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状黄芪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常用做优质牧草。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北到西北各省区均有野生分布。在山西西部、河北、河南、山东也有,国外分布于前苏联和蒙古。
草木樨_北方地区,从东北到西北各省区均有野生分布。在山西西部、河北、河南、山东也有,国外分布于前苏联和蒙古。
草木樨_多年生草本,高60~100(150)厘米。根深。茎直立,多分枝,叶较稀少,单数羽状复叶,具小叶3~7,长圆形或条状长圆形,长5~15毫米,宽1~5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小,多数而疏生,花冠蝶形,粉红或白色,旗瓣近圆形,翼瓣比旗瓣稍短,龙骨瓣带紫色,荚果近圆形,长2~3毫米,表面有横纹无毛。
草木樨_旱生植物。从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带到荒漠草原带都有分布。常作为伴生种出现在宁夏中部的花针茅、戈壁针茅荒漠草原区,也见于黄土高原丘陵、低山坡地的长芒草(Stipabungeana)、大针茅(Stipagrandis)干草原群落内;在蒙古高原东部近草甸草原地带,草木樨状黄芪散生在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e)、大针茅草原刈草场中,也可见于碎石质、砾质轻砂或沙壤质的山坡、山麓、丘陵坡地及河谷冲击平原盐渍化的沙质土上或固定、半固定沙丘间的低地。在内蒙古东部沙地、可混生在榆树(Ulmuspumila)、黄柳(Salixgordejevii)、冷蒿(Artemisiafrigida),或叉分蓼(Polygonumdivarcatum)、黑沙蒿(Artemisiadrdosica)群落中,形成草原带的沙地草场,在伊克昭盟西南部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陕北,甘肃河西沙漠地区,则与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黑沙蒿、沙鞭(Psammochloavillosa)、老瓜头(Cynanchumkomarovii)及一年生沙生植物组成沙地放牧草场,较少见于砾质的草原化荒漠带。耐旱、耐轻度盐渍化生境。其生长状态常随环境而异,在干旱的生境,呈典型的旱生状态,叶量少,雨量充裕的年份,植株高大,叶量增多。在黄土高原中西部于5月返青,6月下旬~7月上旬现蕾,7~8月开花,8月中旬~10月上旬果实成熟。
草木樨_豆科牧草。春季幼嫩时,为马、牛喜食;山、绵羊喜食其茎上部和叶子。开花后茎秆粗老,适口性降低。骆驼四季均喜食,为抓膘牧草。缺点是叶量较少,产草不高。通过引种驯化,可发挥其植株高大,根深耐旱,容易采种的优点,改善其茎叶比例,培育为适应半干旱地区的优良牧草。可作为沙区及黄土丘陵地区水土保持草种,茎秆可做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