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病因介绍,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理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为此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糖尿病患者除了经常查血糖外,还要定期检查血生化,检测心、脑、肾功能和检查眼底。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病因介绍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即糖尿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和重点,可悲的是由于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把重点放在血糖、血压的改变上,因此糖尿病并发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稍作研究大家就可以发现糖尿病这些并发症的病理原因,实际都是对应器官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只是肾、眼、足病是以微小血管为主,脑、心脏病是以中血管为主,但其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血脂的多少,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以下简称HDL)的多少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下简称Ox-LDL)状况。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发病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机理
1.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此即最早期。

2.Ox-LDL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对应病理变化中的脂纹。

3.动脉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纤维斑块。

4.Ox-LDL使上述两种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粥样斑块。

从上述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可以得知:关键环节在于Ox-LDL,如何防止LDL被氧化成Ox-LDL就成了治疗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其次是减少LDL。

HDL转运胆固醇

HDL可以像“汽车”一样将上述形成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转运至肝脏,分解为胆酸排除体外。在体内形成泡沫细胞和化解泡沫细胞是动态过程,当HDL足够多能够将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都运出的时候,动脉粥样硬化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如果LDL不被氧化成Ox-LDL,动脉粥样硬化也不易形成。这些都与血糖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于HDL的多少和LDL被氧化的程度。

因此,防止糖尿病并发症或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是:

一:防止LDL被氧化。

二:提升HDL浓度。

而不是割裂开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防止LDL被氧化的关键手段就是使用强抗氧化剂,如虾青素或硫辛酸等,都可以较好的防止LDL被氧化为Ox-LDL。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眼病


糖尿性视网膜病糖尿病可以损坏眼睛后面非常细小的血管。这种损害的医学名称是糖尿性视网膜病。这种病可以导致视力衰退,甚至失明。

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病病变,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而有所不同。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对视力影响最大。在糖尿病并发眼病时,患者多了解糖尿病可以引起视网膜的病变。其实,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对眼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除了常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以下几种眼疾:

(1)近视:表现为没有近视的人发生近视或已近视的人眼睛度数不断发生变化。在更换眼镜的同时,应想到有无糖尿病的可能。

(2)眼睑下垂:突然出现一侧眼睑下垂(上眼皮下垂,睁不开眼),老年患者起病较急,多为一侧发病,伴有面部疼痛,同时眼球运动受限,出现视物成双影,要及时找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治。

(3)白内障:经常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

(4)麻痹性斜视:一般都是突然起病,表现为看东西成双影,眼球运动受限。外观上看眼球向外或向内偏斜。病人会感到头晕、走路不稳,严重者恶心、呕吐,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这些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以预防糖尿病眼病的发生。

护理及治疗

(一)预防是防止糖尿病眼病的重要环节:

预防是防止糖尿病眼病的最主要的一环,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疼痛,在疾病进展之前视力可以没有变化。所以,从患糖尿病开始就要做全面的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视力(近距离、远距离)、瞳孔对光反射、扩瞳后查眼底、眼压测定、眼底照相、必要时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和治疗。

(二)控制血糖达到理想目标:

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要使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基本措施,血糖控制的优劣,关系到视网膜病变的轻重。

(三)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因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如又发现合并眼病,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不利于治疗。要针对病人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护理。

(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1、让患者知道吸烟可使血管痉挛,引起血液循环不良,饮酒可使血管扩张,更易引起眼底出血,用力大便更会加重出血。嘱病人戒烟、戒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日常生活中注意眼部保健及眼部清洁,平时可使用按摩的方法进行眼睛的保健。

3、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特别是眼底出血的病人,必须禁止过劳、长时间看电视、看书,也不宜做剧烈运动及潜水等活动。

(五)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治疗前需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配合事项。治疗后注意观察眼压、视力的情况,如有眼痛、视力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白内障(六)白内障手术:

1、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视力变化,对疑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做眼电生理检查,判断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对有视网膜功能障碍者术前应向患者讲明,让其有思想准备,防止对术后视力恢复不良而感到失望。

2、术后平卧位,放松头部;避免过多活动头部,突然坐起低头、弯腰、提取重物;避免剧烈活动,咳嗽、打喷嚏、以防继发性出血。

3、对于伴有心血管、肾、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患者,给予术中、术后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以此防止心眼反对而发生意外。

4、观察术后眼底疼痛情况,轻度疼痛为手术反应,剧烈疼痛需注意有无感染、前房出血、高眼压或包扎不当。每天换药时着重观察眼睑是否红肿、结膜分泌物多少、创口对合情况、角膜有无混浊水肿、前房有无渗出、出血及眼内感染,眼压及瞳孔大小。

5、必要时使用止痛剂,减少刺激,保持血糖稳定。

6、防止术后感染及减轻炎性反应。

7、保持眼部清洁,术后两周内不要让异物及不洁水进入手术眼,不去污染较严重,粉尘较多的场所。可以洗头和洗澡,之后轻轻地擦干眼部皮肤。

8、避免低头弯腰使眼部充血、加压的动作,不做重体力劳动及剧烈避免及碰撞。

心脏病


心脏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病人所并发的或伴发的心脏病,是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包括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微血管疾病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首要病因,流行病学显示糖尿病伴发冠心病较同年龄、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4倍左右,死亡率增高5~6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内部的激素如胰岛素、性激素、儿茶酚胺、高血糖素等协调性失衡,过高的血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如低胰岛素血症可通过减低脂质清除及降低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活性而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血糖的变化、脂肪代谢的紊乱等也引起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造成血液粘稠度增高及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血流不畅,细胞获能减少、缺氧等,都可引起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广泛性灶性坏死等损害,也引起了心脏自主神经纤维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导致了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及糖尿病伴发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疾病的发生。

症状体征

1、休息时心动过速。糖尿病早期可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故心率常有增快倾向。凡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超过90次/min者应疑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种心率增快常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min,则更提示迷走神经损伤。

2、直立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期血压下降>4kPa(30mmHg)或舒张期血压下降>2.67kPa(20mmHg)称直立性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姿位性低血压)。有时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均下降,尤以舒张压下降明显,甚至下降到0,常伴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甚至休克,尤其合并高血压而口服降压药者,或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三环类抗抑郁制剂者更易发生,也可见于注射胰岛素后,此时应注意与低血糖反应鉴别。形成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调节血压反射弧的任一环节损害均可导致低血压,但在多数患者,交感神经的损害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可能是:

①站立后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不能发生反射性心率加快

②外周血管不能反射性地收缩或收缩较差

③儿茶酚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能迅速起调节反应。其中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损害。此类表现见于较晚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血压调节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损害所致,病人从卧位站立时,由于交感神经病变,使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减少,未能代偿性地引起周围血管收缩;由于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亦不足而使心搏出量减少,以致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

3、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糖尿病病人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心脏痛觉传入神经功能减退,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可达24%~42%,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些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故易于漏诊与误诊,病死率亦高达26%~58%。糖尿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病人为多,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且易再次发生梗死,此时预后更差,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平时糖尿病不严格控制者更易发病,有的病人因口服降血糖药物而发生室颤。

4、猝死。本病病人偶因各种应激如感染、手术、麻醉等均可导致猝死,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颤动、扑动等)或心源性休克,发病突然,病人仅感短暂胸闷、心悸,迅速发展至严重休克或昏迷状态,体检时血压明显下降,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心跳、心搏骤停,常于数小时内死亡。伴发感染时,则症状常被原发病所掩盖而贻误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性心脏病临床并不少见,特别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并发或伴发冠心病、自主神经病变者,在此不再详述。主要谈谈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是1972年Ruble等在最先发现的,他们在对长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尸检过程中,发现这些患者的心肌有弥漫性小灶性坏死和纤维化,无冠状动脉狭窄,心脏扩大,ECG有ST段下降等,从而提出一种新型的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内膜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腔变窄,使心肌发生广泛而持久的慢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退行变性和广泛的小灶性坏死,最后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和各种心律失常。本病的诊断主要借助病史以及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心肌病存在并能排除其他原因的心肌病和心脏病者,即可作出此诊断。

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治疗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防治原则也和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基本相似,首先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一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其二,控制危险因素如对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要进行预防和处理。至于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都可按相应的疾病进行处理,即一方面处理糖尿病,一方面针对出现的心血管症状采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进行治疗。本病若能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则效果较佳。

神经病变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涵盖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

原因

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证研究表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高胰岛素血症均从不同方面对认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长期慢性高血糖可造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使管腔狭窄,加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可致脑血流量减少。有研究证实,脑血流量的降低可使大脑对信息的认识、加工、整合等过程发生障碍,认知反应和处理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受损。高血糖可加速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痴呆的危险性比正常对照组增加2倍,其中2型糖尿病与老年性痴呆关系更为密切。这些发现提示,糖尿病脑病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大脑加速老化的过程。

其次,高胰岛素血症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特征之一,有高胰岛素血症的2型糖尿病个体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常常发生低血糖反应。血糖的下降会导致升糖调节激素的分泌和血糖水平的剧烈波动等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当血糖低于3.0mmol/L时,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伤,而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损伤程度是不同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最易受到损害。低血糖感受性损伤是严格控制血糖的最大障碍。在日常血糖检测中频繁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提示该患者正在发展为低血糖感知功能性减退。此外,低血糖还可以诱发情绪的改变,产生焦虑、抑郁以及对再次发生低血糖的恐惧,同时又反过来影响血糖的控制质量。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会使认知功能的损伤累加、对低血糖的敏感性降低,从而产生慢性后遗症。

护理

糖尿病性脑病系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它主要包括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昏迷及糖尿病性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两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少特异性,但对护理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现分述如下。

糖尿病性脑病轻症者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或意识模糊,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护理这类病人除定期检测血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外,应注意下列各项:

(一)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变化,确定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以估价病情程度。

1、应每2~4小时巡视病人一次。昏迷病人应用床架以防意外,此时,应分秒不离,协助医师处理病人。

2、呼唤病人,如病人能唤醒,且能正确回答,但很快又入睡,则为嗜睡;如需大声多次呼唤才能唤醒,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则为昏睡;呼之不醒,推之无反应,则为昏迷。

3、对昏迷病人先作压眶试验(即压迫眶上切迹,观察面部及肢体反应),然后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如压眶时有痛觉反应,瞳孔大小对称,对光反应存在,则为浅昏迷;如压眶反应消失而瞳孔对光反应存在,为中度昏迷;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则为深昏迷。

(二)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变化。

根据病情,一般每1/2~4小时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一次。测体温须用肛表,不能用口腔测体温。注意呼吸深浅,有无不规则或暂停现象。非酮症性昏迷者呼吸较浅;酮症酸中毒时呼吸深,有酮味。如昏迷加深而血压不低或反稍医学教育增高,脉搏变缓,呼吸不规则,瞳孔大小不等,则应考虑脑水肿、脑疝可能。发现以上情况,须及时向医师报告,以利及早应用脱水剂。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宜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入气管而致窒息。随时吸痰,呼吸衰竭者吸氧,并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四)预防肺部及泌尿道感染,预防吸入性或堕积性肺炎。病人如有尿失禁,应加强护理。

(五)对昏迷病人须注意口腔护理。

(六)如昏迷病人眼睑闭合不全,可用金霉素眼膏涂眼,并用盐水纱布盖于眼部以保护眼睛。

(七)对昏迷病人必须准确地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平均尿量,密切注意肾功能,一旦发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八)需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水分和一定的营养。除了静脉滴注补充液体外,昏迷病人无吞咽功能者,须用鼻饲流质饮食,热量不必按糖尿病饮食要求计算,因为这类病人胃肠功能差,酸中毒严重,整个消化道有程度不同的糜烂,故应给高能量、易消化又不损害胃肠粘膜的流质。

治疗

糖尿病脑病是中老年病友常见的并发症,轻则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严重则出现脑血栓、脑中风及老年痴呆等情况,对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糖尿病友的血管内容易产生血栓、血管易脆,许多老年人由于平时只注重血糖控制而疏忽了对情绪和运动强度的控制,很容易产生脑中风等严重后果。

所以针对糖尿病脑病的治疗,传统的降血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血栓堵塞和血管易脆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糖尿病人的体质寒凝,血液疑滞,气血不足,这些都是西医治疗时无法参照的问题。

而在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局部坏死。针对这一现象,治疗必须补气温阳通脉为主,气盛则帅血有力,阳盛则温煦肢体,寒散则血脉得通。

肾病


糖尿病并发症 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管和间质。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在中年糖尿病患者中, 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率为20%,老年患者可达65%。

症状

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200微克/分钟,此期叫做隐匿性肾病,或早期肾病。如能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高血糖,病变可望好转。如控制不良,随病变的进展可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可有如下临床表现:

1、蛋白尿,开始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没有球蛋白增加,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

2、浮肿,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没有浮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浮肿,当24小时尿蛋白超过3克时,浮肿就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浮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

3、高血压,高血压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常见。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故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4、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其过程是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尿毒症是其最终结局。

5、贫血,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氮质血症有关。

6、其它症状视网膜病变并非肾病表现,但却常常与糖尿病肾病同时存在。甚至有人认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可能存在糖尿病性肾病。

主要包括五个分期:

Ⅰ期:以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为特征。这种初期病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但是可逆的,经过胰岛素治疗可以恢复,但不一定能完全恢复正常。

Ⅱ期:该期尿白蛋白排出率正常但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这期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正常(<20μg/min或<30mg/24h),运动后UAE增高组休息后可恢复。

Ⅲ期:又叫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出率为20~200μg/min,病人的血压轻度升高,开始出现肾小球的荒废。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这一期的特点是大量白蛋白尿(每日大于3.5克),水肿和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水肿比较严重,对利尿药反应差。

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现持续性尿蛋白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由于肾小球基膜广泛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进行性狭窄和更多的肾小球荒废,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

治疗

(一)内科治疗

1、糖尿病的治疗:

饮食治疗: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0.8g/kg.d)。对已有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饮食上除限制钠的摄入外,对蛋白质摄入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则(0.6g/kg.d),必要时可适量输氨基酸和血浆。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脂肪宜选用植物油。

药物治疗:

①磺脲类药物(SUs)作用机理:促进胰岛素分泌

适用范围: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T2DM)代表药物:一代甲苯磺丁脲等,二代格列齐特、格列吡嗪

非磺脲类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②双胍类作用机理

a.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b.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过高的肝葡萄糖输出;c.降低脂肪氧化率;d.提高葡萄糖的运转能力;e.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的抵抗。

③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

作用机理:抑制淀粉、糊精和双糖(如蔗糖)在小肠粘膜的吸收。

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④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理:增加葡萄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⑤胰岛素

适应症:a.1型糖尿病b.有并发症者c.围手术期d.妊娠和分娩e.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f.胰腺切除者。

作者后语:糖尿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合理搭配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单纯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时需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

2、抗高血压治疗:

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要求控制糖尿病人的血压水平比非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低,舒张压小于75mmHg。还应限制钠的摄入,戒烟,限制饮酒,减轻体重和适当运动。降压药多主张首先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与钙离子拮抗剂合用,也可选用α1受体拮抗剂如哌唑嗪。根据病情可适当加用利尿剂。

3、控制蛋白尿治疗:

有效控制尿中蛋白的丢失可延缓病情的恶化速度。

(二)透析治疗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只能接受透析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长期血透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近来绝大多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采取腹膜透析,因为它不增加心脏负荷及应激,能较好控制细胞外液容量和高血压。还可腹腔注射胰岛素,操作方便费用节省,但某些病人因长期腹透吸收大量葡萄糖而致肥胖和高血脂。关于透析时机的选择宜稍早于非糖尿病病人。

(三)肾或肾胰联合移植

只有极少的病人能得到这种治疗。因此对糖尿病肾病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尽可能地控制糖尿病以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本病的防治,重在预防,预防之道在于防患未然,矫正所有危险因子,包括控制血糖及血压、戒烟等。在微量蛋白尿阶段前,严格血糖控制是可以防止肾病变的发生。

(四)活血化瘀、清除生新应对糖尿病肾病

尿病肾病乃糖尿病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久病入络,痰浊、邪热、血瘀、气郁互相胶结,形成“微型症瘕”,使肾体受损,肾用失司所致。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由于肾元受伤,气化不行,浊毒内生,浊毒可更伤肾元,耗伤气血,阻滞气机升降出入,最终可表现为尿毒症“关格”危候。治疗则当重视化浊解毒,以保护肾功能为要务。微化中药渗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对早期和临床糖尿病肾病有显著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作用。可减轻糖尿病肾病肾脏病理,减轻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降低肾小球硬化率。

足病


足病糖尿病足有广义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足(广义)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糖尿病末梢血管病变也包括在广义糖尿病足概念之内。而狭义糖尿病足仅仅由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的异常变化,是糖尿病末梢血管病变的发展。糖尿病肢端坏疽是和狭义糖尿病足并立,且比糖尿病足病情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也是在糖尿病末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狭义糖尿病足与糖尿病肢端坏疽由许多共同之处,在此一并加以讨论。

糖尿病足的分类:湿性坏疽、干性坏疽、混合型坏疽。

1、湿性坏疽是糖尿足病中较为常见的足部坏死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同时微循环受到破坏,坏死组织的代谢物无法排出,长久堆积后,形成病变组织严重腐败菌感染,形成局部组织肿胀,有些足部发展成呈暗绿色或污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发出恶臭味。

2、干性坏疽是凝固性坏死加上坏死组织的水分蒸发变干的结果,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气中蒸发,故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同时,由于坏死组织比较干燥,故既可防止细菌的入侵,也可阻抑坏死组织的自溶分解。因而干性坏疽的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

3、混合性坏疽也是一部分特殊的人群,这些病人同时会出现流脓感染和干性坏疽,这些坏疽病人在治疗时更须要细心和周到,本来坏疽患者心理都很脆弱,需要更大的关怀和给予信心,但是这种种混合性坏疽病人他们甚至会因为病理的不断变化而认为是坏疽的加重或复发。混合性坏疽病人常见于糖尿病2型患者。混合坏疽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较多,面积较大,常涉及大部及全部手足。感染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及败血症发生。肢端干性坏疽时常并有其他部位血管栓塞,如脑血栓、冠心病等。

症状: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胞移植手术,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年岁已高,手术创伤面大,伤口很难愈合,很容易感染和复发,而且患者截肢后,两年内死亡率为51%,内对侧肢体截肢率大于50%,因此,“糖足”病的传统治疗风险非常高,许多患者得了此病后,很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

护理:目前,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已出现“中青年化”,最年轻的患者只有38岁。临床显示,发生糖尿病七年以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糖友们,除了平时注意血糖的变化之外,还要留意身体的其它变化,如:体温、皮肤脱皮、挠痒、伤口不能愈合等现象。临床中,一部分是来看皮肤溃疡时被诊断出是并发症的开始。
糖尿病友们平时对坏疽现象不太熟悉,坏疽现在往往发生在足部、小腿,开始会出现皮肤冰凉,脱皮,然后逐渐开始起水泡,当水泡破裂后,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一但出现上述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做好创伤处理。另外,糖友们若不小心受伤,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创伤处理,时时留意伤口的感染和愈合程度。

糖尿病ED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有阳痿、早些、性欲低下,月经紊乱等等性功能障碍。其糖尿病阳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约占男性糖尿病病人的30%-50%,有岁年龄增长发生率亦增加。

糖尿病ED是指男性持续或反复发生阴茎不能达到或维持勃起以完成性交,可表现为获得勃起的能力不一致,仅能维持短暂勃起的趋向或完全不能勃起。据统计,糖尿病患者ED的患病率为23%~7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伴发ED的比例在40%以上;高血压患者伴发ED的比例为也超过40%;同时,ED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

生殖疾病

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并发感染。其原因有:高血糖环境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高血糖可削弱白细胞吞噬和杀灭细菌的功能,降低自身免疫力;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微血管病变与神经病变,使组织缺血、缺氧、感觉减退,容易继发感染。

皮肤和粘膜是人体防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感染的好发部位。特别是在外阴部位,由于内裤紧贴、透气性差,比较潮湿,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或汗液又富含糖分,因此该处特别容易发生皮肤真菌感染。这位患者之所以发生外阴皮肤感染是因为高血糖。由于患者本人对自己身患糖尿病毫不知情,再加上私人诊所医生的粗疏漏诊,误诊误治也就不足为怪了。

女性的泌尿生殖系感染发生率比男性还要高,女性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提示当患者有尿道感染,如果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还可能逆行向上引起肾盂肾炎。此时会出现腰痛、发烧、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糖尿病引起女性外阴搔痒,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不便。

老年痴呆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病因介绍,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理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引发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为脑神经元受损、缺失和功能下调,而影响糖尿病脑神经元功能的可能机制涉及代谢失调、脑血管因素、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细胞信息传导通路的障碍、神经细胞凋亡等多方面。以往人们认为,糖尿病合并的痴呆应以VD为主,因糖尿病并发症多为血管病变所致,而海马、前额叶、颞叶、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这些与学习记忆能力密切相关的脑区,对缺血十分敏感,所以易造成损伤导致痴呆。

胰腺癌


胰腺癌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生常会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发病率相对增高,所以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胰腺癌,如果突然出现糖尿病症状复发,如口渴、多尿等症状突然加重,并伴有上腹部隐痛等一定要警惕胰腺癌。

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高出1.57倍。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证实,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除此之外,某些胰腺癌患者,刚发病时就是以糖尿病的面孔出现,这是因为胰腺癌直接破坏胰岛的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患者体内也易产生胰岛素抗体,最终引起血糖升高。

对于糖尿病合并胰腺癌患者来说,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因此,如果中老年人突发糖尿病,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腹痛、腰背痛、厌食等症状,则应进行B超检查。即使无糖尿病史者,出现上述症状后也要提高警惕,密切随访,谨防胰腺癌的发生。

皮肤病

患糖尿病以后,有30%~80%的病人有皮肤损害。如果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1、皮肤感染

糖尿病发病的时候,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疱病和痈等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2、皮肤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1/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而且非常顽固。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感觉异常有1/10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或灼痛感等,特别是病人的足部,更容易发生感觉异常。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还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当环境湿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3、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边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预后差,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4、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5、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的时候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口腔病变

糖尿病口腔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有多种口腔病变的表现,已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


口腔糖尿病能并发的口腔疾病有:

1、口腔粘膜病变:表现为口腔粘膜干燥,常有口干、口渴,唇红部可见爆裂。齿龈、舌粘膜的糜烂及小溃疡、疼痛,容易发生感染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2、龈炎、牙周炎: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牙龈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疼痛。牙周部位可发生牙周脓肿、牙周袋形成,并有脓性渗出。

3、龋齿: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

4、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随患者年龄增高而更为普遍。

5、腭部炎症:进展的龋齿根尖炎及齿龈炎向多颗牙齿蔓延,引起发热、疼痛、肿胀及春咽疼痛等症状。

6、牙根面龋:主要表现为牙龈萎缩,多颗牙同时龋坏,对冷热刺激敏感、疼痛。治疗不及时易发生牙髓炎及牙根尖周炎,导致治疗更复杂。

7、其它:易出现拔牙后愈合时间延长,拔牙后发生疼痛及炎症等。

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且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的高峰比正常人提早10年出现,而伴有高血压者更易发生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及末梢大血管病,并加速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应做到:

多学习-积极参加高血压知识的健康教育

早知道-经常监测血压,明确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发现高血压后应高度重视,进行有效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调节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限制食盐,每人每日不应超过6克,少饮酒,戒烟;适量进行体育锻炼。

避免情绪波动-控制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避免血压、血糖波动。

减轻体重-这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

无症状糖尿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无明显糖尿病症状,而仅出现合并症的表现,如突然视物模糊,视力障碍,无原因的周身皮肤瘙痒或反复起疖子,女性病人外阴瘙痒,频繁的尿路感染,后脚发凉,四肢麻木或疼痛,以及突然出现脑血栓、意识障碍及昏迷等,发现以上情况均应立即去就诊,以便及早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疾病诊断

1、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6.5%。

2、空腹血糖FPG≥126mg/dl(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200mg/dl(11.1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200mg/dl(11.1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的标准比,这里面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弱化了糖尿病症状的标准,使更多的糖尿病人得到了更早期的诊断。从而得以早期的治疗。预计在5年后会加入C肽分泌试验的标准,将会有更多的人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手段

中药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药是纯天然药用植物提取而成的,讲究平稳降血糖,改善胰岛分泌,调节人体免疫力等功能,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治疗糖尿病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大多中医采用的治疗方式是通过调节身体的体液平衡,使血压,血糖,血液的ph值,在不断的调理中恢复正常。

空气负离子治疗

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氧化压力(应激)状态与糖尿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高血糖状况下,因多元醇代谢的亢进,葡萄糖的自身氧化,氧化磷酸化等引起活性氧自由基过量产生,非酶糖化反应使SOD等抗氧化能力降低,引发氧化压力(应激)状态,损伤生物大分子,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的机能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及LDL的氧化,也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强MCP-1等付着因子,VE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引起糖尿病的血管机能障碍。

抗氧化治疗已被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证明是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生物体内,这种抢夺电子的物质被称为“自由基”,从量子医学层次讲,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负氧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电子补充给自由基后,自由基被还原即消除了自由基,而自身转变为氧分子。负离子能直接消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的氧化等,也能改善SOD酶活性,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改善体内酸性环境,从而增强Na+/H+通道,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改善细胞内糖代谢等,对糖尿病的治疗非常有益。

本研究会对于胰岛素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胰岛素进行了临床试验治疗。结果显示还原电子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两者的胰岛素治疗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并改善糖尿病的神经,血管机能障碍等并发症,而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误区

注重降糖、忽视防控

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误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很重视每天的血糖变化,但是对于会导致并发症的血液流变状态却关注较少。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降糖产品,如双胍类、列酮类、拜糖平等,都偏向于血糖控制,但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却没有任何治疗效果。

盲目用药,不听取建议

患糖尿病并发症后,应积极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一旦用药不当,将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忽视日常检查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肝脏、肾脏、皮肤、神经等多方面,而不仅仅是血糖指标。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擅自停药

病人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

忽视低血糖

人们对于高血糖相当重视,处处都会小心血糖升高,俗不知低血糖更可怕,尤其是对老年病人,因为它会变得更糟而且可能会昏迷,如果你昏迷了,您的旁人必须给予您紧急协助,如注射升糖素、吃糖或送医院紧急救护。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疾病护理

护理措施

糖尿病足的治疗比较棘手,致残率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高度重视糖尿病足的防护工作,以下是几点措施:

1、保持足部干洁。每日用温水洗脚,洗脚水温度应低于40℃,洗脚前应先用手肘测水温,以免烫伤,洗脚后应仔细轻柔擦干,特别是脚趾之间,切忌用重力擦拭。对于干燥的皮肤,应该使用润滑油或护肤软膏,但不能用在脚趾之间。

2、及时修剪指甲。但不能剪得太深或剪伤周围组织,如果视力不好,应由家人帮忙;不要用刀修剪角化组织或胼胝。

3、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病变,及时治疗足癣,足部不贴胶布,如发生病变应及时就医。

4、足部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可采用恰当的取暖方法,如穿棉袜(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等,但切忌用热水袋或照红外线灯,因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损害,足部的感觉迟钝,容易烫伤或灼伤,烫伤一点也会发展至足部感染坏死,因此要格外注意。

5、穿鞋要讲究。宜穿宽大柔软的鞋子,穿鞋需穿袜,并每日检查鞋袜内是否有异物,避免外伤。切忌室内外赤脚行走。

6、足部承受负荷量不宜过大。不宜过度劳动,行走及站立过久等。

补充微量元素硒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的过程是长久而又繁杂的。并且,根据病人机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同时进行适量微量元素的摄入,特别是硒的摄入,为糖尿病人带来极大的福音。

硒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补充适当的硒有助于改善胰岛素自由基防御系统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功能,这为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提供了新依据。另外,硒也可以通过改善糖尿病血液粘滞性增高状态,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糖尿病预后。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医生通过让糖尿病人定量服硒,可以起到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症状,降低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红蛋白水平。

此外,硒除了产生胰岛素样作用以外,还有与胰岛素协同的作用,这使得硒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

含硒的食物有蛋、花生、麦芽、肝脏、大蒜、蘑菇等,糖尿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用。但是最好的补硒方法还是服用适合糖尿病人的补硒制剂,富含的硒麦芽成份可以充分发挥硒在体内应有的作用。并且,天然成份对于糖尿病人的治疗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最好的补硒制剂。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必须建立在健康生活的基础之上,不能代替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

药物选择注意平稳降糖。降糖快的药物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以降糖。但是糖尿病人胰腺是属于病态的,如果长期这样从胰腺中强行提取胰岛素,那终有一天胰腺会枯竭,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之功能,这样竭泽而鱼,鞭打病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一个特点是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很关键。糖尿病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肥胖,过敏,服用时间,有无并发症,年龄,不良反应的因素。

常见的口服降糖药物有:拜糖平(长期服用会导致肠胃系统的衰竭);罗格列酮(长期服用会导致心力衰竭);优降糖(长期服用会导致肾衰竭而死)等。而中药虽然降糖很慢,但是它是纯天然药用植物提取而成的,如(恒济悦泰胶囊)它具有改善胰岛分泌,降低血糖粘稠度,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微循环等本源性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服药,药物副作用会引发各种可怕的并发症。除了合理饮食之外,轻松的心态,坚持锻炼,适当的呼吸空气负离子,也对治疗糖尿病,摆脱糖友对药物的依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疾病预防

糖尿病并发症有无或其严重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及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每位糖尿病患者为能长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合并症的发生,这些措施是:

1、与医护人员配合,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自我监测、教育及心理疗法。具体治疗方案根据病情而定,但是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十分重要。最好固定一名医生,使其了解你的病情,便于指导。

2、积极治疗血脂异常。长期坚持饮食疗法,少吃动物脂肪,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

3、适当的运动对降低血糖、血脂、有效的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合并症有较好的作用,应长期坚持锻炼。运动方式应采取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不要做短时间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如赛跑、举重等。有严重心、肾等并发症者活动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调整体重。肥胖是长寿之敌,是多种疾病的温床,肥胖与动脉硬化的发生、进展有密切关系,肥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调整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对良好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伴有高血压时,加服降血压药,有效控制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不吸烟,不饮酒。

7、建立正确、有规律的糖尿病饮食。

8、定期进行眼底、心电图、肾脏及神经系统、足部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自诊断后5年应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查体。2型糖尿病患者自确诊后应每年进行查体。

9、详细了解检查数据。对身体状况了解得越详细,越有助于积极改善健康状况。糖化血红蛋白表明近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一个点,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就会降低40%。

10、定时查血糖。检查血糖是检验控糖效果的重要方式。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内分泌学专家贝杜尔・哈蒂波格鲁博士表示,血糖检查频度应根据糖友是否注射胰岛素或服用糖尿病药物而定。即使不服用药物的糖友,经常测血糖也有助于了解身体状况。血糖犹如“黑暗隧道中的灯光”,是战胜敌人(糖尿病)的关键情报。

并发症_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类别

一、1型糖尿病人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人体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b细胞)被破坏就会引发型糖尿病。尽管此类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患者,但是它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此类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总糖尿病病例的10%。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

二、2型糖尿病人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三、娠糖尿病人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四、继发性糖尿病人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4604.html

更多阅读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计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临床包括补充治疗、替代治疗和强化治疗。对急性并发症、病人某些应激情况,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血糖>13.9mmol/L用生理盐水500ml加普通胰岛素20单位静滴,平均每小时6。当血糖降至<13.9

尿毒症晚期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尿毒症

尿毒症是一种较为难治疗的肾脏疾病,得不到规范治疗,尿毒症患者病情发展到终末期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那尿毒症晚期会引发哪些并发症?本站专家来为你做出解答:尿毒症晚期会引发哪些并发症?常见的主要有:

糖尿病分类 中医与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

声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病因介绍,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理》为网友燎灼情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