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_《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文赏析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_《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
十几年前,我就读过史铁生的获奖小说《呵,我遥远的清平湾》,知道其中的故事是写他在陕北插队的情形,也知道他是一位残疾作家,也了解到就是在陕北,他落下了导致他日后双腿瘫痪的病根。也许正是他经历的坎坷,让我记住了这位作家和他的那篇小说。
现在重读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心中的感动仍和第一次读时一样,或许更深一些。我想:是因为我自己也做了母亲,有了儿子,而现在又远离儿子,这份感触与文中母亲的感受更近了。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却表现得最琐屑,最容易被忽略。比如,我们常常厌烦于母亲的絮絮叨叨,而忘了去体会这唠叨的话语里所包含的关爱之情;我们会记得赴情人、朋友的约会,却常常忘记了母亲在家门长久的守望。可母亲却没有怨言。有句俗语叫做“子不嫌母丑”,其实倒过来说更准确。
有哪位母亲不把孩子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呢?即使是事业上的“女强人”也不例外。《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一心扑在事业上,以致积劳成疾,生命垂危倒在病床上。可她在昏迷中念念不忘的,却是后悔没有给女儿扎漂亮的小辫。《秋天的怀念》里的母亲,何尝不是如此?自己饱受着肝病的折磨,还要照顾服侍儿子,为儿子的残疾而歉疚,想方设法的要儿子开心,重振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要忧虑自己死后,两个孩子怎么办。双腿瘫痪,对一个活鲜鲜的年轻人来说,不啻于一个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他暴躁,要绝望,要发泄,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任谁也不会谴责他无理取闹。而母亲内心的伤痛,也许更甚于儿子,打击来自多方面,却不能发泄,也无法发泄,甚至不能流露一点点儿。如此体贴而小心的照顾自己的儿子,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病重之人。我们看到了文中的母亲,她所有的情感都随儿子情绪的变化而不变化――“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我因之更加痛苦。母爱如此深沉和浩瀚,包容了孩子的一切,唯独没有她自己。
母亲走了,她临终前仍担心:“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未能看到,但她应泉下有之:史铁生是一个男子汉,在战胜了最初的绝望之后,他拿起了笔,用笔给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自己重新融入了这个世界。我想:史铁生最遗憾的,恐怕是他的母亲未能亲眼见到他的成就。
史母也是有幸的,她的期望在儿子身上得到最大的实现。儿子的追悔和思念,也在《秋天的怀念》中得以告慰母亲,泉下的史母当含笑了。我也身为人子,幸而母亲健在,比照之下,顿觉自己享有巨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