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氯杀虫剂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粪及乳中也可排出少量。由于其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且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本类杀虫剂的中毒机理一般认为系进入血循环中有机氯分子(氯化烃)与基质中氧活性原子作用而发生去氯的链式反应,产生不稳定的含氧化合物,后者缓慢分解,形成新的活化中心,强烈作用于周围组织,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
杀虫剂中毒_有机氯杀虫剂中毒 -简介
【概述】
有机氯杀虫剂(organicchlorine insecticide)一般分为以苯为合成原料的氯化苯类和不以苯为原料的氯化甲撑萘制剂二大类。前者有二二三(滴滴涕)、六六六(六氯化苯、六氯环己烷)等;后者有氯丹、七氯化茚、狄氏剂、异狄氏剂、艾氏剂、异艾氏剂、毒杀芬、碳氯特灵等。其毒性以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mg/kg)作比较如下:滴滴涕为150~800mg;丙体六六六为125mg;工业品六六六为1250mg;氯丹为200~750mg;七氯化茚为90~135mg;狄氏剂为34~100mg;艾氏剂为10~60mg;异狄氏剂为10~35mg;异艾氏剂为10~12mg;毒杀芬为40~69mg;碳氯特灵(工业品)为5~7mg。日常最多用的有机氯杀虫剂是六六六和二二三(DDT)。六六六的中毒量为30~40mg/kg,二二三的中毒量为10mg/kg。
【中毒原因】
与有机磷农药相同。
【发病机制】
有机氯杀虫剂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粪及乳中也可排出少量。由于其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且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本类杀虫剂的中毒机理一般认为系进入血循环中有机氯分子(氯化烃)与基质中氧活性原子作用而发生去氯的链式反应,产生不稳定的含氧化合物,后者缓慢分解,形成新的活化中心,强烈作用于周围组织,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主要受累者为神经系统、肝、肾及心脏。其对神经系统毒害作用的主要部位为大脑运动中枢及小脑,使其兴奋性增高,同时伴有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亦可累及脊髓神经。对肝、肾、心脏等器官,则可促使发生营养不良性病变。对皮肤及粘膜也有刺激作用。二二三(滴滴涕)具有轻度雌激素样反应,并有抗类固醇作用。
【临床表现】
中毒症状发生的时间和严重度,根据毒物的种类、剂型、量和进入途径不同而异,一般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病。轻度中毒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易激动,偶有肌肉不自主抽动等;较重中毒有多汗、流涎、震颤、抽搐、腱反射亢进、心动过速、紫绀、体温升高等;重症中毒可呈癫痫样发作或出现阵挛性、强直性抽搐,偶有在剧烈和反复发作后陷于昏迷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反复抽搐后可有精神改变(如健忘、失去定向力)或共济失调等。严重病人并可发生血压下降、脉搏频数、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心室颤动;或有肝、肾损害。
某些制剂如六六六等中毒时,可有血糖升高及血钙减少。
由呼吸道吸入中毒患者并有眼、鼻刺激症状,咽、喉部不适,喉痉挛,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重症发生剧烈咳嗽、吐痰、咳血、呼吸困难、肺部湿罗音等肺水肿征象;或有鼻衄。
皮肤接触六六六或滴滴涕等可出现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有时发生结膜炎或支气管哮喘。
对可疑患者应收集呕吐物或胃内容物、接触物、尿液等作毒物分析。
【治疗说明】
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主要是积极采取综合措施急救。首先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在催吐后用1%~2%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洗胃,硫酸钠(镁)导泻(勿用油脂性泻剂),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以保护心肌和肝脏,促进排毒。有烦躁或惊厥时,选用镇静剂如巴比妥类、水合氯醛、副醛、安定等;如有血钙降低,可由静脉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加入葡萄糖溶液中),每4~6小时1次;持续而严重的抽搐,可能与脑水肿有关,如有脑水肿症状和体征时,加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静脉注射可以减低脑压,有助于制止抽搐,并有加速排毒的作用。支气管哮喘患者按一般对症治疗,勿用肾上腺素注射,因在有机氯作用下的心脏,对肾上腺素敏感,易致心室颤动。禁用油脂性食物、牛奶及烟酒类。吸入中毒时,立即将患者撤离中毒场所,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氧吸入并作其他综合措施。皮肤沾染时,速用肥皂水、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后再用清水彻底清洗;发生皮炎时,可用1%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并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或强的松软膏等涂敷。眼睛沾染或出现结膜炎时,用生理盐水、2%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冲洗;疼痛时可用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点眼。
【预防说明】
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同。
杀虫剂中毒_有机氯杀虫剂中毒 -相关信息
二硫化碳中毒
四氯化碳中毒
汽油中毒
硝基苯中毒
蟾蜍中毒
异菸肼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