西列维奇通古斯:语言方面的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埃文基语俄语词典》,1958年:《埃文基语(通古斯语)方言纲要》,1948年。 彼特罗娃:与上二位同辈学者。主要著作有:《奥罗克语语法纲要》,1949年:《那乃语的乌尔奇方言),1936年:《那俄词典),1960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6421.html

更多阅读

空调显示尘满怎么办 空调提示尘满怎么处理

某些品牌的空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屏幕上会显示“尘满”字样,虽然它并不影响空调的日常使用,但仍会使人产生“空调是不是坏了”的怀疑。而真实情况是,空调并没有损坏,这只是生产商提供的一个人性化功能,旨在提醒用户及时清洗滤网,譬

ps暂存盘已满怎么办 精 ps3暂存盘已满怎么办

ps暂存盘已满怎么办 精——简介ps暂存盘是我们在使用ps的时候,会临时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把这些数据放在C盘。而C盘又是存放电脑系统盘,所以,在使用ps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系统奔溃。ps暂存盘为什么会满呢?因为空间不够了。今天跟大家分

usb存储器满了怎么办 samsung kies

usb存储器满了怎么办——简介大家都反应说手机用着用着就说内存已满,其实自己也没下载几个软件啊,不妨来试试小编的办法吧!usb存储器满了怎么办——方法/步骤usb存储器满了怎么办

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 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歌词

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简介有一种友谊,可以用标题那样来描述,这样的友谊究竟是单纯的?还是有其他的呢?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方法/步骤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 1、在学校,我们会看到有些人有很好的女生缘,而且和女生玩的都很好,也许这很正常。

声明:《满-通古斯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及其渊源,满》为网友觸碰菿薀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